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论文(共5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论文(共5篇).pdf(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论文(共 5 篇)第 1 篇: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的历史回顾 我国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研究起步较晚,其教育则起步更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在这短短的二十多年中却发展很快。笔者经历了该课程的发展过程,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对其发展历史做一概述,希望对以后有关资料的整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饲料在水产养殖中的重要性 我国的水产养殖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养殖生产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1958 年,我国水产科技工作者总结了过去的丰富经验,归纳出了“水、种、饵、混、密、轮、防、管”八字精养法。在该精养法中,“水、种、饵”三个方面是
2、构成水产养殖的基本要素,缺一不可。水产养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饵”在“水”中通过“种”转化为水产品的过程,“饵”是水产养殖的物质基础。二、水产动物营养与配合饲料的发展简介 20 世纪 50 年代初,美国西部营养研究所 J.E.Halver 等人进行对虹鳟的营养和代谢基础的研究。这是全世界第一次用配合饲料养殖虹鳟并获得成功的案例,由此带动了世界各国对鱼类营养和配合饲料的研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但六七十年代没有坚持下来。改革开放之后,这方面的研究才真正开展起来。鱼类营养与配合饲料的研究,也带动了甲壳动物等其他水产动物营养与配合饲料的研究。水产动物营养与配合饲料的研究
3、促进了配合饲料的生产和水产养殖的生产,水产动物营养与配合饲料的研究和生产也促进了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的产生和发展。三、课程设立的历史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水产养殖工作者在较短的时间内生产出量多质优的水产品。在当时,“八字精养法”中的“七字”(即七个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饵”成了限制高产的瓶颈。要想实现高产高效,必须解决饲料的问题。当时研究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人很少,这就给水产动物配合饲料的研究、生产和普及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各水产院校相继将该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四、讲
4、课内容 在本课程的开设初期,我国的专业设置不一致,有的学校设置水产养殖专业(包括淡水和海水),有的学校设置淡水渔业专业,有的学校设置海水养殖专业,也有的学校同时设置淡水渔业和海水养殖两个专业。海水养殖专业主要讲授鲜活饲料的培养,如单胞藻、轮虫、卤虫等的培养。配合饲料所占分量较少,其中主要是虾蟹的配合饲料。淡水渔业专业则主要讲授淡水鱼的营养与配合饲料。水产养殖专业则只讲授淡、海水动物的营养与配合饲料。课程名字也不同,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有学校将其改为现在的名字,到了 90 年代末期,很多学校将淡水渔业专业和海水养殖专业合并为水产养殖专业,此名也在大多数学校使用了。1.营养部分 在本课程
5、开设初期,我国对本土的水产动物的营养素需求的研究很少,相应的规律也没归纳出来。所以,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理论性知识。随着我国在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在 2000 年前后,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也逐渐显现出来了。尽管以后还会不断发展,但总的来看这部分内容已趋向成熟。2.饲料部分 (1)配合饲料。配方设计方面。在本课程的开设初期,没有设计配方的软件,全靠手工设计,所采用的方法如方块法、方程法、推算法、试差平衡法等。前几种方法只能满足一种营养素(蛋白质)的需要,相对简单。试差平衡法虽能满足多个营养指标,但计算量很大,所以,考试时也只能考前面的设计方法。随着科研的发展,大约在 2000 年前后,出现了设计配方的软件
6、。软件设计配方速度快,还能满足饲料成本最低的要求,是发展方向。所以教师讲课时就重点讲该方法和试差平衡法,对满足一种营养素(蛋白质)需要的设计方法也就几乎不讲了。加工工艺方面。在本课程的开设初期,成套的自动化生产机组极少,主要是单机生产,所以教师讲课时只讲单机加工工艺。后来,随着成套的自动化生产机组的普及,单机逐渐减少。所以教师讲课时,就重点讲解自动化机组,对于单机的生产工艺仅仅简单讲解。(2)其他饲料。在本课程的开设初期,营养和配合饲料的知识少,关于鲜活性饲料的内容也在本课程中讲解。随着营养和配合饲料知识的增多,本课程就不再讲解鲜活性饲料的内容,而是将其划分给其他课程。作者:郝彦周来源:新校园
7、上旬刊 2016 年 4 期 第 2 篇:关于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的思考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开设二十多年,本人一直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地思考、总结和探索,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在此提出来,希望与广大同行共同探讨。一、关于教学内容与课程名称 对于这门课,目前大多数学校还是采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课程名称。从名称上看,内容包括两大部分,即营养部分和饲料部分。饲料包括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微生物性饲料(每一类都包括新鲜品和干燥品两种形式)及配合饲料等。对于配合饲料以及原料,所有的学校都讲;对于鲜活性饲料,除了水产动物育苗中用到的单胞藻、轮虫、卤虫等单独划为另一门课
8、讲解之外,其他的饲料形式一般学校不讲。配合饲料的内容有很多优点是教学的主流,可鲜活饲料在养殖过程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降低养殖成本等。可是关于这些饲料培养的内容只有少数教材才涉及,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当然,在课堂上讲是可以的,但是没有相应的教材,也没有相应的时间,给学生的学习带了来一定的难度。有的学校将浮游生物的培养与浮游生物学合并在一起,取名“浮游生物与活饵培养”,这两部分的联系很密切,放在同一门课里讲,顺理成章。可有关大型鲜活性动植物饲料的内容应划给哪门课程,植物学、动物学或其他,未见先例。现在一般不开设综合水产养殖这门课,如果有这门课程,可以将这类内容划给该课程,倒是一个不错的
9、选择。另外,既然该课程仅仅讲解饲料配合的内容,那么该课程就应该修改一下名字,叫做水产动物营养与配合饲料学。二、课程的分化与课时问题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新的科研成果也不断出现,教学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所以有的学校将该课程分化为两门课程,即水产动物营养学和水产动物饲料学,总课时量增加了,这倒是顺应了形式的发展。有的学校不开设水产动物营养与配合饲料学这门课,而是开设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或者动物营养学课程和动物饲料学课程,既讲解陆生动物的内容,也讲解水产动物的内容,只是偏重于水产动物,这也不是不可,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更宽广一些,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类似的
