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关注新课标中的讨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关注新课标中的讨论.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关注新课标中的“讨论”为什么要关注课程标准中的“讨论”?论语宪问一词有这样一段话:“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读这段话,你一定会发现这是多么美的讨论境界,在世界教育论著中,这可是首次出现,这也是中国人的骄傲。但世界上第一部讨论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美国:Stephen D.Brookfield Stephen Preskill 著)不是我们中国人创造的,讨论式教学法在国外相当盛行,在教学法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全世界最重视讨论的国家却是芬兰,他们认为“在讨论的过程中讨论者共同创造,规定并且形
2、成人们的关系和真实的生活”,并在教材中告诉学生,讨论的价值有:1.创造、发展和打破既有的人际关系 2.构筑自己的形象 3.休闲消遣 4.解决问题 5.做出决定 6.创造新的决定 7.设计、发明 8.开始产生兴趣,继续彼此的共鸣 9.制定标准 看芬兰的中小学各学科教材,每一个内容的教学都少不了讨论。而每一课也都少不了讨论。我们的教材里有多少讨论呢?比如,我打开正在使用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讨论”只出现 4 次(第 24、27、43 页,第 43 页一页里出现 2 次)。为什么教材中那么少呢?这肯定与课程标准有关。从 1993 年至 2022 年,30 年了,我国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里有
3、多少“讨论”呢?下面就是我的统计:一、1993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四次用到“讨论”:1.能清楚明白地口述一件事,讨论问题能说清楚自己的意思。2.讨论问题能说清楚自己的意思。3.讨论问题能讲清自己的意思。4.参加讨论能主动发言,能用普通话讲清自己的意思。四次规定仅仅局限于“听话、说话”训练中用到“讨论”。二、2000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有两处用到“讨论”一词:1.中年级习作要求的第三条规定“参加讨论能说清自己的意见。有不理解的地方向别人请教,有不同的意见与别人商量”。2.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阅读部分”的内容“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
4、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这两处规定已经将 1993 年的教学大纲中“听话、说话”的“讨论”之规定发展到在“习作、阅读”中了。三、2001 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规定有:1.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2.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3.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与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已
5、的的判断。5.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6.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7.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8.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9.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间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10.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
6、学习成果。11.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12.在评价建议中的规定“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十二处规定,已经将“讨论”运用到语文教学的各个领域。四、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有多少处讨论呢?1.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2.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3.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7、,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5.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6.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7.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8.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9.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10.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1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
8、12.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1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14.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15.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16.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有平时的行为观察与记录、问卷调查、面谈讨论等各种方法。17.考察口语交际水平的基本项目可以有讲述、应对、复述、转述、即席讲话、主题演讲、问题讨论等。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9、)中又有多少处“讨论”呢?1.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2.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交流讨论,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3.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4.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5.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6.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 意见,说清自己的观点。7.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8.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 问题,或影视作品中的故事和形象,通过调查访问、讨论
10、演讲等方式,开展专题探究活动,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9.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10.能把握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11.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 合作与成功的喜悦。12.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 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13.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14.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15.阅读新闻报道、时事评论等作品,关注社会主义建设新成果,就
11、感兴趣的话题与同学进行线上线下讨论,根据目的与对象选择合适的媒介进行交流沟通。1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17.大胆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阅读、观察、请教、讨论等方式,积极思考、探究,乐于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说出一两个理由。18.围绕社会热点问题,以口头或书面方式参与讨论。19.应设计阅读、讨论、探究、演讲、写作等多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发现、思考、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20.在环境、安全、人口、资源、公共卫生等方面,选择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查找和阅读相关资料,记录重要内容
12、,列出发言提纲,参加班级讨论。21.与人讨论交流,注意倾听,主动用礼貌用语回应。22.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遵守规则,主动合作,积极参与讨论,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23.喜欢阅读故事,并与他人讨论。24.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25.能组织讨论和专题演讲,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交流反思中辨别是非、善恶和美丑。26.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27.可通过课堂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学习反思等方式,收集和整理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性表现,如学生日常写字、读书、习作、讨论、汇报展示、朗读背诵、课本剧表演等方面的材料,记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典型表现。28.要注
13、意观察小组成员的分工方式、讨论程序和对不同意见的处理,关注学生在发言和倾听发言时的规则意识和交际修养,借助评价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统计的数据充分告诉我们,30 年来,从教学大纲到现在的课程标准,“讨论”的确被越来越重视了。课程标准重视了,我们的教材会不会相当重视?不好说。为什么要重视讨论?其实应该从什么是讨论说起。辞源 新华词典中“讨论”的解释分别为“研究、讨论”“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讨论”。我认为“讨论”的这些解释给我们建立了一个逻辑起点,可以使我们初步理解这个词,但我们还应该以发展的理念更全面地认识这个词,应该对上述的解释进行整合,以多角度地理解建构。“讨论”是由两个动词词素“讨”与
14、“论”组成,“论”这个词素的确存在着“拿出命题、全面争论、部分否定、充分肯定”等过程性的东西,而“讨”是一种“乞讨参与者思维、探究,甚至各自变为己有”的价值判断过程,如此我们就可以发现“讨论”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价值化的过程,是一个整合性的过程,是一个群体参与的过程,是一个平等自由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产生创新意识的过程。这其实也是我对讨论一词的理解。明白了这一点,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讨论呢?其实这是一门学问,是很专业的。这里一言半语也说不明白。怎么办?需要我们老师自主阅读研究。这方面著作虽然不多,还是有几本的。不多,恰恰是我们的智慧增长点。当然,愿意做的,还可以将其上升为课题来研究。讨论起来,那是非常美、效率非常高的学习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