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2021届新高考第四次大联考生物试卷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长治市2021届新高考第四次大联考生物试卷含解析.pdf(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山西省长治市 2021 届新高考第四次大联考生物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树线是指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图1 所示。生态学者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图2 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树线之上和之下的主要植被分别为草甸和森林,影响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阳光B该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上升幅度大小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负相关C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D生态学者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答案】A【解
2、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树线上升幅度与树线之上的植被厚度指数呈负相关。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留下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影响树线上下的光照程度相差无几,影响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应该是海拔(温度),A 错误;B、分析题图可知,植被厚度指数越高,树线上升幅度越小,二者呈负相关,B 正确;C、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树木的数量增加,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C正确;D、生态学者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D 正确;故选 A。2植物的光
3、补偿点是指该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时的光照强度。某兴趣小组利用多支装有等量水、水草和某种中性指示剂(中性时无色,偏碱性时呈蓝色,弱酸性时呈黄色)的试管,分别用不同强度的光照处理,测定该水草的光补偿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实验中可以用一定浓度的NaHCO3溶液代替水溶液B试管中颜色的变化是实验的自变量C不同温度条件下水草的光补偿点相同D无颜色变化的试管所接受的光照强度即该水草的光补偿点【答案】D【解析】【分析】某种中性指示剂可用于检测溶液中的PH 变化,当溶液为中性时,指示剂为无色,溶液偏碱性时指示剂呈蓝色,溶液为弱酸性时指示剂呈黄色。当植物的光合速率大于
4、呼吸速率时,会消耗溶液中的二氧化碳,使溶液偏碱性,指示剂显示蓝色,当植物的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时,会释放二氧化碳进入溶液中,使溶液偏酸性,指示剂显示黄色,当植物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既不从溶液中吸收二氧化碳,也不释放二氧化碳进入溶液中,溶液偏中性,指示剂显示无色。【详解】A、本实验是通过中性指示剂颜色的变化反应培养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进而反应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大小,而一定浓度的NaHCO3溶液能维持培养液中的二氧化碳恒定,不能反应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大小,所以不能用一定浓度的NaHCO3溶液代替水溶液,A 错误;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B 错误;C、温度既可影响光合酶的活性也可
5、影响呼吸酶的活性,温度不同,光合作用吸收CO?量与细胞呼吸释放CO?量相等时的光照强度不同,所以不同温度条件下水草的光补偿点不相同,C错误;D、无颜色变化,说明水草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此时的光照强度即水草的光补偿点,D 正确。故选 D。3将某噬菌体的双链DNA 温和加热使两条链分离,再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得到轻重两条链。用该噬菌体感染枯草杆菌细胞,再提取mRNA,将提取的 mRNA 与该噬菌体分离的DNA 单链混合并进行分子杂交实验,结果发现mRNA 只和其中一条富含嘌呤的重链形成杂交分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温和加热的过程中只破坏了DNA 分子内的氢键B和 DNA 杂交的 mRNA 分子
6、是从枯草杆菌细胞中获得的C杂交分子中的mRNA 与 DNA 链的嘌呤碱基相等D此实验可证明mRNA 是以噬菌体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答案】C【解析】【分析】通过题干可知,该过程依靠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将提取的mRNA 与该噬菌体分离的DNA 单链混合并进行分予杂交实验是利用了转录过程中的碱基配对原则,能与某条单链形成杂交分子则证明转录的模板即为这条单链。【详解】A、温和加热后,DNA 两条链分离,密度梯度离心只得到轻重两种链,说明在温和加热的过程中只破坏了DNA 分子内的氢键,A 正确;B、噬菌体是病毒,只能在寄主细胞中复制转录,因此,和DNA 杂交的 mRNA 分子是从枯草杆菌细胞中
7、获得的,B 正确;C、杂交分子中mRNA 链的嘌呤碱基之和与配对的DNA 链中的嘧啶碱基之和相等,但两条链的嘌呤碱基一般不相等,C错误;D、mRNA 只和其中一条富含嘌呤碱基的重链形成杂交分子,说明 mRNA 是以噬菌体的DNA 一条链为模板合成,D 正确;故选 C。4人从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后,有关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寒冷刺激引起骨骼肌收缩是反射行为B寒冷时,全身脂肪代谢的酶系统被激活C人通过物理方式散热,物理散热的过程都发生在体表D一般情况下,环境温度达到35以上时人开始出汗【答案】D【解析】【分析】人是恒温动物,恒温动物在低温环境中要减少散热,增加产热,而在高温环境中,要减少产热
