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第三次押题试卷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第三次押题试卷含解析.pdf(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山东省威海市 2021 届新高考生物第三次押题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某海岛上,因为经常有大风天气,昆虫中无翅的或翅特别发达的个体比翅普通(中间型)的更易生存,长此以往形成了现在的无翅或翅特别发达的昆虫类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昆虫翅的变异是多方向且可遗传的B昆虫翅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C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D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答案】B【解析】【分析】在海岛上经常有大风天气,昆虫中无翅的或翅特别发达的个体比翅普通(中间型)的更易生存,是因为翅特别发达的个体不容易被大风刮海里去,因而能存
2、活下来并繁殖后代;无翅的可以躲避大风,也能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中间型由于翅膀不够强大,容易被海风刮到大海里淹死,在达尔文看来,自然对生物进行了定向选择,保留有利变异。【详解】A、海岛上昆虫中有三种翅膀类型,说明昆虫翅的变异是多方向且可遗传的,A 正确;B、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种群的基因库,所以昆虫翅的全部基因不能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B 错误;C、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自然选择作用,C正确;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D 正确。故选 B。2甲丙表示真核细胞结构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甲反应发生的场所也可以在此合成性激素B乙与丙都能产
3、生大量ATP用于各项生命活动C甲反应形成的蛋白质在低温和食盐的作用下均不发生变性D若分离上述反应涉及的细胞器可用差速离心法【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甲图中的生物膜对肽链进行加工,是内质网;乙图中的生物膜上水分解产生氧气和还原氢,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丙图中的生物膜上氧气与还原氢生成水,为线粒体内膜。【详解】A、题图显示,在甲的膜上形成了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据此可判断甲为内质网,内质网是合成脂质的场所,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A 正确;B、乙的膜上发生了水的分解,据此可判断乙为类囊体薄膜,类囊体薄膜是光反应的场所,光反应产生的ATP用于暗反应C3的还原,丙的膜上发生了水的生成,据
4、此可判断丙为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在该膜上产生的ATP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B 错误;C、在低温和食盐的作用下,蛋白质的活性会受到抑制,但不会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因此不会导致蛋白质变性,C正确;D、不同的细胞器,因其颗粒大小和密度不同,其沉降速度不同,因此可用差速离心法进行分离,D 正确。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3
5、在生物教材当中出现了很多有关小泡的叙述,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内质网膜会形成小泡,把附在其上的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包裹起来,随后小泡离开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移动并最后与之融合B在动物、真菌和某些植物的细胞中,含有一些由高尔基体断裂形成的,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称为溶酶体C在植物有丝分裂的前期,核膜开始解体,形成分散的小泡,到了有丝分裂的末期,这些小泡会聚集成一个细胞板,进而形成新的细胞壁D刚分裂形成的植物细胞中只有很少几个分散的小液泡,随着细胞的长大,这些小液泡就逐渐合并发展成一个大液泡【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
6、泡 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A 正确;B、高尔基体断裂形成的,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称为溶酶体,B 正确;C、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向四周延伸形成细胞壁,而植物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因此赤道板附近聚集的小泡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C错误;D、植物细胞中的大液泡是由很少几个分散的小液泡长大,逐渐合并发展而来,D 正确。故选 C。【点睛】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4有关“转基因猴”、“克隆猴”和“试管猴”的说法合理的是()A三种猴都继承了双亲的优良性状B三种猴培育过程都体现了细胞核的全能性C三种猴培育过程都应
7、用了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D为提高繁殖效率三者都可采用原肠胚期的胚胎进行胚胎分割【答案】C【解析】【分析】“克隆猴”的产生:将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细胞中诞生的新个体,说明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试管猴”是用人工方法让卵子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转基因猴”是外源基因转移到猴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内的卵细胞核或精子的细胞核中,再将早期胚胎移植到受体母猴中。【详解】AB、“克隆猴”的性状主要来自于提供细胞核的供体,该过程可以体现细胞核的全能性;“试管猴”是有性生殖过程,可继承双亲性状,不能体现细胞核全能性,A、B错误;C、由以上分析可知,三种猴培育
