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纲的分类.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5911026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784.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栖纲的分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两栖纲的分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栖纲的分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栖纲的分类.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四节 两栖纲的分类 现存的两栖类在脊椎动物各纲中是种类较少的一纲,全世界约有 2800余种,我国约有200种。分为 3 个目: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一、无足目(Apoda)无足目或称裸蛇目(Gymnophiona),为原始的,同时又是极端特化的一类。特化的构造是和它们营地下穴居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外形似蚯蚓或蛇,尾短或无尾,无四肢及带骨。皮肤裸露,有许多环状皱纹,富于粘液腺。眼睛退化,隐于皮下,实际上是盲目的,但在眼睛和外鼻孔之间有一能收缩的触角,可以收缩进一特殊的凹陷内,很敏感,有助于钻穴活动。听觉器官中没有鼓膜,听神经退化。嗅觉发达。体内受精,雄性的泄殖腔能向外突出,起着交配器的作用,

2、能将精液输入雌体内。脊椎骨的数目很多,蚓螈多达 250块。无足类除具有上述的特化性特征外,还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如蚓螈(Caecilia)有退化的骨质鳞陷在真皮之内,外表并不显露,这代表着古代坚头类体表鳞甲的遗迹。现代的有尾类和无尾类体表光滑无鳞,只有无足类尚保存着这种承前的原始性特征。此外,椎骨为双凹型,无胸骨,心房间隔发育不完全,头骨膜原骨非常发达和坚头类有相似之处,这些特征皆反映出其原始性。本目只有一科,即蚓螈科(Caecilidae),约有 150种,分布于南美、非洲和亚洲南部的热带地区。鱼螈(Ichthyophys glutinosus)为本目代表(图 6 38)。体长约 40cm

3、,体形似蛇。体色暗褐,两侧各有一条黄色带。泄殖腔孔开于身体末端,这样就无尾部。繁殖期间,雌体在地下洞穴中以其湿润的身体盘绕着卵,以保护卵免于干燥。卵在孵出以前经历一个带有三对长的羽状外鳃阶段,该外鳃并不执行呼吸功能,而是作为吸收营养之用。待卵孵出后,外鳃已消失,幼体移到水中完成发育。幼体具一对开口的外鳃裂和尾鳍,不时的游泳至水表面,吸空气入肺。最后,鳃裂关闭,尾鳍消失,移到陆地上变为营地下穴居的成体。近年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捕获到鱼螈,这是我国仅有的一种无足类。二、有尾目(Urodela or Caudata)本目多数种类终生栖于水中,也有些种类变态后离水而栖于湿地。体长形,多数具四肢,少数种类

4、仅具前肢。尾很发达,且终生存在。有些种类身体两侧具明显的侧线。皮肤裸露无鳞片,富于皮肤腺。水栖的种类眼睛小,无活动的眼睑。脊椎骨的数目很多,有些种类脊椎骨多达 100块。椎体为双凹型或后凹型,躯椎具不发达的肋骨。有些种类尚没有荐椎的分化。腰带连接脊柱的部位尚不固定,如泥螈(Necturus)的腰带有些连在第 18 椎骨上,有些连在第 19 或第 20 椎骨上,甚至一侧连第 18,另一侧连第 19 椎骨上。这说明后肢支持身体的能力较弱。肩带与腰带大部分仍为软骨,肩带完全缺少膜原骨,锁骨也不存在。有尾类中有些种类,如洞螈(Proteus)、三指螈(Amphiuma)等,不具胸骨;有些种类虽具胸骨,

5、但仅是一块简单的软骨板(如蝾螈),或仅是在肩带区肌隔上一些零散的软骨化中心。前肢的桡骨与尺骨,后肢的胫骨与腓骨分离,都不象青蛙那样愈合成桡尺骨与胫腓骨。多数有尾类幼时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也有些种类终生具鳃,肺很不发达或无肺,而皮肤呼吸和口咽腔呼吸却占有重要地位。循环系统比较原始,无肺的低级有尾类,心房尚未分隔,多数有尾类的心房间隔不完整,在间隔上有些穿孔,使左右心房相通。心室中无海绵状的肌肉网柱,动脉圆锥中也无螺旋瓣。不少有尾类和无尾类的蝌蚪一样,保存着 4 对动脉弓,相当于胚胎期的第、对动脉弓。在静脉系统中,既有后腔静脉,又终生保留着后主静脉,显示了比无尾类更为原始的性质。一般为卵生,体

