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卷.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卷1 单选题(江南博哥)阅读某教师狼的备课笔记及教学反馈(片段),按要求答题。 10月9日:借助工具书与网络资源,翻译课文,图画重点字词句,总结狼的形象。 10月10日:观看与狼有关的电影,对比不同影视资源中狼的形象、影视资源与本课中狼的形象。 10月11日:阅读蒲松龄的其他小说,整理聊斋志异的相关资料。 10月12日:设计教学简案,作业是让学生以文言文的形式写一篇关于小动物的文章。 10月13日:开展教学,将已获得的资料分享给学生。 10月14日:检查学生作业,作业质量未达到预期。准备新课教学。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网络资源在现代教
2、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可直接调用B.对比狼形象的异同对于本课教学没有实质性的帮助C.布置作业时应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作业难度要适中D.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未达到预期并不影响新课教学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适当地使用网络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但网络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在使用时需仔细甄别,不可直接调用。A项说法错误。对比不同影视资源中狼的形象、影视资源与本课中狼的形象,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狼这一种动物,对于本课教学意义重大。B项说法错误。布置作业时,教师应考虑学生特点、作业难度及可写性等多个因素,若考虑不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C项说法正确。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没有达到预期的情况下,教师依然
3、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在文言文写作方面的能力,并进行反思,不可直接进行新课教学。D项说法错误。2 单选题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以“伟大的爱国主义”为主题的阅读活动,并推荐学生阅读与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A.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B.芦荻风雨吟C.陶世龙时间的脚印D.都德最后一课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A项,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散文。文章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抒发作者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表达对故乡的深深眷恋。B项,芦荻的风雨吟是一首现代诗。诗中的暴风骤雨象征着苦难,表现了年轻人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责任感,以及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忧虑。C项,陶世龙的时间
4、的脚印是一篇科普作品,主要介绍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D项,都德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了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强行割让的一所乡村小学里,孩子们上告别母语的最后一堂课的故事,充溢着无限的爱国之情。3 单选题 古代文学复习课上,某学生总结了下列知识,正确的是( )。A.登泰山记的作者是清代“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方苞,他是“桐城三祖”之一B.锦瑟的作者是李商隐,他是“花间派”的代表人物C.核舟记的作者是明末文学家魏学洢D.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有王昌龄、高适、岑参、王翰、李益等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A项,登泰山记的作者是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方苞、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B项,“花间派”
5、指晚唐五代时期具有相似创作倾向的一批词人,代表人物有温庭筠、韦庄等。李商隐不属于“花间派”。C项,核舟记这篇传诵几百年的散文名篇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江南才子魏学洢的传世名作,被收入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成为中国中学生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受到人们的喜爱。C项说法正确。D项,李益是中唐时期的边塞诗人。4 单选题 阅读不同教师设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方案,按要求答题。 教师甲: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情况下,师生到距离学校最近的物质文化遗产处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考察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以“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进行演讲,让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乙: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学生可自由选择一项自
6、己最感兴趣的文化遗产,说一说它的价值所在,并谈一谈该项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应如何长久流传。书面展示思考成果,不少于600字。 教师丙: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选择各自感兴趣且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角度和内容自定。最终,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 教师丁:让学生搜集资料并思考,除了已经得到国家保护的文化遗产外,还有哪些文化遗产也有较高的人文和历史价值,需要进行申遗保护?小组分工合作探讨,并选出小组代表与大家分享探讨结果。 对上述活动方案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甲的方案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B.教师乙的方案目的是考查学生的写作水平
