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五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有关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一、教材内容及编排意图: 求小数的近似数是义务教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节的内容。是学生已经把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近似数后的一次扩展,同时又为后面改写成以万和亿作单位的数做好学问铺垫。教材内容展现了豆豆测量身高这一现实情境,说明小数的近似数在实际测量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加深对小数的熟悉,进一步培育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1.结合详细情境理解小数近似数的意义,把握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理解并应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知道准确度的含义。 2.经受类比迁移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通过观看、发觉、争论沟通等数学活动培育学生推理及概括力量,
2、初步把握“迁移”、“数形结合”等学习数学的方法。 3.感受近似数的实际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并应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2.理解求小数的近似数时,近似数末尾的0不能省略的道理。 四、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近似数末尾的0不能省略的道理。 五、教学流程: 在这节课中,我采纳五环节教学,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回归情景,深化理解反应练习,拓展提升课堂总结,回归生活”。详细设计是: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观看主题图,学生明确了用 0.984米、0.98米和1米三个数据都能表示豆豆身高后提出
3、问题:他们是怎样得到豆豆身高的近似数的?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对求小数近似数的探究欲望。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由整数类比迁移到小数 在回忆了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后,做出强调:求近似数肯定要用约等号来连接。随机提出猜测:求小数的近似数是否也会用到四舍五入法呢? 2、自主探究,保存一位小数 接着让学生依据以往的学问阅历进展自主探究:保存一位小数求近似数。在充分理解了保存一位小数就是准确到非常位的含义后放手让学生探究,相互沟通,汇报时,重视引导学生进展有条理的完整的表达。由于学生能够在求整数近似数的根底上进展类比迁移,这一环节表述的比拟完整,能轻松的将内部思索过程外化为语言表达。 3、
4、汇报沟通,提炼方法 接着引导学生观看板书、回忆求1.93和16.195近似数的过程比拟争论得出共性,都是按要求保存一位小数,都要看到小数局部的百分位?不同点是:一个运用四舍法求到的近似数会小于原数,一个运用五入法求到的近似数会大于原数,在争论沟通中,学生明确了四舍五入法仍旧是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4、借用数轴,直观理解 (1)直观发觉1.93距1.9更近 但为什么求近似数省略局部的最高位小于5时要四舍,不小于5时要五入呢?在提出这一问题后,学生还是会从四舍五入的方法本身进展思索和解答?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时,数轴便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借用动态的设计,数形结合,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由于1.93的
5、位置更接近1.9,所以1.93保存一位小数后约是1.9。 (2)直观列举,体会“四舍五入”的道理 在学生能从“四舍”,和“五入”两个角度思索出近似数是1.9的两位小数后,也更简单思索出近似数是1.9的最大两位小数和最小两位小数是多少。 (3)理解保存一位小数为何只看百分位 从而得出:由于百分位的数打算了原数的位置,所以无论是几位小数在求近似数时,只要保存一位小数只需要看百分位的结论。进而小结出保存一位小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后,又让学生再类比迁移,得出保存其他位数的方法。 5、类比迁移,尝试归纳 接下来,充分运用练习题的辐射作用引发学生的逆向思索:你能找到能保存三位或四位小数的数吗?为什么?明确原小
6、数至少应当比保存后的近似数多一位。 三、回归情景,深化理解 在学生类推到保存整数的方法后,回归情景图中提出的问题,由0.984怎样想到0.98的,又怎样想到1的呢?这时,学生已能较娴熟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找到0.984保存一位小数的近似数后,再一次引导观看、比拟发觉:同一个数由于要求不同,会有不同的近似数,但保存位数越多,就越接近精确数,开头的结论是依据小数的性质结果近似数末尾的0能够去掉:经过争论后发觉由于保存位数的需要(即占位的需要)不能去掉。在此,又借用数轴直观演示近似数为1.0和1的精确数范围,让学生感知到:保存的位数越多,精确数的范围就越小,相应的准确度也就越高。从而得出结论:在求近似
7、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最终提出问题:回想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和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一样吗?从而建构起数学学问间的前后联系。 随后,学生自主看书学习,进展查漏补缺。 四、反应练习,拓展提升 以闯关形式设计的反应练习富有层次性,思索性,表达变化,能让学生在多种变式中体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实质。体会到运用所学学问成功闯关带来的成就感,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给学生更充分的表述时机,不能不说是一种圆满! 五、课堂总结,回归生活。 本课的最终一次争论是在本课完毕,查找小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购置商品时该付8.953元的毕竟会付多少钱呢?由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学生会考虑付9.00元。虽然付8.95元相
