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III》课程教学大纲.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5895133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989.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III》课程教学大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III》课程教学大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III》课程教学大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III》课程教学大纲.pdf(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中国古代文学史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30802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 英文名称:The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它是中文专业基础性的课程之一,在提高中文专业学生古代文学及传统优秀文化修养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着力于对宋元两代文学作历史的描述。在这两代文学中,宋词与元曲是“一代文学之盛”,自然是学习的重点。但是宋诗也是中

2、国诗歌史上另一种境界的反映,也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掌握宋诗的基本特征,是全面了解中国诗歌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宋代的散文也有很大的发展。唐宋八大家中有六大家在宋代,因此,中国古代散文在宋代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另外,宋元时期文学继中唐以来继续在俗文学方面有很大发展,对于宋元小说与说唱文学,也应该给以足够的关注。The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is a prescribed course for chinese speciality.As a elementary course,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for the studen

3、ts majoring Chinese to improve the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culture.And it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literature history of Song and Yuan dynasties.Of the two dynasties literatures,the Ci poems of Song dynasty and the Qu plays of Yuan dynasty are the essence of the literature in their times,an

4、d naturally,therere the important part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Besides the poems of Song dynasty are also in special and important place for it represents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The mastery of their main features is therefore a necessary step for us to know all abou

5、t chinese poetry.The prose of Song dynasty developed a lot.Of the Eight Great Prose Writer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six great prose writers lived in Song dynasty,so the prose of Song dynasty was also a peak in ancient Chinese prose.In addition,from middle Tang dynasty to Song and Yuan dynasties,pop

6、ular literature continually developed,thus we must pay due attention 2 to the fiction and the speak-and-sing popular literature in Song and Yuan dynasty.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三年级学生设置,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本课程,是为了使学生比较全面掌握宋元二代文学的内在发展脉络,认清文学发展是由社会现实生活、文人的个性特点与文学自身传统的合力共同完成的。通过学习本课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加强学生的理

7、论知识运用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总结出文学在宋元二代的发展规律,从而以文学史把握的角度更好地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论(一)目的与要求 1学习高度繁荣的文化与城市经济对文学的影响 2把握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弘扬的关系 3了解作家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以及宋代文学的成就与地位(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1崇文抑武的国策 2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3.文以载道说的盛行 4.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 5.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第二节 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1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 2民族矛盾激化的历

8、史背景 3.爱国主题的弘扬 第三节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1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 2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 3.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 4.审美情趣的转变 第四节 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1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3 2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 3.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 第五节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1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 2宋诗对唐诗的因革 3.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 4.辽金诗文的成就(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文以载道;忧患意识;朋党 2.领会:城市繁荣对通俗文学的影响;科技发达对作家创作的意义;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四)教学方

9、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一章 宋初文学(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宋初文学对唐人的因循与变革 2学会在对比中把握宋初文学发展的脉络 3弄清宋初文学对后来文学的影响(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宋初散文和复古思潮 1王禹偁等人的散文 2柳开、穆修等人的复古思想 第二节 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1宋初的馆阁唱和之风和白体诗风的流行 2王禹偁诗中的新气息 第三节 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1专学贾岛、姚合的九僧诗 2林逋等隐逸诗人 3.身份独异的寇准 第四节 西昆体的盛衰 1 西昆酬唱集的成书 2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3.西昆体的盛行 4西昆体衰微的原因(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4 1.识记:白体诗人;九僧诗;西昆

10、体;隐逸诗人;复古思潮 2.领会:西昆体盛行与衰微的原因;白体诗风流行的原因;王禹偁在宋初的诗坛的意义(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柳永词的开创意义 2从比较中弄清宋初雅歌词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3对慢词与宋初词人对词境的开拓要有较深的领会 4能对词的表现方法与内容的关系作具体的分析(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1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 2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 第二节 开拓词境的尝试 1独辟蹊径的范仲淹词 2贴近日常生活的张先词 3.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词 第三节 柳永词的新变 1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2市民情调的表现与

11、俚俗 3.语言的运用 4.铺叙与白描 5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慢词;铺叙与白描;张先词的特点;范仲淹词的特点 2.领会:柳永羁旅行役词对题材的开拓;柳永词之“俗”;王安石词与诗的关系;欧阳修词与晏殊词的差异(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一)目的与要求 1对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及其影响有所了解 2比较梅尧臣与苏舜钦的诗歌特点 5 3探讨王安石诗歌早期与晚期的不同之处 4对王安石与曾巩的散文风格有较准确的把握(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 1欧阳修的文坛领袖地位 2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 3.欧

