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一.docx

上传人:江*** 文档编号:85701288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3年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一.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一1.【单项选择题】(江南博哥)教学诗歌鉴赏课,教师讲解“借代”这一修辞手法时,联系其他诗句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下列诗句不适合的是()。A.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B.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夏完淳别云间)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A项,诗句中“桑麻”代指农事。B项,诗句中“南冠”代指俘虏。C项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花比作梨花,没有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D项,诗句中“管弦”代指“音乐”。2.【单项选择题】学习复句

2、的基本类型,教师组织学生搜集一些条件复句并在小组内分享交流。下列句子适合的是()。A.哪怕是只多一个百分点呢,也是希望永恒在前B.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C.我们说出的话,无论声音多么嘹亮,都是别的喉咙嘟囔过的D.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A项,属于假设复句,“哪怕也”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B项,属于因果复句,“之所以是因为”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C项,属于条件复句,“无论都”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D项,属于转折复句,“虽然但是”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3.【单项选择

3、题】学习古代诗词中的“水”意象,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古人借“水”表达离愁别绪的句子。下列符合要求的是()。A.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B.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D.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A项,诗句出自白居易的暮江吟,诗句描绘了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B项,诗句出自王勃的秋江送别(其二),一川波澜在诗人看来已成了两乡山川的分界线,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不舍和离愁。C项,词句出自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人借向东流的“一江春水”表达内心因物是人非而生发的忧愁,不含离愁别绪

4、。D项,诗句出自李白的将进酒,诗人借“黄河之水”来比喻逝去的年华,不含离愁别绪。4.【单项选择题】教师讲解“马之千里者”时,指出该句为定语后置句,并让学生搜集句式相同的文言文句子。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A.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全石以为底(柳宗元小石潭记)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A项,句子为定语后置句,定语“能面刺寡人之过”后置,正常语序为“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者”,全句意为“能当面指责我过失的臣子、官吏、百姓”。B项,句子为宾语前置句,宾语“全石”前置,正常语序为“以全石为底”,全句意

5、为“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C项,句子为定语后置句,定语“如吾两人者”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全句意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D项,句子为定语后置句,定语“三夫”后置,正常语序为“遂率三夫荷担者子孙”,全句意为“就带领三个能挑担的儿子和孙子”。5.【单项选择题】学完变色龙,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了“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并向学生推荐了一些他们的作品作为课外阅读资料。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A.小公务员之死B.我的大学C.最后一片叶子D.项链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指俄国作家契诃夫、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A项,小公务员之死是契诃夫的短篇小

6、说。B项,我的大学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题材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C项,最后一片叶子是欧亨利的短篇小说。D项,项链是莫泊桑的短篇小说。6.【单项选择题】某教师自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后,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做了以下记忆。下列记忆不正确的是()。A.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B.语文课程的建设应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C.语文课程的建设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D.语文课程的建设应注重本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部分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

7、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A、B、C三项说法均正确。D项,“注重本学科的学习”说法错误。7.【单项选择题】某教研室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围绕“口语交际教学与评价建议”展开研讨。下列观点错误的是()。A.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原则、要领的掌握B.口语交际教学应鼓励学生作即席发言或有准备的主题演讲C.口语交际评价应关注学生对口语交际的认识和表达沟通的水平D

8、.口语交际评价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考查学生的交际能力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A项说法错误,B、C、D三项说法均正确。8.【单项选择题】阅读有关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按照要求答题。文言文教学并没有在这所学校得到重视,大多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习惯没有得到培养,对文言文兴趣度不高。在接受调研的学生中,仅有15名学生表示对

9、学习文言文非常感兴趣,占比524;有108名学生表示比较感兴趣,但因为学习时间紧张,没有太多的精力去阅读课外文言文,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也不太高;有136名学生表示对阅读文言文没多大兴趣,占比4755;有27名学生表示对阅读文言文根本没兴趣。另外,有137名(占比近479)学生表示对文言文兴趣一般,不会主动去读文言文,但如果老师要求读就会读。为了改善上述教学现状,学校与教师采取的措施中不恰当的是()。A.多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的逸闻趣事,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B.组织文言文阅读专题活动,鼓励学生互相推荐自己感兴趣的文言文C.提高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增加大量的课时向学生讲授文言文知识D.组织文