8、过程都应用了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C正确;D、胚胎分割的时期应是桑椹胚或囊胚期,D 错误。故选 C。【点睛】掌握三种猴的产生过程是解题关键。5a-淀粉酶宜采用吸附法进行固定化,下列关于a-淀粉酶固定化实验叙述错误的是()A淀粉酶柱制作好需要用10 倍体积的蒸馏水进行洗涤,目的是洗去没有吸附的a-淀粉酶B亲和层析洗脱液加入碘_碘化钾溶液后呈红色,表明产物有糊精C淀粉通过反应柱的流速过慢会导致产物变成麦芽糖D酶柱使用完后用10 倍体积的蒸馏水洗涤反应柱以除去剩余的反应物和产物,放入冰箱中保存【答案】C【解析】【分析】固定化技术包括包埋法、物理吸附法和化学结合法(交联法)。由于细胞相对于酶
9、来说更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因此多采用包埋法;酶小容易从包埋的材料漏出,一般采用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详解】A、淀粉酶柱制作好需要用10 倍体积的蒸馏水进行洗涤,目的是洗去没有吸附的a-淀粉酶,A 正确;B、酶柱中有-淀粉酶,淀粉溶液经酶柱后的流出液,淀粉被水解成糊精,加入KI-I2溶液后呈红色,故亲和层析洗脱液加入碘_碘化钾溶液后呈红色,表明产物有糊精,B 正确;C、控制淀粉溶液以一定流速过柱,目的是使淀粉充分水解成糊精,C错误;D、酶柱使用完后用10 倍体积的蒸馏水洗涤反应柱,目的是除去剩余的反应物和产物,放入冰箱中低温保存,D 正确。故选 C。6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10、()A生物膜的元素组成相似,结构基本相同B生物膜成分的更新可通过囊泡实现C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内膜上均可发生能量转换D人体内性激素的合成与性腺细胞的内质网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光合作用可将光能转化形成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能将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形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详解】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都是脂质和蛋白质,故生物膜的元素组成相似,结构也基本相同,都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蛋白质镶嵌、覆盖、贯穿其中,A 正确;生物膜之间可通过囊泡
11、的转移实现膜成分的更新,如内质网与高尔基体、高尔基体与细胞膜之间可通过囊泡进行膜的转移,B 正确;在线粒体内膜上可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换为热能和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叶绿体内膜上不能发生能量转换,C错误;内质网是脂质合成的车间,性激素属于脂质,故人体内性激素的合成与性腺细胞的内质网有关,D 正确。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内质网的功能、能量转化的场所等相关知识,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7公羊基因型AA、Aa 表现为有角,aa 表现为无角;母羊基因型AA表现为有角,Aa、aa 表现为无角。两只羊繁殖多次,子代数量足够多,子代中有角:无角=3:1,
12、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子代无角基因型可能是Aa B子代无角基因型可能是aa C可能是父本有角,母本无角D亲本可能都有角【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AA 为有角、aa 为无角、Aa的公羊为有角而Aa 的母羊为无角,说明羊的有角和无角为从性遗传,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的影响,但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两只羊繁殖多次,子代数量足够多,子代中有角 无角=31,说明亲本两只羊的基因型最可能是AA Aa,AA可以是公羊也可能是母羊,基因型为 Aa 的羊可能是母羊或者公羊。【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两只羊繁殖多次,子代数量足够多,子代中有角无角=3 1,说明亲本两只羊的基因型最可能是AA Aa,子代基
13、因型为AA Aa=11,因为是常染色体遗传,后代性别比例为11。其中基因型为 AA 的羊均为有角,基因型为Aa 的羊雌雄各一半,母羊为无角,公羊为有角,后代有角无角=(1+1/2)1/2=31,所以子代不会有aa 个体,B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了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从题干信息中进行假设,然后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进行解释。8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A树根长期浸水进行无氧呼吸对植物生长不利B香蕉宜在无氧、干燥、低温的环境中贮藏C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组织细胞缺氧死亡D在利用酵母菌酿酒过程中,为了增加产量要持续通氧【答案】A【解
14、析】【分析】1.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低温能降低细胞中酶的活性,使细胞代谢活动降低,有机物的消耗减少。水果在充足的氧气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细胞代谢旺盛,有机物消耗多;而在低氧条件下,有氧呼吸较弱,又能抑制无氧呼吸,所以细胞代谢缓慢,有机物消耗少适宜的湿度能保证水果水分的充分储存,从而保证水果肉质鲜美因此在低温、低氧、适宜的湿度条件下,最有利于水果保鲜。2.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制造无氧环境,从而抑制破伤风杆菌的代谢。3.如果稻田中的氧气不足,水稻根的细胞就会进行酒精发酵,时间长了,酒精就会对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使根系变黑、腐烂,所以水稻要定期排水。【详解】A、树根长期浸水进行无氧呼吸产生
15、的酒精对细胞造成毒害,对植物生长不利,A正确;B、水果的保鲜应在低温、低氧、适宜的湿度下进行,B 错误;C、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是防止破伤风杆菌等厌氧菌的繁殖,C错误;D、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在利用酵母菌酿酒过程中,为了增加产量可以前期适当进行通氧,增加酵母菌的数量,发酵后期必须无氧的条件下才能进行酒精发酵,D 错误。故选 A。92017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3 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调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下图表示人体生物钟的部分机理,他们发现下丘脑SCN细胞中基因表达产物per 蛋白的浓度呈周期性变化,在夜晚不断积累,到了白天又会被分解,per 蛋白的浓度变化与昼夜节律