12、阳修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矫正 4.体裁的完备与功能的加强 5.平易纡徐的文风 第二节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1欧阳修诗中的议论及其平易的风格 2梅尧臣开拓诗歌题材的尝试及其对宋诗艺术的先导作用 3.苏舜钦诗的奔放直率风格 第三节 王安石等人的散文 1王安石散文简洁峻切的风格 2曾巩散文平正周详的风格 第四节 王安石的诗歌 1早期诗风的特点 2王荆公体及晚年诗风向唐诗复归 3.王令的诗(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太学体;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王安石诗风;苏舜钦诗风;欧阳修的诗风 2.领会:梅尧臣对宋诗艺术的先导作用;王令诗的特点;欧阳修与王安石散文风格的不同(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

13、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四章 苏轼(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苏轼的人生观对创作的影响 2对苏轼在诗词文赋等多方面的成就作公允的评价 3理解苏轼在后世文人心目中的地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实际地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1儒、道、禅的融合 6 2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3.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1自然与雄放 2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3.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 4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辞赋和四六 第三节 苏轼的诗 1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2乐观旷达的精神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3.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 4.刚柔相济的艺术风

14、格 5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第四节 苏轼的词 1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2对词境的开拓 3.以诗为词的手法 4苏词风格的多样性 第五节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1苏轼的意义 2苏轼周围的作家群 3.后世文人心目中的苏轼(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儒道禅的融合;逆境中的创作高峰;翻新出奇的议论文;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的散文;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以诗为词 2.领会: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对苏轼创作的影响;为什么说苏轼是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的词学观的意义(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黄庭坚的诗论与他在江西诗派中的地位 2

15、搞清山谷体的内涵 3比较苏、黄在诗艺上的不同之处 7 4熟悉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及其演变 5分析江西诗派主张变化的时代原因(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 1黄庭坚的创作道路 2丰富的人文意象 3.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4.山谷体的内涵 5.晚年诗返朴归真 第二节 陈师道的诗歌 1学苏与学黄 2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3.简练朴拙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 1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 2杜甫典范地位的确立点铁成金:窘境中的策略 3.黄陈周围的诗人群 4.江西诗派的形成 第四节 江西诗派的演变 1靖康事变对诗坛的影响 2吕本中的诗歌及其“活法”说 3.江西派诗人在南宋初的创作 第五节 陈与义和曾

16、几的诗歌 1爱国的主题 2陈与义学杜 3.曾几的活泼诗风 4.陈、曾与江西诗派的关系(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山谷体;学苏与学黄;人文意象;点铁成金;一祖三宗;活法;江西派诗人 2.领会:黄庭坚与陈师道诗风的不同之处;黄庭坚晚年为何返朴归真;陈与义、曾几与江西诗派的关系;靖康事变对诗坛的影响;江西诗派形成的原因(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8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小令词高峰的形成及其对慢词的影响 2对周邦彦在词作艺术规范化方面的作用进行客观的评价 3比较同为伤心人的晏几道与秦观词的特征 4比较晁补之的词论与苏轼词论的不同之处 5黄庭坚词与

17、贺铸词的风格特征(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黄庭坚和晁补之 1黄庭坚词雅俗并存与兼学苏柳 2晁补之的词论及其吟咏情性的隐逸主题 第二节 晏几道 1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2如梦如幻的境界和语淡情深的风格 第三节 秦观 1伤心人的伤心词 2情韵兼胜 3.采小令之法入慢词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第四节 贺铸 1奇特的个性 2英雄豪气儿女柔情 3.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与独特的地位 第五节 周邦彦 1漂零不偶的主题和低沉感伤的格调 2词作艺术的规范化(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透过一层;采小令之法入慢词;身世之感与艳情;晁补之的词论;黄庭坚的俗;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词作艺术的规范化 2.领会:

18、晏几道生死不渝的苦恋对他创作的影响;秦观的伤心词是如何做到情韵兼胜的;晁补之吟咏情性词在词史上的地位;贺铸词的风格与个性的关系;周邦彦词的感伤与秦观、晏几道的差别(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一)目的与要求 9 1了解李清照词论的价值 2对爱国词人创作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开拓作具体分析 3正确评价女性词人在词史上的地位 4理解朱敦儒词风在不同生活时期的变化(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李清照 1“别是一家”的词论与“别是一家”的词境 2生不幸死亦不幸的朱淑真 第二节 朱敦儒 1青年的放浪形骸 2中年的飘泊忧愤 3.晚年的逍遥自在 第三节 张元干等词人 1时代感和现