8、,增加散热,这样才能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在寒冷的刺激下,皮肤温度感受器产生反射性的血管收缩反应,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在温热的刺激下,刺激皮肤中另一种温度感受器产生反射性的血管舒张反应,血流量增加。【详解】A、寒冷刺激引起骨骼肌收缩经过了完整的反射弧,骨骼肌是效应器,是反射行为,A 正确;B、寒冷时,全身脂肪代谢的酶系统被激活,代谢加快,产热增多,B 正确;C、人通过物理方式散热,有
9、辐射、对流、蒸发等,物理散热的过程都发生在体表,C正确;D、一般情况下,环境温度达到29时人开始出汗,35以上时出汗成为唯一有效的散热机制,D 错误。故选 D。5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和主要场所B细胞中的色素不是分布在叶绿体中,就是分布在液泡中C含有蛋白质的细胞器不一定含有核酸,含核酸的细胞器一定含有蛋白质D氨基酸的跨膜运输和被转运到核糖体上都离不开载体蛋白【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细胞内能转运氨基酸的结构有载体蛋白和tRNA。【详解】A、细胞核是代谢的控
10、制中心,但细胞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 错误;B、叶绿体和液泡中含有色素,但色素不只是分布在这两个细胞结构中,如衰老细胞中色素积累,分布在细胞质基质,B错误;C、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和核糖体,三者都含有蛋白质,含有蛋白质的细胞器有中心体和溶酶体,但是不含核酸,C 正确;D、氨基酸的跨膜运输离不开载体蛋白,但是氨基酸被转运到核糖体上是由tRNA 转运的,D 错误。故选 C。【点睛】解答此题除需掌握细胞结构及各种细胞器的功能外,还需结合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异同分析作答。6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B细胞呼吸的底物都是葡萄糖C无氧呼吸只
11、在第一阶段生成少量ATP D线粒体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根据是否需要氧气,把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详解】A、生命活动所需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转移到ATP中,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才可用于各项耗能的生命活动,A 错误;B、细胞呼吸的底物可以是葡萄糖,也可以是脂肪等,B 错误;C、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生成少量ATP,C正确;D、线粒体是真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进行有
12、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 错误。故选 C。7研究发现,鹰对不同种群数量的鸽群发起攻击的成功率是不同的(见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图说明捕食者数量会随着被捕食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B二者为捕食关系,如果鹰的数量下降,鸽的种群数量将持续上升C此图说明鹰的捕食量与鸽的种群数量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D鹰的攻击成功率降低可能是由于鸽群的种内互助及时发现天敌所致【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1)当鸽的种群数量为210 只时,鹰攻击的成功率为大约75%;(2)当鸽的种群数量为1150 只时,鹰攻击的成功率为大约40%;(3)当鸽的种群数量为750 只时,鹰攻击的成功率为大约15%。柱状图表明随着
13、鸽的种群数量增加,鹰的攻击成功率下降,说明种内互助有利于种群的繁衍。【详解】A、此图说明鸽的捕食者鹰的数量会随着被捕食者鸽的增加而减少,A 错误;B、鹰和鸽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如果鹰的数量下降,鸽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之后会趋于相对稳定,B错误;C、鸽的种群数量增加,鹰的攻击成功率下降,说明鹰的攻击成功率与鸽的种群数量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C 错误;D、柱状图表明随着鸽的种群数量增加,鹰的攻击成功率下降,说明鸽群内部存在种内互助,便于及时发现天敌,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食物链的组成、特别考查柱状图的解读,要根据图形的信息提取图形的含义,分析捕食和种内互助对种群数
14、量变化的影响。8某课题小组利用无菌培养液培养酵母菌,探究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实验人员抽取每种条件下的酵母菌培养液各1mL,分别稀释11 倍后,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 1mm 1 1mm,计数室为 2516型)进行计数,测得不同条件下每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实验结果见下图(单位:117个/mL)。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依据 21、24h 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值,可推算所用血球计数板中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平均为31 个B温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酵母菌菌种、酵母菌数量、培养液成分等为无关变量C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出现了“S”型增长,达到K 值后稳定时间的长短与培养液中营养物
15、质的含量有关D酵母菌在15环境中存活的时间最长,15是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答案】C【解析】【分析】1、通过柱形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时间和温度,因变量为酵母菌的数量。2、据图可知,血球计数板有25 个中方格,每1 个中方格中有16 个小方格,即总共有16 25=411 个小方格,计数室的容积为1.1mm3(1mL=1111mm3)。【详解】A、据图表可知,21、24h 条件下酵母菌总数量为5 117个/mL,因计数板共有25 个中格,又因1mL=1cm3=113mm3,可设每个中格中的酵母菌数量为x,则有 25x114 11(稀释 11 倍)=5 117个/mL,推知 x=21