6、外受精或体内受精。雄性无交配器,体内受精者,雄性泄殖腔内具腺体,分泌的胶质,能将大量精子粘为精包(spermatophore),雌性的泄殖腔突出,其边缘能将雄体排出的精包纳入泄殖腔内,完成受精作用。有的种类能行幼体生殖(paedogenesis),例如分布于北美的美西螈(Ambystoma),它们在幼体阶段便具有生殖能力,其幼体阶段称为美西螈幼体(Axolotl),在动物学中是幼体生殖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本目在全世界有 8 科 60 属 300余种,我国有 3 科 11 属 24 种,约占世界种类的 8。下面介绍的 5 科中,我国产的仅有其中的前 3 科。(一)隐鳃鲵科(Cryptobranch

7、idae)本科包括现代两栖类中体型最大的种类,最长者可达 180cm。身体一般为扁筒形,前后肢皆存在,成体不具外鳃,鳃裂或不存在或仅留存一对小的鳃裂。上下颌皆具齿,犁骨上也具横列的牙齿。眼小、无活动的眼睑。椎体双凹型。体外受精,雌鲵不具受精器,雄性无交配器,产出的精子不具“精包”的形式。世界上现存的隐鳃鲵科仅有两属:大鲵属(Megalobatrachus)和隐鳃鲵属(Cryptobran-chus)。这两属远隔重洋,断裂分布在亚洲东部(中国和日本)和美国东部。大鲵属在我国仅有一种,即大鲵。产于湖南、湖北、贵州、广西、四川、陕西、山西等省。大鲵(Megalobatrachus davidianu

8、s)(俗称娃娃鱼)(图 6 39)是我国珍贵的保护动物之一,也是全世界所关注的动物。身体最大者可达 180cm,体重可达 50 余 kg(在湖南曾捕到过 65kg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体呈扁圆形,尾部侧扁,头大而扁阔,口甚宽大,上下颌均具细齿,眼甚小,无能动的眼睑。头顶部与腹部有许多成对的疣状物。躯干部两侧有较厚的皮肤皱襞,体表光滑无鳞,富有皮肤腺,经常保持身体粘滑,受刺激后能分泌出白色浆状的粘液。体多呈灰褐色,但随着环境不同体色也有变化,皮肤有各种斑纹。前后肢短小,前肢四指、后肢五趾,趾间有浅蹼,便于游泳。喜栖息在水质清凉、水流急湍及岩石孔洞多的山间溪流中,白天隐匿暗处,夜晚出来

9、活动觅食。食性为肉食性,其食物主要为蛙类、蟹类、鱼、虾、蛇、水生昆虫等。食物整个吞下,有从胃中反吐出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的习性。每年 7 9 月产卵繁殖。大鲵卵呈圆球形,卵球直径 6 7mm,每个卵之间有胶带连接,似念珠状,胶膜吸水后膨胀透明。卵裂类型为盘状分裂。卵经过 3340 天孵化出幼体。孵化期依水温而有变化。刚孵化出的幼体长约 2831mm,具有 3 对桃红色的羽状外鳃,腹部黄色,甚为美观。(二)小鲵(Hynobiidae)体形较小,具眼睑,具颌齿及犁齿。椎体呈双凹型。成体不具外鳃,肺或有或无。体外受精,雌体不具受精器。例如:极北小鲵(Hynobius keyserlingii)(图 6