19、实感的加强 2英雄的苦闷 3.流落异乡的忧伤与怀旧情结 第四节 李纲、岳飞等词人 1李纲的咏史词和“南宋四名臣”词 2岳飞词(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别是一家;人生三阶段与艺术心理;南宋四名臣词;怀旧词 2.领会:朱淑真词的反封建意义;李清照在词史上的地位;朱敦儒在南渡词人中的特殊表现;时代感在南渡词中的突出表现;爱国词的基本艺术特征(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陆游的爱国情怀与创作的关系 2学会分析诚斋体的艺术特征 3对陆游七言诗的成就与范成大田园诗的成就进行比较 4评价陆游对前人诗风继承的诗学意义(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20、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 1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10 2入蜀前后的变化 3.对吕本中、曾几诗风的继承 4.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第二节 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1抗敌复国主题 2隐逸情趣 3.爱情诗 4平易晓畅中的恢宏雄放之气 5七言诗的高度成就 第三节 陆游的影响 1陆游对南宋后期诗坛的影响 2陆游对后代诗人的影响 第四节 杨万里和范成大 1诚斋体的艺术特征 2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隐逸情趣;陆游对前人的学习;入蜀前后诗风的变化;中兴四大诗人;诚斋体;范成大的田园诗 2.领会:陆游爱国诗与身世背景的关系;陆游爱情诗的特点;诚斋体与宋代诗论的关系

21、;范成大使金诗对历史的曲折表现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辛弃疾的创作道路与词作的关系 2具体分析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3弄清辛派词人的共同特征 4对刘过词的风格作认真的探讨(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1英雄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 2“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 3.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 第二节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1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 11 2苦闷忧患与对理性批判 3.乡村中风景人物的前景 第三节 辛词的艺术成就 1意象的转换 2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 3.多样的风格

22、: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 第四节 辛派词人 1辛派先驱张孝祥 2辛派中坚陆游 3.与辛词相似的陈亮 4效辛体而自成一家的刘过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亦庄亦谐;辛派词人;辛派先驱;辛派中坚 2.领会:辛弃疾展示英雄形象的特征如何;辛弃疾的个性与审美理想的关系;辛弃疾词的历史地位;辛派词人的不同特色;刘过词的特殊风格(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姜夔在词史上的贡献 2正确看待史达祖、高观国与姜夔的关系 3对吴文英的词作作具体的分析 4联系时代精神谈宋末词人的创作(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姜夔 1耿介清高的

23、江湖雅士 2恋情的雅化和语言的刚化别有寄托的咏物词 3.幽冷悲凉的词境与虚处传神的手法 4.因词制曲的自度和韵味隽永的小序 5.姜夔的羽翼史达祖和高观国 第二节 吴文英 1非仕非隐的人生 2亦梦亦幻的境界 12 3.突变性的章法结构和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 第三节 宋末其他词人 1词风清丽的周密 2工于咏物的王沂孙 3.备写身世之感的张炎 4.别开生面的蒋捷 5辛派后劲刘克庄、陈人杰、刘辰翁和文天祥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恋情的雅化;自度曲,韵味隽永的小序;突变性的章法结构;辛派后劲;工于咏物词 2.领会:姜夔咏物词与前人的不同之处;吴文英词的密丽深幽风格;姜夔词“清空”的特征;周密

24、清丽的词风;蒋捷词的异类特征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理学家在南宋散文方面的地位 2比较南宋散文与北宋散文的不同特征并分析其时代原因 3对南宋理学家的文论给予应有的重视 4分析南宋前后期四六文的创作状况和汪藻在四六文方面的成绩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南宋的政论文和笔记小品 1胡铨、陈亮等人的政论文 2陆游、范成大等人的笔记 第二节 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散文 1理学家的文论 2从宋文鉴到文章正宗 3朱熹、真德秀等人的散文 第三节 南宋的四六 1汪藻和南宋初期的四六 2南宋后期的四六(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南宋政论文;