16、个,A 错误;B、温度和培养时间是该实验的自变量,酵母菌菌种、酵母菌数量、培养液成分等为无关变量,B错误;C、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出现了“S”型增长,达到K 值后稳定时间的长短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有关,C正确;D、通过柱形图可知,酵母菌在15环境中存活的时间最长,25是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D错误。故选 C。9PEP是某油料作物细胞中的一种中间代谢产物,在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 和 a、B 和 b)的控制下,可转化为油脂或蛋白质。某科研小组通过RNA 干扰的方式获得了产油率更高的品种,基本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产油率高植株和产蛋白高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
17、aBB B图示中过程 与过程 所需要的嘧啶碱基数量不一定相同C该研究通过抑制基因B 表达过程中的翻译阶段来提高产油率D图示表明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性状【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和题图:基因A 控制合成酶a,使 PEP转化为油脂。基因B的链 2 正常表达出酶b,可使 PEP转化为蛋白质。以基因B 的链 1 诱导转录出的RNA 可与链 2 正常转录出的mRNA 形成双链RNA,干扰酶b的合成,抑制PEP转化为蛋白质,从而提高油脂产量。【详解】A、根据题图可知,产油高植株的基因型为A bb,产蛋白高植株的基因型为aaB,A 错误;B、由于过程 和过程 的模板链不同,所需
18、的嘧啶碱基数量不一定相同,B 正确;C、根据分析题图可知,通过抑制基因B 表达过程中的翻译阶段可提高产油率,C 正确;D、图示表明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性状,D 正确。故选 A。【点睛】解答本题需明确几点:1.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来控制性状;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影响生物性状。2.分析题图:油菜产油率高的原因是因为基因B 中 1 链转录形成的RNA 能与 2 链转录形成的mRNA 结合形成双链RNA,从而抑制了合成酶b 的翻译过程。10 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6)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其体内某细胞处于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如下。
1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所示分裂过程只发生在该动物某些器官内B该细胞分裂形成的配子的基因型为aBX、AbY、aBXA、bY C图示细胞中没有四分体,有6条染色体,DNA 分子可能多于12 D如该细胞由图示状态继续完成分裂过程,会出现不均等分裂现象【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中两两配对的同源染色体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含A 的染色体片段移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详解】A、图中所示有一对形态大小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为雄性动物,图中的减数分裂只发生在雄性动物的睾丸中,A 正确;B、该细胞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易位,最终形成
20、四种不同类型的配子,分别为aBX、AbY、aBXA、bY,B正确;C、四分体出现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没有四分体,有6 条染色体,细胞质中还有少量DNA,因此细胞中的DNA 分子数可能大于12,C正确;D、该细胞为精原细胞产生精子的分裂过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都均等分裂,D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通过细胞分裂图考查了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适中。11细胞内膜系统是指细胞质中在结构与功能上相互联系的一系列膜性细胞器的总称,广义上内膜系统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胞内体和分泌泡等膜性结构。
21、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线粒体和叶绿体属于细胞内膜系统的一部分B细胞内膜系统的各结构可通过生物膜的融合实现其膜成分的更新C细胞内膜系统扩大了细胞内膜的表面积,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D细胞内膜系统将细胞质区域化,使同时进行的各种化学反应互不干扰【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内膜系统的相关知识点:1、概念:细胞内膜系统是指细胞质中在结构与功能上相互联系的一系列膜性细胞器的总称,广义上内膜系统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胞内体和分泌泡等膜性结构。2、功能:细胞内膜系统极大的扩大了细胞内膜的表面积,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有利于代谢反应的进行;细胞内膜系统将细胞质区域化与功能化,使相互区别的代谢反应能
22、够同时进行,以满足细胞不同部位的需求。3、性质:内膜系统具有动态性质。虽然内膜系统中各细胞器是一个个封闭的区室,并各具一套独特的酶系,有着各自的功能,在分布上有各自的空间。实际上,内膜系统中的结构是不断变化的,此为内膜系统的最大特点。【详解】A、细胞内膜系统是指在结构与功能上相互联系的膜性细胞器,而线粒体、叶绿体的两层膜结构不可以与外界相互转换,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不属于细胞内膜系统的一部分,A 错误;B、细胞内膜系统的各结构在结构与功能上相互联系,可通过生物膜的融合,实现其膜成分的更新,B 正确;C、细胞内膜系统极大的扩大了细胞内膜的表面积,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有利于代谢反应的进行,C正确;