10、言文常识梳理、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材料中提到,初中文言文教学目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学校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三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限。A、B、D三项措施均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但是提高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并不意味着要增加大量的课时向学生讲授文言文知识,重要的是改进文言文教学方法,丰富文言文教学方式,让学生从根本上产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C项措施不恰当。9.【单项选择题】阅读一位教师对课文故都的秋的教学分析,按要求答题。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

11、风物,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作者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了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作者从三个方面描写景物并赞美故都的秋,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者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其中由体会作者内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学中应突破的难点。对上述教学分析的相关分析,不恰当的是()。A.符合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隋感体验的要求B.该教师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点C.该教师准确把握了散文教学的重难点D.该教师脱

12、离了对文本的解读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题干中的教师紧紧围绕课文及作者情感进行分析,并没有脱离对文本的解读。D项说法错误。10.【单项选择题】阅读某教师有关微写作的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微型作文是一种形式自由、篇幅短小、能够迅速反映生活的文体,强调用较少的文字表达更加广阔的内容。微型作文和传统的小作文的字数都不多,但小作文对结构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微型作文则强调随性而发,既可以是细节的精雕细琢,也可以是略写。而相对于大作文,微型作文的句子更凝练,有限的篇幅通常要求其单刀直入地表达主题。另外,微型作文除了议论、描写之外,更加注重实用性,可以编段子,可以更加生活化、口语化,这也是其和传统的

13、大小作文不同的地方。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优秀的微写作教学能够将传统、呆板的作文写作转向多元、带有鲜明个性的自由写作。而微写作要实现突破,必须在形式和思维方式上打破常规,有所创新。对上述教学论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微型作文的篇幅较短,对写作结构没有要求B.微型作文在语言表达上不拘一格,比较自由C.微写作教学可以促进写作教学多元化D.创新性是微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传统小作文比微型作文有着更加严格的结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微型作文对写作结构就没有要求,A项分析错误。“微型作文除了议论、描写之外,更加注重实用性,可以编段子,可以更加生活

14、化、口语化”,说明微型作文的语言表达是比较自由灵活的,B项分析正确。“优秀的微写作教学能够将传统、呆板的作文写作转向多元、带有鲜明个性的自由写作。而微写作要实现突破,必须在形式和思维方式上打破常规,有所创新”,C、D两项分析均正确。11.【单项选择题】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

15、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学生理解本段文字表达的重点时,进行了如下解释。学生甲:一般开头是文章的重点,所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是这段文字表达的重点。同学乙:对,一般开头是重点,但是这段话的重点应该是“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16、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因为“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句式中“也不必”后的内容才是重点。同学丙:不对,文段的第一句话是为了引出“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句话。所以,这才是文章的重点。同学丁:不对,老师说过,一段的中心句或者在首句,或者在尾句,所以丙说得肯定不对,而首句也不是重点,所以重点肯定是末句“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对上述回答的相关处理方式,最除当的是()。A.同学们看书应该仔细、灵活,再好好读读这段话B.甲、乙、丁应该向丙同学学习,丙同学找得很正确C.丙同学说得很对,本段的重点就是“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

17、带,就有无限趣味”这句话D.丙同学找对了本段的重点。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为什么这句话才是这段的中心句,而不是首尾句,好吗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教师在处理学生的回答时,不能简单地批评错误,表扬正确,而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错,怎样才是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12.【单项选择题】阅读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教学设计(片段),按照要求答题。教师组织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别展示课余时间搜集的生活中与语文相关的资料。第一组:展示广告集锦信心型、功用型、对比易记型、超常搭配型。第二组:展示校园用语精选校园流行语。第三组:展示口语荟萃选取有代表性的方言,整理分类,与普通话对比并寻找规律。第四组:展示

18、“街头巷尾”为店名、招牌、标语的用语分类,阐明自己的观点,赏析命名立意独特的用语。第五组:展示网络语言精选网络流行语。根据其语言形式,将网络语言分为四类(文字类、数字类、英文字母类、符号类),阐述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对汉语学习的冲击,初步思考其优点、缺点。展示交流过后,该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实践,并对学生的积极思考给予了高度赞誉。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初步掌握了查找资料的方法,搜集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沟通了课堂内外,充分认识到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对上述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片段)的分析,不恰当的是()。A.搜集、展示与交流环节的开展,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

