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并流区多元生计的历史人类学考察_王晓.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8500 上传时间:2017-10-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7.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江并流区多元生计的历史人类学考察_王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江并流区多元生计的历史人类学考察_王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江并流区多元生计的历史人类学考察_王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江并流区多元生计的历史人类学考察_王晓.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90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 16 辑 ) 三江并流区多元生计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王晓 * 摘要:广泛意义上的三江并流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腹地。这里高山丘 陵峰峦跌宕。在主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世居于此的各少数民族相应创造出了多元化的生 计模式。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各生存手段也经历着一系列的变迁。 关键词:三江并流 ;自然地理;生计模式;历史人类学 三江并流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三江并流区”仅指申遗成功的滇西北部分,主体 位于迪庆州和怒江州;而本文所考察的广义上的“三江并流区”则远远超出这一范围,指的是介于 东经 98。100。 30、北纬 25。 3029。之间的广袤

2、地方。广泛意义上的三江并流区,因其丰富的文化 多样性,为在跨文化视野中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地方性资源。斯图尔德曾经指出,整个人类 文化体系可分为核心文化和次要文化两部分,核心文化指的是与人类生计活动和经济安排有关的文 化,除此之外的是次 要文化。既然生计活动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本文即试图站 在历史人类学的视角上对当地的生计模式进行 _番探究,以兹作为瞭望本地文化之橱窗。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告诉我们, _个地方居民生存方式的选择,往往同当地的 自然地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抛开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绝对化思维逻辑,我们不得不承认:地理因 素尤其是气候和地貌,与人们的体

3、质、心理特征、意识及文化的不同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渊源关系。 马克思就极为重视地理环境的影响,多处用地理条件来解释社会现象。正如有学者所强调的,从某 种意义上 说,地理环境的决定作用是一种铁的法则, _条铁律。所以,在对生计模式研究之前,有 必要就其自然地貌做一概述。 本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腹地,是第 _阶梯迈向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平均海拔达 *作者简介:王晓,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助理,主要从事西南藏区 相关研究。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项目“川青滇藏交界区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动力学研究” ( 项目编号: 12BMZ012)的阶 段性成果。 国朱利安 H.斯图

4、尔德文化生态学的概念与方法,贾仲益译,载张海洋主编民族研究文集学 科建设与应用研究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620 638 页。 在论证资本主义的产生问题时,马克思便强调了地理环境的决定性作用。他说“资本的母国,不是草木繁 茂的热带,而是温带地方。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 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见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 ), 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561 页。 辛向阳、倪健中:南北春秋:中国会不会走向分裂, 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5、版,第 22 页。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边疆学与跨境民族研究 91 四千米以上。整体而言,山脉、河谷相间是这里的主要地貌特征。西藏境内的伯舒拉岭、他念他翁 山和宁静山在进入云南后分 别改名高黎贡山、碧罗雪山和云岭。在这些峻峨重叠的峰峦之间,怒江、 澜沧江和金沙江并流奔腾,深切高山而过,形成两山夹一川,两川夹一山”的奇观。这里是典型 的“ V”形峡谷,在有些地方,由于山峰太高,峡谷太深,站在江边看蓝天,不过是一条狭长的缝 隙, _天之中

6、除了正午时分见得到太阳光线外,其他时候都昏暗不明,故有望天一条线,望地 _ 条沟,山鹰飞不过,猴子也发愁”之说。其中,怒江峡谷在丙中洛 一 带海拔高差达 3500 米,有“一 滩接一滩, _滩高十丈”的说法,相比北美洲的科罗拉大峡谷,有过之而无不及。 峡谷间向南奔 流的三条大江相当于豁开了三条暖湿气流北上的通道。大江南流,暖湿气流北进, 加上“高山屏列,北方之寒风无由侵入之故”使得本区成为青藏高原“多雨极温和之区域”。这 带年平均气温在 10 C 左右,与藏北高原的年平均 -2 C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依地理学相关研究, 本区主要受海洋性季风尤其是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强烈影响而形成降雨。但缘于