7、C.教师丙的方案利于锻炼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D.教师丁的方案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教师甲利用身边的文化遗产这一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近距离感受物质文化遗产,并结合自身体验开展主题演讲,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A项说法正确。教师乙设计的方案中,鼓励学生搜集资料,并进行思考,书写思考成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思考探究能力和写作能力。B项说法不全面。教师丙设计的活动方案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锻炼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C项说法正确。教师丁设计的活动方案中,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合作探讨,利于提高学
8、生解决问题的能力。D项说法正确。5 单选题 某教师在教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前,先向学生介绍了白居易与刘禹锡的生平,包括他们生活的年代、社会历史背景、官职变动、历任工作地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对这一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介绍作者的生平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B.课外材料的补充过多,不利于学生明确学习重点C.讲述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利于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D.交代两者的交往关系,不利于学生把握思想感情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题干教师在教学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官职变动、工作地点等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涉及的一些内容;讲述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能够理解作者通过此诗抒发的感情,明确作者的
9、写作意图。A、C两项说法正确。题干教师在教学前,对白居易的官职变动、工作地点等知识的介绍过多,不利于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学习重点。B项说法正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对同是被贬者的白居易赠诗的回赠,交代两者的交往关系,有利于把握白、刘二人被贬的怅惘之情。D项说法不正确。6 单选题 某教研室研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时,教师围绕“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和要求”发表了一些看法。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A.初中学段的阅读教学开始重视朗读的重要作用B.朗读有利于学生品味作品语言及作品中的情感C.朗读时应恰当表现自己对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D.朗读时语气语调要自然,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正确
10、答案:A 参考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在“关于阅读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意思是说,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A项说法不正确。BCD三项说法均正确。7 单选题 阅读某教师关于鲁迅社戏的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大家看,素来严肃的鲁迅竟写出了令大家如此感兴趣的小说,想必在小说中,一定有你喜欢的片段。大家最喜欢哪些片段呢? 生(纷纷):偷豆偷豆。 师:好,你来
11、说说。 生:我最喜欢他们回来的时候去偷人家罗汉豆的情节。我对“偷豆”印象比较深,是因为我小时候也做过这样有趣的“傻事”。(众生笑) 师:那我们就先来欣赏“偷豆”,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读“偷豆”一节。 (生读课文) 师:在偷豆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应该特别关注两个人吧? 生1:一个肯定是阿发。 生2:还有一个是双喜。 师:好,双喜在“偷豆”的过程中有什么表现? 生:他要孩子们不要只是在阿发家的田里摘,不然阿发的娘会哭骂、气恼。说明双喜偷豆也是有分寸的,想得很周到。 师:那阿发有什么表现呢? 生:阿发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生纷纷读,不时伴随着学
12、生们的笑声) 师:看来偷罗汉豆真是一件有趣的事,偷豆、煮豆的过程中,迅哥儿和小伙伴们的友情更深厚了,而且呀,作者把这段真挚的友情放在江南水乡优美的景色中,更是增添了浪漫的情趣。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引导学生品评文中的人物,有利于学生理解人物形象B.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并进行深入思考C.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D.课文内容应按顺序讲解,教师打乱了教学顺序,做法错误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A、B、C三项分析均正确。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适应学生的需要展开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答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
13、发学生深入思考、理解人物形象,应该被提倡。课文内容学习可以有不同的切入点,并非必须按课文顺序进行教学,D项分析不正确。8 单选题 阅读汉字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现代汉语中读音相同、字形相近的字有很多。关于“帷wi”,你都能想到哪些类似的字呢? (生积极发言,PPT展示“唯”“惟”“维”“潍”“堆”) 生1:最后一个字也读“wi”吗? 师:是的。这个字我们不常见,但你可以猜一猜它是什么意思。 生1:这个字的偏旁是王字旁,可能与石头或玉有关。 师:非常棒!“堆”就是指像玉的石头。那大家知道老师今天为什么会问大家关于“wi”的问题吗? 生2:因为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中有“帷幕”这个词。 师
14、:(板书)“帷幕”的“帷”字偏旁是(生答:巾字旁)。它跟“幕”字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2:“幕”字中也有一个“巾”字。 师:对。“巾”多指小块的纺织品,所以多数与此相关的物品都是以“巾”为偏旁的,如“帷幕”“帷幄”“蚊帐”等。 生3:第三个“维”我知道,常用的词有“维持”“维护”“维修”等,第四个我也知道,最常见的就是“潍坊”,是山东省一个城市的名字。但是前两个“wi”我总是分不清,经常用错。 (其他学生附和) 师:那为了帮大家解决这个问题,老师说一个小窍门。首先,“唯”比“惟”的使用率高。我们经常见到的“唯一”“唯恐”“唯利是图唯我独尊”中的“唯其实也可以写作“惟”。只不过口字旁的“唯”是现在
