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哥德堡的旧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三行哥德堡的旧梦.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十三行哥德堡的旧梦哥德堡与十三行的关系,似乎总是剪不断绕不开。也许在十三行的历史长河里,哥德堡号不过是号吉光片羽。而从更远一层来看,整个广州与十三行的关系都密不可分。每当回溯十三行的历史,广州被时间灰烬遮掩的面目便会渐渐清晰。在十三行嘈杂而喧闹的的市井声中,只要侧耳倾听,就一定能听到作为通商口岸的广州响彻千年的潮水声。十三行,就如同老广州手掌上一道深深的掌纹,所有的羊城风云都可以在这条纹路的迂回曲折中看到端倪。金山珠海,天子南库清代的广州十二行地区,曾经是中西方贸易特区。当东西方海路打通后,中国实际上被卷进了世界商贸大循环的圈子里,但当时中国清政府仍然采取闭关自守的外交政策,洋商不断东来叩关问
2、市,却没有受到政府部门的接待。为此,清政府在广州设立粤海关,专门管理与夷商的外贸事务,于是夷船鱼贯而来。那时洋商都是租用当地商人的行栈和民房作为商住之用,后来政府出于防范外夷的心理和加强税收管理的需要,实行“保商制度”,即由广州的商办洋行承包对外商的保税保征的责任。这些由政府给予特殊贸易地位、被称为“皇商”的华商,就在城外珠江岸边选择适宜地带建起了夷馆区,名为“十三行”。广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千年来市舶兴盛,中外商贾趋之假设骛。在中国近代史上“开二千年未有之变局”的18、世纪,十三行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商贸传统,一度成为唯一官设海外贸易“特区”,独享外贸垄断特权。尽管独口通商实际
3、是一种贸易束缚,但在客观上却孕育了一个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的中西贸易交流中心。当年十三行洋货如山、樯舶奔辏的景象,可算得上是现今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雏形,它展现出广州这座水上要冲所具有的河流一般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当时,瑞典东印度公司的上要贸易对象就是小国,大多数船只都是来广州做生意。因此,也有人认为将这家公司称为“瑞典对华公司”可能更为恰当。约在17斗5年1月11日,哥德堡号在广州上三行同中国行商交易之后,从广州十三行启程回国,船上装载着大约700吨中国物品,包括茶叶约370吨,瓷器约100吨共50万70万件,以及丝绸、藤器、珍珠母等商品,当时这批货物如果运到哥德堡市场拍卖的话,估计
4、可以价值西班牙银元200万250万元。中国古代向来轻视商人阶级,自司马迁货殖列传后,正史中鲜见商人身影。而十三行制度代表了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由古代朝贡体制向近代条约体制的转变,以及国人商品经济意识和重商传统的蓬勃开展。以十三行行商为代表的广东新型商业资本集团,受“夷务”牵制,具有强烈的外交意识、放眼全球的前瞻性和海洋文明特色。他们与徽商、晋商等以群体力量参与商业竞争的十大商帮的出现,显示出行会制度的成熟和中国工商业阶层的壮大,共同建构出一个覆盖中国乃至全球的商业网络。多少旧梦,灰飞烟灭十三行创立时的“康乾盛世”终究是封建时代的回光返照,随着列强入侵、国运式微,处于清代中西往来风口浪尖上的十三行行
5、商,长期遭受内外双重高压,自身依附性、妥协性和软弱性有增无减,最终酿出“商欠”的致命伤,债台高筑。鸦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代替独口通商,十三行终于败落。十三行地区的衰落,并最终荡然无存,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那一场莫名的超级大火,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却有更深层的原因。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了五个口岸通商,取消了行商制度,外国商人得以自由进入通商,昔日万商云集广州的时代已经过去。西方人再回到广州的时候,十:行只空留一堆废墟,他们转而向清政府强租沙面,拉开了在中国建立租界的又一段历史。这个时候,整个中国的局势也已从纯粹的封建国家进入厂更为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十三行,无形中成为中国整个社会
6、演变的一个无言象征。从广州十三行的形成至逐步消亡的二百多年间,广州十三洋行先后发生过屡次大火。1822年,十三行附近一家饼店失火,涉及十三行,大火连续烧了两日,夷馆、洋行多间被烧毁,损失沉重。据后来统计,11家洋行未被烧的只有5家。外商的货物全部烧毁,所有行商房屋货栈变成了灰烬,牵连附近的房屋店铺千余家。第二次大火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100多名英军士兵在洋行前中国人开的水果店抢水果吃,还用刀将店主划伤,激起了广州民众的愤慨。十夜,广州民众火烧英国商馆,广州清政府官兵前往救火,被群众掷来的密集石头阻截而不能前进,于是大火一直烧到第二天才熄灭。而第三次大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驻扎在十三行地区的
7、英军,为阻止中国军民对外国商馆的袭击,拆毁了十三行地区周围大片民居,留下一片空地以防止中国军民的偷袭,12月14日深夜,痛恨侵略者的广州民众从被拆毁的铺屋残址上点火,火势瞬间即蔓延至十三行外国商馆区。据当时南海知县华延杰在触藩始末一书描写:“夜间遥望火光,五颜六色,光辉闪耀,据说是珠宝烧裂所至。”英军失去据点,被迫撤回泊于珠江上的军舰。十三行商馆区从此结束了它的历史。昨日繁华,并不如烟两千年前,站在下九路旁,你能听到珠江涛声浩荡。清代,珠江水面变窄,但依然漫至十三行路。过去,广州人不把渡过珠江叫“过江”,而叫“过海”,由此可以想象当年十三行外的波澜壮阔、千帆竞渡。在当时的西方人眼中,中国是个丝
8、国、瓷国、茶国,中国有无数美不胜收的工艺品,还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十三行将他们梦想和财富装上开往西方的航船,向世界各地传播着东方的文明,也在时间的流动中留下了属于十三行的辉煌。时光荏苒,十三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唯一能让人们想起当年的地名,也就是现在的十三行路。十三行路旧为1777年开辟的“十三行街”,只是为外商效劳的专用街道。路口的雕塑提醒着我们,眼前曾是“白银满堆”的城池。500米长的窄巷,两旁的民国时期西式建筑虽然还跟当年的十三行样,有着白色、浅黄和棕色的墙壁,灰白色、砖红色的瓦面,但摇曳的已经是新时代的风景。路的中段,最吸引眼球的变成了贴满瓷砖的批发市场。而十三行商馆早期第一大馆同文馆的旧址上,矗立着一栋“十三行大厦”。当年那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当年十三行的商业霸气,也许正深埋在我们脚下的“旺地”里,等待我们去开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