16、惊人一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参与下丘脑SCN细胞中 per 基因表达的RNA 有两种类型B 过程产物运出细胞核与per 蛋白运入细胞核体现了核孔可自由运输大分子C过程 中 per 蛋白抑制细胞核中per 基因表达体现了负反馈调节机制D研究成果表明per 蛋白的浓度变化只受基因调控【答案】C【解析】【分析】依题图可知:图中 为转录过程,为翻译过程,过程表示Per 蛋白能进入细胞核,调节per 基因的转录过程,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详解】A.参与下丘脑SCN细胞中 per 基因表达的RNA有三种类型。A 错误。B.经核孔运输的大分子物质都是有选择性的,并不是自由进出细胞核。B 错误。C.根据
17、题干中“基因表达产物PER蛋白浓度呈周期性变化,周期为24h”,所以 过程体现了负反馈调节的调节机制,因为负反馈调节才能周期性波动。C正确。D.根据题意“per 蛋白在夜晚不断积累,到了白天又会被分解”,说明 per 蛋白的浓度不仅受基因的控制,也受环境中因素如光照的影响。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10丙酮酸通过MPC(载体蛋白)进入线粒体参与相关代谢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时会产生少量H B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可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CMPC 功能缺陷可能导致乳酸积累对细胞产生毒害D丙酮酸通过MPC 进入线粒体不属
18、于自由扩散【答案】B【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酶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 ATP)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酶20H+6CO2+少量能量(2ATP)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反应式:24H+6O2酶1H2O+大量能量(34ATP)无氧呼吸的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酶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
19、4H酶2C2H5OH(酒精)+2CO2或 2C3H4O3(丙酮酸)+4H酶C3H6O3(乳酸)【详解】A、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时会产生少量H,同时会释放少量的能量,A 正确;B、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水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和大量的H,同时会释放少量的能量,B错误;C、MPC 功能缺陷可能会导致丙酮酸大量存在于细胞质基质,而后可能会在细胞质基质中转变为乳酸导致乳酸积累对细胞产生毒害,C正确;D、MPC(载体蛋白)是转运丙酮酸的载体,因此丙酮酸通过MPC 进入线粒体不属于自由扩散,D 正确。故选 B。11为研究酵母菌的发酵产物,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图甲所示的装置,并将有关检测结果绘制成图乙
20、。号、号试管中均加入3ml 蒸馏水和一定量的检验试剂。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发酵产物酒精在 号试管中B设 号试管对照组是为了排除无关变量温度对实验的干扰C图乙曲线b 表示 号试管内玻璃管口气泡释放速率变化D图乙曲线a 表示酵母菌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变化规律【答案】C【解析】【分析】1.甲装置若有酒精生成的话,也应该在含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中,不在 中。2.、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澄清的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试管的设置是为了排除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干扰。3.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和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等因素,导致酵母菌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号试管内玻璃管口的气泡释放速率先增加后下降。
21、【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酒精不存在于 号试管中,酒精应该在应该在含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中,A 错误;B、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澄清的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试管的设置是为了排除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干扰,B错误;C、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和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等因素,导致酵母菌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号试管内玻璃管口的气泡释放速率先增加后下降,曲线b 符合该变化,C 正确;D、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和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等因素,导致酵母菌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曲线a 不符合该变化,D 错误。故选 C。12水杨酸是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内源激素,能诱导植物体内产生某些与抗病有关的蛋
22、白质,提高抗病能力。为探究水杨酸对不同品系(YTA、YTB)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研究人员所做相关实验的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水杨酸是细胞合成的能催化水稻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有机物B相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不同水稻幼苗后的实验结果基本相同C不同浓度水杨酸处理YTA水稻幼苗12 小时后抗病能力都最强D水杨酸对YTB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答案】D【解析】A水杨酸是植物激素,对植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起调节作用,具有催化作用的是酶,A 错误;B据图中数据分析可知,相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不同水稻幼苗后的实验结果是不同的,B 错误;C 据图中曲线变化可知,不同浓度水杨酸处理YT