7、山势阻隔,降 水分布并不均匀。西南季风在怒山、云岭以西作用旺盛,保证了丰富的降水量,尤其是在高黎贡山 西坡,受山体阻挡“风雨西来,一天俱漫”年降水量超过 1300 毫米。由于地势的屏障作 用,濒临 西南季风来向的地区降水丰富,越往东、北方向去,降水量则依次递减“羊咱(德钦县云岭乡东 南)以南有大片的森林,地上长着苔藓,但以北却是一片干燥、多岩石的原野”,等深入到巴塘一 带的金沙江河谷,年降水量甚至减至 400 毫米以下,是本区降水最少的地方。由此看来,似乎一切 水分都集中到西部的山脉里去了。 本区地表起伏之悬殊为我国其他地方所罕见,固有“横断”之称。 20 世纪前半叶,美国探险家 约瑟夫洛克曾

8、在此进行过长时段的人类学考察,对于这里的地貌特征,他发出过这样的感叹: 要走到这个地区是一件很艰难的 事,因为它是亚洲最孤立的地区。新疆肯定是遥远的 地方,但汽车和飞机使它接近文明。而这里也许从来听不到汽车的喇叭声,因为要在这样 的高山深谷地区修建一条公路几乎是不可能的。至于飞机,要找一个搭帐篷的平地都很困 难,怎么能有降落飞机的地方 ? 布罗代尔曾指出:“山通常是远离文明的世界,而文明又是城市和低地的产物。山没有自己的文 明史,它几乎始终处在缓慢传播中的巨大文明潮流之外。在横的方面,这些潮流能扩展到很远的地 方,但在纵的方向上,面对一道数百米高的障碍,它就无能为力了。”其实,这里的情况并没有

9、如 布氏所说 的那么糟糕。虽然在东西方向高山和大川成为其天然屏障,但在南北方向,山脉与河谷则 充当了天然的便捷孔道。对此,陶云逵有过精辟的阐述: 怒江、澜沧江,对于东往西,或西往东的交通上是一种阻碍,但是自北往南,或自南 往北未尝不是 _条天成的大道,因为虽然不能行舟,但是沿河而行的便利是很诱人的,设 如我们很笼统地叙述夹着这两条河的山脉形式和方向,则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以及云岭雪 山三者山脉,也多是自北而南的。这种形式,在交通方向上的便利与阻碍,和前述的河流 涂长望:中国气候区域,卢鋈译地理学报 1936 年第 3 卷 第 3 期,第 16 页。 美约瑟夫洛克:中国西南古纳西古国,刘宗岳译,云

10、南美术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90 页。 圍约瑟夫洛克:中国西南古纳西古国,刘宗岳译,云南美术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90 页。 张荣祖、郑度、杨勤业等横断山区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0 53 页。 圏约瑟夫洛克:中国西南古纳西古国,刘宗岳译,云南美术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90 页。 法法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第 1 卷 ), 唐家龙、曾培耿译,商务印书馆 2009 年版, 第 31 页。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

11、ts reserved, http:/ 92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 16 辑) 是一样,就是便于南北,而碍于东西。 历史上,源于北方的藏緬语各族,与源自南方的濮越各族,正是利用了这些天然的地理通道, 进行南来 北往的地理迁徙,民族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流与融合。其实,除南北纵向的通道外,本区 还存在着不少东西横向的通道,作为联系纵向通道的桥梁,有些甚至横贯整个走廊,联通内外,“茶 马古道”即是其代表。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 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对世居于此的各 少数民族而言,他们所直接

