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文言文阅读(一)(解析版).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5911217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867.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3文言文阅读(一)(解析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专题03文言文阅读(一)(解析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03文言文阅读(一)(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3文言文阅读(一)(解析版).pdf(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一)一、(2021-2022广东清远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

2、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乙)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簿书、期会、钱谷、戎

3、狱,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节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注讯馘,战争结束后,计检战功。辟雍,本指周天子所设的太学。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 B于是学

4、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 C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 D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答案】1A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学校一变而为书院。书院中人认为不对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对的并且加以表彰;书院中认为正确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错的并且加以羞辱。或者禁止所谓“伪学”,或者禁毁天

5、下书院,都是用朝廷的权力来与书院争胜。“有所非也”与“有所是也”结构对称,“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与“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结构对称,分别断开,排除 BD;“伪学之禁”与“书院之毁”是并列结构,中间断开,排除 C。故选 A。2下列对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而耻学于师(羞耻)B是故圣益圣(圣明)C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最初)D一切委之俗吏(把事情交给别人办)【答案】2D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耻,意动用法,以为耻。句意: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B.圣,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句意: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C.始,副词,才。句意:这样设置学校的意图才能得到

6、完全实现。故选 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师说节选部分运用对比针砭时弊,批判了当时人们“耻学于师”的风气。B韩愈认为当时的士大夫这类人观念陈腐,批判了“士大夫之族”的错误心理。C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要培养优秀人才,还应该提供治理天下的手段。D黄宗羲认为朝廷上的官员相比民间百姓而言更应经受学校的教育。【答案】3D【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朝廷上的官员相比民间百姓而言更应经受学校的教育”错误,原文是“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这句话是说无论朝廷之上,还是民间之中,人们都要经过学校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才能够有诗书中所蕴含的

7、那种宽厚的气象。故选 D。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答案】(1)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答案】(2)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1)句:“所以”,用来的;“受”,同“授”,传授;“者也”,判断句标志。第(2)句:“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不知句读;“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不解惑;“或”,有的(人);“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5 黄宗羲为什么认为当时的学校连

8、培养人才的作用也失去了?请简要分析。【答案】社会风气使然,大家都认为学校跟天下要紧的事情不相关。学校成了人们争名夺利之地,真正有才能的读书人来自乡野之间。【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特定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概括出:社会风气使然,大家都认为学校跟天下要紧的事情不相关。根据“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器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概括出:学校成了人们争名夺利之地,真正有才能的读书人来自乡野之间。参考译文:(甲)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

9、的人。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育孩子;而对于他们自己,却以从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决疑惑的老师。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

10、,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成群聚在一起嘲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嘲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修养和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士大夫这类人不与其同列,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真是奇怪啊!(乙)学校,是用来培养人才的。然而古代的圣王,设置学校的用意不只如此,他还要让治理天下的手段都出自学校,这样设置学校的意图才能得到完全实现。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指朝廷会议、发布政令、尊养老人、抚恤孤儿、计检战功

11、,以及出兵征伐之时检阅将士、审理重要案件时召集吏民、举行重要祭祀之时祭奠始祖,这些事情自古都要在辟雍举行。因为无论朝廷之上,还是民间之中,人们都要经过学校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这样的话没有人不会有诗书中所蕴含的那种宽厚的气象。天子认可的未必对,天子否定的未必错。天子于是也不敢以自己的态度来判断事情的是非对错,而应在学校公议事情的是非对错。所以培养士人固然是学校的职责之一,但是学校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士人而设置的。夏商周三代以后,天下事的是非对错完全由朝廷来判断。天子赞扬过的,大家就都群聚起来跟随着天子的意思认为是对的;天子贬抑的,大家就全都指摘是错的。文书、限期、赋税、司法等等,全都委派庸俗的胥

