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教案设计.docx(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高三地理教案设计 高三地理教案设计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地理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地理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地理教案设计(篇1) 教材分析 1、教材的顺序是: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不同时间尺度下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以阅读的形式解释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2)图文结合案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活动”的形式预测其它可能影响。 (3)以角色模拟的形式说出人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以“活动”的形式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和
2、解决的办法。 2、教材的顺序和要求与课标要求、学生认知规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组教学的顺序先由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认识的-,探究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推测其可能影响,最后寻找解决措施。 学生基础分析 (1)学生对太平洋岛国的迁移、南极企鹅的生存问题等事件比较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选取有关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的事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2)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所需要具备的时间、空间概念和跨度还不够。 (3)学生学习本课时内容可能遇到的障碍有: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只考虑人为原因而忽略自然原因,归纳全球气候变
3、暖带来的可能影响不够完整,寻找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问题的措施找不到突破口。 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按照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来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 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说出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说出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采取的对策。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通过阅读图表,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和规律。 通过阅读图2.27“近现代全球年平均
4、气温变化曲线”中模拟曲线(灰色)和实际气温变化曲线(红色)的不重合,得出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之外,人为原因起了加剧的作用。 推测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代表性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培养学生能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使学生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重难点突破 1、通过阅读图表归纳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的周期和特点。 2、结
5、合“水循环”知识和农业生产和气温、降水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引导学生从原因中去寻找措施,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即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得出气候变化的缓解对策、适应对策和根本对策。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讨论法、读图归纳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平台、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设计 展示资料,设疑导入 (投影)珠峰、岛国图瓦卢美丽海岸线、企鹅照片 1、据新华社沈阳20_年9月14日电(记者张玫、沈科)中国科学家测量发现,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峰顶覆盖的千年积雪30余年来正在不断融化变薄。使珠峰的雪面高程33年持续下降了约1.3米。 2、2
6、0_年2月19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这个四季风景如画的南太平洋小国目前正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3、据报道,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从1975年的1.5万对减少到目前的9000对左右。你们知道这与什么因素有关吗? 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 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全球气候变暖”这不是一个新名词,是大家似是而非知道 的,现在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有把“全球气候变化”的来龙去脉弄得清清楚楚的意愿。 问题探究1:是否自地球诞生以来全球气温就在不断上升呢? 展示资料:据资料考证,在距今约3000多年前,我国中原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暖和得多,那里生存着许多热带和-带动植物。热带标准动物大
7、象几乎随处可见。因此,当时得河南省称为豫州,“豫”字形象比喻为一个人牵了一头大象,直到现在,河南省仍简称“豫”。 展示图片:重庆梁平县发现的第四纪冰川遗址 展示资料:我国楼兰文化消失的原因有: 气候的变化导致了楼兰人的迁移,降水的减少; 政治军事的原因:当地有古罗马军队的遗民; 地质原因:楼兰的汲水河流的上游因为地震的原因而形成了两个湖泊,造成下游来水的减少。 得出结论:在漫长的年代中,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例如有个时期缓慢地变暖或变冷;有个时期缓慢地变干或变湿,这种变化称为气候变迁。 教师讲解:二十多亿年以来的地球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 受太阳辐射的变化、下垫面
8、条件的改变、大气环流的变化等自然原因的影响,地球气候是在不断变化的。现代的气候类型,可以看作是地球气候变化长河中的一个发展阶段。 充分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地理事物与现象,该事物或现象与其认知产生了冲突,激起学生寻找地理规律的认知-。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第一步:展示图片和资料 展示图片: 庐山山顶的“飞来石”; 热带地区的冰川遗迹; U型谷与V型谷。 资料:在地球历,曾经发生过三次大冰川时期,这三次大冰川之间的时间间隔大约为三亿年左右。在两次大冰川期之间是间冰期。大冰川期气候寒冷,间冰期气候则较温和。在间冰期里气候也是波浪式发展变化的。 (一)地质时期(距今22亿年1万年)的气候变化,曾
9、反复出现过3次大冰期,气温呈下降趋势;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上升趋势。 建议:大家在以后的旅行或者游览路途中也会发现一些可以证明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的例子哦。到时候大家就可以给别的游客当导游来解说了。 对于距离学生时空非常久远的地理现象,教师以展示生动灵活的资料和直观典型的图片来解决学生认识的难点。 第二步: 提问:我们发现现在我们全球的气候是处在比较温暖的间冰期。是否处在间冰期的话全球气温就在不停的上升趋势中呢?导致了现在所谓的“温室效应”? 引导学生阅读图2.25“过去一万年的气温变化”及右边的小字部分,归纳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规律和特点。 (二)历史时期(一般指1万年左右)的气候变化,气