10、情况也有,比如有的学校开设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有的学校开设动物生理学课程,陆地动物、水生动物的内容都讲,只是偏重于水生动物而已。三、关于教学脱节问题 该课程与一些专业基础课的关系密切,基础打不好,后续课程就难以进行。从理论上讲,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哪些内容在专业基础课中讲,哪些内容在专业课中讲,各部分应该有一个很好的衔接,可是有些学校的这种衔接很不好,甚至脱节,这是很遗憾的。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与该课程有关的专业基础课之间,在其他的专业课与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之间也存在。这种现象也不仅仅出现在该专业,在其他专业也有。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某一个学校,可以说很多学校都有。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教师说
11、,“这部分内容我们不讲了,以后有关课程还要详细讲”。而到了专业课教学时教师会说,“这部分内容在过去的课程中已经讲过了,在这里不讲了”,于是就出现了知识衔接的裂隙。还有一些相反的情况,那就是在前期课程中讲过的内容,到后期课程中教师又滔滔不绝长篇大论;或本来应该在后期课程中讲的内容而“提前预支”,导致该讲的没讲,或者一处讲就可以的内容而在多处重复讲。四、关于实践教学问题 该课程属于应用性学科,仅有理论而没有实践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可是目前各学校的情况不同,所能开展的实践教学内容也不同。对于饲料中营养素和能量含量的测定、消化率、消化速率、营养素和能量的需求等内容的试验,可以在实验室中完成,但是
12、由于场地、时间、经费、仪器设备等原因的影响,大多不做。如有可能的话,在做毕业论文时根据指导教师的情况做,或者在读研阶段根据所做毕业论文的情况也可能做。至于对配合饲料的加工设备的认识学习,一般在实验室做不到。有的学校实验室可能有小型的颗粒饲料机,但是这种机器与实际生产中的成套设备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有学校带领着学生去饲料厂参观饲料加工设备,这仅仅是对于设备的外形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设备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却知之甚少,依然达不到目的。大多数学校是采用在 PPT 中贴图的形式来讲解配合加工饲料的设备的。如果在饲料厂实地拍摄视频然后在课堂上放映倒是很好,可是现在的设备都是大型设备,一套设备分布于不同的
13、楼层,在一个镜头中只能出现成套设备的一部分,无论如何剪辑和讲解都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水产养殖专业的实习主要是育苗实习,而对于饲料生产大多没有安排实习,这也是一个问题。当然,安排饲料的生产实习很困难,它不同于育苗实习。育苗实习是在水产动物的繁殖季节,在生产上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学生去生产单位学知识的同时,也为生产单位解决了劳动力的问题,很受欢迎。而饲料生产一般都是自动化生产,不需要很多人,几十个人在一个车间里来来往往会给生产带来很多麻烦,即使实践一段时间,学生也未必能了解全部设备的内部结构。所以该课程的实践教学问题是值得探讨的。作者:郝彦周来源:新校园上旬刊 2016 年 3 期 第 3 篇
14、: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构想 为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本文有针对性地分析了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本专业实际情况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实践构想,归结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师生勤于沟通、及时更新实验设备等四个方面。随着鱼类高密度、集约化的飞速发展,饲料的需要量迅猛增长,饲料生产及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全省乃至全国建立起来,因此需要大批的饲料生产、加工、质量检测及销售的专业技术人员1。这从侧面反映饲料检测技术的理论学习以及操作的重要。也正是本校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实验课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2。随着企业对饲料检化验员人才的需要,实验课程设置内容根据检化验员标准进
15、行,增加实用性,提高上岗效率。课程改革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多年来教育工作者为达到提高教学质量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多年来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学团队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工作,不断进行教学内容和授课学时的改革,目前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验课成为独立课程,学时达到 30 学时,其中综合性实验达到 50%。现将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简单概述,并就我专业采取的改革措施进行讨论。一、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方法是满堂灌式教学或者叫“填鸭式”教学模式。重点在于传授知识,讲究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忽略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应用方面的教育,也忽略
16、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3。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往往无法实现将传授的知识完整地传输给学生,而学生们也无法理解和吸收最精髓的知识点;也会导致学生缺乏思考的能力,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4,教学效果不理想。(二)学生被动学习明显 少数同学课前预习不充分,课上时间边写实验报告边做实验,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不高,导致实验中注意力不集中,难免出现错误或产生危险;很容易忽略很多老师指导实验时提到的细节。有时实验出错误,学生们也就得过且过,不明白整个实验的原理和需要注意的细节,那么实验失败也就可想而知。老师才讲过的要点瞬间就忘是因为没有用心,这是很需要纠正的态度问题。(三)授课中教师和学生互动不足 一般上课都是
17、老师讲,而学生们只是听,即使老师很卖力地讲,也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听明白和领悟透彻,甚至也有可能学生一点没听。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必要性,几乎不言而喻。这里既有老问题,也有新因素。老问题就是广大学生普遍不满,“传统模式”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新因素主要来自两方面:科技的进步;学生人数的急剧扩大。(四)实验设备更新不及时 实验技术是不断更新发展的,然而学校很多设备还是沿用旧式的。旧设备的弊端一方面是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可能会导致本该封闭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反应因为泄露而使得有毒气体溢出;另一方面,随着饲料技术检测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更新,有些老方法已经不再适用,相对应的就要配套新仪器,