23、A水稻幼苗12 小时后抗病能力有差异,其中 1.5 10-4mol.L-1浓度时抗病能力相对最强,C错误;D据图分析,与对照组的数据对比可知,低浓度的水杨酸对YTB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合成有促进作用,高浓度有抑制作用,说明水杨酸对YTB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正确;答案选 D。点睛:本题以背景材料及题图形式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点,解题关键是:1.提取题干信息,抓住关键句“水杨酸是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内源激素”,分析激素的作用;2.分析题图:分析坐标图中的横、纵坐标,自变量是处理时间和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因变量是不同品系(YTA、YTB)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根据对照组的曲
24、线,分析各实验组的数据变化,解答各选项问题。13下列有关细胞的生物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小麦细胞中的中心体与核糖体不具有生物膜B内质网、高尔基体的膜都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运输以及分泌等过程C不借助细胞膜表面的受体,也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动物细胞融合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真核细胞内存在着丰富的膜结构,他们将细胞内部划分成相对独立的区室,保证多种生命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这些膜结构又可以相互转化,在结构和功能上构成一个统一整体。细胞膜和包括核膜在内的多种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主要是由磷脂和蛋白质分子组成。【详解】A、小麦细胞中没有中心体,A 错
25、误;B、血红蛋白不属于分泌蛋白,B 错误;C、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可以通过胞间连丝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C正确;D、动物细胞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D 错误。故选 C。14人的 X 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形态不完全相同,存在着同源区()和非同源区(、),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片段上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B 片段的存在,决定了X、Y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的联会行为C由 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病者全为男性D由于 X、Y染色体互为非同源染色体,故人类基因组计划要分别测定【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区段是 X染色体的特有的区域,其上的单
26、基因遗传病,分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中伴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而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男性患病率低于女性;区段是 X和 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患病率与性别有关,但男性患病率不一定大于女性,如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男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女性;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女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男性;区段是 Y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而且-2 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详解】A、片段是 X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分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7、其中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而伴 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男性患病率低于女性,A 正确;B、已知 片段是 X 和 Y染色体的同源区,由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会联会,所以X、Y染色体的减数分裂时有联会行为,B 正确;C、片段是 Y染色体(男性)特有的区域,其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所以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C正确;D、由于 X、Y染色体互为同源染色体,但携带遗传信息不一定相同,故人类基因组计划要分别测定,所以人类基因组要测定24 条染色体(22 条常染色体和X、Y的 DNA 序列,)D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以性染色体为素材,着重考查学生对
28、伴性遗传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15根据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学说揭示出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B细菌的抗药性突变都是长期滥用抗生素的结果C进化过程中具有捕食关系的动物发生共同进化D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答案】C【解析】【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