25、笔记文;理学家的文论;理学家的散文集;2.领会:胡铨、陈亮的政论文的战斗性;笔记散文在散文史上的地位;理学家朱熹、真德秀散文出现的意义;理学家的文学主张;汪藻在 13 四六文方面的成就(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辽金诗歌与南宋诗歌的不同特点 2分清南宋末不同诗派之间的风格 3对永嘉诗派和江湖诗派的地位作具体分析 4对元好问在金代的文学地位和文学理论成就作出评价(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1永嘉四灵的诗风 2四灵的渊源和影响 3.江湖诗派的形成 4.江湖诗派的作品 5.刘克庄与戴复古 第二节 宋末诗歌 1宋末诗人

26、的两个群体:英雄与遗民 2文天祥的集杜诗谢翱和汪元量等诗人 第三节 辽代诗歌 1契丹族的民族性格 2契丹族的代表诗人 3.由契丹文译成汉文的长诗醉义歌 第四节 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1金诗发展的三个阶段 2元好问的纪乱诗 3.元好问的其他成就(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永嘉四灵;江湖诗派;醉义歌;萧观音;元好问的纪乱诗 2.领会:宋末两大诗人群的创作风格不同之处;永嘉四灵创作的环境;汪元量诗的成就;契丹诗的风格;元好问的诗歌艺术与理论成就(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绪论 14(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元代的政策对文人创作的影响 2理解叙事文学的兴盛与城市经济繁

27、荣的关系 3分析一流文人参与创作通俗文学的意义 4比较南方戏剧与北方戏剧的差异 5弄清元代抒情文学与传统抒情文学在审美情趣上的区别(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工科元代的社会与文学 1民族压迫与融合 2文化的沟通 3.都市繁荣 4.思想活跃 5.儒生不幸的遭际 第二节 叙事文学的兴盛 1叙事文学成为主流 2话本小说的兴盛 3.戏剧的繁荣 4戏剧演出和体制 5北方戏剧圈 6南方戏剧圈 第三节 元代的抒情文学 1散曲之为“散”2活泼明朗与穷形尽相 3.元诗的风貌 第四节 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1“自然”与显畅 2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的吻合大异于温柔敦厚(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元代的民族政策;都

28、市的繁荣;思想的多元化;话本;戏剧的体制;散曲的特点;显畅 2.领会:儒生的不幸与通俗文学的大幸;北方戏剧圈与南方戏剧圈的不同文化传统对创作的影响;大异于温柔敦厚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15(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小说话本的体制 2比较小说、讲史和说经话本的异同 3对诸宫调在戏剧史上的地位作具体评价 4分析西厢记诸宫调的人物形象与语言风格(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说话艺术 1说话 2说话“四家”3.话本 第二节 小说话本 1存的小说话本 2小说话本的体制 3.爱情故事 4公案故事 5叙事的口语化、声口的个性化、谈吐的市井化 第三节 讲史话

29、本 1平话 2讲论“古今”3.五代史平话 4.全相平话五种 第四节 说经话本 1说经 2“诗话”3.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第五节 诸宫调 1孔三传首创 2连用多种宫调的说唱形式 3.刘知远诸宫调 4.天宝遗事诸宫调 第六节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1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2对会真记、商调蝶恋花词的超越 3.歌颂爱情与抗争 4.男女主人公形象的重新塑造 16 5.叙事麦收抒情的结合 6.质朴奇俊的语言风格(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话本;平话;诗话;说经;诸宫调;商调蝶恋花词 2.领会:话本叙事的口语化、声口的个性化与谈吐的市井化;西厢记诸宫调的主人公形象特点;西厢记诸宫调的语言风格(四)教

30、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二章 关汉卿(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关汉卿的生平思想对他创作的影响,2对关汉卿历史剧所表现的英雄短命主题从特定时代角度分析与理解 3对比其喜剧与悲剧所表现的人民性的不同侧面 4了解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方法,5对关汉卿的创作进行整体的评价(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旨趣 1关汉卿的生平 2认同儒家仁政学说 3.俗不脱雅、雅不离俗的创作风貌 第二节 单刀会与西蜀梦 1呼唤英豪 2英豪被害 3.谁救天下苍生 第三节 救风尘与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1下层民众奋越自救 2英豪就在自己人中间 3.弱小女性的智慧的胆略 4.机趣横生的喜剧性误会 第四节 窦娥冤与