18、设备落伍就无法实现新方法的实施。二、采取的改革措施 (一)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中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主线,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学原则,将任务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六步”教学法5灵活应用到教学中来,采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及课外创新实验紧密结合的三级教学模式。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遵循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原则,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结合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进行了以下改革。1.理论联系实际,采用案例方式,将学生日常接触的人的营养知识穿插进去,提高理解程度,加深印象。如:
19、测定饲料水分的实验课上,比起饲料含水量过多容易败坏这种说法,包子、馒头含水多容易发霉坏掉没法吃这种形象解释更加贴近生活,能让学生很容易明白。除了教学内容,还可以额外讲授延伸的小知识,使得知识更加系统化,学生们能学到的更多6。2.课堂讲授与课上讨论相结合,针对目前热点问题采用提问的方式,结合同学课下查资料和提前预习,课上给学生讨论或辩论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提高知识的获取率、吸收率和可消化率,避免短期记忆,改变为了上课和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状态。3.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改变以往一个板擦、一块黑板、一盒粉笔的传统板书教学模式的风格,采取板书、幻灯
20、与录像相结合的方式,原理部分采用板书的方式,放缓速度,给学生理解和笔记的时间,实验录像则以直观的方式演示实验操作的过程,期间重点讲解操作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提高生动性和可接受性,实现了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4.实践教学采用“全体参与,考核多样,鼓励创新,逐一过关”的办法7。按照出勤、实验操作、预习报告、实习报告、考试综合评定学生实践能力。考核时,强调实验过程弱化考核结果。弱化考核结果指把实验结果考核分解到实验的过程中,实验报告所占考核比重降低,体现在降低实验报告分数所占比重,增加实验过程中实操能力考核和综合性试验考核比例,预习报告中重点考核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中重点考核讨论部分,以判断学
21、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考核内容进行细化,实验操作中每一个操作步骤都有明确分值,强调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并对良好的卫生习惯进行打分。(二)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1.注重品德教育。德育永远摆在教育教学的第一位,做事必须先做人。培养学生必须孝顺、懂得感恩、吃苦耐劳、团队合作、乐观向上、抗挫折的优良品质和作风。2.端正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态度并不是以后用不着就不去认真学,学生不能只看眼前,目光要放远,本科生做实验实际上是掌握基本方法,对所学知识有个基础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即便是以后遇到新方法,也会很快上手,这是一种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也是对自己对老师的一种尊重。花费同样的时间,不认真吸收
22、新知识就是浪费时间,浪费时间就是在浪费自己宝贵的年轻生命。学习本身就容不得马虎,身为学生更应当秉持严谨求学态度。(三)师生勤于沟通 教师应特别注意把握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使用形象生动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自身肢体语言在教学中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是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不仅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可捕捉学生的反应、了解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从而及时调节讲课的节奏和气氛,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课下,教师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尽全力解答学生心中的迷惑,进行正向引导,尤其是对不上课的学
23、生,重点谈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达到良好的互动、流畅的交流。上课再也不是“一言堂”,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疑问勇于提问,有自己的见解也可以跟大家分享。集体的智慧远远要多于个人的,只有互相交流才能打破僵硬的课堂气氛,才能充分了解实验的意义和真正目的。老师不是完人,也有思考不周到的地方,学生适时弥补也是师生间感情的一种提升。提高亲和力是一个老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和生活上的益友。(四)及时更新实验设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相应的设备,那么新的实验也无法成功实施。老师带领学生实验如果比喻为船长带领水手遨游大海,那么实验设备就是那艘船。不根据实际情况沿用旧设备就好比一直搭乘已经年久
24、失修的老船,即使依然可以遨游大海但是也不能再保证安全性和快速了。随着天津市教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的综合投资力度的加大,本科生实验蛋白质测定从原初的凯氏定氮装置改为国产半自动凯氏定氮仪,今年又购进 FOSS 半自动和全自动凯氏定氮仪,仪器设备不断更新,学生在观摩旧方法的同时,学习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实验效率大大增加,数据准确性也得到保证,对走入企业定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三、总结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高校素质教育要求,课程组在总结现有的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提高、充实教学内容,及时注入新的科技知识,更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进一步深化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的教
25、学改革,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本科生。作者:林城丽白东清朱国霞方珍珍乔秀亭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 年 11 期 第 4 篇:浅谈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的改革实践 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摄入、消化、吸收、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全过程与生命活动(生存、生长、繁殖、产奶、产蛋、免疫等)相互关系的科学。该课程是动物科学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对动物的生理功能,不同动物消化、吸收、代谢与利用各种营养物质的过程和特点,各种生理状态、不同生产用途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及营养需要量。进入 21 世纪,随着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对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提出了