29、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详解】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并未从本质上解释遗传和变异,A 错误;B、细菌的抗药性突变是不定向的,其抗药性升高是人为使用抗生素后选择的结果,B错误;C、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具有捕食关系的动物发生共同进化,C 正确;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新物种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四倍体西瓜的培育,D 错误。故选 C。16某二倍体植物的一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几个特定时期的显微照片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中细胞正在发生DNA 的复制,
30、此前有RNA 聚合酶、DNA 解旋酶等物质的合成B 中的细胞正在发生基因重组,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连着两极发出的纺锤丝C 中每个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姐妹染色单体上的遗传信息可能有差异D 中每个细胞的DNA 含量相同,都含有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的全套基因【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且部分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中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产生两个子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中产生了四个子细胞核,且出现了核膜,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中细
31、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而DNA 的复制发生在间期,A 错误;B、中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别移向了细胞的两极,此时已经完成了基因重组,B 错误;C、中的每个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由于 前期的细胞中发生过交叉互换,所以该时期的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上的遗传信息可能有差异,C正确;D、中每个细胞的核DNA 含量相同,但是细胞质DNA 含量不一定相同,D 错误。故选 C。【点睛】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32、,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17二倍体生物细胞正在进行着丝点分裂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着丝点分裂一定导致DNA 数目加倍C染色体DNA 一定由母链和子链组成D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定是其体细胞的2 倍【答案】C【解析】【分析】熟悉减数分裂、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知道DNA 复制的特点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详解】二倍体生物细胞进行着丝点分裂时,细胞
33、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后者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错误;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数目不变,B错误;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则子链中一定有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正确;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即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倍;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相比加倍,但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染色数减半,由此可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相等,错误;故选:C。18下列有关糖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细胞膜上糖类均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B所有糖类都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C在 ATP、RNA和 DNA 中均有核
34、糖D葡萄糖是构成纤维素、淀粉、糖原的基本单位【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连接而成的,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这些生物大分子又称为单体的多聚体。例如,组成多糖的单体是单糖,组成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糖类分类与功能元素类别存在生理功能糖类C、H、O 单糖核糖(C5H10O5)主细胞质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脱氧核糖 C5H10O4 主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六碳糖:葡萄糖果糖 C6H1O6 主细胞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
35、的重要能源物质二糖C1HO11麦芽糖、蔗糖植物乳糖动物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重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糖原(肝、肌)动物【详解】A、在细胞膜上有些糖类和脂质(主要是固醇)结合,形成糖脂,A 错误;B、纤维素是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但不是植物细胞的能源物质,动物也不能利用纤维素,B错误;C、在 ATP、RNA中均有核糖,而在DNA 中的是脱氧核糖,C 错误;D、葡萄糖是多糖的单体,因此葡萄糖是构成纤维素、淀粉、糖原的基本单位,D 正确。故选D。19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膜上存在着两种运输葡萄糖的载体SGLT1(主动运输的载体)和GLUT2(协助扩散的载体)。研究人员根据细胞外不同葡