31、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1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 2极度恶化的生存空间 3.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 4腔怒火喷薄而出 5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 17 第五节 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 1场上之曲 2尽快“入戏”3.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英节奏 4.擅长设置悬念 5本色当行的戏剧语言(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关汉卿的生平与思想;单刀会与西蜀梦的基本情节;救风尘等喜剧的基本情节;窦娥冤的基本情节;入戏;场上之曲;本色当行 2.领会:俗不脱雅、雅不离俗的创作风格;历史剧所表现主题的深刻的时代意义;风尘女子的智慧在其生活中的作用;窦娥冤所揭示的主题的社会意义;悬念与冲突在关汉卿杂剧中的作用;关汉卿的语言特色(

32、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西厢记的基本情节及其对莺莺故事的创新 2分析男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3对红娘与老夫人在剧情中的推动作用作具体的剖析 4对比西厢记与窦娥冤的语言艺术 5弄清西厢记对社会风俗与封建制度的巨大影响(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及其莺莺故事的创新 1作词章风韵美 2体制的创新 3.题旨的改造 第二节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1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 2冲突第一次激化 3.矛盾的转移 4山压顶和四两拨千斤 5第五本 第三节 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 18 1主动追求爱情的莺莺 2志诚种和傻角 3.机智泼辣的红娘

33、4.文采与本色相生 5禁毁与模仿(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体制的创新;主题的改造;西厢记的基本情节;西厢记的傻角;莺莺和红娘的形象 2.领会:西厢记主题的改造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西厢记与窦娥冤的语言艺术;西厢记对社会风俗与封建制度的巨大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白朴和马致远的生平及其对创作的影响,2分析历史剧梧桐雨和汉宫秋的时代意义 3对比西厢记和墙头马上的异同 4具体分析马致远神仙道化剧产生的时代背景、主题与作者人生观(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白朴和梧桐雨 1白朴的生平 2深沉的沧桑感 3.梧桐夜雨的意蕴 第二节 墙头马

34、上 1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2维护人格的尊严 3.泼辣的个性和喜剧性的场面 第三节 马致远和汉宫秋 1“曲状元”2汉元帝“不自由”3.对历史与现实的体悟 第四节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和陈传高卧 1全真教的盛行 2 黄梁梦 3.陈抟高卧 19 4避祸意识(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曲状元;梧桐雨和汉宫秋的基本剧情;墙头马上、黄梁梦和陈抟高卧的基本情节 2.领会:把帝王当作普通人来写的创新意义;从历史的沧桑中看现实;墙头马上泼辣的个性和喜剧性的场面;西厢记和墙头马上的异同;马致远神仙道化剧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作品反映的主题与作者的人生观的关系(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五章 北

35、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以地域来划分作家群的意义 2对不同地域作家的创作题材作文化传统上的分析 3比较不同地域作家创作的异同 4弄清赵氏孤儿的时代意义 5弄清柳毅传书、张生煮海、西天取经与水浒戏对后世小说戏剧创作的影响(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1全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2庞大的市民阶层及他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审美趣味、价值取向 3.大都作家群的形成 4.纪君祥与赵氏孤儿 5.杨显之与潇湘雨 6石子章与竹坞听琴 7王仲文与救孝子烈母不认尸 第二节 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1真定及其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2李文蔚与燕青博鱼 3.尚仲贤与柳毅传书 4戴善甫

36、与风光好 5郑廷玉与看钱奴 第三节 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1东平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文化环境、丰厚的民间演剧传统 20 2水浒戏创作的中心 3.康进之与李逵负荆、高文秀与双献功 4.李好古与张生煮海武汉臣与老生儿 第四节 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1平阳显要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2石君宝与秋胡戏妻、曲江池 3.李潜夫与灰栏记 4吴昌龄与西天取经(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赵氏孤儿、潇湘雨、竹坞听琴和救孝子烈母不认尸的基本情节;燕青博鱼、柳毅传书、风光好、看钱奴、张生煮海、老生儿、秋胡戏妻、曲江池、灰栏记 和西天取经的基本情节 2.领会:赵氏孤儿的时代意义;市民对文化娱乐的需

37、求、审美趣味、价值取向;地方传统文化对杂剧创作的影响;民间传说与历史故事在杂剧创作中的地位;历史剧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元后期杂剧创作向南方转移的文化原因 2了解南方杂剧与北方杂剧在题材与风格上的不同特征 3弄清倩女离魂对后世爱情戏创作的影响 4弄清东堂老反映商业的社会意义 5分析才子佳人戏在南方产生的市场原因(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杂剧的南移与衰落 1杂剧的南移 2以杭州为中心的创作圈 3.杂剧的衰落 4.体制的局限 第二节 郑光祖 1 倩女离魂 2 王粲登楼 3.亻刍梅香 21 第三节 乔吉与宫天