8、对来说更实惠一些,但实际上5分的钱数已很少见,所以会保存整数付钱更符合生活实际状况,这样,就让数学学问富于了鲜活的生活气息。 总之,求小数的近似数内容抽象,本课着重引导了学生在怀疑处、重点处、难点处进展争论,重视对学问源点的梳理,力争让学生理解:求近似数要用“四舍五入法”,以及为什么用“四舍五入法”。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大家!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 乘法安排律是学生已经学习把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展一些简便计算的根底上进展学习的。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使学生熟悉理解和把握乘法安排律,会应用乘法安排律进展简便计算。培育学生的分析、比拟、综合力量以及初
9、步的抽象概括力量。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安排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安排律进展计算。 三、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首先,利用精致课件“购物情景”引入:上衣每件65元,裤子每条35元。 问题: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问题:买5套这样的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样引入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布满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熟悉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的带着自己的学问背景、活动阅历和理解走进课堂。 2、解决问题,感知规律 (1)让学生合作完成,男同学解答问题得到655+355=500(元)。 女同学解答问题得到(65+35)
10、5=500(元) (2)通过分析,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样的,两个算式应当相等。即:655+355=(65+35)5。 (3)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受、体验学问获得的过程,主动参加探究,从而发觉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我会重点引导学生感悟问题和问题的共同特征:买了同样的衣服,体会规律形成的过程。 3、检验规律,建立模型 出示其次道题: 张大伯有一块长7米、宽2米的长方形菜地,李大伯有一块长3米、宽2米的长方形菜地,两个大伯的菜地一共有多少平方米? (1)由学生独立完成,有72+32和(7+3)2两种算式,通过分析,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即72+32=(7+3)2。 接着问学生,生活中还有这样
11、的例子吗?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建立初步的概念。 (2)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 (3)出示乘法安排律公示字母来表示。 这个活动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观看、比拟、分析,从而引导概括出乘法安排律的含义,让乘法安排律的熟悉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并且培育了学生初步归纳推理的力量。 (a+b)c=ac+bc用语言表达:两个数的和乘第3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3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数学究竟不是生活阅历的“照片”,而是对生活阅历进展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造成数学模型,让学生有所感悟,在感悟中用数学语言进展概括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当完成。 4、稳固练习,加深
12、理解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32+25)4=()4+()4 4812+5212=(+)() (教学设想:这一组练习,学生能够依据所学学问轻松解决,这样既稳固了新知,又准时反应了学生的把握状况) (2)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2868+283228(68+32) (25+6)4256+46 35(18+26)3518+3526 (24+35)524+355 (75125)8758+1258 争论:第、这3道小题,为什么不用等号连接?要使等号两边算式相等,应当怎么改?在练习中难点得到突破。 (这组练习稍难,特意设计一些易错题,让学生在推断比拟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乘法安排律,培育学生的审
13、题力量,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乘法安排律) 4、总结回忆,课外延长 规律发觉后,为了让学生娴熟把握乘法安排律,体验规律的应用价值,在稳固联系阶段,我设计了丰富好玩的练习,并且层次不同,鼓舞同学们大胆尝试。这个活动的设计,不仅稳固本节课所学到的学问,而且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根底上有所提高,表达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进展”的教学理念。 五、纵观说课全程 在整个教学中,我力求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已有阅历和详细运算,在观看、猜想、比拟、归纳、验证、总结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把握所学学问,期望能到达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三角形
