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三章 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第三节 经络学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第三章 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第三节 经络学说.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福建省福清卫生学校首页教材分析:本章是为中医护理根底理论,理论讲授需10个课时,实践课 个学时。内容包括四个局部:一、藏象学说;二、精气血津液;三、经络学说;四、病因。主要介绍脏腑的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精气血津液的生成、生理功能、相互之间的关系及气血津液的运行,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学习目标:掌握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精气血津液的概念,气血的生理功能,十二经络的名称、分布、走向和交接规律,常见致病因素。本节的难点是1.经络系统的组成,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2.经络学说的应用。本节的重点是1.经络的
2、概念及功能。2.经络系统的组成,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年级二年专业、层次护理专业授课类型理论课新课学时2授课题目章、节第三章 中医护理根底理论第三节 经络学说教案的讨论与设计:1. 首先展示经络模型,引出本次课的内容。2. 接着阐述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3. 然后重点阐述十二正经名称、分布、走向和交接规律,简述奇经八脉。4. 最后讲解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总结。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经络的概念及功能。2. 了解经络系统的组成,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3. 了解经络学说的应用。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1. 课堂引入,经络的
3、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约15分钟2. 十二正经名称、分布、走向和交接规律,约50分钟3.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约15分钟教学重点、难点:难点:1.经络系统的组成,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2.经络学说的应用。重点:1.经络的概念及功能。2.经络系统的组成,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教学方法: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教学作业:1.经络的概念和功能是什么?2.十二经脉有哪些?学生学习方法:积极配合老师的课堂活动,思维要随老师的讲解而动,适当做些课堂记录,课后及时复习、完成课后习题及相应的作业。课后记包括教学目标的测评,教学反应与矫正等详见单元续页后续页教学过
4、程:第三章 中医护理根底理论第三节 经络学说课堂引入 把经络模型人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先观察人体上存在的经络,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出本次课经络学说。教学内容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二、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皮肤,所以?灵枢海论?说它“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同体内脏腑
5、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关于正经和奇经的区别,?圣济总录?认为:“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那么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盖以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那么流入奇经焉。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它们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却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十二经别的作用,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缺乏。
6、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别络的主要功能是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素问气穴论?称它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 经筋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表的连属局部。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局部,所以称“十二经筋。经脉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的散布所在,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局
7、部,分属于十二经脉,称“十二皮部。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十二经脉 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经脉 奇经八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晓脉、阳骁脉、阴维脉、阳维脉、经络系统 十二经别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十五别络 络脉 浮络 孙络三、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 命名原那么十二经脉命名的原那么是依据阴阳,手足脏腑三个方面命定的。即 分布于上肢为手经;分布于下肢为足经。 肢体内侧为阴经;肢体外侧为阳经。 脏为阴,阴经属脏;腑为阳,阳经属腑。 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
8、系及流注次序 走向和交接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腔中的脏,经上肢走至手指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阴经从手指端经上肢至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经躯干、下肢达足趾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经下肢上至腹腔之脏再上达胸腔之脏。 分布规律: 四肢:阴经在内侧、阳经在外侧。各经的大体分布是:太阴、阳明在前缘;厥阴、少阳在中线;少阴、太阳在后缘。 头面部:阳经上头,阴经除肝经外均不上头。阳明经行于面、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阳明经行于前;太阳经行于反面;少阳经行于侧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足太阴、足厥阴。
9、 表里关系相表里之经脉内相连于表里之脏腑,在四肢内外侧的位置对称,都在四肢末端交接。详见下表。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及表里关系表内侧里 外侧表手 前 太阴经肺 阳明经大肠 中 厥阴经心包 少阳经三焦 后 少阴经心 太阳经小肠足 前 太阴经脾 阳明经胃 中 厥阴经肝 少阳经胆 后 少阴经肾 太阳经膀胱 流注次序:详见下表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至足厥阴肝经,再流至手太阴肺经。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十二经脉整体循行系统。 四、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的分布循环不象十二经脉那样规那么,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彼此之间没有表里配合关系,故与正经有别而称为奇经。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阳经气血
10、、主司生殖功能等作用。任脉:为“阴脉之海,具有总任一身阴脉,妊养胎儿的功能。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具有调节十二经气血,主生殖功能,调节月经,又称为“血海等作用。带脉:能约束纵行诸经,且能提系胞胎、固护胎儿,主司妇女带下的作用。阴跷脉、阳跷脉:有使下肢轻捷、跷健的作用,且能司眼脸开合和睡眠。阴维脉、阳维脉:有“维络诸阴与“维络诸阳的作用。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 沟通上下表里,联系脏腑组织:脏腑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各自分别络属一脏一腑,建立表里脏腑之间的联系。同时,有的经脉还联系多个脏腑,或有的脏腑那么有多条经脉到达。脏腑与五官之间的联系:目、耳、鼻、口、舌、前阴、后阴,都是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而经脉又多内属于脏腑。经络系统各局部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的交接、流注次序、与奇经八脉之间纵横交错等形成密切联系。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传导感应,调节机能平衡:传导感应,是指经络系统对于针刺的感觉传递和作用。经络能运行气血和协调阴阳,使人体机能活动保持相对平衡。 经络学说的应用 阐释病理变化:在病理情况下,经络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 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经络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 针灸、按摩、药物的治疗作用均通过经络的流通、传导而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