26、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各个农业院校也在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不断作出调整,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了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努力结合生产实践,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查方法等进行了修改,并通过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学时少,教学内容不丰富。动物营养与饲料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是教学体系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典型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下与学生就业紧密联系。但是由于教学改革和本科教育偏向学生综合素质等的原因,该课程的计划学时数不断减少,就本专业来讲,饲料学总学时为 4
27、8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占 28 学时,实验 20 学时,而且实验课教学基本上局限于饲料常规成分分析,饲料配方设计、配合饲料生产、饲料厂管理经营等实践教学基本都是理论授课,只靠老师在课堂上的授课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就业需要,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2、教学资金投入不足,师资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是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对于实践性和实用性强的课程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对于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教学而言实训和试验是巩固理论教学效果的关键,但是长期教学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实践教学越来越薄弱,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良好的训练和培养。3、缺乏图片、视频及实例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大
28、纲调整前,我院动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动学习愿望不强,独立学习意识不够,对课程几乎没有兴趣。教师在讲授时,虽然能采用提问、启发式教学、互动教学能多种教学手段,但由于缺乏图片、视频及实例教学等,总体上效果仍然不理想。二、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1、加大实践教学,增加实验或实习课时,设立单独实践教学课程或课题研究。针对饲料学课程试验、实习课时少,时间不足的问题,在进行培养计划制定时充分考虑这一现实问题,在建立完善饲料学开放实验室基础上设立单独实践教学课程,或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立项,划拨专门资金用于课题研究和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企业实践,提高
29、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学生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中,在进行科学试验的同时培养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为毕业后的继续深造或就业奠定基础。2、加大资金投入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师资水平。指导老师在实践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为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指导老师业务素质,应拨专项基金进行教师培训学习;引进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人才,提升实践教学指导老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聘请有经验和成就的饲料加工生产和畜禽养殖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作为实践教师,补充指导老师队伍,同时可降低师资成本,提高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建立一支质量高和结构好的教学团队。3、教学方法的改
30、革。教与学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老师讲授有条理、逻辑性强并且生动有趣,学生才喜欢听。教学方法改革后,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改善教学效果。三、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及效果 通过教师的实际讲授效果和课后学生的反映,认为本次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首先,教师和学生都感觉针对性更强,分别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教师的讲授更加明确,而学生的思路也一直比较清晰。其次,通过与动物试验及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学会了对饲料营养价值进行评定时,应该通过各项分析指标并结合饲料中各养分的营养作用、饲料养分含量和饲料营养价值的关系、各种饲料中养分含量标准、各种
31、动物的饲养标准等进行综合评价。再次,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更高,加深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最后,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总之,随着我国饲料工业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快速发展,社会对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人才、植物组织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扩大,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动物科学专业有 80%左右的本科毕业生到饲料企业及其相关单位就业与工作。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在饲料学课程专业培养目标中,应将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结合,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验、实训和现场教学结合起来,尤其是饲料企业现场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
32、知识水平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作者:钟义来源:软件教学 2013 年 11 期 第 5 篇:项目教学法在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设计中的实践 以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设计为基础,介绍了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设计,探索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该课程的设计适应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动物营养与饲料是畜牧兽医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除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外,服务饲料行业是其最重要的课程任务。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改革创新设计遵循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原则,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实践工作过程为“主线”,以