23、D、细胞内膜系统将细胞质区域化与功能化,使相互区别的代谢反应能够同时进行,以满足细胞不同部位的需求,D 正确。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内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要求考生能够从题干获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12某同学探究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情况(实验中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处理试管编号H2O215%FeCl120%肝脏研磨液温度实验现象1 2mL 室温2 2mL 90+1 2mL 2 滴室温+4 2mL 4 滴室温+5 2mL 2 滴室温+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和温度B试管 1 的处理降低了H2O2 分解反应的活化能C试管 4 中继续
24、增加FeCl1的量,气泡不再增加D试管 5 迅速放在90 环境中,因酶的失活而不产生气泡【答案】B【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1.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 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详解】A、实验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本实验的
25、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或温度,A错误;B、试管 1 的处理是加入15%FeCl1,Fe1+能作为无机催化剂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正确;C、试管 4 中继续增加FeCl1的量,提高了催化剂浓度,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泡会增加,C错误;D、若把 5 号试管迅速放在90 环境中,过氧化氢酶变性失活,但过氧化氢高温下会分解,其实验现象将与 2 号试管的相近,D 错误。故选 B。13人在正常情况下保持70 次/min 左右的心率,当看到恐怖画面时,产生害怕的感觉同时心率加快。图是心脏运动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图中A 为大脑相应功能区,一 代表相关神经纤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所在神经
26、元的细胞体位于脑干B脑干中有控制心脏和血管运动的神经中枢C过程与心脏节律运动有关D看到恐怖画面引起心率加快属于条件反射【答案】A【解析】【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指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而逐渐形成的,即与高级神经中枢脑有关,也与脊髓等低级中枢有关。【详解】A、所在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脊髓,A 错误;B、据图分析可知:脑干中有传出神经与心脏和血管相连,故脑干中有控制心脏和血管运动的神经中枢,即脑干可以控制两者的运动,B 正确;C、过程为受刺激后心率加快的过程,该过程中受神经系统
27、和激素的调节,心脏有节律地收缩、舒张,C正确;D、看到恐怖画面引起心率加快,该过程有完整的反射弧,“产生害怕的感觉同时心率加快”,该过程同时感到害怕,有大脑皮层的参与,这一反射属于条件反射,D 正确。故选 A。【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明确反射弧的组成,区分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不同,进而结合题图分析作答。14肺炎双球菌有许多类型,其中有荚膜的S 型菌有毒性,能引起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无荚膜的R 型菌无毒性。下图为研究人员所做的细菌转化实验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 C 组为对照组,实验结果为小鼠死亡B能导致小鼠患败血症死亡的有A、B、D 三组CE 组实验表明,加入S 型菌的蛋白
28、质后试管中长出的还是无毒性的R 型菌D D 组产生的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不能将有毒性性状遗传给后代【答案】C【解析】【分析】R 型和 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R 型实际上是 S型肺炎双球菌的突变类型,二者属于同一个物种。荚膜具有保护作用,除了具有抗干燥等功能外,还使细菌能抵抗吞噬作用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B组煮沸后细菌死亡,故B 组小鼠能生存;无荚膜的菌无毒,故C 组小鼠能生存;DNA 放入 D 后促使 R 型菌转化为S型菌,故 D 组小鼠不能生存(死亡);蛋白质不能促使R型菌转化,故 E组小鼠能生存。【详解】A、C组
29、没有处理,肺炎双球菌无荚膜,为空白对照,实验结果为小鼠不死亡,A 错误;B、由于 A 组没有处理,肺炎双球菌有英膜;D 组加入的是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能使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转化为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所以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有A、D 两组,B 错误;C、E组中是 R 型细菌+S型细菌的蛋白质,而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不能将R 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小鼠仍存活,所以加S菌的蛋白质后试管中长出的还是无毒性的R 菌,C正确;D、D 组产生的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其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所以能将该性状遗传给后代,D 错误。故选 C。15下列有关基因工程操作工具的叙述,正确的是()A限制酶能识别并切割
30、DNA 任意序列BDNA 连接酶与Taq 酶的作用位点不同C没有与目的基因重组的质粒不可以进入受体细胞D使用质粒作为载体可以避免目的基因在受体内被分解【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工程是狭义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是让人们感兴趣的基因(即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稳定高效地表达。为了实现基因工程的目标,通常要有多种工具酶、目的基因、载体和宿主细胞等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基因工程的工具包含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 连接酶和载体,载体是运载着外源 DNA 进入宿主细胞的“车子”,即运载工具,除质粒外,基因工程的载体还有 噬菌体、植物病毒和动物病毒。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能够识别和切割D