19、培养其思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B.展示交流阶段是体验获得新知、克服困难及品味快乐的过程,学生能够增加知识储备,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C.教师在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搜集材料的展示和分享环节中占据主导地位D.展示交流阶段过后,教师应充分发挥参与和指导作用,对此次学习活动的过程、作用和收获进行总结与评价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题干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让学生自主展示小组搜集的相关语文资料,并在展示过程中对部分用语类别进行进一步总结分类,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C项说法错误

20、。13.【单项选择题】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叙事(片段),按要求答题。教学完文学名著单元后,学生基本掌握了如何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来梳理故事情节,如何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基本了解了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在随后的写作实践中,我将学生分为三组,安排他们分别进行了如下活动:第一组学生共同选取一则学过的寓言,将其改写为一篇现代文小故事;第二组学生共同选取一篇学过的小说,改换叙事人称,重新叙述;第三组学生共同选取一篇人物形象鲜明的小说,将其改写为剧本,并进行排演。对上述教学叙事(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分组及布置组内任务时教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B.写作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

21、积极性C.三个实践活动难度相当,体现了教师一视同仁的教学原则D.第一组学生改写所需时间过长,会耽误全班的教学进度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题干教学叙事片段中并未提及该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时的依据。A项,“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说法错误。题干教学叙事片段中,教师安排了三种不同的活动,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B项说法正确。三组任务中,排演剧本的难度明显大于其他两组,C项,“难度相当”的说法错误。第一组学生改写的是篇幅较短的寓言故事,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D项说法错误。14.【单项选择题】阅读以下教学案例,按照要求答题。一堂作文课上,教师深情地导入:“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中有许多节日,而

22、每到佳节,你也许会回忆起许多美好的往事,也许会特别思念某个人,也许会想起游览过的迷人风景,也许会想买个精致的玩具饰品,也许会有许多话要向谁诉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有的学生想起中秋节时,全家边吃月饼边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情景;有的学生想起五一劳动节在公园游玩时,一位叔叔勇救落水儿童的场景;有的学生想起重阳节时妈妈给奶奶选贺卡;有的学生想起六一儿童节时爸爸给自己送的礼物;有的学生想起国庆长假到外地游玩时的迷人风景至此,教师提出作文要求:将你在那个日子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题目自拟,体裁自定,字数不限。学生“沙沙沙”地奋笔直书,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多数同学轻松地

23、完成了习作,而且内容包括写人、写事、写景、状物,体裁有书信,有诗歌,精彩纷呈,各有千秋。对上述教学案例的评价,错误的是()。A.教师精心创设的导入,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B.组织作文教学时,教师将习作所涉及的范围适当拓宽,降低了运用知识的难度,学生能够从多方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进行写作C.这样的写作练习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便于调动学生储藏于大脑中的知识和经历,记忆的大门一旦打开,写出好的作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D.写作练习时不应该对字数文体等加以限制,适当拓宽写作要求其实就是扩大了学生完成习作的自由度,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适当进行自

24、由写作练习可拓宽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但如完全不对字数文体加以限制,一来学生的写作效果得不到保证,二来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系统的训练。D项说法过于绝对。15.【单项选择题】阅读端午的鸭蛋课堂小结部分,按照要求答题。师:这节课我们虽然没有吃到鸭蛋,但通过学习课文,是不是也能感受到鸭蛋的美味呢?生(大喊):是!师:作者写家乡的端午习俗,尤其写了端午的鸭蛋,是因为鸭蛋是家乡的特产,对家乡的鸭蛋介绍得如此具体,都是因为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来源于什么?生:对家乡的热爱。师:是呀,正如作者所写:“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成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种傲气就是因为对家乡的热爱与依恋,“最美故乡山,最甜故乡

25、水。”小小的鸭蛋里,作者不但尝出了生活的滋味,也融进了浓浓的乡情。读了这样一篇文章,我们不仅了解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习俗,知道了一种美食,积累了一种情感,还学会了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情趣,发现诗意,真切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对上述课堂小结的相关评价,不正确的是()。A.课堂小结注意课内与课外的互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联系B.课堂小结围绕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计,引导学生热爱关注生活C.课堂小结给人以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感受,属于悬念式收束D.课堂结束语的设计应依据课文的内容、体裁和学生的特点而定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A、B、D三项评价均正确。C项,题干课堂小结属于归纳式收束。悬念式收束是指采用巧设悬