12、吏去处理。在这种风气之外,偶尔有稍具才干的人出现,也会认为学校这种地方不与什么要紧的事情相符。其实他们所说的学校,不过是为了科举考试而喧嚣争夺,一心想争取功名富贵,所以他们才能利用朝廷掌握的权势和利益改变了学校的本来意义,而真正具有才能的、有学问的读书人,往往从民间自行崛起,与学校压根就没有什么关系。说到底学校就连培养人才这一点作用也失掉了。于是学校一变而为书院。书院中人认为不对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对的并且加以表彰;书院中认为正确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错的并且加以羞辱。或者禁止所谓“伪学”,或者禁毁天下书院,都是用朝廷的权力来与书院争胜。二、(2021-2022福建泉州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13、,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文本二:学必本于书。一卷之书,初视之,若甚约也。后先相参,彼此相稽,本末精粗,相为发明,其所关涉,已不胜其众矣。一编一简,有脱遗失次者,非考之于他书,则所承误而不知,同字而异诂,同辞而异义,书有隶古,音有楚夏,非博极群书,则一卷之书,殆不可遽通。此学者所以贵夫博也。自先秦、两汉讫于唐、五代以来,更历大乱,书之存者既寡,学者于其仅存之中,又卤莽焉以自便,其怠惰因循,曰“吾惧博之溺心也”,岂不陋哉!故善学者通

14、一经而足,藏书者虽盈万卷犹有憾焉。而近世浅士,乃谓藏书如斗草,徒以多寡相为胜负,何益于学。昭武朱公敬之,粹于学而笃于行,尊所闻,行所知,亦无负于为儒矣。然每悒然自以为歉,益务藏书,以栖于架、藏于椟为未足,又筑楼于第中,以示尊阁传后之意,而移书属予记之。予闻故时藏书,如韩魏公“万籍堂”、欧阳充公“六一堂”、司马温公“读书堂”,皆实万卷,然未能绝过诸家也,其最擅名者,回宋宣献、李邯郸、吕汲公、王仲至,或承平时已丧,或遇乱散轶,士大夫所共叹也。朱公齿发尚壮,方为世显用,且澹然无财利声色之奉,傥网罗不倦,万卷岂足道哉。予闻是楼,南则道人三峰,北则石鼓山,东南则白渚山,烟岚云岫,洲渚林薄,更相映发,朝莫

15、万态。公不以登览之胜名之,独以藏书见志,记亦详于此、略于彼者,盖朱公本志也。(节选自陆游万卷楼记)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亦无负于为儒矣 苍山负雪 B以栖于架、藏于椟为未足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其最擅名者 其皆出于此乎 D方为世显用 方其破荆州【答案】1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一词多义的能力。A.动词,辜负;动词,背。B.介词,在;介词,比。C.代词,其中的;语气副词,大概。D.副词,正、当。故选 D。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以“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设喻,用以说明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并没什么差别,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

16、B陆游认为,初读一本书会觉得简单,然而经过对不同书本的查考,常会有新的发现,也能纠正一些沿袭的谬误。C许多求学之人会以“书读得太多就会迷失本心”为借口来掩饰自己的怠惰守旧,在陆游看来,这是十分浅陋的。D朱敬之致力于藏书,在家中建起藏书楼后还特地赠书给陆游,请他写文章记录,并打算将陆游的文章传给后代。【答案】2D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D.“赠书给陆游”“并打算将陆游的文章传给后代”错误,根据原文“又筑楼于第中,以示尊阁传后之意,而移书属予记之”可见,“移书”是致书、写信之意,不是“赠书”;他是打算把这座藏书楼传给后人,而非“陆游的文章”。故选 D。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

17、译成现代汉语。(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答案】(1)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2)故善学者通一经而足,藏书者虽盈万卷犹有憾焉。【答案】(2)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只需要通晓一部经书就足够了,藏书的人即使收藏超过万卷书也依然会留有遗憾。【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疾”,劲疾;“彰”,清楚。(2)“故”,因此,所以;“足”,足够;“虽”,即使;“盈”,满溢,超过;“犹”,尚且。4两则文本都论及“学”,其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答案】17 劝学 侧重论述“学”的意义(或“为学有助于成为君子”);万卷楼记侧重