15、通用的。第二,记住“惟妙惟肖”。在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惟”的解释中,只有“惟妙惟肖”一词中的“惟”不能替换为“唯”。第三,古诗文要额外记。大家可将在古诗文中遇到的“唯”“惟”进行整理,这样在默写的时候就不会出错了。大家都记住了吗? 生(齐):记住了。 生3:下次我一定不会出错了!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识记汉字时,理解词义、了解规律比死记硬背更重要B.教师不需要在课堂上向初中学段的学生详细讲解汉字C.形近字的区分在任何教学阶段都是重要的教学内容D.根据偏旁猜词义的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找规律的过程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题干教学实录中,当学生在识记汉字遇到问题时,教
16、师没有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机械练习,而是总结规律,让学生了解词义,这样的教学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A项说法正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的评价,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帮助学生规范写字,减少错别字是任何学段都需要重视的教学内容。B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正确。根据偏旁猜词义可以引导学生认知汉字规律,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寻找规律的意识。D项说法正确。9 单选题 老师讲完引号的知识点后,列出了一些题让学生练习。下列句子中引号使用正确的是( )。A.以前可能因为年纪小,不懂得珍惜时间,现在我才真正体会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含义
17、。B.胡屠户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C.班主任走进教室,严肃地说:“班里发生这样的事情是什么原因呢,同学们?”D.在语文教学的问题上,叶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A项,引号中的句号应该删去。B项,考查的是两个引号的套用,应该把“文曲星”处的双引号换成单引号。C项句子引号使用正确。D项,句号应该放在后引号的外面。10 单选题 汉字习字课上,教师向学生介绍甲骨文。下列关于甲骨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汉字由它发展而来B.甲骨文又被称为“籀文”C.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D.
18、甲骨卜辞真实地记录了商王的重要活动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B项,“籀文”,字体名称,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大篆狭义上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A、C、D三项说法均正确。11 单选题 教师教学“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时,提及“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这一常识,并鼓励学生回忆总结其他古代文化常识。下列学生的总结中,不正确的是( )。A.“飞来山上千寻塔”中的“寻”为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B.“手挼六十花甲子”中的“花甲”指人六十岁,当人七十岁时,要称“古稀之年”,当
19、人八十岁时,要称“鲐背之年”C.“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中“东曦”指日神东君D.“但悲不见九州同”中的“九州”是古代中国的代称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A、C、D三项说法均正确。B项,指人八十岁时应用“杖朝之年”,指人九十岁时应用“鲐背之年”,指人八九十岁时,可以用“耄耋之年”。12 单选题 教师在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时,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进行研讨。下列教师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注重语文的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B.语文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C.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D.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正确
20、答案:D 参考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13 单选题 阅读余光中乡愁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生1:我喜欢余光中的乡愁,我觉得诗人的思乡情表达得很真切。 生2:我喜欢席慕蓉的乡愁,相比之下,我认为这首诗的意境更美。 生3:这两首诗我都喜欢。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故乡的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师:很不错,哪位同学帮他解答? 生4:我认为月圆之时也是人们团圆的时候,笛声也总在这个时候响起。 生3:月亮弯的时候不行吗? 生
21、4:不管圆月还是弯月,诗人都是借月抒情。 师:很不错,那诗人借月抒发了什么情呢? 生4:抒发了自己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师:很不错,还有问题吗? 生5:我的疑问在第一首诗中,我不明白乡愁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疑问先提到这里,大家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有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有些问题需要边分析课文边解决。 下列对该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不正确的是( )。A.运用谈话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B.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C.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D.教师发挥了
22、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评价语言过于单调,并没有过多地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自始至终都没有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题干中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边分析文本边解决问题,关键时候进行点拨。D项,“自始至终都没有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说法错误。A、B、C三项说法均正确。14 单选题 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赞颂“梅花”的诗词。下列适合的是( )。A.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B.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C.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D.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A项,诗句出自郑思
