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练习试题(含答案解析版).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5919633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62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练习试题(含答案解析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练习试题(含答案解析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练习试题(含答案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练习试题(含答案解析版).pdf(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练习 考试时间:90 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 I 卷(选择题 30 分)一、单选题(10 小题,每小题3 分,共计 30 分)1、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铝 B氢氧化钠 C金刚石 DC60 2、建立模

2、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模型正确的是 A地壳中元素含量 B物质简单分类 C原子结构 D元素、原子、离子关系 3、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A氧气 B氯化钠 C蒸馏水 D金刚石 4、用分子、原子的知识对下列现象进行解释,正确的是 A水凝结成冰,说明水分子发生改变,产生了新的分子 B大块石头碎成小块石头,说明分子可以被分裂 C水银温度计受热汞柱上升,说明汞原子受热体积变大 D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5、2021 年 5 月 22 日,“祝融号”火星车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锂离子蓄电池在“祝融号”供配电系统中

3、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元素周期表中锂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锂属于金属元素 B锂的元素符号为 Li C锂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6.941g D锂原子核外有 3 个电子 6、下列粒子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属于原子的是 A B C D 7、国际化学联合会于 2 月 19 日宣布,第 112 号化学元素已获正式名称“Copernicium”,元素符号为“Cn”。新元素的质量约是氢原子质量的 27 倍,是目前获得正式承认最重的元素,则该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112 B277 C165 D389 8、如图所示为今年在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金面具残片,经测定该面具含金量约为

4、8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金的元素符号为 aU B金容易被腐蚀 C金单质由金原子构成 D金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97g 9、某化学兴趣小组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并用数据处理软件实时绘出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收集一塑料瓶氧气进行以下三步实验:敞口放置;双手捂在塑料瓶的外壁上;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三步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图中的 MN 段、NP 段和 PQ 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MN 段变化是由于氧分子不断运动导致的 BMN 段和 NP 段相比较,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CPQ 段变化较大的原因是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D实验时间越长,传感器测出氧

5、气的体积分数会越来越小 10、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A B C D 第卷(非选择题 70 分)二、填空题(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计 20 分)1、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你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用化学式填空。(1)抢救危重病人常用的气体单质是_;(2)地壳中金属含量第二位,在我国春秋时期就会提炼使用的金属是_;(3)既可作为消毒剂,也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液体试剂是_;(4)填充食品袋内,用于保护食品变质,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2、请认真回忆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填“原子”“分子”或“离子”)(1)金属银是由_构成的。(2)氯化钠是由_构成的。3、将分子

6、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名称填入下列空格中:(1)化学反应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_;(2)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_;(3)构成原子的是_;(4)带电的粒子有_。4、2019 年被联合国大会确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_;请写出排在元素周期表中第 17 号的氯元素符号_,第 20 号元素Ca 的元素名称_。5、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据图可知: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在化学反应中该原子容易_(填“失去”或“得到”)电子而变成_(用符号表示),该元素属于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三、计算题(5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计 40 分)1、某原子

7、的原子核内质子数比中子数少 4 个。若其离子 R3+核外有 n 个电子,试计算:(1)该原子的中子数。(2)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2、已知一个碳 12 原子的质量是 1.99310-26kg,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6,则一个氧原子的实际质量是多少?3、已知某原子质量为 2.325 x 10-26kg,一个 C-12 原子的质量为 1.993 x 10-26kg。求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4、(1)已知氧原子核内有 8 个质子,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7,则该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 。(2)已知某原子的实际质量为 a 千克,相对原子质量为 m,另一种原子的实际质量为 b 千克,求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

8、质量?(写出计算过程)5、某一个 X 原子的相对质量为 56,一个 C-12 原子的质量 1.99310-26kg,该原子所形成离子 X3+的核外电子数为 23。(1)该 X 原子质量(计算结果保留 1 位小数)(2)该 X 原子的中子数。四、实验探究(1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计 10 分)1、学习贵在创新。如兴趣小组进行以下实验,探究微粒的性质。(一)如图所示,烧杯甲中装有 20mL 蒸馏水,并滴入了几滴酚酞溶液,在烧杯乙中装有 10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将甲、乙两个小烧杯罩在一起。一段时间后,甲烧杯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关于酚酞变红,兴趣小组同学们提出了三种猜想:猜想一:从乙烧