14、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直观地熟悉,能从平面图形中辨别出三角形。本节课主要是帮忙学生在原有的感性熟悉根底上,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把握它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学问打下根底。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生活阅历,以详细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但本班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力量较弱。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的认知力量,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熟悉三角形各局部的名称,把握三角形高的画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经受观看、分析、猜测、实践的学习过程,培育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力量
15、。 3、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进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力量,培育学习数学的兴趣。 依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把握三角形画高的方法。教学中,为了形象直观的展现学习内容,我使用了多媒体、塑料小棒、三角形硬纸板和彩色平面图形等教具和学具。 这节课,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旧知导入,激发兴趣。 在第一环节我分为两个层面: 首先我出示一组生活中图片,让学生找学过的平面图形,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将这些平面图形贴在黑板一侧,然后重点问对平行四边形都有哪些了解? 我对高和特性作重点板书。 接下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
16、三角形,再通过我供应的其次组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出课题。 这一环节由学生熟识的生活导入,在情境中自然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学问储藏,到达旧知迁移的目的。突出平行四边形的复习,尤其是高和特性的复习,为新知过渡做了较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环节、主动参加,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我安排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三角形意义的教学,安排了以下活动: 1、摸三角形,观看三角形特征。 2、小组沟通,派代表阐述小组意见。 3、师生共同总结三角形的意义及特征 多媒体演示三角形的特征,教师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三角形意义教学既是本节课重点也是难点,我安排学生看一看
17、,摸一摸,说一说的活动,在充分感知的根底上,小组合作沟通,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意义和特征,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既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表达教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 其次层面:画三角形的高 我首先安排学生尝试画高,一名学生板眼,试说方法,选择画高工具,然后我引导画高的方法。此环节可能会消失两种状况:(1)是学生画的高和说的方法都正确,教师就可以借用他的话来说,重新演示。(2)是学生画得不正确,这时可安排其他学生表述意见,教师再引导。接下来多媒体演示用三角板画一条高,然后学生独立画出一条高。通过展现学生画的不同底的高,师生共同总结高和底的概念,然后学生尝试画另外两条
18、高。最终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使学生把握在一个任意三角形内画出三条高的方法,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接下来通过一组推断练习,既稳固任意三角形的高,又拓展了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 这个层面中,主要是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受学问形成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学会高的画法,还能领悟用旧学问解决新问题的思想,培育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第三层面:感受三角形稳定性 首先通过回放生活中三角形图片,使学生产生疑问:这些物体中三角形起什么作用?然后学生猜测。最终学生动手实践,用教师供应的塑料小棒拼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 整个层面通过观看分析推理验证为主线,让学生在亲身经受中
19、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获得感性的熟悉,同时有利于培育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第三环节、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表达数学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 首先出示一组根底推断题,到达稳固根本概念的目的。 其次层面是实践应用题:首先出示一个三角外形的台历,使学生明白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接着多媒体出示一把歪斜的椅子,让学生思索如何修理。 这个细心设计的练习,不仅帮忙学生建立了正确的概念,还能有效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进展应用数学的力量,体会到把数学学问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欢乐。 第四个环节: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简析和教学目标 (播放视频)刚