10、候仍然是波动的,有时为温暖时期,有时为寒冷时期。呈波动上升趋势。 古气候变化对中国人类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样对世界人类的文化和经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示图片:历,北方牧民因气候变冷而周期性南迁 对于距离学生时空比较久远的地理现象,教师结合历史事件,并展示生动灵活的图片来解决学生认识上的难点。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是有用的,能解释他们在日常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步: 读图分析:气温变化曲线说明了气候不断变化的事实。再请大家看图2.26,通过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近代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 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能力
11、 过渡:从时间上看,这三个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在不同的时间尺度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地区也是不同的。 使得学生初步建立地理时空跨度大、时空变化复杂的思维。 第五步: 请大家观察P50“活动”中的图2.27“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 回忆读图的主要步骤。 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 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通过回忆读图的主要步骤,掌握并巩固读图的方法:先读图例或者坐标,然后分析具体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但人为原因起到了加剧的作 用(工业革命之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在不断增加,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12、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趋势加剧)。 高三地理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外力作用中,流
13、水是一种大而普遍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 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 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相同吗? 生:成因不同。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 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
14、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这三种类型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发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 生:(讨论后回答)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源侵蚀。 师:非常好。这种侵蚀会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从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发育。请大家再看虎跳峡的横剖面图,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字母? 生:“V”字形 师:对!虎跳峡处于长江的
15、上游,在长江的发育过程中处于较晚的时期,也就是河流发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积较小。 (出示图片“长江三峡”) 李白的诗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这首诗描写了三峡壮丽的景色,江如奔马,舟若飞箭。请大家思考:三峡的横断面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呢?这种侵蚀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类呢? 生:三峡横断面呈“U”形,属于“下蚀”. 师:很好!三峡的成因是地壳运动导致构造裂隙,水流顺构造裂隙强烈侵蚀、下切而形成的,它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纵深方向发展。 材料: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全长420千米,而直线距离仅约185千米。河道
16、曲折之程度,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肠”之称。每逢汛期,从上游汹涌而至的洪水在这里左冲右突,两岸堤防险象环生。据史载,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50年间,荆州江河堤防溃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 师:人们常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请同学们看图片和材料思考讨论,为什么说荆江河段险呢? 生:(讨论后回答)因为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所以水流不畅,容易溃堤。 师:说得很好。那么请同学们思考:荆江河段的河流侵蚀属于哪一种类型呢?它又会产生怎样的河流侵蚀地貌呢? 生:属于侧蚀。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师:不错。我们已经了解了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向及其对河谷地貌的影响,那
17、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呢?即陆地上本没有河流,那么河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阅读课文并思考讨论。 (出示图片“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面貌”) 师:黄土高原上有着这么多的沟谷,为什么它们却没有形成河谷呢?沟谷和河谷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生: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很强,从而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如果沟谷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就逐渐演变成了河谷。 师:很好!发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请看下图并思考讨论:图中A、B两点哪里更适于建
18、河运码头,说明理由。 生:B点。A点是凸岸,水流缓慢,泥沙堆积;B点是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烈,因此水深较深,适合做码头。 师:分析得很好!请读教材图4.17,这种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不停地进行,河谷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呢? 生:出现连续的河湾。河湾不断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大量泥沙。 师:对!这个时候,河谷的发育就进入了成熟期。同学们看c图,成熟期的河谷的形态有何特点? 生: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 师:不错。我们了解了河谷的形成过程,它主要是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例,看看大家对刚才学的内容掌握得如何? (P84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教师
19、出示张家界有关图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张家界的澧水源头、娄水上游、茅岩河段是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河谷之所以多隘谷、峡谷,是由于地壳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强烈,来不及将河流拓宽,从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峡谷。河的谷底极窄成线形,河流两岸壁立千仞,河谷中间滩多水急。 师:从张家界的河谷地貌形成过程可以知道,虽然河谷地貌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但张家界特殊而秀险的河谷地貌也离不开地壳的抬升作用。 (活动探究) 课后让学生自己到网上寻找一些冰川、风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图片,试着描述它们的特点并推测其形成过程。 课后习题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高三地理教案设计(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20、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 【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看了有关
