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愚公移山.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愚公移山.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23 愚公移山 自主预习案 一、识字辨音,释词译句 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注音 高万仞()惩山北之塞()箕畚()出入之迂也()亡以应()无穷匮也()始龀()魁父之丘()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河阳之北()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吾与汝毕力平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惧其不已也()一厝朔东()3、(原创题)下列语句中与“面山而居”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聚室而谋曰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C、朝而往,暮而归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操蛇之神
2、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二、语言积累使用 5、(原创题)按要求填句子 导入:靠着坚持不懈的努力,愚公实现了搬走了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目标。俗语和古诗文中有很多表达坚持不懈这个主题的句子。(1)只要功夫深,。(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篇)(3)千淘万漉虽辛苦,。(刘禹锡刘禹锡浪淘沙)6、(原创题)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坚持,就是孤独中的等待,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报仇雪耻灭掉吴国;坚持,就是低谷中的重生,曹雪芹由奢入俭,终于创造出文学史上的奇迹;【答案表现】1、rn s bn y w ku chn ku 2、阳: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 塞:阻塞 损:削减 焉:哪里 险:险
3、峻的大山 彻:通 已:停 厝:通“措”,放置 3、C、4、(1)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能够吗?(2)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3)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5、(1)铁杵磨成针(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吹尽狂沙始到金 6、示例 1:坚持,就是磨难中的无悔,爱迪生苦心钻研,终于给黑暗世界带来了光明。示例 2:坚持,是质疑中的执着,愚公挖山不已,终于感动了天帝,实现了搬走两座大山的愿望。互动探究案 一、感知课文 1、解析课题:愚公在将近九十岁的高龄决定要移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技巧点拨
4、:“而”表修饰用法的判断 当“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的时候,其作用就是表修饰,有时候能够解释为“着”“地”。如,“面山而居”,“居”是动词,居住的意思,“面山”意思是面对着山,表示居住的方式,就作“居”的状语,这里“而”就起表修饰的作用。又如,“杂不过前陈者”这个句子中的“而”就能够解释为“地”,这里“而”也起表修饰的作用。要体现在:他有远大抱负,从文中“”能够看出,他的移山是要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他有十足的信心,从文中“”能够看出,他对人力无穷、大山有尽的道理有充分的理解,。2、主题思想: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告诉我们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
5、,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二、问题探究 1、愚公之妻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上起到了什么作用?探究提示:抓住题干中“故事情节”这个重要词语,先找到文中写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内容,然后思考这些内容和其他情节的关联。探究结界示例:愚公的妻子担心愚公年纪大了,不能完成移山这个艰巨的任务,并提出“且且焉置土石”的问题,这引起全家人的讨论,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智叟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移山取得成功,这样显得自然合理。这两个人物都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2、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愚公移山的成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探究提示:第一问,找到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并加以归纳和提炼。
6、第二问从文章的中心这个角度思考。困难:道理:三、结构思路 你能补全课文结构思路中的空缺吗?四、写法借鉴 使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高效训练案 课内名段讲练 阅读课文第三、四段,完成后面的练习。讲析:这两段是情节发展的发展、高潮和结局。河曲智叟听说愚公移山,赶来阻止,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最后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终被移走。1(原创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2)曾不若孀妻弱子()(3)河曲智叟亡以应()(4)何苦而不平()2(原创题)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 B、河曲智叟亡以
7、应 C、曾不若孀妻弱子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结合你对课文中“汉阴”“河阳”中“阴”“阳”的理解,写出下面的城市与所在山水的位置关系。洛(洛河)阳()江(长江)阴()衡(衡山)阳()华(华山)阴()4本文用神话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课外美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其 妻 献 疑(关切)邻人子 (参与)智 叟 笑而止之()天 帝 令神负山(感动)移山成功 大智若
8、愚 愚公移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干:岸边。圮(p):倒塌。阅:经历。棹(zh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柿(fi):木片。颠:颠倒、荒唐。河兵:治河的士兵。5、(原创题)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二
9、石兽并沉()(2)求二石兽于水中()(3)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4)转转不已()6、(原创题)下面句子中“于”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求二石兽于水中 B、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C、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D、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7、(原创题)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8、同样是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来分析石兽的下落,为什么老河兵得出了准确的结论而“学者”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思维拓展提升 9、(原创题)我们现在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神话故事,看看能举出多少个这样的成
10、语。我们能够用这些成语组成对联,如:“愚公移山”对“精卫填海”,你能对出下面的对联吗?成语:对联:(1)上联:刻舟求剑 下联:(2)上联:叶公好龙 下联:(3)上联:一叶障目 下联:反思总结案 一、个性评价 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甲生:愚公不愚。愚公选择移山,正视困难,不但解决了“出入之迂”的问题,也为家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造福于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愚公移山所表现出来的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更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搬家则是一种典型的逃避困难的行为,是一
11、种自私的,只为个人和当前着想的行为。我的看法:二、精彩改写 根据课文的内容,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发挥想像,把它改写成片段作文。1在家庭会议上 2愚公智叟辩难 答案 23 愚公移山 互动探究 一、1、解析课题: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二、2、困难:(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4)面对别人的嘲讽:河曲智叟笑而止之。道理是: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三、跳往助之 嘲讽 高效训练 1(1)顽固、固执(2)竟然、简
12、直(3)通“无”,没有(4)愁 2C、3洛阳(洛河的北岸)江阴(长江的南岸)衡阳(衡山的南面)华阴(华山的北面)4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矛盾的美好愿望,赞美了愚公移山的诚心和坚定的意志。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富有浓厚的想象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题。5、(1)一起(2)寻找(3)只(4)停止 6、C、7、(1)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踪迹。(2)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8、因为学者在推究事物的道理的时候“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石性、沙性作作臆断,没有考虑水流反激之力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得出了错误的结
13、论。(意思符合即可)9、例:刻舟求剑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 叶公好龙 自相矛盾 南辕北辙 画蛇添足 滥竽充数 亡羊补牢 杯弓蛇影 买椟还珠 夜郎自大 杞人忧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对联示例:刻舟求剑,掩耳盗铃 叶公好龙,杞人忧天 一叶障目,三人成虎 反思总结 一、示例一: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才是明智的选择。让世世代代都去移山,且不说子孙们吃什么,更重要的是挖掉一座山去填一个海,破坏了山和海的自然生态,将带来怎样灾难性的后果。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该是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人与自然应该是相互和谐的存有。示例二:论是搬家,还是移山,它最终的目的,都是更好的与外界沟通。既然解决的问题相同,那么肯定要选择一种既现实又可行的方法。试想,山就这么移下去,需要多少代人才能完成,而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这仅有一次的生命难道应该用来移山吗?用来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不是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吗?二、提示:在不改变课文基本情节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想象,综合使用多种描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