26、疑的方法,以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的教学收束方式。16.【案例分析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面问题。案例:环节一要求:请学生畅谈对穿井得一人寓意的理解,并分别站在“丁氏”“国人”“宋君”的角度,谈一谈穿井得一人这一寓言给自己带来的启示。环节二要求:拓展阅读,请学生思考曾参杀人的寓意。环节三要求:拓展阅读,请学生思考三人成虎的寓意。环节四要求:请学生课下改编穿井得一人,形成新的故事,师生交流改编后故事的新寓意。附:环节一课文原文: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7、。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环节二增补内容:曾参杀人战国策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环节三增补内容:三人成虎韩非子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

28、,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竞不得见。问题:(1)请评析环节二和环节三在教学中的作用。(2)请比较环节一和环节四的教学目的,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我的回答:参考解析:(1)环节二、环节三均为拓展类型的教学内容。两个环节的拓展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环节二与环节三通过让学生阅读曾参杀人与三人成虎两篇与课文穿井得一人寓意相近的文言材料,从其他角度了解谣言的传播过程及其危害,能够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谣言”。(2)相同点:环节一与环节四都围绕课文穿井得一人的寓意展开,两个环节的设置,均是为了加深学生

29、对课文寓意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文本、解读文本的能力。不同点:环节一要求学生从课文原文出发,畅谈自己对穿井得一人寓意的理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通过揣摩寓言故事中生动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对话,领悟寓言中蕴含的道理。通过交流站在不同人物的立场得到的不同的启示,锻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环节四要求学生在课下改编课文穿井得一人,并设定新的寓意。学生在深入理解该寓言故事寓意的同时,可以发挥想象力,表达多元观点,交流新寓意。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17.【案例分析题】阅读课文猫的教学实录(片段),回答下面问题。案例:(

30、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第三只猫的文字)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文章重点写的是第三只猫,因为第三只猫最能表现文章的主旨。但是同学们的阅历少,在学习过程中,对部分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能存在很多的疑问。接下来,哪位同学有疑问就提出来,大家一起帮助你解决。(学生思考后纷纷举手质疑)生1:小猫为什么总是凝望鸟笼?生答:也许它觉得芙蓉鸟很漂亮、很幸福,而自己却很不聿,所以很羡慕芙蓉鸟。也有可能是它喜欢芙蓉鸟。生2:“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被这只猫咬死的?生答:因为“小猫经常凝望鸟笼,鸟死后,它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生3: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生答:因为

31、第三只猫是被“我”误伤之后死的,而“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所以我更难过。生4:课本第70页第一段中的“忧郁”与第72页中的“忧郁”有什么不同?生答:第一个“忧郁”的意思是“担心”,第二个“忧郁”指的是第三只猫的性格特点。生5:假如养前两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我”将怎样想?怎样做?(教师对这个问题的提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生答:如果是前两只小猫咬死了芙蓉鸟,“我”不会怪罪它们,更不会用棒打它们。因为“我”喜欢这两只小猫。师:为什么“我”不会棒打前两只猫呢?就因为“我”喜欢它们。(一边讲一边板书)为什么“我”会冤枉第三只猫呢?生(齐答):不喜欢它,它不受欢迎。(师板书)师:所以“我”

32、妄下断语、棒打冤死了第三只猫。(师板书)仅仅是因为它不受欢迎就被冤枉而死,多可怜的一只猫呀!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生(齐答):有。师:是呀,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犯这样的错误。比如说,有一天,你的一支笔或一本书不见了,左找右找都找不到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这时候你就猜测可能是哪一位同学给拿走了。你又会想到谁呢?生(齐答):最不喜欢的同学。师:于是你身边这位不受欢迎或学习最差的同学就成了被你冤枉的对象了,也许事情根本不是他做的。所以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定不能妄下断语。同学们通过朗读、理解、品味这篇文章,一定有了很多的想法,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能不能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呢

33、?(学生思考后发言)生1:处理事情时一定要弄清事实,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生2: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人,以免被别人冤枉。生3:一个人应该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地完善自己,受到别人的欢迎。生4:一个人的同情心应做到善始善终,不能像“我”那样。(教师布置作业,课程完成)问题:(1)请评析该教师教学中体现的两个优点。(2)请分析该教师的教学过程,找出自己不认同的教学环节并提出改进建议。我的回答:参考解析:(1)优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材料中教师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先让