18、论述“学”的方法(或“为学应广泛读书”)。【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本侧重点的能力。劝学的核心观点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强调了君子正是因为善于借助“学”,才使得自己能够从一般人提升到“君子”的境界,由此强调了“学”对于人的意义。万卷楼记在第一段中提及“学”。开篇即开门见山提出“学必本于书”,之后通过“非博极群书,则一卷之书,殆不可遽通。此学者所以贵夫博也”等语句进一步说明,广泛阅读是求学之人所看重的重要方法。由此可见,论述主要侧重在“学”的方法上,即要广泛读书。参考译文:文本一: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

19、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节选自荀子劝学)学习一定以书为本。一卷书,刚开始看的时候,仿佛十分简约。后来看了其他书,先相互参照,彼此相互稽考,重要的与次要的,精细的与粗陋的,相互发现明了,它所关涉的,已经十分多了。一书一册,有的脱漏遗失的,不是从其他书本中进行考校,那么就错误而不能自知,同样的字而不同的解释,同样的词语而有不同的意思,书写上有以隶书考校写定古篆文,读音上有南楚和诸夏,不是博览群书,那么即使是一卷书,多半也是不可能完全通晓的。这就是求学的人

20、为什么要重视博学的原因。自从先秦、两汉到唐朝、五代以来,多次经历大的乱世,能留存下来的书既少,求学的人在这些仅存的书中,又鲁莽地位自己寻求便利,他们懒惰懈怠代代相传,说什么“我怕我书读多了会使心灵沉溺”,难道不很浅陋吗!所以善于学习的人通晓一种经书就足够了,而藏书的人即使超过万卷仍旧留有遗憾。而近代一些浅陋的士人,竟然把藏书当作斗草游戏一般,只凭借多少来相互决出胜负,这对于求学有什么好处呢?昭武朱敬之先生,精于学习而努力实践,尊重自己所听过的道理,践行自己所学习的知识,也不辜负做儒士的身份了。然而常常郁郁寡欢,自己觉得过意不去,便更加专心于藏书,认为放在书架上,藏在木盒中还不足够,又在宅第中修

21、建了一座楼,用来表示这座藏书楼拿来传给后代的意思,而寄信给我让我作一篇记。我听说以前藏书,像韩魏公的“万籍堂”、欧阳充公的“六一堂”、司马温公的“读书堂”,全都藏书万卷,然而没有能够超过诸多藏书家,其中最出名的,回宋宣献、李邯郸、吕汲公、王仲至,有的在太平时代就已丧失,有的遇到战乱而流落散佚,这是士大夫们都不禁叹息惋惜的事。而朱公年富力强,正在为世重用,而且淡泊名利,没有需要供奉财利声色的金钱,如果不断地搜集,收藏到万卷书又哪里值得担心呢(不值一提)。我听说这座楼,南边是道人三峰,北边是石鼓山,东南是白渚山,云雾缭绕山谷,洲渚草木茂盛,相互映衬,朝暮姿态万千。朱公不用登山观赏的名胜为楼命名,却

22、独独以藏书来表现自己的志向,所以我的记也对于藏书详细,而写景色简略,这大概也是朱公本来的志向。(节选自陆游万卷楼记)三、(2021-2022湖南永州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

23、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选自韩愈师说)(二)辱注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收,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

24、论师道书)【注】这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辱,谦辞,感到自愧的意思。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B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C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D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答案】1B 【解析】1本题考

25、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表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环顾其中”为动宾结构,承前省略主语,“其中”作“环顾”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D;“为文章”动宾结构,前省略主语,“文章”作“为”的宾语,“言论”为同义复合词,均不可断开,排除 C。故选 B。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

26、为业,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乐师,指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C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D谦辞,指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文中“仆”,是柳宗元的自称,属于谦辞。【答案】2A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为读”错误,应是“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故选 A。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写了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

