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优化训练苏教版必修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优化训练苏教版必修3.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五人墓碑记5 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蓼?洲(li o)皦?皦(ji o)溷?藩(h n)抶?而仆之(sh)B.赀财(z)傫然(l i)户牖(y u)暴于朝廷()C.缇骑(t)废祠(c)詈骂(l)投缳道路(hu n)D.逡巡(q n)猝发(c)湮没(y n)赠谥褒美(y)思路解析:A项中“抶”应读“ch”;B项中“暴”应读“”;D项中“谥”应读“sh”。答案:C2.下列句子在诵读时,句读正确的一句是()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B.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C.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D.即 /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思路
2、解析:A项应为“吾社之行为士先者”;B项应为“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D项应为“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答案:C3.下列句子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敛赀财以送其行买五人之头而函之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蹈死不顾,亦曷故哉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A.B.C.D.思路解析:句中“有”通“又”,句中“赀”同“资”,句中“缙”同“搢”,句中“曷”通“何”。答案:B4.下列句中的“之”与“佯狂不知所之者”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人皆得以隶使之C.久之,一狼径去D.辍耕之垄上思路解析:D项与例句中的“之”均为动词,意为“往,去”。A项“之”为助词
3、,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之”为代词,意为“他”;C项为助词,凑足音节。答案:D10 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阅读文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7 题。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
4、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素不闻诗书之训素:平素,平常。B.蹈死不顾蹈:踩,踏。C.人皆得以隶使之使:驱使,使唤。D.斯固百世之遇也固:的确,实在。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视五人之死B.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其可怪也欤C.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匹夫之有重于社
5、稷也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出有误的一项是()A.(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B.(吾辈)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C.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大阉)不敢复有株治D.待圣人之出而(大阉)投缳道路4.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不能容于远近B.忠义暴于朝廷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D.戍卒叫,函谷举5.下列对这两段文字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段描写了五人死于义的悲惨场面,第二段介绍作这篇碑记的原由。B.第一段描写了五人死于义的悲惨场面,第二段表达对五人之死的惋惜之情。C.第一段肯定了这次暴动的作用和五人之死的意义,第二段表达对五
6、人之死的惋惜之情。D.第一段肯定了这次暴动的作用和五人之死的意义,第二段介绍作这篇碑记的原由。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3)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7.简析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写作手法及其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1.思路解析:A项“素”应译为“一向,向来”。答案:A2.思路解析:D项两个“易”字,均为动词,意为“改变”。A项两个“之”字,前者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后者为助词,意为“的”。B项两个“其”字,前者为代词,意为“他们”;后者为表反问的语气词,意为“难道”。C项两个“于”字,前者为介词,意
7、为“在”;后者为介词,意为“对”。答案:D3.思路解析:B项省略的内容应为“五人”。答案:B4.思路解析:B 项是状语后置句;其他都是被动句:A项用“于”表示被动,C 项用“为”表示被动,D项“举”为意念被动,译为“被攻占”。答案:B5.思路解析:第一段没有描写“悲惨场面”;第二段没有表达“惋惜之情”。答案:D6.思路解析:文言翻译是考查文言阅读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它既能检测对文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文段的理解能力,也能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就答题的要求而言,主要应采取以“字字落实”为基本标准的直译手段,对其中涉及的特殊词语和句式,应当逐一加以解决。本题中应注意如下一些词语和句式。第(1)句“视”