36、萄糖浓度下的运输速率绘制如阁所示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葡萄糖浓度极低时只通过主动运输吸收B在较高浓度下,细胞主要依赖主动运输来增大吸收速率C小肠绒毛细胞对葡萄糖的两种运输方式可同时进行D该实验可以探究不同浓度葡萄糖条件下的主要吸收方式【答案】B【解析】【分析】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运输方向高浓度 低浓度高浓度 低浓度低浓度 高浓度是否需要载体不需要需要需要是否消耗能量不消耗不消耗消耗【详解】A、分析题图曲线可知,葡萄糖浓度极低时GLUT2运输速率为0,所以此时只通过主动运输吸收,A 正确;B、在较高浓度下,GLUT2的运输速
37、率较大,所以细胞主要依赖协助扩散来增大吸收速率,B 错误;C、由题图可知,在一定浓度葡萄糖条件下,两种载体都有发挥作用,说明小肠绒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既有协助扩散也有主动运输,C正确;D、分析题图可知,不同浓度葡萄糖条件下,SGLT1和 GLUT2的运输速率不同,所以该实验可以探究不同浓度葡萄糖条件下的主要吸收方式,D 正确。故选 B。20短萃飞蓬植株一般为二倍体(2N 18,在野生群体中也发现了三倍体自然变异植株但三倍体自然发生率较低无法满足培育优良品系的需要,因此需要建立一套人工培育短萃飞蓬植株三倍体的方法,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A二倍体短萃飞蓬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含18 个四分体B较二倍体短萃
38、飞蓬,三倍体植株更粗壮高大结实率高C人工培育短飞蓬三倍体时,必须使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D由二倍体培育成的三倍体短萃飞蓬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培育三倍体植株的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植株的幼苗,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变成四倍体,用四倍体作母本和二倍体父本杂交,产生三倍体的种子,三倍体种子种下去长成三倍体植株。三倍体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理论上可以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详解】A、有丝分裂过程不形成四分体,A错误;B、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因联会紊乱,结实率非常低,B错误;C、人工培育短萃飞蓬三倍体时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细胞,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不需要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
39、,C错误;D、由二倍体培育成三倍体,可导致相应的基因数量改变,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D 正确。故选 D。21下图表示某酶的作用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B该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 的影响C该酶催化的过程中有氢键的形成和断开D该酶不能催化蛋白质或脂肪水解【答案】A【解析】【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有催化功能的物质,绝大多数是化学本质,少数酶是RNA,称为核酶。核酶可通过催化靶位点RNA链中磷酸二酯键的断裂,特异性地剪切底物RNA 分子,从而阻断靶基因的表达。酶活性受强酸、强碱、高温、重金属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详解】A、该酶为核酶,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
40、酸,A 错误;B、该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 的影响,B 正确;C、该酶与底物之间碱基互补配对时有氢键的形成,底物释放时有氢键的断开,C正确;D、该酶催化的是RNA,不能催化蛋白质或脂肪水解,D 正确。故选 A。22下列关于生物技术在生活中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A利用发酵技术,在鲜奶中加入乳酸菌可制成酸奶B制作泡菜的坛子加水密封是为了抑制乳酸菌繁殖C制葡萄酒时,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D变酸果酒表面的菌膜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答案】B【解析】【分析】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果酒制作需要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825,因此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该范围内。果醋发酵的微
41、生物是醋酸杆菌,属于好氧型微生物,生长是最适温度为 3035,因此发酵时控制在该温度范围内,利用发酵的果酒通入氧气和升高温度可以进行果醋的发酵,酒精发酵为乙酸。2、制作泡菜和酸奶的过程中发酵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属于厌氧菌,因此发酵过程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厌氧的条件,利用乳酸菌的发酵。【详解】A、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酸奶有一种特殊的酸味,A正确;B、乳酸菌属于厌氧菌,制作泡菜时要密封,创造无氧环境,利于乳酸菌的繁殖,B错误;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由于酵母菌适宜生长的温度是1825,因此制葡萄酒时,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C正确;D、在变酸的果酒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可能是醋酸
42、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D 正确。故选 B。23苹果醋是以苹果为原料经甲乙两个阶段发酵而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阶段的发酵温度低于乙阶段的发酵温度B过程 在酵母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进行,在线粒体进行C根据醋酸杆菌的呼吸作用类型,乙过程需要在无氧条件下完成D产物乙醇与重铬酸甲试剂反应呈现灰绿色,这一反应可用于乙醇的检验【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以苹果为原料经甲乙两个阶段发酵形成苹果醋的过程,其中甲阶段为酒精发酵,乙阶段为醋酸发酵;表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详解】A、