27、的不良风气。B 师说选段运用“嗟乎”“呜呼”感叹词,并以“其可怪也欤”作结,直接而鲜明地强化作者批判之意,发人深思。C柳宗元述说自身条件差,并以孟子的“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为理由,谈及“今之世,不闻有师”,因此“不敢为人师”。D柳宗元认为,韩愈作师说抗颜为师,不顾世俗风气,收招后学青年,勇气可嘉,但也因此招来众人嘲笑与辱骂。【答案】3C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因此不敢为人师”强加因果,原文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今之世,不闻有师”是对社会风气的叙述,不是“不敢为人师”的理由。故选 C。4将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或师焉,或不焉,小

28、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答案】(1)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2)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答案】(2)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或”,有的;“不”,通“否”;“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2)得分点:“为”,做;“众人”,一般人;“且”,尚且;“况”,何况。5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两则选段的说理方法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答案】师说选段运用对比论证说理。通过三组对比,分析阐明“耻学于师”的原因,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

29、于从师学习的恶劣习气。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选段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说理。引用孟子“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追根溯源,揭示“不事师”的缘由。以韩愈为例,来驳斥时人对他的诋毁,并对韩愈“抗颜为师”进行声援。【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师说运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教之”,自己却不愿甚至耻于从师作对比,则指出“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比较,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答韦

30、中立论师道书 选段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说理。下文连举两例,陈述不敢、也不愿为师的理由。其一是韩愈为师之例,其二是孙昌胤行冠礼之例,前者为主,后者为辅,二例共同说明一个问题:流俗不问是非,见怪即吠,倘若独为众所不为之事,必然招致厄运。引用孟子“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追根溯源,揭示“不事师”的缘由。魏晋以降,世风日下,人们耻于言师。而韩愈却不顺流俗,收召后学,作师说,抗颜为师,结果招致众人笑骂,被目为狂人,不得不匆匆东行。由此见出为人师者的下场,也见出世风的浇薄。以韩愈为例,来驳斥时人对他的诋毁,并对韩愈“抗颜为师”进行声援,隐含着对韩愈的同情理解以及对浮薄世风的愤懑。参考译文:(一)唉,(古代)

31、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

32、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选自韩愈师说)(二)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

33、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效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选自柳宗元

34、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四、(2021-2022云南丽江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玄龄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尝从其父至京师,时天下宁晏,论者咸以国祚方永,玄龄乃避左右告父曰:“隋帝本无功德,但诳惑黔黎,不为后嗣长计,混诸嫡庶,使相倾夺,诸后藩枝,竞崇淫侈,终当内相诛夷,不足保全家国。今虽清平,其亡可翘足而待。”彦谦惊而异之。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父终,酌饮不入口者五日。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

35、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救遣名医敕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玄龄因谓诸子曰:“吾自度危笃,而恩泽转深,若孤负圣君,则死有余责。”后疾增剧,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

36、。寻薨,年七十。谥曰文昭,陪葬昭陵。玄龄尝诫诸子以骄奢沉溺,必不可以地望凌人,又云:“袁家累叶忠节,是吾所尚,汝宜师之。”(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B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C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D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

37、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答案】1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不能自胜”作“感咽”的补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AB。“尚食”是名词,作“供”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 D。故选 C。句子翻译:太宗对他流泪,玄龄也感伤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诏派名医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对他供应御膳。如果他的病略能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黔黎,黔首、黎民的合称,泛指百姓。古代百姓的常见称呼还有布衣、庶民、黎庶、氓等。B春宫,也称东宫,古代宫殿,后指储君