10、40)体长 1013cm。犁齿呈“V”字形。昼伏夜出,以昆虫、软体动物、蚯蚓为食。约在四月中旬产卵于水池内,产卵后的雌雄个体迁到陆地上,营陆栖生活。卵块呈带状,约 3035 天孵出成蝌蚪状幼体,幼体具 3 对外鳃,在外鳃前方有一对棒状平衡器。长到 4cm时,外鳃渐消失。极北小鲵的分布甚广,为亚洲东北部寒温带的代表种,在我国东北地区均有分布,国外见于朝鲜、蒙古和西伯利亚。(三)蝾螈科(Salamandridae)本科为有尾目中主要的一科,种类多,在我国已知有15 种。体躯较丰满,体形似爬行类的蜥蜴,尾长且多侧扁。具能动的眼睑。上下颌具牙齿,犁骨上有齿 2 纵列。椎体为后凹型。前后肢均发达,前肢为

11、 4 指,后肢为 4 或 5 趾,均无蹼。成体无鳃,以肺和皮肤进行呼吸。行体内受精,雌体具受精器,为泄殖腔外翻的囊,可以将精包纳入体内。本科在我国仅分布于东洋界。我国华南所产的中国瘰螈(Trituroides chinensis)、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和肥螈(Pachytriton brevipes)(图 6 39)的分布较广。此外,尚有一些分布狭窄的种,如产于云南滇池的滇螈(又名瘤蝾螈)(Hypselotriton wolterstorffi)。滇螈体色暗黑,背上有一条红色纵行条纹,腹部有红色斑块。(四)洞螈科(Proteidae)为水栖类型,终生具有 3 对指状的

12、外鳃,虽然具有肺,但肺囊内壁甚简单,或甚至光滑无褶皱,如泥螈的肺(图 6 15)。泥螈所需用的氧仅有 2 是通过肺获得的。眼退化,或者完全隐于皮肤下面,无眼睑。椎体属于双凹型。虽然具有前、后肢,但很细弱。体内受精,雌性具受精器。分布于北美及南欧,我国不产。例如:泥螈(或称泥狗)(Necturus maculatus)体长 30cm多,身体灰或褐色,有黑色斑点。成体在 3 对外鳃后面有 2 对鳃裂。前、后肢各四趾。以小鱼或无脊椎动物为食。每年 5、6月份产卵,幼体生长发育很缓慢,约至第 6 年才长到成体。产于美国东部和加拿大。泥螈的英文名称是 mud puppy,在国外广泛用作为实验动物。洞螈(

13、Proteus anguinus)(图 6 39)体色纯白,眼退化,隐于皮下。栖息在洞穴水中。产于东南欧。(五)鳗螈科(Sirenidae)体形细长似鳗,长者可达 96cm。终生保留 3 对外鳃和 3 对鳃裂。无眼睑,颌齿及犁齿均缺,而有角质喙。椎体属于双凹型。前肢很细弱,具 4 指,不具后肢。体外受精,雌体不具受精器。本科为完全水栖生活的种类。仅分布于北美。代表种类为鳗螈,或称泥鳗、土鳗(Siren lacertina)(图 6 39)。三、无尾目(Anura or Salientia)无尾目是现存两栖类中结构最高级、种类最多且分布最广的一类。体形宽短。具发达的四肢,后肢特别强大,适于跳跃。

14、成体无尾。皮肤裸露,富于粘液腺,有些种类具有发达的毒腺。具可活动的下眼睑及瞬膜。鼓膜明显,鼓室发达。椎体前凹型、后四型或参差型(见111页)。一般不具肋骨。头骨的额骨和顶骨愈合成额顶骨。肩带分为弧胸型和固胸型两种类型。具锁骨和胸骨。桡骨与尺骨愈合成桡尺骨,胫骨与腓骨愈合成胫腓骨。成体以肺呼吸,绝无外鳃或鳃裂。成体一般营水陆两栖生活,但生殖时必须回到水中。雄性大多具声囊,不具交配器,通常为体外受精。幼体称蝌蚪。蝌蚪从外形到内部结构都和鱼近似,仍以鳃呼吸,以鳍游泳。蝌蚪经变态后转变为陆生类型的成体。无尾两栖类的分类标准主要是根据肩带类型、椎体类型以及外部形态特征,包括声囊、舌、牙齿、指趾末端、皮肤