31、NA 分子内一小段特殊核苷酸序列的酶,DNA 连接酶的作用是将具有末端碱基互补的外源基因和载体DNA 连接在一起,形成的DNA 分子称为重组DNA 分子。【详解】A、限制酶只能识别和切割DNA 分子内一小段特殊核苷酸序列,具有专一性,不能识别并切割DNA 任意序列,A 错误;B、DNA 连接酶与Taq 酶(一种DNA 聚合酶)的作用位点都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B错误;C、没有与目的基因重组的质粒也可以进入受体细胞,C错误;D、裸露的目的基因很容易丢失或遭受宿主细胞的降解,使用质粒作为载体可以避免目的基因在受体内被分解,D 正确。故选 D。16油菜素内酯(BR)可提高水稻对真菌(细胞壁成
32、分为几丁质)的抗性。为研究其分子机制,科研工作者用 BR 对水稻进行了处理,并检测了实验组和对照组水稻叶片几丁质酶的活性,结果如图1 所示;同时提取了实验组和对照组水稻细胞中总RNA 进行反转录,并对其产物进行PCR后电泳处理,结果如图2 所示(18S 为参照)。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BR可以提高水稻体内几丁质酶的活性BBR 可以提高水稻细胞中几丁质酶基因的转录水平CBR可以提高水稻对真菌细胞壁的水解作用D BR可增加水稻细胞中18S 基因的表达量【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目的为研究油菜素内酯(BR)提高水稻对真菌(细胞壁成分为几丁质)的抗性的机制。实验因变量检测
33、几丁质酶的活性,图1 可知,实验组的酶活性比对照组的高出很多;图2 可知,实验组中 CHA1基因的表达比对照组高,而两组的18S 基因表达量相差不大。【详解】A.图 1 可知,BR可以提高水稻体内几丁质酶的活性,A 正确;B.图 2 可知,BR可以提高水稻细胞中几丁质酶基因(CHA1基因)的转录水平,B 正确;C.BR可以提高水稻体内几丁质酶的活性,进而提高水稻对真菌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几丁质)的水解作用,C 正确;D.图 2 可知,实验组中CHA1基因的表达比对照组高,而两组的18S基因表达量相差不大,D 错误。17将某成熟植物细胞放在一定浓度的A 物质溶液中,观察发现其原生质体(除细胞壁以外
34、的部分)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 01h 内水分子只能从细胞内移动到细胞外B在 1h 后 A 物质才开始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C在 1 3h 内 A 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渗透压D若 3h 后继续观察可能会看到该细胞吸水涨破【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01h 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不断缩小,说明此时期细胞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23h 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不断增大,说明此时期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详解】A、在 01h 内浸泡之初,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单位时间内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由细胞液渗透至外界溶液的数量,多于由外界溶液透过原生质层渗透至细
35、胞液的数量,细胞表现为失水,A 错误;B、由图可知,该细胞中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先减小后增大,这说明该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由此可推知物质A 一开始就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B错误;C、13h 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逐渐增大,这说明细胞吸水,由此可推知该时间段内物质A 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C 正确;D、细胞壁位于细胞膜外侧,对细胞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因此植物细胞吸水不容易涨破,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曲线图,并能从中
36、获取有效信息结合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满足的条件答题。18甲丁表示细胞中不同的变异类型,甲中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丁的变异类型都会引起染色体上基因数量的变化B甲丁的变异类型都可能出现在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分裂过程中C若乙为精原细胞,则它一定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D图中所示的变异类型中甲、乙、丁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检验【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甲图表示染色体中DNA 的片段的重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乙图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异,图丙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图丁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为染色体结构变异。【详解】A、图甲、丁的变异会