23、肖的寒菊(画菊),赞颂的是菊花。B项,诗句出自苏轼的海棠,赞颂的是海棠花。C项,诗句出自林逋的山园小梅(其一),赞颂的是梅花。D项,词句出自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赞颂的是桂花。15 单选题 学习了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后,为了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散文这种文体,教师请学生对以下散文进行分类整理。下列作品不适合与其他三项归为一类的是( )。A.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B.朱自清背影C.吴伯箫记一辆纺车D.鲁彦听潮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散文主要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三类。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叙事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背影记一辆纺车三篇文章均属于叙事散文,听潮是一篇抒情散文。材料题阅读以下学生习
24、作,回答第16-17小题。摘豆捉鱼,不亦乐乎 奶奶家的后面有一条长长的铁路,铁路的前面有一块块碧绿的菜地。 星期天,我和妹妹跟着爸爸来到菜地里。金黄的油菜花已经不多了,青色的枝上结满了像小辣椒一样的果实。用手剥开一个瞧一瞧,里面挤满了许多圆圆的、绿绿的“小豆子”,它们就是青菜妈妈的宝宝,还可以用来榨油呢!现在地里长势最好的要数大豆了。这些大豆不仅枝繁叶茂,而且还结了许多饱满的豆荚,在微风中向我们频频点头。 我们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开始摘起豆子来。爸爸告诉我们,把豆荚转着拧下来,会比较省力,又不会伤及整株豆苗。我和妹妹摘了好多豆荚,回到奶奶家,迫不急待地把豆子剥开,放在锅里煮。我发现豆荚里面有一层
25、白色的东西,像海绵一样软软的。哈,豆妈妈真爱自己的孩子啊,让豆宝宝睡在沙发床上!豆子煮熟了,我和妹妹争先恐后地吃起来,不一会儿就把一碗豆抢了个精光。爸爸看着我们忍俊不禁地笑了。 休息了一会儿,我们又跟着爸爸去捉鱼。我们在菜园边选择了一处比较干净的水塘。爸爸弯下腰,用网兜在水塘深处使劲一捞,就捞出了许多东西:头大尾尖的螺蛳,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其中有两条鱼的样子很像金龙鱼,它们的鳞片和尾巴都是红色的。还有一条泥鳅的肚子大大的,分外娴静。爸爸说它就要产卵了,我好期待能够见到它的宝宝哦!我要把它单独养在一个鱼缸里,经心照顾它。 啊!田园之行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真令人难忘。 问题:16 简答题 查看材
26、料请从第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 参考解析:错别字:第段中,“迫不急待”的“急”应改为“及”;第段中,“经心”的“经”应改为“精”。病句:爸爸看着我们忍俊不禁地笑了。以上病句语义重复,应改为:爸爸看着我们忍不住笑了。17 简答题 查看材料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参考解析:优点:语言活泼,充满童趣。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如长得像“小辣椒”一样的是油菜果实,圆圆绿绿的“小豆子”是“青菜妈妈的宝宝”,豆荚里白白的一层是豆宝宝的“沙发床”,大豆在微风中“频频点头”,大着肚子的泥鳅“分外娴静”等。小作者通过孩子独特的视角,赋予这些
27、动植物以人的动作和思想,使内容丰富而有趣,富有想象力,让读者也不禁对奶奶家的菜园和池塘心生向往。缺点:细节刻画稍弱,描写不够细腻。作者通过记叙摘豆和捉鱼来表现童真、童趣,这样的情感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若增强细节刻画则更能打动人。作者可以将摘豆和捉鱼的动作、情态刻画得再详细些,让读者阅读时仿佛也在跟着作者的动作,一步一步地摘豆和捉鱼。对豆子味道的描写也可再具体些,让读者仿佛也能透过文字品尝到美味。这些细节描写能让读者身临其境,深刻体会到作者说的“不亦乐乎”。18 简答题阅读八年级课文海燕的两个教学环节,完成下列题。环节一:多层诵读(1)播放录音听读学生凝神静听,用概括性语言说说听后的感受或描述脑
28、海中呈现的画面。(2)分组合作研读自由朗读课文。全班分成三组,分别完成如下任务:A用“”画出描写风云雷电的词句,说明暴风雨是如何变化的,并按照“暴风雨”的格式起小标题。B身处这样的险恶环境,海燕的表现怎样呢?请同学们用“”画出直接描写海燕的段落或句子,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补充题目“的海燕”。C海上其他的海鸟面对暴风雨又有怎样的表现呢?读一读相关的段落,圈画出关键词,并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用“面对暴风雨,心想:”的句式表达。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3)指导揣摩精读验收分组学习效果,指导朗读。海燕是一曲激情澎湃的交响乐,共分三个乐章。你能划分出来吗?思考:暴风雨渐次逼近的险恶环境对海燕形象的
29、表现起到什么作用?思考:体会写其他海鸟对于表现海燕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在感悟散文诗的优美意境的同时体会海燕英勇无畏、愈战愈勇的英姿,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和对比反衬的写法。(4)角色对抗演读(暴风雨VS海燕VS海鸟们)学生起立诵读,甚有气势,符合本文朗读要求,也是提高朗读效果的创造性方式之一。依据上一环节的分组,动员学生结合三个场景分三部分演读,体会诗歌语气、节奏和情感上的变化。环节二:品味探究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第二步: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把握海燕
30、形象的特定内涵。师生共同明确: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这本是自然现象。因此“海燕”一词在俄文中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高尔基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旨在呼唤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登高一呼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高唱赞歌。第三步: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读、勾画、体会和品味其形象给人带来的美感。(师生共同评析)预期成果示例:示例一:“黑色的闪电”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修辞手法,给人一种足以体现海燕的矫健、勇猛之美的感觉,“闪电”使人眼前闪出亮光,看到光明。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掷