20、刚,大家看到学生们正在轻松地玩,你能猜到这是哪局部学问点吗?是的熟悉方程,我将静态学问进展了动态化处理。 评委教师,下午好! 熟悉方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学生已经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同时又是马上学习“解方程”的根底。 教学目标如下: 学问与技能:通过详细情境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洁生活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比拟、分析,经受从生活情境中查找等量关系到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的过程;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体会到发觉、制造的乐趣,经受数学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思路 我的教学思路是让学生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经受“数学化”的过程-建立方程
21、模型-然后运用方程表示简洁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本课的教学不拘泥于方程定义的文字描述,而是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受查找等量关系的过程。 基于以上思索,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自主学习.感知方程;实践运用,拓展延长。) 三、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扑克嬉戏、激疑引趣 我设计了一个“扑克牌猜数”嬉戏。拿出13张扑克牌,分别代表数字113,让学生从中任抽一张,不让教师观察这张牌。然后跟学生说只要你们用这张牌上的数字按要求计算后把结果告知我,我就能快速猜到所抽的数字。 学生应当会兴致勃勃地上来抽一张牌,按要求计算后报出结果,比方得数是75,我猜到数字6,学生可能会觉
22、得不行思议!再次玩嬉戏,比方这次学生的计算结果是45,我猜到数字3. (2)导入课题、提出问题 在激发学生的疑问和兴趣后,我抓紧介绍帮我忙的就是数学王国中的“方程”,导入课题。(板书:熟悉方程) 然后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想讨论的问题,我顺势确定两个作为本节课将要讨论的大问题。“什么是方程?”“为什么要学习方程?”(板书:“什么是方程?”“为什么要学习方程?”),关注学生问题探究意识的培育。 2自主学习感知方程 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帮忙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受查找等量关系的过程。 (1)想象嬉戏 在学生明确“天平平衡,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是相等的”之后,我和学生们一起进入想象嬉戏状态:“伸出你的双手,闭
23、上你的眼睛,现在我们都变成了一架天平。请留意,您的左盘放进了10克砝码,紧接着您的右盘放进了30克物体。此时此刻,左盘来了救兵20克砝码。亲爱的天平们,oPENYoUREYEs,您现在怎样了?” (课件演示上面天平的过程.快速的)“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相等的状况吗?”学生很简单说出“10+20=30”。 想象嬉戏中多感官的参加,帮忙学生建立“等式”概念。 (2)不同方式表达 “同学们,我们连续玩天平!”(课件动态演示:左盘先放一个樱桃,右盘放20g砝码)“要使天平平衡,该怎么办?”学生应当会说“在左盘放上物体吧”。(课件演示)在创设了樱桃生活情境后,我敬重学生的已有学习阅历,开放地处理为
24、:请你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天平两边相等的状况。学生可能会消失以下几种情形: a.生活语言樱桃的重量加5克等于20克 b.生活+数学语言樱桃+5克=20克 c.图片+数学语言熟悉方程说课稿+5g=20g d.数学语言X+5=20 “请思索:你觉得他们写的都对吗?这几种表达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你比拟喜爱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们在观看、思索、比照、评价和选择的思维撞击过程中,渐渐清楚这几种表达方式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那就是等量关系完全一样。顺当从物化天平中抽象出数学语言X+5=20,充分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优势:简洁明白。(板书:X+5=20) (3)自我挑战 紧接着,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天平了
25、,你怎么找平衡?”我将教材中后面两个例题处理为挑战题。放手让学生经受独立思索、小组学习汇报的探究学习过程。学生可能会学问正迁移地说“我在脑子里想象有一架天平,左盘放4个月饼,等于右盘的340克”。也可能会说“我去找等量关系: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180毫升=20xx毫升”。 紧扣本课的重点“在生活情境中经受查找等量关系的过程”,让学生经受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板书:4y=3402n+180=20xx) (4)阐述“方程” (教师将黑板上的方程用红粉笔圈起来)“同学们,这些都是方程!请认真观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说说你理解的方程是怎样的?” 此时,学生们已经比拟充分积存了活动阅历,用
26、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方程也就水到渠成了。(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实践运用拓展延长 这个环节我分层次设计了两个练习。 (1)看图列方程 学生运用方程表示简洁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前后照应、提醒谜底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看看“方程”究竟是怎样帮了我的忙呢?”我把扑克牌上的数看作X,依据之前学生的两次计算得数现场编辑两道题目。要求学生依据文字中的等量关系尝试列出方程,然后我告知学生,我就是通过解方程求出6和3,它们就是你们抽的扑克牌数字。 “那究竟怎样解方程呢?后面我们将连续学习。” 利用“扑克猜数嬉戏”资源,前后照应进展解密的同时,让学生参加共建课堂,将学问点指向“解方程”,也为后面的学习埋