38、挺 1 两世姻缘 2才子佳人题材 3.范张鸡黍 4.隐逸情调 第四节 金仁杰 杨梓 秦简夫 1 追韩信 2 敬德不伏老 3.东堂老(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以杭州为中心的创作圈;杂剧的衰落;倩女离魂、王粲登楼、亻刍 梅香、两世姻缘、范张鸡黍、追韩信、敬德不伏老、东堂老的基本情节 2.领会:元杂剧衰落的原因;元后期杂剧创作向南方转移的文化原因;南方杂剧与北方杂剧在题材与风格上的不同特征;倩女离魂对后世爱情戏创作的影响;东堂老反映商业的社会意义;才子佳人戏在南方产生的市场原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南戏形成的地域性特征

39、与体制上的优势 2 对琵琶记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意义作深入的剖析 3正确评价南戏的文学地位(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1南戏的形成与体制 2早期南戏作品 3.张协状元 第二节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1从赵贞女到琵琶记 2时代的变迁与主题的变换悲剧意蕴 第三节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蔡伯喈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 22 2赵五娘与礼教制度下的女性生活 3.双线结构 4.流传与影响 第四节 四大南戏及其他 1 荆钗记 2 白兔记 3.拜月亭记 4 杀狗记(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南戏的体制;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和张协状元的基本情节;赵贞女与琵琶记的基本情节;琵琶记的双

40、线结构 2.领会:南戏形成的地域性特征与体制上的优势;四大南戏在戏剧史上的地位;琵琶记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意义;琵琶记的艺术特征与文学地位(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八章 元代散曲(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散曲的体制、风格与审美取向 2探求散曲形式美倾向的原因 3分析不同类型散曲作家创作的特征 4正确评价散曲的文学地位(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 1散曲的兴起 2散曲的体制 3.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 第二节 元前期散曲创作 1书会才人作家 2平民及胥吏作家 3.达官显宦作家 第三节 元后期散曲创作 1散曲文体的日趋成熟完善 2哀婉蕴藉的感伤情调成为创作主流

41、23 3.追求形式美的倾向 4.张可久、乔吉、张养浩、睢景臣、刘时中(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散曲的体制;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元前其散曲作家的类型;元后期散曲哀婉蕴藉的感伤情调 2.领会:散曲兴起的原因;张可久、乔吉、张养浩、睢景臣、刘时中散曲创作的特征与社会意义;散曲的文学地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九章 元代诗文(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元代诗文的文学地位 2对元代诗歌的特征作总体的把握 3分析“铁崖体”的特色 4归纳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成就 5弄清理学思想对元代诗文的影响(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元代诗文概况 1元代诗文对唐宋诗文的沿革 2理学思想对元代诗

42、文的影响 第二节 元代前期的诗歌 1方回、戴表元等由宋入元的诗人 2契丹族诗人耶律楚材 3.理学家刘因的诗歌 第三节 元代中期的诗歌 1“雅正”的文学思潮 2“元诗四大家”第四节 元代后期的诗歌 1元末诗歌的写实倾向 2杨维桢的“铁崖体”3.萨都剌等少数民族诗人(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元代诗文对唐宋诗文的沿革;雅正;元诗四大家;铁崖体 2.领会:理学思想对元代诗文的影响;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的独特成就;元代诗文的文学地位 24(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教学时数 课程内容 讲 课 习 题 课 讨 论 课 实验 其他教学环节 小 计 宋代

43、文学绪论 2 2 宋初文学;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2 2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2 2 苏轼 1 1 2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2 2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2 2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2 2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2 2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2 2 宋代文学测验 2 2 元代文学绪论;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2 2 王实甫的西厢记;讨论:王西厢与董西厢的异同 1 1 2 关汉卿;白朴和马致远 1 1 2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2 2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2 2 25 元代散曲;元代诗文 2 2 复习 2 2 合计 25 2 1 4 32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推荐教材:袁世硕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年。教学参考书: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年;孙望、常国武主编宋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年;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年。七、其他说明 本教学大纲将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具体情况和某些特定需要,不断加以补充、修改与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