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史.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5909082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597.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戏曲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戏曲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戏曲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戏曲史.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中国戏曲史 音乐配臵:文武场面(丝竹管弦的管弦乐与锣鼓铙钹的打击乐)。曲牌体(杂剧、传奇)、板腔体(地方戏)、混合体(京剧)、歌谣体(当代戏曲的一种探索)。曲牌体,也叫“曲牌联套体”,以曲牌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同一宫调的一套曲牌组合,每套曲牌唱词运用长短句的形式,有格律平仄、韵脚的规定,需要声律填词。戏曲的发生与起源(简答)起源强调客观现象,研究事件的历史出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戏剧是用动作模仿人的行动”。古印度剧论舞论:“戏剧就是模仿”。戏剧起源学:原始人的诗、乐、舞合一的宗教仪式歌舞。但各自形成的具体时间不一致。1、明代学者胡应麟:春秋时期的优孟衣冠。庄岳委谈:“优伶戏文,自优孟抵

2、掌孙叔敖,实始滥觞”。2、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梁代的宫庭乐舞。渌水亭杂识:“梁时大云之乐,作一老翁演述西域神仙变化之事。优伶实始于此”。战国秦汉六朝时期:优戏(优孟衣冠、东方朔)、百戏(各种表演的大杂烩)、角抵戏(两人角斗的表演形式)。汉代东海黄公。隋唐五代时期:歌舞戏(踏谣娘、兰陵王)、参军戏。参军戏是隋唐五代时期以动作和说白为主的一种初级戏剧形式,因据说是陆羽创造的,也叫“陆参军”。它有固定的角色,一个参军,一个苍鹘,进行滑稽、问答、辩难等富有喜剧性的表演。其服饰、道具比较固定,参军一般是“绿衣秉简”,而苍鹘一般是“总角敝衣”。李商隐娇儿诗:“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3、近代学者王国维:古

3、代的巫觋。宋元戏曲考:古代巫觋在祭祀鬼神时,装扮成鬼神的形貌而歌舞,戏曲由此而生。尚书舜典:“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吕氏春秋:“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亦歌八阙。”屈原九歌。周武王时期的大武。4、现代学者孙楷第:古代的傀儡戏。傀儡戏考原:戏曲模仿古代的傀儡戏。三说:木偶戏、假面戏(踩高跷)、皮影戏。5、现代作家许地山:梵剧移入。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底点点滴滴:戏曲是隋唐时期来自印度的梵剧。6、当代戏曲史家周贻白:综合形成。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以上因素都有可能,不能片面强调其一。这应该是最接近事实、最具有说服力的一种说法。在后现代文化视野下,戏剧、戏曲的概念、起源问题不断被质疑、颠覆。戏剧是

4、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四大要素:演员、观众、剧场、剧本。以当代观念来看,戏剧要素可以简化为演员、观众。宋杂剧是北宋时期的滑稽短剧,以故事扮演(优戏)为主,兼歌舞的表现形式,演出结构一般为两段式:艳段(焰段)、正杂剧,有时增加散段。通常有五个固定的角色行当,有音乐伴奏,但是缺乏完整故事、唱腔体系。宋杂剧是中国初级戏剧的最后阶段,是初级戏剧向成熟戏曲转型的过渡形式。张协状元 永乐大典(第 13991卷)三篇戏文: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张协进京赶考,途径五鸡山,与王姑娘成婚同居。张协考中状元,被太尉王德用的女儿王胜花看中。张协后被任命为梓州签判,杀王姑

5、娘,被王德用收做义女。夫妻二人言归于好。“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所谓“折”,相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段落,四折相当于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楔子”,本义是木器榫合处楔入的小木片,在元杂剧中是指为交代情节线索而在全剧之首或各折之间加上的小段独立的戏。臵于全剧之首的称“开场楔子”,臵于在各折之间的称“过场楔子”。题材类型 一般分为公案戏、历史戏、爱情戏、社会戏、神话戏。元杂剧四大悲剧:窦娥冤、梧桐雨、赵氏孤儿、汉宫秋。元杂剧四大爱情剧:西厢记、墙头马上、拜月亭、倩女离魂。关汉卿杂剧创

6、作的思想艺术特色:1、题材内容十分广泛,具有强烈现实批判性。第一个将底层民众题材引入杂剧创作。既有皇亲国戚、豪权势要的凶横残暴,又有童养媳、婢女的悲惨遭遇;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揭露,又有对底层反抗的讴歌。善与恶二元对立的社会冲突,民主主义思想。2、成功塑造一批性格鲜活独特的正面人物形象,特别是下层妇女形象。今存 18 部杂剧中,旦本戏占 12 个。其一,社会地位低下;其二,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其三,桀骜不驯的勇者。关汉卿作品存在着的思想矛盾:)在表现弱者的抗争和洋溢着乐观精神的同时,又以弱者的让步或不可信的巧合,维持调和矛盾的大团圆结局;)在揭示失路儒生的艰难、忧郁和痛苦的同时,又陈袭着“五言诗作

7、上天梯”“金殿上脱白衣”的向往;)在表现一定程度的对传统生活观念和道德准则的超越的同时,又对“贞”、“孝”、“天人感应”等观念加以肯定。3、善于提炼富有传奇色彩的戏剧情节,围绕戏剧冲突组织情节、场面,结构严密。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荒诞色彩。智取手段,离奇情节。鲁斋郎,李四、张珪的妻子。主线清晰,过场戏简洁。窦娥冤始终将戏集中在窦娥身上,先写她悲惨的身世,继之展开她和流氓地痞的冲突,再集中写贪官污吏对她的压迫,最后写她的复仇抗争。环环相扣,曲折动人。救风尘,赵盼儿带聘礼私会周舍,宋引章骂街。4、善于汲取大量民间语言,熔铸古典诗词,创造本色当行的语言风格。人物语言的性格化,曲白酷肖人物声口,语言切合