31、地有声,这是海燕的战斗宣言,体现一种豪情与力量之美,是全诗豪壮之美的最高点。示例三:海鸥的“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的“呻吟、吓坏”、企鹅的“胆怯、躲藏”与文中海燕的“高傲地飞翔、欢乐地叫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之美;写大海,写风、云、雷、电,是渲染一种激烈的斗争环境,烘托出海燕形象的高大之美。问题:(1)评析“环节一”中设置多层诵读的作用。(2)评析“环节二”中教师设置“三步”的目的。 参考解析:(1)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具有一定的速度,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环节一设置多层
32、诵读能够让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读熟课文、读得更加富有感情,体悟出诗歌意象意义以及诗歌情感,这种有层次的“读”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锻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海燕是一首外国诗歌,通过反复、多层次的朗读,学生能逐步感知诗歌节奏特点,了解诗歌语言特点,体会诗歌意象的特定含义,体悟诗人要借“海燕”所抒发的情感,同时培养学习诗歌时“以读促学”的学习习惯。(2)目的:教师设置“三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新课内容学习,掌握课文内容。在
33、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应针对实际,难易适度。环节二中的“三步”是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设置的。教师意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海燕”形象,再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海燕”形象的内涵,接着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梳理诗人用语的妙处,有针对性,且难易适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设置“三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文本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提问时,应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设置得当的提问顺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环节二中“三步”按照从易到难、从浅到深的顺序进行,设置具有发散思维意义的题目,如“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读、勾画、体会和品味其形象给人带来的美感”等,有助于学生在快
34、速进入文本学习的同时,积极自主思考,培养探究的能力与精神。教师设置“三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环节二中,教师设置“三步”,提出三个有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探讨“海燕”的形象内涵,共同合作探究,这有助于学生学会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在良好的学习与思维习惯中,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材料题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第19-21小题。 韩愈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
35、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思考探究 一、熟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二、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呜呼!其
36、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四、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少于300字。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上:皇上,指唐太宗。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单元介绍 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是经典作品中的永恒主题。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其中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有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有“不平则鸣”的
37、呐喊,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些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 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还要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阅读提示 “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春秋时期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故事。作者在本文中却另翻新意,提出一个新颖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能有这样的认识,与他的经历有关。韩愈年轻时,曾几次上书给当朝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以展才志,但都被冷落。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阅读课文,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言简意赅的行文特点。 义务
38、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19 简答题 查看材料从“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的角度,写出你对马说的教学认识,不少于200字。 参考解析: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文章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人才充分发挥才能。教学
39、马说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可安排范读、自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理解文本。并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感知内容大意,深入探讨文本所论述的道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合作讨论,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另外,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指导、引领和点拨,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20 简答题 查看材料根据上述资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参考解析:(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文章中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积累一些文言知识。疏通文意,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写作方法。了解“说”这一文体的