12、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无疑是高耸入云、壁立千 仞的座座雪山。 民国时期,郑逸苹考察过西康省的经济状况, 他描述说:“四千公尺至五千公尺之地,即为西康 之高原部分,约占全面积之十分之五,甚不适宜于各种农业作物之繁殖高三千公尺以下的河谷 方可言其耕种,而此河谷地仅占全康面积之十之二三,且被绝壁斜坡占去大部,可耕之土,又仅得 十之二三”先天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本区宜牧不宜农,造就了具有鲜明世界屋脊特色的游牧文 化。当下,人们很难再看到游牧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圈养和转场放牧。就转场放牧而言,其本质 是古老游牧的变种:差不多每年 10 月,高原牧场青草枯萎,村民们赶在大雪来临前将放牧在海拔

13、 4000 米以上的牦牛迁往海 拔 1500 米以下的热带牧场和村落牛圈过冬; 6 月,高原草场气温回升,雨 水充沛,春草萌发,村民又将牦牛和犏牛赶到海拔 2000 3500 米的温带草场; 8 月份以后,气温逐 渐升高,高原草地逐渐向雪线返青,村民们又将耐寒的牦牛迁往海拔 4000 米以上的寒带草场,不耐 寒的犏牛仍留在原地放养。不难看出,缘于气候的影响,高原放牧呈现出季节性迁移的特征。尤其 是在寒气未消的冬春时节,可放牧范围主要集中于海拔不足 1500 米的地方,使得草场成为一种稀缺 资源。从古至今,牧区百姓为了争夺优质草场,大打出手甚至拔刀相向的事件一 直未曾间断。 虽然该区沟壑纵横、山

14、高坡陡,但仍零星存在着一些缓坡平台,可以利用来发展农业。但由于 山势相对高差大“立体农业”特征突出。以海拔 2800 米为界,以下地区一年两熟,以上地区一年 熟。大春粮食作物,高寒山区以青稞、马铃薯为主,还有少量的小麦、荞麦、大麦、燕麦;山区 和半山区以玉米为主,还种植燕麦、芸豆、大麦、水稻、大豆、高粱;河谷地区以玉米、水稻为主, 还种植大豆、高粱、杂豆、小春粮食作物,南部、中部河谷地区以小麦为主,还种蚕豆、豌豆、大 麦、青稞;北部河谷地区以青稞、小麦为主,还种燕麦、大麦、蚕 豆,但种植数量很少。除粮食作 物外,药材、烟叶和以油菜为主的油料作物等亦有不同比重的种植。遗憾的是,这些缓坡坝子毕竟

15、面积有限、分散,而且地高水低,春旱严重,水、肥问题突出,加上河谷地区坡度大、人口相对集 中,土壤侵蚀往往相当严重,致使产量逐年下滑,不能自给。以贡山地区为例,史载当地“虽每年 种杂粮两次,然一家之计均不能满足,每届青黄不接之际,大半苦于无粮,仰屋兴叹,饥耐以到粮 陶云逵碧落雪山之傈僳族,载夏鼐、陈寅恪编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七册 ), 商务印书馆 1948 年版,第 332 334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 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603 页。 郑逸苹西康与畜牧中国建设 1936 年第 13 卷第 6 期,第 27 32 页。 魏乐平:云南藏区乡村多元生计变迁的经济人

16、类学分析 以云南德钦县茨中村为例,载经济问题探 索 2012 年第 4 期,第 33 页。 迪庆藏族自治州概况,民族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24 页。 高以信、陈鸿昭、吴志东等西藏土壤,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286 页;张荣祖、郑度、杨勤业等: 横断山区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第 106 页。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边疆学与跨境民族研究 93 熟,成为习惯,足食之家全景不过数户”。有意思的是,近代以降,天