8、人物身份性格。如窦娥的朴素无华,赵盼儿的利落老辣,宋引章的天真纯朴,皆维妙维肖,宛如口出。代言体,人物语言符合特定品质、规定情境。不务新巧,不事雕琢藻绘,通俗、流畅、生动。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中国文学“守财奴”形象:戏曲看钱奴中的贾仁、一文钱中的卢至,张三借靴中的张三,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等。琵琶记 的人物分析 琵琶记是高明根据南宋戏文赵贞女蔡二郎等民间传说、戏曲、说唱改编。主要人物有蔡伯喈、赵五娘、牛小姐。重新塑造蔡伯喈形象,将他从“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的负心郎,改成“全忠全孝”的孝子义夫。“三辞”、“三不从”:辞试,父

9、亲不从;辞官,皇帝不从;辞婚,丞相不从。“三不从”使得蔡伯喈处处陷于违反本心却又无能为力的被动性,从而成为一个事实上的不孝之子。在中国古代戏曲文学中,蔡伯喈是第一位充满矛盾性格的文人形象。中国传统文化内部固有的矛盾性。琵琶记与西厢记在文化改写上,都力图改变指控辩解的格局。将男女关系臵换父子关系、上下级关系和君臣关系。着力塑造赵五娘的孝妇形象,揭示她善良、勤朴、坚忍、尽责的精神品质。思妇孝妇。用封建道德作为医治社会、政治的药方。朱元璋:“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明代四大声腔,是明代南戏系统的江苏昆山腔、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和江西弋阳腔的合称,均

10、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其中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高腔系统,后者发展为昆曲。京剧发展简史 通称“皮黄戏”,曾被称为“平剧”、“国剧”,后改称“京剧”。1、京剧形成。三庆班、四喜、和春、春台等“四大徽班”进京。2、京剧的第一个鼎盛期同治光绪年间。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被称为“前三鼎甲”。3、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20 世纪 20 年代至 40 年代。京剧流派众多。“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歌颂恋爱自由的爱情剧 梁辰鱼浣纱记。西施与范蠡。将爱情描写寄寓于国家危难的承担,敢于牺牲爱情。高濂玉簪记。陈妙常与潘必正。将爱情描写寄寓于宗教禁欲主义反叛,

11、自然人性。孟称舜娇红记(另有杂剧桃花人面)。申纯与王娇娘、飞红,“鸳鸯冢”。将爱情描写寄寓于对门阀制度、黑暗势力的批判,体现悲剧意识。“同心子”爱情模式,志同道合、相互承担。阮大铖燕子笺。书生霍都梁与青楼女子华行云、尚书之女郦飞云。春容与水墨观音。将爱情描写寄寓于小人(鲜于佶)的作乱和局势的动荡,期待人生奇迹。汪廷讷狮吼记。陈慥(季常)与柳月娥。苏东坡送妾,审判官惧内,土地公公惧内,巫婆变羊,阎王收魂。婚恋诉求的变体,超出男女平等的范畴。影视河东狮吼。聊斋江城,莎剧驯悍记。徐渭的杂剧创作(名词解释)“青藤画派”。戏曲“本色派”,擅长讽刺喜剧。南词叙录是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四声猿指明代徐渭

12、的四部杂剧,即狂鼓吏、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全称为狂鼓吏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剧相对独立,长短不一,借“猿啼四声而肠断”之意,合称四声猿。它开创了以南曲作杂剧的新写法。牡丹亭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取材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杜丽娘与崔莺莺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 崔莺莺。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少女形象,其根源一是封建礼教思想,一是贵族家庭出身。自然的感情流露和小姐的骄矜性格,构成莺莺形象特有的矛盾色彩。她的形象是现实生活的,是真实可信的。相同点:1、都是双重人格形象,既带有贵族小姐温柔、驯顺、稳重的普遍特点,又憧憬个性自由、恋爱自由,体现出思想叛逆的一面。

13、2、都体现情与理的内在冲突,以情抗理成为全剧故事发展、人物自我发现与完善的最大动力。不同点:1、情欲观的侧重点不同,崔莺莺对张生是由“情”到“欲”,杜丽娘对柳梦梅是由“欲”到“情”。她是“慕色而亡”,“慕色还魂”。2、反封建礼教的显隐度不同,崔莺莺具有朦胧的自由天性,杜丽娘具体鲜明的自由意志。苏州作家群,是指明末清初聚集在苏州一带,共同从事传奇创作的一个作家群体,主要由下层文人构成,以李玉为代表。其作品注重表现重大政治事件和现实社会矛盾,具有浓厚的民间风格。他们打破明代中后期才子佳人戏的狭窄题材,将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引入传奇创作,体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重要作家还有朱素臣(十五贯)、朱佐朝(合称“二朱”)、张大复等。(名解或填空)李渔的戏曲创作 笠翁十种曲: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风筝误、慎鸾交、凰求凤、巧团圆、玉搔头、意中缘。大多根据自己的小说改编,而且大多是风情喜剧,强调戏曲、文艺的现世娱乐目的。风筝误。书生韩世勋、纨绔子弟戚施、二小姐詹淑娟、大小姐詹爱娟。蒋士铨,与袁枚、赵翼并称“江右三大家”。藏园九种曲。清代中期最著名的传奇作家。怪诞传奇临川梦,以戏曲家汤显祖的人生遭遇为线索,穿插汤显祖与俞二娘的交往史,对临川四梦进行解读。超越时空、生死、虚实的人物大串连,对后世穿越型文艺创作的影响。魏明伦川剧潘金莲、赖声川话剧暗恋桃花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