9、杯中蒸发出水蒸气,部分水分子运动进入甲烧杯,水使酚酞变红;猜想二:从乙烧杯中挥发出氨气,部分氨气分子运动进入甲烧杯,氨气使酚酞变红;猜想三:从乙烧杯中挥发出氨气,部分氨气分子运动进入甲烧杯与水结合形成氨水,氨水使酚酞变红。(1)同学们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一是不可能的,理由是_。(2)为了探究另外两种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填表。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一张滤纸浸入酚酞溶液中,1分钟后取出,悬挂在通风处晾干,用剪刀将其剪成两片 将其中一片干燥滤纸放入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中 滤纸不变色 氨气_(选填“能”或“不能”)使酚酞变红,猜想二_(选填“正确”或“错误”)在另一片滤

10、纸上滴几滤纸变成红色 氨气溶解在水中形成氨水,氨滴蒸馏水,再放入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中 水能使酚酞变红,猜想三_(选填“正确”或“错误”)课堂上老师按图 1 装置进行分子运动探究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课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化学兴趣小组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装置如图所示(夹持装置已省略)。同学们在 A 试管中倒入适量浓氨水,B 试管中放入一张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连接好。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滤纸变红。(3)同学们发现滤纸需等待较长时间才变红,采取给试管加热的方法就很快观察到了现象,请从微观角度解释其原因_。于是同学们又对图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改进,并进行如下

11、操作:a、向 B、C、E 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 5mL 的蒸馏水,各滴入 12 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b、在 A、D 试管中分别加入 2mL 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连接好,并将 D 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分析讨论)(4)E 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5)对比图实验装置,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二)另一组同学设计实验如图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 50mL 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能说明糖分子是在不断向水中运动而不是发生反应,对应的现象是糖块消失、整杯糖水变_;糖充分溶解后液面比水平线_(请在横线上填“高”或“低”

12、或“相平”),同时还可以说明_(用微粒观点)。-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1、D【详解】A、铝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铝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B、氢氧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C、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D、C60是由 C60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故选:D。2、B【详解】A、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氧硅铝铁其他,故选项错误;B、物质包含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包含化合物和单质,故选项正确;C、原子中包括电子和原子核,原子核可拆分为质子、中子,故选项错误;D、氧离子和氧原子质子数相同,均属于氧元素,故选项错误。故选 B。【点睛】3、B【详解

13、】A、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符合题意;C、蒸馏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D、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故选 B。4、D【详解】A、水凝结成冰,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说明水分子不发生改变,没有产生了新的分子,选项A 错误;B、大块石头碎成小块石头,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大块石头和小块石头中的分子没有改变,选项 B 错误;C、水银是金属汞,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温度计中的水银球受热体积膨胀是利用了汞原子的间隔受热变大,而不是体积变大,选项 C 错误;D、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运动,向四周扩散,花香的分子运动到空气中,

14、进入人们的鼻孔,闻到香味,选项 D 正确。故选:D。5、C【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锂,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 A 正确;B、锂的元素符号为 Li,故 B 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6.941,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 C 错误。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 3,表示原子序数为 3,原子中原子序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该原子核外有 3 个电子,故 D 正确;故选 C。6、D【分析】若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原子;若核内质子数核外

15、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阳离子;若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粒子为钠离子,不符合题意;B.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粒子为镁离子,不符合题意;C.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详解】A.核内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所以为阳离子。D.核内质子数(13)=核外电子数(13),所以为原子。故选:A 二、填空题 1、(1)O2(2)Fe(3)H2O2(4)N2【分析】(1)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所以抢救危重病人常用的气体单质是氧气,故填:O2;(2)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其中地壳中金属含量第二