37、引起染色体上基因数量的变化,图乙、丙的变异不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量的变化,A 错误;B、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活动旺盛,而图丙所示的变异类型不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B 错误;C、若乙为精原细胞,则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正常的配子和异常的配子,C错误;D、图甲、乙、丁表示的均为染色体结构或数量变异,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而丙图表示的基因重组无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被观察到,D 正确;故选 D。19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曲线均为“S”型曲线Bt3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的时
38、刻分别为t4和 t6D甲、乙两个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为弱强弱【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坐标的纵轴为“种群增长速率”,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如果坐标的纵轴改为“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则类似于课本中讲的“S 型增长曲线;t2和 t5相当于“S”型曲线中的2K值,t4和 t6相当于“S”型曲线中的K值,此时对应的甲乙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详解】A、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表示为S型曲线,A 正确;B、t3时,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B错误;C、t4和 t6相当于“S”型曲线中的K值,t4和 t6分别为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的时刻
39、,C正确;D、据图分析,t3时刻之前甲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大于乙种群,t2时刻差值最大;t3时刻之后,甲种群的种群增大率小于乙种群,说明甲乙两个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为弱强弱,D 正确;故选 B。【点睛】结合种群增长曲线分析题图。20癌胚抗原(CEA)因只在癌组织和胚胎组织中表达而得名,广泛存在于内胚层细胞分化而来的癌症细胞(例如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肺癌)表面。因此,癌胚抗原是一种广谱肿瘤标志物。下列关于癌细胞和癌胚抗原的说法,正确的是()A癌胚抗原基因只存在于癌细胞中,正常细胞没有B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癌胚抗原的含量而确诊肿瘤发生的部位C早期癌症患者可通过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手段进行
40、治疗D恶性肿瘤的发生只跟致癌因子有关,跟自身的免疫能力无关【答案】C【解析】【分析】癌细胞形成的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内因是癌变的根本原因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有:1、在适宜条件下,能够无限增殖;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如扁梭形的纤维细胞癌变后变成球形);3、细胞表面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粘着性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转移。【详解】A、根据题干“癌胚抗原(CEA)因只在癌组织和胚胎组织中表达而得名”,故癌胚抗原基因存在于癌细胞中,也存在于正常的胚胎组织细胞中,A 错误;B、癌胚抗原是一种广谱肿瘤标志物,不能通过检测血
41、清中癌胚抗原的含量而确诊肿瘤发生的部位,B 错误;C、早期癌症患者可通过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手段进行治疗,C正确;D、免疫系统可以监控并清除自身病变的细胞,恶性肿瘤的发生跟致癌因子有关,也与自身的免疫能力有关,D 错误。故选 C。21下列关于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制备细胞膜实验中,选取鸡的红细胞的理由是它没有复杂的细胞器且易于破裂B探索淀粉酶最适pH,可以设置一系列梯度组分组对照,并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C物镜放大倍数越小,观察时物镜与标本的距离越远D观察减数分裂时,由于染色体本身无色,需要用甲基绿对染色体进行染色【答案】C【解析】【分析】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主要包括物镜、目镜、反光镜和聚光器四
42、个部件。物镜:有螺纹,低倍物镜短,高倍物镜长;目镜:无螺纹,低倍目镜长,高倍目镜短。【详解】A、制备细胞膜实验中,选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理由是它没有复杂的细胞器且易于破裂,而鸡不是哺乳动物,其红细胞有复杂的细胞器,A 错误;B、由于碘液可以和NaOH 反应,HCl 可以和斐林试剂反应,所以一般不用淀粉酶探究其最适pH,B 错误;C、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观察时物镜与标本的距离越远,C正确;D、观察减数分裂时,由于染色体本身无色,需要用碱性染料(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对染色体进行染色,D 错误。故选 C。22细胞吸收某些离子,最终使其在细胞内的浓度远远高于细胞外浓度的现象称为积累,积累率
43、以某离子在细胞内的浓度(ci)与其胞外浓度(co)的比值即 ci/co 来表示。下表为玉米根细胞对部分离子的吸收情况,相关分析错误的是()离子co/mol L-1ci/molL-1ci/co K+0.14 160 1142.86 Na+0.51 0.6 1.18 NO3-0.13 38 292.31 SO42-0.61 14 22.95 A根细胞积累的上述元素均为大量元素B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C根细胞吸收K+和 NO3-的方式为主动运输D根细胞吸收离子的量与细胞外液中离子的量不成比例【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根据生命活动的需求从外界环境中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矿质离子,按照生物体中元