21、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我们发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异常激烈,这些自然现象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它们常常给人类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我们称为地质灾害。请同学们思考,你所了解的地质灾害有哪些,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 【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地震呢?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不稳) 【观看录像】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观看图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图” 【提问】虽然我们很少亲临地震,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震实际上是地球内能在地壳的断层带以地震波形
22、式迅速释放的过程,请大家发挥想像,地震会产生哪些危害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引发的瘟疫等等。 【过渡】刚才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事实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础知识。 【播放录像】“火山的基础知识” 【教师引导并提问】通过观看录像,我们了解了关于火山的一些知识,请你回忆一下,火山的分类有哪些?你觉得这样的分类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科学家们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说明了
23、我们对于火山喷发规律的不甚了解。要确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过渡提问】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展示板块碰撞的动画。 【分组讨论】火山喷发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喷发有没有有利的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课件演示】对火山喷发这种地质灾害应该有正确的评价。(1)从灾害的角度看(2)从资源的角度看。 【承接过渡】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质灾害。它们分别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岩浆活动在地表的体现,而另外两种地质灾害同样不容忽视。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课件演示】请大家看下面的这组
24、图,思考后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积极的防御,尽量减少这些危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十分普遍。 【动画演示】请大家观看我国的地质灾害图。 【提问】这么多的地质灾害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御呢?请大家观看下面的录像,看看日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录像】日本地震灾害的防御 【分组讨论】在地震多发地区的人们,应该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来临时和地震发生后三个阶段各应该做些什么事?) 【教师总结】请参考扩展资料“地震发生时的应变”,接着总结地震灾害的防御措
25、施(三方面)。 高三地理教案设计(篇4)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原因) 自然资源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我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大型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结论:为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就必须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二、西气东输工程概括 1.基础: 新疆天然气资源 2.目标市场: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3.组成部分: 天然气开发建设、输气管道建设和用户管网建设 4.两条线路: 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线路示意 三、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
26、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产”“消”矛盾。 高三地理教案设计(篇5)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
27、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围的境况。那么这两个“环境”的中心事物有什么不同吗? 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后者的中心事物是人类。 师:对!我们了解了地理环境是由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
28、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种单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播放录像片断“西双版纳自然风光”) 教师精讲 师:同学们欣赏了西双版纳迷人的热带风光,请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 生: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个地理要素。 师:不错。那么这五个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间上的汇聚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生:这五个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
29、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师:很好。请举例说明在西双版纳这几个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如何保持景观的一致性的。 (生回答,师总结)西双版纳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很丰富,因此植物种类繁多,相应的动物种类也很多。地表径流也因降水多而很发达,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强的砖红壤。总之,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要素并不是在空间上的简单地汇集,而是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教材P93的活动。请思考: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生1:图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有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 师:对。
30、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水在这几个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生2: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 师:说得很好。我们能不能绘制一幅水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示意图,让这一过程更加直观清晰呢? (生绘制,师总结) 师:我们知道,维持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光能,那么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生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被微生物分解,能量又被最终放散到环境中去。 师:很对,让我们也来绘制一幅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传递示意图。 (生绘制,