33、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导向,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与学习规律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职业岗位要求,科学设计学习任务。摒弃以学科体系为框架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对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1 以项目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项目模块 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从事符合现代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以及自身职业和能力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工作”。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的核心学习内容是“工作”,是一系列可以操作、学习和传授的具体工作行动,是通过系统、科学的职业资格研究得到的典型工作任务。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往往是由一个或若干学习任务组成,学习
34、任务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设计的学习载体,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的“教学化”处理的结果1。传统的教学内容多从学科体系的角度进行设计,课程设计被束缚在学科体系的框架内,把课程人为的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在理论教学时,缺乏直观的操作展示,学生对所学内容缺乏感性认识,学起来枯燥无味。集中技能训练时,由于时间间隔较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忘记较多,缺乏掌握技能操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致使很难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虽然近 2 年的教学内容设计也不同程度地突出了技能培养,但仍不符合基于工作工程的设计原则。这次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以实践工作工程为“主线”,以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
35、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导向,科学设计工作任务、序化项目内容;以项目任务为基本“单位”,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由基础任务、应用任务到核心岗位任务的过渡,科学设计学习性任务2-3。首先,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教学内容取舍与整合考虑到行业企业发展需要,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开发设计思路,与企业专家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深入调研,对课程所涉及的职业岗位(饲料检验化验员、饲料品官员、饲料配方师、饲料生产加工工、畜禽饲养工等)进行分析,明确岗位职责的工作任务,然后将其分解为简单任务,并确定这些任务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从而确定该课程的核心工作任务,如饲料检验化验、原料及成品的品质控制技术、饲料配方设计技术、配合饲料加工技术
36、、饲喂技术。然后,按照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设计思路,以项目为导向,将单项技能重新序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为基于工作任务的四大模块:动物养分的供应、饲料原料的利用、饲粮配制及品控、动物的饲喂。4 个模块依次递进,内容设计由单一到综合,由基础任务过渡到核心任务。任务设计以项目为载体,以学习情境为表现形式,将每个模块设计为多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又以项目形式加以实施(表 1)。2 以项目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 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以项目为载体,以学习情境为表现形式,实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与实践并重,项目
37、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内容的四大模块中的学习情境都可以以项目形式加以实施,教师根据生产过程设置问题情境,布置项目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教师的引导、自身知识储备、资料查询、调研以及相关知识的自学、讨论制定实施项目计划;进行项目实施,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指导和必要辅助,以便学生完成项目并达到一定质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讨论,进行检查评价;教师组织总结,对整个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点评,并再次介绍说明生产要求,进行知识、能力的拓展提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通过必要的声像资料和实训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4。同时,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民
38、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5。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从书本转移到实际生产中,将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项目需求主动查阅、收集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的主动学习。把学生从只注重记忆知识结论的传统学习法引向注重探究问题所需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来。当前,技术、经济和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时代,传统精细分工的简单岗位工作正在被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综合任务”取代,这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岗位能力,而且应当具备综合职业能力,除专业能力外,还包括诸如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与人交流等关键能力6-7。将综合职业能力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界和众多职业院校的共识。要想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传统的学科课程和技能培训已经力不从心,构建以完成典型任务的项目教学,已成为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作者:马惠茹来源:现代农业科技 2010 年 2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