40、相关知识。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疏通能力。分析文本,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情感熏陶,了解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珍惜今天的优越条件,要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2)确立依据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文本内容与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学情,确立以上三维目标。具体依据如下: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课标提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
4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学生表达心中所想,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看法和疑问,以此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马说一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埋没和摧残人才的统治者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在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基础上,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积极思考,体会作者的感悟。马说是某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
42、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形成了一定的文言语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可以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但是对于文章的深入理解与把握仍不够准确。马说篇幅虽然较为短小,但是要想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和其阐明的深刻道理,还需教师加强引导,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21 简答题 查看材料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5分) 参考解析:马说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片段设计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导入语:同学们有没有听过伯乐相马的故事呢?(学生积极发言,教师补充明确)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文,看看韩愈想借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说明什么。二、
43、作者简介,了解文体1学生简要介绍作者的相关知识和对古代文体“说”的理解。2PPT展示作者简介及文体的相关知识。三、朗读感知,初步理解1听录音范读提示: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某些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2学生自主朗读提示: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对重点字词的理解。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这位同学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4学生齐读要求:同学们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并注意句子的停顿。5学生翻译(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过渡语:看来同学们都已经准确地掌握了字音和句子的停顿。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只读准字音和掌握句子停顿是不够的,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才能帮助你更进一步地理解这篇文章。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44、借助课文注解,试着翻译课文。翻译结束后,学生代表指出在译读环节中小组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师生一起解疑。四、品读语气,加深理解过渡语: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韩愈笔下的千里马,通过了解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来共同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问:作者笔下的千里马和食马者各是什么样的呢?在朗读的过程中,应该对他们持怎样的态度呢?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明确。明确:同情千里马的遭遇,指责食马者的行为。五、合作探究,深入研讨学生合作讨论以下问题,教师明确。1提问: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明确:“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能发现、赏识并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指昏庸愚昧、浅薄无知
45、的统治者。2提问:作者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想要表达什么?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封建社会,许多有识之士怀才不遇,屡遭贬谪,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行为怀有强烈的愤慨和不满,可是又不能直接表达出来,于是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来表达情感,希望统治者能有眼光去发现人才、任用人才、培养人才。六、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交流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笔下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读懂了作者表达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希望大家可以成为满腹才华的“千里马”,也希望大家能成为善于发现周围人身上闪光点的伯乐。七、布置作业在以下两个主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小论文,不少于300字。1人才与环境2实力与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