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天天增分天天增分(三十一)病句+语言连贯+图文转换+文言翻译.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届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天天增分天天增分(三十一)病句+语言连贯+图文转换+文言翻译.pdf(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三十一)病句语言连贯文言断句 分值:18 分 建议用时:15 分钟 姓名:_ 班级:_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A杭州的持续高温让众多市民涌入地铁站纳凉,许多市民席地而坐,还有市民携带婴幼儿席地而卧。相关部门应提供更多的纳凉场所,以供市民避暑之便。B这篇文章对我深有感触,懂得让步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不仅不吃亏,而且让你拥有更广阔的天地。C中国游客在埃及古庙一处文物上刻画“到此一游”的照片曝光后,国内掀起了“拒绝旅游陋习,倡导文明旅游”活动的热潮。D近日,荷兰北部埃曼市野兽公园里的 112 只狒狒背对游客集体静坐绝食,有人认为这样的行为是 UFO 导致的,是无稽之谈。解析:
2、A.句式杂糅,应删去“之便”。B.主客颠倒,应改为“我对这篇文章”。D.表意不明,“有人认为这样的行为是 UFO 导致的,是无稽之谈”有歧义。答案:C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朴学又称考据学。清代朴学的兴起,首先与清代文化的高度成熟关系密切,_,_,_;_,_,_,这种学术上的争论最终促进了朴学的繁荣。清代人认为宋明理学空谈义理,把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丢掉了 文化高度成熟的一个表现是图书典籍的极大丰富 要想真正把握孔孟的精神,只有回到儒家原典中去寻找依据 这直接带来了清代图书事业的繁荣 学术界对宋明理学的反对,也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人
3、专注于校勘、辨伪工作,从事文字训诂的学者越来越多 A B C D 解析:紧承前文讲“文化高度成熟”的表现,是这种“成熟”导致的结果;与前面“首先”照应,讲朴学兴起的另一个原因,是对这种原因的具体阐释。答案:A 3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请将相关虚词的序号填在文中横线上。(4 分)注重学英语是好事,_同时也要重视母语的学习。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富表现力、最有魅力的语言。_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我们自己_应该学好汉语,用好汉语。某些人以能讲英语以荣,说话时_夹着许多“洋文”,而母语的使用_白字连篇,真是出尽“洋相”。总要 却是 更 但 随着 答案:
4、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7 处)(4 分)卢钧字子和,系出范阳。举进士中第,以拔萃补秘书正字。会昌中汉水害襄阳拜钧山南东道节度使筑堤六千步以障汉暴王师伐刘稹武宗以钧宽厚能得众诏兼节度昭义军。会稹死,敕乘驲往,进检校兵部尚书,专领昭义。(选自新唐书)答案:会昌中/汉水害襄阳/拜钧山南东道节度使/筑堤六千步/以障汉暴/王师伐刘稹/武宗以钧宽厚能得众/诏兼节度昭义军【原文呈现】会昌中,汉水害襄阳,拜钧山南东道节度使,筑堤六千步,以障汉暴。王师伐刘稹,武宗以钧宽厚能得众,诏兼节度昭义军。【参考译文】卢钧字子和,是范阳人。卢钧进士及第,以书判拔萃补授秘书正字。会昌年间,汉水泛滥
5、危及襄阳城,授予卢钧山南东道节度使一职,他筑堤六千步,来挡汉水。官军讨伐刘稹,武宗认为卢钧宽容厚道能得人心,下诏命他兼任昭义军节度使。适逢刘稹死去,朝廷命他乘驿车前往,升任检校兵部尚书,专门管理昭义军。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7 处)(4 分)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与物多忤。至洪武四年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基。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茆舍炊黍饭令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基惊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选自明史)答案: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茆舍/炊黍饭令/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基惊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原文呈现】基方濯足
6、,令从子引入茆舍,炊黍饭令。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基惊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思路点拨】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断句时可充分利用顶真这一特点。如本题“炊黍饭令令告曰”中,前一个“令”作“饭”的宾语,后一个“令”作“告”的主语,中间明显应断开。【参考译文】刘基,字伯温,是青田人。刘基辅佐平定天下,料事如神。性情刚烈嫉恶如仇,与世事多相违逆。到了洪武四年归隐山中,只饮酒下棋,嘴里从不说自己的功劳。县令求见不成,穿便装扮作乡村的人来拜访刘基。刘基正在洗脚,让侄子把县令带进茅舍,做饭给他吃。县令告诉他说:“我是青田的知县。”刘基惊讶地起身自称为民,告辞离开,最终不肯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