15、光滑或粗糙、皮肤褶以及身体颜色等。本目在全世界有 16 科 167属 2600余种,我国有 7 科 23 属 172种,约占世界种类的 6。(一)盘舌蟾科(Discoglossidae)舌呈盘状,尖端不分叉,舌周围与口腔的粘膜相连,不能自由伸出,上颌有齿,下颌无齿。肋骨共 3 对,仅第 2 4 椎骨具有肋骨。椎体属于后凹型,肩带为弧胸型。雄性无声囊。蝌蚪仅在腹面中线处有一个鳃孔。本科在我国仅有铃蟾一个属,已发现四种,在我国境内呈间断分布,主要产于横断山脉,仅有东方铃蟾一种相隔数省分布于北方。东方铃蟾(Bombin orientalis)体形较小,体长约 4.5cm。背面绿褐色,腹面有醒目的橘红

16、色与黑色相间的花斑,当它受惊扰时,就翻过身来肚皮朝天,鲜艳的腹色起着警戒色的作用。栖于山间溪流中,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地区。产婆蟾(Alytes obstetricans)(图 6 41)以其特殊的生殖方式而闻名。雌性产的卵结成念珠状的长带,雄性将卵带缠绕在其后足上,离开雌性而隐藏在洞穴阴暗的湿土处,偶然进入水中将卵浸湿,约经过 20 天后再入水,孵化出的蝌蚪在水中发育。分布于欧洲西南部。(二)负子蟾科(Pipidae)无舌。椎体属于后凹型。具肋骨。负子蟾(Pipa pipa)(图 6 42)繁殖期雌蟾的背部皮肤形成莲蓬状孔,受精卵即置于此孔中发育,直至 3 个月后变成蝌蚪,才离开雌体而入水中生活

17、。产于南美洲。(三)锄足蟾科(Pelobatidae)肩带为弧胸型。上颌一般具齿。舌端游离,微有缺刻。椎体大多是前凹型,间有双凹型者。荐椎横突极大。宽头角蟾(Megophrys carinensis)产于我国西南部。(四)蟾蜍科(Bufonidae)本科包括一些大型的无尾类。身体宽短粗壮。皮肤一般都甚粗糙。头顶两侧有椭圆形的耳后腺,或称腮腺,其分泌物含素素,可加工成药材蟾酥。鼓膜明显。上下颌及犁骨上皆无牙齿。舌端不分叉,舌能自由翻出口外。肩带为弧胸型。椎体属于前凹型。无肋骨。荐椎的横突扁平而膨大,荐椎具 2 髁与尾杆骨相接。分布很广,能在较干燥的地方生活,有些种类甚至能生活在沙漠地区。行动迟缓

18、拙笨,跳跃的能力远不如蛙类。雄性通常具毕氏器官(见 129页)。例如: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图 6 43)俗名癞蛤蟆。体形很大,雌性体长达1011cm。皮肤甚粗糙,全身密布大小不等的瘰粒。背面暗褐色,腹面乳黄色。雄性不具声囊。白天藏匿在石块下或洞穴中,夜间外出捕食昆虫、蠕虫、软体动物等,在消灭害虫方面对人类大有好处。在华北地区,每年约在 3 4 月间产卵;卵多成双行,排列在长条卵带内(图 6 33),卵带缠绕在水草上,卵数可达 6000枚。受精卵两周后孵化。冬季群集于河底泥沙中越冬。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花背蟾蜍(Bufo raddei)也名芮氏蟾蜍。和大蟾蜍相