44、素的含量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微量元素有Fe、Mn、Zn、Cu、B、Mo 等,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等。【详解】表格中钠离子不是大量元素,A 错误;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决定了植物吸收的离子种类,不同细胞膜上运输离子的载体数量不同,因此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根据表格中积累率可说明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不同,B 正确;分析表可以看出K和 NO3进入细胞是逆浓度梯度,是主动运输,C 正确;从表中可以看出,根细胞吸收离子的量与细胞外液中离子的量不成比例,D 正确。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23
45、关于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正确的操作步骤顺序应是()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位于低倍镜的正下方 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至离标本0.5 厘米处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调节反光镜,左眼注视目镜,使视野明亮用左眼注视目镜,同时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见物像;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使视野中的物像清晰 转动转换使高倍镜对准通光孔 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 将要观察的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A BCD【答案】B【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操作步骤:1、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2、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
46、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3、观察(先低后高)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转换到高倍镜进行观察。【详解】显微镜使用的基本操作过程是:首先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调节反光镜,左眼注视目镜,使视野明亮;然后把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
47、位于低倍镜的正下方;接着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至离标本0.5cm 处;再用左眼注视目镜,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见物像;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使视野中的物像清晰;将要观察的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综上所述,即 B 正确,ACD错误。故选 B。24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是哺乳动物细胞膜上同向转运乳酸和H+的跨膜蛋白。在癌细胞中,MCT1基因显著高表达,呼吸作用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当葡萄糖充足时,MCT1 能将乳酸和H+运出细胞,当葡萄糖缺乏时则运进细胞。下列表述或推测错误的是A合成与运输MCT1,体现细
48、胞内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B乳酸被MCT1 运进细胞,可作为替代葡萄糖的能源物质C癌细胞细胞质中乳酸产生较多,使细胞内pH 显著降低D MCT1 会影响癌细胞增殖,其基因可作癌症治疗新靶点【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癌变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是一种跨膜蛋白,其合成与运输过程与分泌蛋白类似,即在核糖体上合成后,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因此合成与运输MCT1,体现细胞内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A 正确;当葡萄糖缺乏时,乳酸被MCT1 运进细胞,说明乳酸可作为替代葡萄糖的
49、能源物质,B正确;当葡萄糖充足时,MCT1 能将乳酸和H+运出细胞,当葡萄糖缺乏时则乳酸运进细胞,说明癌细胞存在乳酸代谢机制,因此癌细胞细胞质中乳酸产生较多,细胞内的pH 不会显著降低,C错误;在癌细胞中,MCT1 显著高表达,说明MCT1 会影响癌细胞增殖,其基因可作癌症治疗新靶点,D 正确。【点睛】本题是一道信息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如MCT1 是一种跨膜蛋白、控制其合成的基因在癌细胞中显著高表达等,据此结合所学的细胞癌变等相关知识展开联想,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25水杨酸是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内源激素,能诱导植物体内产生某些与抗病有关的蛋白质,提高抗病能力。为探究水杨酸
50、对不同品系(YTA、YTB)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研究人员所做相关实验的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水杨酸是细胞合成的能催化水稻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有机物B相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不同水稻幼苗后的实验结果基本相同C不同浓度水杨酸处理YTA水稻幼苗12 小时后抗病能力都最强D水杨酸对YTB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答案】D【解析】A水杨酸是植物激素,对植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起调节作用,具有催化作用的是酶,A 错误;B据图中数据分析可知,相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不同水稻幼苗后的实验结果是不同的,B 错误;C 据图中曲线变化可知,不同浓度水杨酸处理YTA水稻幼苗12 小时后抗病能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