17、主教的传入带来了葡萄种植 技术。近年来,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在地方各级 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原来只有教堂零星种植的作物 已俨然形成一定的种植规模和品牌效应。以德钦县燕门乡为例, 2011 年,其葡萄种植面积达 1917.93 亩,生产总量达503147 吨,其中巴东村和茨中村分别为 163357 吨和 144200 吨,占德钦县 总产量的 60%以上。据茨中村民介绍,如果风调雨顺,每亩可产葡萄 500 斤,酿成酒差不多达 1000 斤,若以每斤 15 元来计算,收入在1. 5 万元左右。 或许正是有感于仅凭农牧不足以糊口,所以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该区民众都会利用闲暇 时间进行采集和狩猎,以此补

18、贴家用。 菖蒲桶志对这一现象有明确的记载“菖属夷人男子,每 于农隙时,即从事打猎。在冬春雪封山期间,各种鸟兽因气候寒冷,不能藏处深山,尽皆窜匿江边, 围猎之人尤多,所用猎器,尽用弩弓、弩箭、猎犬,惟无渔户,亦无渔具”。虽然在大多数人看来 采集狩猎活动是仅能糊口的经济”,但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在物质紧缺的日子里是它们满足了人 们的温饱,维持了他们的生活。截至目前,虽然当地社会早已发展至半农半牧的定居阶段,但采集 狩猎作为生存的辅助性活动”却 _直存在着。这些辅助性的采集狩猎活动为生活在大山中的人 们提供了更 多的生存选择的方案,他们不必将自己束缚在某 _种生计方式上,遇到灾荒之年他们完 全可以退回

19、到山林之中,过上短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以渡过难关。 除农牧活动外,家庭手工业也是他们必要的生存技能。费孝通曾指出,传统的中国农民大多是 身兼农夫与工人的双重身份,除了进行农事活动外,每个自给单位,家庭、村落,或是庄园,必须 经营着 一 些基本工业,不论如何简单,用来满足他们生活上的需要。正因为如此,这里所有的男子 几乎都能做 _些简单的木工,如修建房屋、编织竹篾器等,而妇女都要学会渍麻和酿酒等技艺。 此外,商业交换也是他们的主 要生存手段。马克思曾注意到,交换往往发生在相邻社会的边界 线上。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大凡两个民族接触的地方大概是商业发达的地方,因为两个民族 , 因风俗习惯有异,所需要的

20、自然不同,若两地物产悬殊,则贸易更当繁盛。”由于该区自古便是重 要的民族走廊”,无疑为内部各民族之间展开互通有无的贸易打下先天性基础。古老的东巴经多 格绍中所讲述的“马帮九兄弟”的故事 就为藏纳贸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佐证。本地居民笃信藏 传佛教,转山是他们一年一次的必要宗教活动。转山有大转山和小转山之分,小转山一次需三五日, 大转 山一次则要十天半个月。转山的出发点虽是宗教性的,但参与其中的人们却往往在沿途换取或 购买家用必需品,客观上促进了沿线贸易的繁荣。作为本区的最高峰,卡瓦博格名震康藏。每到冬 征集菖蒲桶沿边志,载陈瑞金主编怒江旧志整理(内部刊印 ), 第 116 页。 见茶业、水果及食用

21、坚果生产情况,燕门乡政府提供, 2013 年 10 月 17 日。 菖蒲桶志,载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志,民族出版社 2006 年 版,第 525 页。 圏马歇尔萨林斯石器时代经济学,张经纬等译,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年版,第 3页。 美 詹 姆 斯 * C.斯科特:衣民的道义经济学 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等译,译林出版 社 2007 年版,第 79 页。 温士贤:家计与市场:滇西北怒族社会的生存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156页。 费孝通云南三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98 页。 美托马斯 - C.