19、比,体型较小,体长平均在 6cm左右,雌性最大者可达 8cm。背面多呈橄榄黄色,有不规则的花斑,在分散的灰色疣粒上有红点,腹面乳白色。雄性的喉下有一内声囊。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和内蒙古一带。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图 6 44)头部具有黑色骨质嵴。它不但消灭大量田间有害昆虫,且能消灭大量白蚁。分布于华南一带。(五)雨蛙科(Hylidae)身体较小。背部多为青绿色。四肢细长,指趾末端膨大成为吸盘,可以借此吸附在附着物上。指趾末两个指节之间有指间软骨。上颌有牙齿,也有犁骨齿,但下颌无牙齿。舌卵圆形,前端分叉,可活动。鼓膜明显。椎体属于前凹型。无肋骨。肩带弧胸型。荐椎的横

20、突甚膨大。雄性喉部有单个内声囊,鸣声响亮。在河边树上或芦苇中生活,常在雨后高声鸣叫,故名雨蛙。主要分布于美洲(中、南美最多)和澳洲,欧、亚旧大陆种类很少;亚洲以我国华南及北印度较多。本科在全世界有 400余种,而在我国只产七种,仅占全世界产的 1.7,所占比例最小。例如:无斑雨蛙(Hyla immaculata)(图 6 45)身体小,体长仅 4cm左右。皮肤光滑。背部绿色,腹部白色,喉部黄色,体侧及大腿全无黑色斑点。头宽度大于头长度,吻部圆而高。鼓膜小而明显,舌圆而厚。前肢中等,指间有退化的蹼,后肢较长,趾间有半蹼,指趾端各有肉质的吸盘及指间软骨。分布于东北、华北和华中地区。中国雨蛙(Hyl

21、a chinensis)体侧及大腿具黑色斑点。分布于我国东南各省。(六)蛙科(Ranidae)是两栖类中最大的一科,该科在全世界有 36 属 500余种,分布于除澳洲和南极以外的地球各大陆。上颌具牙齿、且有犁齿。舌端分叉,能自由活动。鼓膜明显,一般无毒腺。除第八椎骨外,椎体概为前凹型。荐椎的横突呈柱状,不膨大。肩带为固胸型。后肢发达,适于跳跃。例如: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见第三节代表动物。金线蛙(Rana plancyi)(图 6 46)体型较小,体长约在 5cm左右。头的长宽度几乎相等。鼓膜大而明显。皮肤光滑。背面绿色,背侧褶很宽,呈金黄色,腹面黄色。雄蛙有一对内声囊

22、。栖居于池塘中,平时喜停在荷叶上,亦栖于田间,将头部露出于水面,以摄取水生动物为主。分布很广,不过数量不如黑斑蛙多。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图 6 46)俗称哈士蟆。背面、体侧为棕灰色,鼓膜区有三角形黑色斑,大腿背面有显著的黑色横纹,腹面乳白色。生活于阴湿的山坡树丛中或山溪附近。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青海、四川等省。东北产的中国林蛙,其干制的雌性整体,即市上所售的哈士蟆,其晒干的输卵管,称哈士蟆油,皆为名贵的补品。虎纹蛙(Rana tigrina)体型大,雌性超过 12cm。鼓膜显著且大。趾间具全蹼。皮肤极粗糙,无背侧褶,背部具许多清楚的纵行肤稜,长短

23、不一,多者可达 10 余条。背面黄绿色,在背部、头侧及体侧有深色不规则的斑纹,腹面白色。主要生活在水田或水坑内。遍布长江以南各省。成体体形大且肉味美,可作为养殖对象,但蝌蚪吞食鱼苗,在养鱼池中应注意捕捉。牛蛙(Rana catesbeiana)体型特大,体长可达 1820cm,体重达 0.5kg以上。雄蛙鸣声低沉,如牛吼。背棕色,皮肤较光滑。鼓膜大。为世界上著名的食用蛙,产于北美洲,很多国家引入进行人工养殖。(七)树蛙科(Rhacophoridae)本科原属蛙科,后来分出来单独成为一科,在我国仅包括 2 属,约有 30 种。本科与蛙科的区别主要在于:(1)指趾末端膨大成为很大的吸盘;(2)指趾末两节间有指间软骨(图 6 47);(3)前后肢均具半蹼。一般多树栖。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地区,在我国产于西南各省,尤以云南南部种类较多。例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