8、在这里作“比较”讲;“何如”即“如何”,意为“怎么样”。第(2)句“屈”为使动用法,意为“使屈身下拜”;“墓道”前省略了介词“于”,翻译时该句应调整为“(于)墓道扼腕”。第(3)句“明”活用为动词,意为“说明”;“大”活用为名词,意为“重大的意义”;“有重于社稷”的句序应调整为“于社稷有重”;“重”活用为名词,意为“重大作用”。参考答案:(1)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意义轻重到底怎么样呢?(2)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屈身下拜,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慨呢?(3)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一个普通百姓的死,对国家兴亡也有重大作用啊!7.思路解析:本题含
9、有两个要点:一是“主要写作手法”,这个问题不难,但容易误解为修辞手法;二是“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因为对两者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对比,作用也就有所不同,应区别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参考答案:用了对比手法。用五人的从容临难和缙绅的失节附逆作对比,表现“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底层民众为正义而死的品格;再用五人之死同“高爵显位”获罪后的丑行作对比,揭示荣耀和耻辱的结局。又假设五人庸碌而生同他们的壮烈牺牲作比较,赞扬他们的死得其所。30 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1.下列句中的“发”与例句的“发”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怒发上冲冠A.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B.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
10、之头而函之C.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D.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思路解析:A 项与例句中的“发”均为名词,意为“头发”。B 项为动词,意为“拿出”;C项为动词,意为“发出”;D项为动词,意为“抒发,表达”。答案:A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A.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当道:执掌政权的人。B.况草野之无闻者欤草野:指乡间。C.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抵罪:逃避罪责。D.傫然在墓者也傫然:并合在一起的样子。思路解析:C项中“抵罪”的意思应是“因犯罪而受相应的惩罚”。答案:C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旌其所为旌旗蔽日B.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太守即遣人随其往C.慷慨得志之徒哀斯墓
11、之徒有其石也D.斯固百世之遇也公等遇雨,皆以失期思路解析:B项两个“即”字,均为副词,意为“立即,马上”。A项两个“旌”字,前者意为“表彰”,后者意为“旗帜”;C项两个“徒”字,前者意为“一类人”,后者意为“空”;D项两个“遇”字,前者意为“待遇”,后者意为“遭到,遇到”。答案:B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不属借代义的一项是()A.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B.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C.缇骑按剑而前D.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思路解析:D项“匹夫”,这里指“百姓”。A项“编伍”,“编”意为“编制”,“伍”意为“古代编制平民户口(五家)的单位”;这里借代“平民”。B项“缙绅”,“缙”意为“插”,“绅”意为“大带”;这
12、里借代“士大夫”;C 项“缇骑”,本指古代高官的前导和侍从,这里借代“明代专门从事侦查、逮捕人犯的吏役”。答案:D5.下列按加点词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A.B.C.D.思路解析:句为名词用作动词,句为使动用法,句为名词作状语。答案:C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令五人者保其首领B.颜色不少变C.慷慨得志之徒D.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思路解析:D 项“社稷”意为“国家”。A 项“首领”古义指“头颅,脑袋”;B 项“颜色”古义指“脸色”
13、;C项“慷慨”古义指“意气昂扬的样子”。答案:D7.下列对各句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斯固百世之遇也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断头置城上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恐年岁之不吾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B./C./D./思路解析:上述句子中,句为被动句,句为省略句,句为省略句,句为定语后置句,句为宾语前置句。答案:A对照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811 题。周顺昌传(节录)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
14、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毙一人,余负重伤,窬垣走。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五人墓碑记(节录)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1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8.从下列词语中选取恰当的词填入周顺昌传(节录)中的横线上。则及乃与然以依次为、。9.下列两个短句是从周顺昌传(节录)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它们各应在哪一句的后面。请写出该句的内容。(1)众益愤应在“”的后面。(2)众纵横殴击应在“”的后面。10.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故士民德顺昌甚德:善事,好事。B.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前:上前。C.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先:表率。D.
