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教学教案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五年级教学教案5篇.doc(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数学五年级教学教案5篇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外表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的概念,并初步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外表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外表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洁问题。 3.培育学生分析力量,进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外表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外表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洁问题 教具运用: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
2、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外表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预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绽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预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绽开图。 (3)观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绽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看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外表积概念。长方体
3、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外表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外表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外表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外表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终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外表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沟通反应。 教师依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展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外表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
4、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长方体的外表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拟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外表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爱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沟通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外表积的。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
5、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今日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并把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外表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一) 数学五年级教学教案2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简单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猜测结果。”本课时基于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学问与实际生活的亲密联系,实行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加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问题解决的环节设计上,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直
6、观帮忙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后面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解决问题积存肯定的方法和阅历。 课前预备 教师预备PPT课件 学生预备习题卡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已经把握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下面大家来做几道题,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1、分数的根本性质是什么?怎样进展通分? 2、先计算,再说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 揭题:同学们对前面学过的学问把握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乐乐留给我们的问题。(板书课题) 争论沟通,探究新知 课件出例如3。 1、阅读与理解,明确题意。 师:同学们,你从这道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填写信息卡) 乐乐喝了()次牛奶。
7、 第一次:一杯纯牛奶,喝了()杯。 其次次:兑满热水,又喝了()杯。 问题: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2、分析题意,画图解决问题。 (1)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师:要想求乐乐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就要知道什么? 生:要知道乐乐第一次和其次次分别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师:乐乐第一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能直接求出来吗? 生:能,一杯纯牛奶,乐乐喝了半杯,也就是喝了杯。 师:乐乐其次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能直接求出来吗?(不能) 师:同学们发觉解决这道题的关键了吗? 生:发觉了,关键就是求出乐乐其次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2)画图表示关键问题之间的关系。 组织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画图。 师:下面我们用画图的
8、方法来找出解决这道题的关键,也就是表示出乐乐其次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画图理解并汇报。 第一次喝了杯纯牛奶。 加满水,水是杯,纯牛奶还是杯。 又喝了杯,这杯里,一半是纯牛奶,一半是水。 (画图提示:用一个长方形代表杯子,涂色局部代表纯牛奶或纯牛奶和水的混合物) 预设 生1:第一次喝了杯纯牛奶,还剩杯纯牛奶。 生2:加满水,纯牛奶只有原来的杯。 生3:又喝了加满水后的,也就是把杯纯牛奶再平均分成2份,喝的纯牛奶就是其中的1份。 师:把平均分成2份,可以把化成,其中的1份就是。其次次喝的纯牛奶是杯,水是杯。 (3)解决问题。 师:知道了乐乐其次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那么两次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指
9、名答复,教师板书) 第一次喝(杯)+其次次喝(杯)=两次一共喝(杯) 杯+杯=? 杯+杯=杯 师:乐乐一共喝了多少杯水? 生:乐乐其次次喝的纯牛奶是杯,水也是-=(杯)。 3、回忆反思,明确解题方法。 师: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步骤应用了什么学问? 生:关键是求出乐乐其次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关键步骤应用了分数的根本性质。 设计意图:细心设计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层层剖析,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给学生足够的合作沟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受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通过引导学生画图,直观地理解和呈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稳固练习,拓展提高 1、东东有一瓶水,上午喝了一半,加满
10、了水,下午又喝了一半。东东一共喝了多少瓶水? 2、小明的半瓶墨水用了一半,还剩多少?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00页3、4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第一次喝(杯)+其次次喝(杯)=两次一共喝(杯) 杯+杯=? 杯+杯=杯。 数学五年级教学教案3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熟悉 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立体图形、熟悉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看、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进展空间观念。 3.连续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究、擅长合作沟通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把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观看、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进展空间观念 教具运用:
11、 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肯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熟悉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预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觉?(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