34、学生提出问题,如“哪位同学有疑问就提出来,大家一起帮助你解决”。学生表现积极,纷纷提出自己的疑惑,然后大家集体讨论,总结答案。教师的这一安排,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教学环节循序渐进,符合课文文本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材料中教师把课文的研读重点放在描写第三只猫的段落,重点明确,有助于学生快速抓住课文学习的主要内容。而对初中的学生来说,其逻辑思维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教师通过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研读探索的方式,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35、获得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2)分析:教学收束环节设计得过于仓促。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环节,具有诊断、激励、调控等功能。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而材料中,教师在学生思考发言后,并未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或总结,而是仅以“布置作业”的方式结束课程教学。这样的安排,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引导学生在总结、思考中获得知识、情感的提升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改进建议:教师首先应对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态度加以肯定,之后再对学生所回答的内容进行总结性的评价。如“同学们思考非常积极,回答得也很细致、很全面,不仅从我的角度进行了思考,也从猫的角度进行了反思。

36、其实,同学们从作品中得到的这些感悟就是作品的主题,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作品,就会获得对作品主题不同的理解。吸取我的教训,可以明白,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重要的是弄清事实;而猫的不幸遭遇也说明,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因此为免遭厄运,我们也要进行自我完善。这就体现了一篇作品主题的多样性”。18.【案例分析题】阅读无言之美教学案例的“教学过程”部分,回答下面试题。案例:教学过程:环节一1比较A、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能打动你呢?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明确:

37、A句更能打动人。B句虽然描写得十分详细,但却没有表现出A句中那种悲凉雄浑的意境。那有没有同学觉得奇怪呢?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什么却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别急,今天的课文内容,就能帮我们解答这个疑问。2简介朱光潜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桐城人。现当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现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38、环节二1朗读课文,图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词。2查阅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环节三1作者是怎样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觉得“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明确:作者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了“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并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明确:“言不尽意”。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明确: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作者从四种艺术入手,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以文学作品含蓄之美

39、凸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作者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5你能简要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明确:作者由孔子与学生的对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并点明要从美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案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但不能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存在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四个方面来论述“无言”之美。环节四请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明确

40、: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几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却包含着极其宽广的意境。如导入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了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给人一种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传达出这悲凉之意,恐怕几万字都难以说清说尽,这就意味着作者将这数万言寓于无言之中了。这体现了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环节五品味下面一段话,从生活中或所学课文中,找出并分析品味“无言之美”的例子,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问题:(1)梳理教学

41、过程,概括出每个环节的教学任务。(2)请指出并评析该教学案例的一条优点。我的回答:参考解析:(1)环节一:导入课文,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环节二:解决生字、生词问题。环节三:疏通全文,从整体上把握行文思路及课文内容。环节四:品读文章,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环节五:布置作业。(2)该教学案例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该教学案例在注重厘清文章思路的同时,也注重对课文内容“无言之美”深刻内涵的探索,由诗歌导入教学,又在教学过程中,对作为导入语的诗歌进行了深入解读,深度挖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

42、无言之美。在引导学生探究文章观点内涵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19.【教学设计】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我的回答:参考解析: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1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不同的方式默读、朗读课文。2检查上一节课学生对教师教学的理解程度。3教师以若干问题带动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二、合作探究(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2)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兼得?(3)“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舍生取义”的含义是什么?(5)课文第二

43、段内容隐含一个什么典故?可以用我们搜集的哪句孟子名言来印证?三、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学生讨论)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自然而然,明白晓畅。(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学生讨论)明确: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

44、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师生互动,解疑释疑。“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

45、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明确:“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明确: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认不屑也”应归人第一段。(能自圆其说即可,重点在于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上)(2)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46、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四、延伸拓展“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了几千年的人。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泪罗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被囚禁

47、狱中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请同学们想想历史上还有哪些“舍生取义”的故事,和同学们分享一下。20.【教学设计】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的依据。我的回答:参考解析:(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积累本文的古今异义词,会翻译课文。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归纳掌握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品味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2)确定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因此,本节课应该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