16、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按:查究。11.比较上述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1)这两段文字在记述苏州市民自发斗争的场面时,对材料的处理有所不同。有的材料,周顺昌传(节录)写得详细,而五人墓碑记(节录)写得简略,试举一例。(2)这两段文字,对材料取舍、详略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思路解析:解答这样的题目,要点有二:一是要掌握备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二是要研究具体语境中的上下文的语意和关系,这样才能对号入座。本题中,第一处下文说大家都感到“愤怒”并“号冤”,而这种情形是在听说逮捕顺昌的人已经到达之时才出现的,所以可选“及”字(这里用其“等到”意);第二处的句子大意是“请求将百姓的心情意愿向上传
17、达”,据此可推知这里应选用“以”字(这里用其“把,将”意);第三处上句说起初以为是天子下的命令,下句说是东厂下的命令,所以横线处的词语应带有既表示醒悟又表示惊怒意味的“乃”字(这里用其“却,竟然”意);第四处上文“忠贤乃安”与下文“缇骑不出国门”形成鲜明的对比,可知应用“然”(这里用其“然而,可是”意)。参考答案:及以乃然9.思路解析:本题解答方法与上题有相同之处:一要理解所要还原的句子的意义,二要把握具体语境中的上下文的语意和关系,善于寻找语意断裂处。句(1)意为“大家更加愤怒”,而从原文看,其中的原因是“旗尉”张狂的言行。从文意看,写旗尉“厉声骂”并“手掷锒铛于地”后,下文“曰”的对象显然
18、不再是“旗尉”而是“众”,所以句(1)应在“声琅然”之后。句(2)意为“众人四处追打”,从原文看,其中的原因是“旗尉东西窜”。从文意看,“旗尉东西窜”是“众纵横殴击”的原因,而“毙一人,余负重伤,窬垣走”则是“众纵横殴击”的结果,所以句(2)应在“旗尉东西窜”之后。参考答案:(1)声琅然(2)旗尉东西窜10.思路解析:A项中“德”已经活用作动词,意为“感恩,感激、爱戴”。答案:A11.思路解析:注意题干的要求:一是要从不同文字材料中找出相同内容而详略不一的记述的例子,二是分析其中的主要原因。要答好本题,一要抓住两段文字的不同的题目,由此可以比较容易地发现差异;二要注意找出两段文字同时记述的内容
19、,这样才能进行详略的比较。参考答案:(1)例一:周顺昌传(节录)从“士民德顺昌甚”的角度,详细地写出苏州市民斗争的全过程,如“众咸愤怒”“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众益愤”“众纵横殴击”等;而五人墓碑记(节录)只写“众不能堪”。例二:周顺昌传(节录)着力渲染市民抗暴的声威,如“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在群众殴击下,“东西窜”“毙一人”“余负重伤,窬垣走”;而后者只写“抶而仆之”“噪而相逐”。(2)一是体裁不同:一为传记,以记叙为主;一为墓碑记,以议论为主。二是突出的重点不同:一为周顺昌立传,突出周顺昌的品德及苏州市民对周顺昌的爱戴;一为五义士树碑立传,突出五人为义而死的经过。12.清代文人李玉写过
20、剧本清忠谱,纪念苏州五人,其中吊墓一折有诗一首:奸祠一旦已成灰,义骨常存万古堆。人生自古谁无死?路上行人口似碑!你能从五人墓碑记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1)奸祠一旦已成灰:(2)义骨常存万古堆:(3)人生自古谁无死:(4)路上行人口似碑:思路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找准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前提则是对诗句的正确理解。而诗句的意思并不复杂,理解的难度也就不大,所以细心一点,就能找到符合要求的信息。参考答案:(1)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2)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3)(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4)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
21、而拜且泣者;豪杰之流,扼腕墓道。13.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智者的思索是深深的泉眼,从中涌出的水也许很少,但滴滴晶莹;庸者的奢谈是浅浅的沟渠,由此流过的水或许很多,却股股浑浊。思路解析: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弄清题目的明示信息与隐含信息。题目要求仿照比喻形式,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这是明示信息;再审读所给句子,是由两个比喻句组成的一组关系相对或相反的句子,比喻句之间有转折关系,这就是隐含信息。仿写时不能脱离这些信息要求。答案示例:逆耳的忠言好比配有黄连的中药,虽然难以下咽,却是对症下药;奉承的蜜语犹如含有毒药的琼浆,虽然香甜可口,却是慢性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