38、。因“东”时属春,色属“青”,故又称“青宫”。C太子少师,古代官名。与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简称“三少”,多为虚衔无实职。D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祭祀、宴餐、科举、官员选拔和外事活动的大臣。【答案】2D 【解析】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主管官员选拔”错误,“官员选拔”是吏部尚书掌管。故选 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房乔聪敏异常,对国家大事有独到的看法,意识到隋朝存在的隐患,并对局势做出预判。B房乔侍亲至孝,父亲生病衣不解带侍疾,父亲去世哀伤异常,五日不思饮食。C房乔处理政务尽心竭力,明晰练达,因才取士,不苛求别人,审订法令,意在宽严相济。D房乔与

39、太宗君臣相得,感情深厚。房乔病重,太宗遣使派医,问候诊治,甚至亲自探望,握手叙别。【答案】3C 【解析】3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意在宽严相济”错误。原文是“意在宽平”,即“意在宽容和平稳”,不是“宽严相济”。故选 C。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自度危笃,而恩泽转深,若孤负圣君,则死有余责。【答案】(1)我自己估计病势危急严重,皇上对我的恩惠却越来越重,如果辜负了皇上,那么死了也还有未尽的责任。(2)袁家累叶忠节,是吾所尚,汝宜师之。【答案】(2)袁家累世忠诚有气节,这是我所尊崇的,你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40、赋分点:(1)“度”,估计;“笃”,严重;“孤”,辜负;“余责”,未尽的责任。(2)“累叶”,累世、世代;“节”,有气节;“尚”,尊崇;“师”,以为师,学习。参考译文: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房玄龄小时候就很聪明,广泛地阅读了经书、史书,工于草书和隶书,善于写文章。曾经跟随父亲到京城,当时天下大平,舆论都认为国运会很久长,房玄龄却私下里对父亲说:“隋帝本来没有功业德行,只是欺编迷惑百姓,不替后代做长远打算,混淆了嫡庶子的亲疏尊卑关系,致使互相倾轧争夺,太子王侯,比赛着纵欲享乐,最后必然自相残杀,不能保全帝位国家。眼下虽然太平,它的灭亡可以翘首足来等到。”房彦谦听了又惊恐又诧异。父亲重病持续

41、一百天,房玄龄伺候喝药吃饭,不曾脱过衣服打过盹。父亲去世,五天之久滴水未沾。太宗攻占渭水北边的土地,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太宗一见他,就像老朋友一样,让他代理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已经遇到了知己的人,用尽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没有不马上去做的。隐太子认为房玄龄、杜如晦是太宗亲近看重的人,很憎恶他们,在高祖面前诬陷他们,因此他们都被高祖赶出了秦王府。到太宗立为皇太子时,房玄龄被提拔为太子右庶子,赏赐给他五千匹绢。贞观三年(629),授予房玄龄太子少师官衔,他坚决推辞,只任代理太子詹事,兼任礼部尚书。负责统管朝廷各部门政务以后,他忠于职守从不懈怠,尽心竭力,不愿出现一点失误。听到别人的优点长处,就

42、像是自己有那优点长处一样高兴。他对行政事务明晰练达,并且用文献经典来加以整治,审查修订法令,意在宽容和平稳。取用人才不求全责备,不用自己的长处苛求别人,按照才干安排职务,出身低微也无妨碍。公众舆论赞扬他是贤相。贞观二十三年,皇上驾临玉华宫,当时玄龄老病复发,皇上下诏令他睡在总留台。到他渐渐病重,玄龄追赴玉华宫,坐偏轿入殿,将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轿。太宗对他流泪,玄龄也感伤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诏派名医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对他供应御膳。如果他的病略能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房玄龄于是对儿子们说:“我想我是病得快要死了,皇上对我的恩惠却越来越重,如果亏负了皇上,那么死了也还有责任。”后病情加重,多次派宦官问候。皇上又亲自光临,握手叙别,悲不能忍。不久去世,享年七十。谥号叫文昭,把他安葬在太宗为自己预先营造的昭陵墓地。房玄龄曾经就骄横奢侈积习不改的问题训诫过儿子们,一定不能用地位名望欺压别人,又说:“袁家累世忠诚有气节,这是我所尊崇的,你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