31、师总结) 师: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生物循环的过程。请大家阅读P92的“生物循环”,仔细观察图5.1并找出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阅读回答)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师:那么,生物对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最根本的是什么作用?为什么? (生回答,师总结)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因为只有光合作用才能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且放出氧气。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植物和动物的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环境中,这就是生物循环。它使环境中的物质和化学元素发生迁移,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因此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2、 师:请同学们绘出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和能量能动示意图。 师:地球自形成以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请同学们阅读案例1,思考:生物循环是怎样改造着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 (活动探究) 生:地球早期的大气成分不是今天的以氮和氧为主,而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现今的氧气主要是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师:对。那么生物又是如何改造着水圈的呢? 生:陆地上的水的化学成分也受到生物循环的影响和制约。加上生物有新陈代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生物和地理环境的物质交换,从水中吸取某些化学元素和化
33、合物,同时又向水中排放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从而改变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师:不错。不仅如此,事实上绿色植物也参与了水循环,这一环节也改变着陆地的水分状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岩石圈又是怎样受到生物的改造作用的呢? 生:有些沉积岩中有化石,说明它们的形成过程是有生物参与的。煤和石油更是由生物的残体堆积变化而成的。 师:对。陆地上本来没有土壤,但自从生物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土壤形成又反过来加速了生物的生长,进而使地理环境受到更大的生物改造。因此,地球上生物的出现,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最终形成了适合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理环
34、境的整体性是由于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每个地理要素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绝不是在空间上的简单汇集,它是一个和谐的系统,这个系统由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还会产生一些各要素自身并不具备的新功能。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活动探究) 师:请大家看图5.2中的那棵树,想一想,这棵树的长大需要哪些条件? 生:需要阳光、水、空气、养分。 师:不错。我们都知道植物的生长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物质的,植物能独立地完成光合作用吗?试想,我们如果想把这棵树移植到我国西部沙漠中,在自然状态下它能很好地存活吗? 生:当然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缺水。 师:那为什么
35、也有些植物在沙漠中能很好地存活呢? 生:那些植物很耐旱。 师:对,是那些植物长久以来适应了干旱的环境。那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说明了在不同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间物质能量交换作用的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 师:不错。很显然,植物只是具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但还必须有外部条件来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才行。如大气为植物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水圈、岩石圈为植物提供水分和无机盐,这样植物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生产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功能,而非某个单一的地理要素所能具有的功能。 师:请同学们看P94的“活动”,思考:藏羚羊的数目为什么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相对的
36、稳定? (生回答,师总结)藏羚羊在长期的生存中适应了可可西里严酷的自然环境。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可可西里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从而使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 师:滇金丝猴是我国非常珍稀的保护动物,但据报道,近年来数量呈下降趋势,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生:由于滇金丝猴的栖息地植被破坏严重,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们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师:很好。显然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干扰下,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可以保持恒定,这说明自然环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生: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师:对。很明显,这种平衡功能也不是环境各要素所能单独具备的,而是各自
37、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师:我们知道,现今地球有变暖的趋势,原因是什么? 生: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师:对。温室效应也只是人类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在这之前并不像我们今天这样担心地球变暖,虽然大气本身并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的能力,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没有增多,是什么在起着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呢? 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中在生物的作用下,也可以固定一部分二氧化碳。 小结:对。但自从工业革命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量急剧增加,超过了自然界的平衡能力,因此,这种平衡有被打破的危险。因此,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应充分考虑自然生态平衡,做到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协调。 课后习题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第 41 页 共 4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