12、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叙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叙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知名称。 2.讨论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熟悉。 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根据肯定的挨次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引导学生观看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外形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别状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状况的教具。 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一样。 请
13、学生完整表达长方风光的特征。 (2)棱的熟悉。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留意观看 数学五年级教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把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构造特点,并能正确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3.培育中国学习联盟胆尝试,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找到与求路程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2.正确分析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把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出示复习题 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动身,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1.画图,列式解答. 2.订正答案
14、3.小组争论:试着改编一道求相遇时间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例4.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动身,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争论:复习题的线段图该怎样改一改.并试着画一画. 2.联系复习题的解法,尝试解答 3.订正思路 想法一:两人相遇时,所走的路程是270米.几分走270米,就是几分相遇. 270(50+40). 想法二:依据复习题“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依据乘法的因积关系可得: 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三、反应调整 两人同时从相距64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5、 1.学生独立分析解答. 2.订正答案. 3.质疑:对于“求相遇时间”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4.教师提问 (1)要求“相遇时间”题目中需告知我们哪些条件? (2)例4与复习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分? 四、稳固练习 (一)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738千米.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北京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59千米;沈阳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64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二)两艘军舰同时从相距948千米的两个港口对开.一艘军舰每小时行38千米.另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艘军舰可以相遇? 教师提问:怎样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三)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670米的隧道,同时各
16、从一端开凿.第一队每天开12.6米,其次队每天开14.2米.这个隧道要用多少天才能打通?打通时两队各开凿多少米? (四)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726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州动身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7千米.再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五、课后小结 我们今日所学的相遇问题与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主要联系和区分?通过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探究活动 猜两位数 活动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方法 表演前请观众心里想好一个两位数,再请观众将自己想的两位数乘167,然后加上2500,请观众把最终得数报出来,
17、表演者就知道观众心里想的是哪一个两位数. 例如:观众想的是59,他按规定计算出 59167+2500=12353 表演者依据报的得数计算 533=159 于是就知道观众想的是59. 活动过程 1.教师进展表演 2.学生探讨其中的微妙 3.学生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嬉戏. 猜数方法 将得数末两位乘3,取乘积的末两位就是观众心中所想的两位数. 六、板书设计 数学五年级教学教案5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学问阅历的根底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熟悉复式折线统计图。 1.注意情境创设,产生认知冲突。 本节课结合学生学过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进展教学。新课伊始,提出问题
18、:假如要在一个统计图上表示出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变化状况,制作什么统计图比拟适宜呢?然后引出要学习的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 2.重视自主探究,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力量。 动手操作是学生猎取学问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通过教师引导,并结合上节课的已有阅历,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感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课前预备 教师预备PPT课件 学生预备直尺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知道中国最南和最北的位置吗?你知道两地的天气状况吗? (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自由沟通) 2.你还记得
19、折线统计图吗?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3.以表格形式出示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变化状况。 提问:假如要在一个统计图上表示出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变化状况,制作什么统计图比拟适宜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旧知检验已学学问,为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奠定根底。 探究新知 1.熟悉复式折线统计图。 (1)猜测复式折线统计图:请大家迁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问想一想,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特点呢?(学生自由沟通) (2)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教材84页4月7日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观看、汇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组
20、成。 争论怎样读复式折线统计图。 小组争论,得出: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与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一样,可以横向观看、纵向观看、比照观看等。 观看复式折线统计图,猎取信息。 (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观看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说一说猎取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争论,用学问迁移法来学习新知,使学生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同时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学问的理解,从而可以更好地把握复式折线统计图。 2.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课件出示课前制作的曾母暗沙和漠河县两地_年4月710日最高气温的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比照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填写下表。 一样点 不同点 单式折线 统计图
21、(1)有标题、横轴、纵轴、单位名称。 (2)确定每一格代表多少单位。 (3)先描点,再连线,连线要用直尺。 只有一条折线。 复式折线 统计图 (1)有两条折线。 (2)有图例。 (2)小组合作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通过比照,你发觉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优势? 预设 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出两组数据数量的多少、数量增减变化的状况,而且还可以比拟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3.读统计图,解决问题。 (1)两地哪天的最高气温相差最大?相差多少? (2)两地最高气温相差25的是哪天? (3)曾母暗沙的最高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漠河呢? (4)从总体上看,两地这几天的最高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差异是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沟通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照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熟悉、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够从图中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育学生的应用意识。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理解。 数学五年级教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