43、图中甲阶段为酒精发酵,乙阶段为醋酸发酵,酒精发酵的温度低于醋酸发酵,A 正确;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过程在酵母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进行,在线粒体进行,B正确;C、醋酸杆菌为好氧菌,因此乙过程需要在有氧条件下完成,C错误;D、无氧呼吸产生的乙醇(酒精)与重铬酸甲试剂反应呈现灰绿色,这一反应可用于乙醇的检验,D 正确。故选 C。24下列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原理)、实验步骤及结果的对应错误的是()选项实验方法(原理)步骤结果A 基因重组R 型肺炎双球菌与S型菌的提取物混合出现了 R 型菌和 S型菌的菌落B 同位素标记法标记人、鼠两种生物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并融合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 自身对照法将成熟的
44、洋葱根细胞浸入高浓度(50%)的红色蔗糖溶液中细胞膜内出现红色D 标志重捕法将已经统计数量且标记的小鼠放回原环境,短时间重捕统计结果与重捕时间有关A A BB CC D D【答案】B【解析】【分析】1、基因重组是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而发生基因重组,使后代产生不同于双亲的基因组合。2、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的规律,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3、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
45、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 NM=n m。【详解】A、R型菌与 S型菌的提取物混合,可形成R 型菌和 S型菌的菌落,这属于基因重组,A 正确;B、利用荧光标记法标记人、鼠两种生物细胞膜的蛋白质并融合,可得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 错误;C、利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在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失水过快而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内部出现红色,C正确;D、用标志重捕法统计小鼠的种群密度时,放回的时间短,小鼠没有混合均匀,短期内再捕会影响统计结果,D 正确。故选 B。【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综合掌握生物研究过程中的各种方
46、法,易错点是D 选项中标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项。25在一段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 to-t4时间段,甲种群和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相同B甲种群在t2时刻数量最大C若甲种群是有害动物,则在t3时刻进行防治效果最佳D乙种群的数量在t4时刻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还会继续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结合题干信息分析,图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符合S型曲线增长规律,增长速率最大的t2时刻对应S型曲线中的K/2 点,t4时刻对应S型曲线中的K 点。乙种群数量在to-t4时间段逐渐增加,且增长速率逐渐增大。【详解】A、在 to-t
47、4时间段,甲种群数量符合S型曲线增长,乙种群数量没有到达最大值,二者增长曲线不同,A错误;B、甲种群在t4时刻数量最大,B错误;C、若甲种群是有害动物,防治应在K/2 点之前,即t2时刻之前,C错误;D、乙种群在to-t4时间段增长速率逐渐增大,所以其数量在t4时刻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还会继续增加,D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审清题干信息,图中是甲种群增长速率曲线,进一步结合S型曲线的各时期判断。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 个小题,共50 分)26中学印刷试卷多数使用蜡纸,蜡纸的主要成分是棉花纤维和石油蜡。蜡纸成本低,但在自然环境由于透水性差而难以降解。某课题小组尝试从土壤中筛选出能
48、够分解石油蜡的微生物,流程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几个地方的土壤样品中最可能筛选出目的菌(_)。A农田里B炼油厂附近C食品加工厂附近D化肥工厂附近(2)培养基在配制时应该以石油蜡为唯一_,培养瓶和培养皿中的培养基在成分上的差异是前者缺少_。(3)研究者希望通过培养皿中的分解圈来筛选分解能力最强的微生物,结果发现其中每个圈子几乎交错一起,还有很多菌落紧挨在一起,此时应该采取的措施_。(4)有同学提出,将培养瓶中的石油蜡换为蜡纸碎屑,希望筛选出能够同时分解油蜡和棉花纤维的微生物,这种方法是否可行?_理由是 _。(5)某同学配制含琼脂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后,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当
49、培养基温度下降到50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待培养基冷却至室温,按下表处理将处理后的培养皿置于适宜温度下培养23 天,观察每个培养皿中的菌落特征和数目。回答下列问题:组别处理A 组打开培养皿盖,距地面0.3 米处暴露15 分钟B 组打开培养皿盖,距地面0.6 米处暴露15 分钟C 组打开培养皿盖,距地面0.9 米处暴露15 分钟D 组打开培养皿盖,距地面1.2 米处暴露15 分钟E 组不打开培养皿盖 上述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_“待培养基冷却至室温”的目的是 _。【答案】B 碳源琼脂将培养液稀释后再进行接种或者缩短培养时间不行只能分解石油蜡和只能分解棉花纤维的微生物也能生长探究不同高度空气中
50、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使培养基凝固和防止培养基温度过高杀死接种在其上的微生物【解析】【分析】培养基的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不同培养基还要满足不同微生物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成分的主要区别是固体培养基中加入琼脂。分析表格: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距地面的高度,因变量为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高度空气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该课题小组尝试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够分解石油蜡的微生物,因此实验用的土壤样品应选择炼油厂附近来筛选出目的菌,故选B。(2)实验筛选的目的菌为能够分解石油蜡的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