27、下了伏笔,可谓一举多得。 四、总结陈述 各位评委,刚刚我描述的这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是一个“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经受将现实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数学化、符号化的活动过程,然后运用方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并不是否认语言的沟通功能,但是实际上,好多事情都是无法靠语言传达的。”这是日本畅销书作家养老孟司在傻瓜的围墙一书中强调的一句话。我想,我们的说课也是这样。 感谢!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 1、说课内容:五年制小学课本第八册第三章第3节。数学网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2、教材简析: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梯的熟悉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是以后学习图形面积计算的根底。 3
28、、教学目标: (1)理解的根底上把握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做图观看比拟,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育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力量。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梯形面积公式。 难点:娴熟正确的进展应用。 5、教具:课件、小黑板 学具:两个三角形,两个梯形。 二、教学: 在这堂课中设计过程中,我采纳目标教学,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纳以下教学方法。 1、讲解法:在本课教学中,梯形面积的计算对学生来说是生疏的,我通过学习(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进展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推导力量。 2、引导发觉法:运用边讲边提问的方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积极猎取新知
29、。 3、争论法:由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娴熟把握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使学生能将本节课的新学的学问进展消化汲取,我采纳了争论法、操作法,通过争论相互学习,表达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练习法:通过各种形式分角度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保证了学问的稳固和技能的形成。 三、学法: 1、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学问迁移的规律学习学问,让学生初步理解数学学问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教师的启发讲解,提问教会学生观看区分相像事物之间的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培育、总结、归纳、概括力量,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培育学生的推断力、应变力量。 四、教学过
30、程: 1、复习铺垫,又促迁移: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安排以下几个过程。 一、前提测评: 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为了唤起学生的旧学问,促进迁移,上课一开头出示拼一拼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出示课件1) 师:看,教师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什么图形? 生: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师: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教学,既复习了旧学问,又为学新学问打下了根底。 2、引导发觉,归纳总结。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拼一
31、拼,和学生观看知道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这样把梯形面积的计算转化成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师让学生观看课件和自己拼的平行四边形,学生绽开争论沟通: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与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总结梯形面积公式。学生答复师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教师说明假如用a表示梯形上底,b表示下底,h表示高,那么字母公式应怎样写?学生答复,师出例如题理解横截面积,指名说出题目告知我们什么了?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答复集体练习订正。 (3)为了稳固梯形面积的计算,做“做一做”,学生练
32、习集体订正,这样有利于学生娴熟把握公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目的在于学生通过争论沟通和利用以前学过的学问总结梯形面积的公式,从而在理解梯形公式的推导过程的根底上进展熟记,正确求出面积。 3、多种形式练习。 1、做一做:(课件) 2、下面是河堤坝的横截面图,它的面积是多少?(课件) 3、求下面梯形的面积:(只列算式,不计算) (1)上底是1.8分米,下底是4.6分米,高是3分米。 (2)上底是32厘米,下底是47厘米,高是14厘米。 (3)上底是4.2分米,下底是3.6分米,高是5分米。 (4)上底是18米,下底是26米,高是8.4米。 4、选择:(将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求下列图
33、的面积,正确的算式是( )(课件) A、(1315)72 B、(1315)42 C、(47)132 D、(47)152 (2)一块梯形草地,上底为75米,比下底短20米,高为25米,计算它的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 A、(7520)252 B、(752575)252 C、(752575)202 D、(752075)252 5、梯形的面积是120cm2,假如高是6cm,那么它的上底、下底之和是( )cm。 6、梯形的面积是70dm2,上底为8dm,高为4dm,则梯形的下底是( )dm。 7、求下面梯形的面积:(学生自己争论)(课件) 设计意图本环节要到达的教学目的:(1)熟记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进展实际应用。(2)养成仔细做题,正确书写作图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