16、位是铁,故填:Fe;(3)既可作为消毒剂,也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液体试剂是过氧化氢,故填:H2O2;(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常填充食品袋内,用于保护食品变质,故填:N2。2、(1)原子(2)离子【分析】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非金属气体单质、酸和多数氧化物;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碱、盐;(1)金属银属于单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2)氯化钠是由钠离子、氯离子构成的。3、(1)分子(2)分子、原子、离子(3)质子、中子、电子(4)离子、质子、电子【分析】(1)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17、所以化学变化中一定能改变的是分子,故填:分子;(2)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所以可以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分子、原子、离子,故填:分子、原子、离子;(3)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可知构成原子的是质子、中子、电子,故填:质子、中子、电子;(4)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阴离子带负电荷,阳离子带正电荷,所以带电荷的粒子是离子、质子、电子,故填:离子、质子、电子。4、门捷列夫 Cl 钙 【详解】19 世纪中期,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变得有迹可循;氯元素的元素符号是 Cl;Ca 的元素名称是钙。【点睛】5、16 得到 S2-非金属 【详解】根

18、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16,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该原子是硫原子,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 6,容易得到两个电子而形成硫离子,其符号为:S2-,硫是“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三、计算题 1、(1)该原子的中子数n 34n 7(+)+(2)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n 3)n 72n 10+(+)+【详解】(1)离子 R3+是 R 原子失去 3 个电子形成的,该离子的电子数为 n,则该原子的质子数为 n+3,该原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比中子数少 4 个,故该原子的中子数(n+3)+4n+7。(2)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质子数加中子数,故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n+3)+(n+7)

19、2n+10。2、2.65710-26kg【详解】一个碳 12 原子的质量是 1.99310-26kg,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6,则一个氧原子的实际质量为 x,根据-261.993 10kx=16112g,得 x2.65710-26kg。答:一个氧原子的实际质量是 2.65710-26kg。【点睛】掌握原子的相对原子相对质量=112该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一种碳原子质量,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3、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26262.325 101411.993 1012kgkg。答: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4。【分析】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 1/12 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

20、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用公式表示为: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12该原子的质量碳原子的质量,将数据代入公式计算即可。【详解】见答案。4、(1)9(2)解:设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 akgm=bkgx bm=ax。【分析】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与碳 12 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的比值,没有克这样的单位;相对原子质量代表了原子的质量,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原子质量之比;【详解】(1)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氧原子核内有 8 个质子,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7,则该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 17-8=9。(2)见答案。5、(1)解:设该 X 原子质量为x 261.993 10k

21、=561g12x x9.310-26kg 答:该 X 原子质量为 9.310-26kg。(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对原子来说,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X3+的核外电子数为 23,X3+为 X 原子失去 3 个电子后得到的,说明原子原来电子数为 23+3=26;所以中子数为 56-26=30。【分析】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与碳 12 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的比值。【详解】(1)见答案。(2)见答案。四、实验探究 1、甲烧杯中含水,溶液不变红,说明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不能 错误 正确 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 对照实验,说明空气中的物质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可以得出在不同温度条件下

22、,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差异 甜 低 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详解】(一)(1)甲中含有水,溶液不变红,说明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猜想一是不可能的;(2)将一张滤纸浸入酚酞溶液中,1 分钟后取出,悬挂在通风处晾干,用剪刀将其剪成两片,将其中一片干燥滤纸放入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中,滤纸不变色,说明氨气不能使酚酞变红;猜想二错误;在另一片滤纸上滴几滴蒸馏水,再放入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中,滤纸变成红色,氨气溶解在水中形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变红,故猜想三正确;(3)常温下,滤纸需等待较长时间才变红,采取给试管加热的方法就很快观察到了现象,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分析讨论:(4)E 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对照实验,证明不是空气中的物质使酚酞变红;(5)图实验装置在常温下进行,而改进后实验分别在常温和加热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故优点是:可以得出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差异;(二)糖分子不断向水中扩散,故对应的现象是:糖块消失,整杯糖水变填;糖充分溶解后液面比水平线低,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糖分子和水分子不断扩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