22、帕森斯:卡尔马克思,人类学家,何国强译,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172 页。 李氏金:云南阿敦子 - 个汉藏贸易要地东方杂志 1944 年 第 40 卷第 16 号,第 56 页。 故事内容是这样的:“藏族聪本(生意官)马帮九兄弟,赶着九十九个驮子来,露宿打野时,丢失一床白毛 毡。原来那床白毛毡,是被长角黑犏牛吞吃了。这藏族九兄弟,去抓盗贼而没有抓到。于是,他们在九股道的交叉 口,打开獐皮炒面袋,用净面净饭,敬献给多格。多格神作法降大雪,黑犏牛找不到草吃,饿死了,这藏族九兄弟 从饿死的犏牛肚子里得到了那床白毡。藏族九兄弟,又用藏刀把天地间的秽鬼脏鬼镇压下去了。”参见和志武东巴 经典

23、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49 页。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94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 16 辑) 季,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来朝雪山者极多。由于卡瓦博格属羊,所以每逢十二年一遇的羊年,来此 朝山者尤数十百倍于平时。民国女密使刘曼卿入藏途中过阿敦子(今德钦县城 ), 亲眼目睹过转山 贸易的繁荣: 阿敦为朝山必经之道,远如拉萨、察木多,近如江卡、乍丫 一 带人民,邀群结伴,不 惮千里之劳长途跋涉。其中有黄发之幼童,有妙龄之少女

24、,亦有强健男妇、苍颜翁妪,熙 熙攘攘,络绎不绝阿敦人称之为“阿觉哇”。彼等一至,则敦市妇女全体动员,阿觉哇 照例野居于街后地坝,是地妇女即向商店借货货物,亟待转易。若商店稍有迟疑,则将所 佩首饰临时抵押之,立与阿觉哇多方结纳,或以布足疋、铜锅,换其麝香药材,或以针线 杂货换其兽皮羊毛,均无不利市什倍阿敦本地妇女不农不牧,专靠与阿觉哇交易 为生。 如果说转山贸易主要是内部交换的话,那茶马古道则连接了内外不同的世界。整体而言,本区 的茶马古道大致有两条路线:川藏线与滇藏线。川藏线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 , 自康定起又分南、北两路:北路是从康定向北,经甘孜、德格进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

25、藏地区; 南路则是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再抵达昌都与北路汇合后通往卫藏地区。 滇藏线,即以云南普洱为起点,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然后沿澜沧江进入西藏,直抵芒康, 或者过了梅里雪山之后在甲郎沿怒江支流玉曲河北上,到达邦达,或者翻梅里雪山 ,过怒江,再经 察隅、波密、林芝,到达拉萨、曰喀则等地。实际上,茶马古道和转山贸易线多有交叉,形成一个 点线面相结合的贸易网络。以德钦县城为例,历史上它不但是转山贸易重镇,同时又位于茶马古道 的交易路线上“每日马队首尾衔接,蹄声铃声交作,吞吐货物不下千驮”故有“雪山市场”的美 誉。这无疑验证了约翰哈特的断言:“当代大多数采集狩猎民族都生

26、存于边缘地带,但他们赖以为 生的采集狩猎活动已被卷入到更广阔的经济体系之中。在市场的驱使下, 一 些群体还专门开发了 一 些用于交换的特殊产品。”由于经商的原因,有不少人长途 跋涉来到这里,并最终定居于此。对他 们而言“说什么天涯海角,总是为安家乐业;哪管他异域奇城,只求得贸易通商”。近年来,随 着川藏、滇藏公路的相继打通,来此经商的外地人更是络绎不绝。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本地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尝试着走出山谷,外出打工挣钱。但调查发现,由于他们接受的教育程度相对较 低,而城市生活成本又普遍偏高,绝大部分人也只能勉强维持温饱而已。 近年来,本地区壮阔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包容并蓄的多元文化,每年都

27、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尤 其是云南省政府,更是把三江并流”作为其旅游业发展的主打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头脑灵 活的村民抓住机会,利用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开办旅馆,有些人还兼职做了导游。以茨中村为例, 由于茨中天主教堂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所携带的异域文化,每年来此观光甚至是搞学术考察的人络绎 不绝,于是该村开设了数家家庭旅馆。笔者在此田调时所投宿的茨中客栈”即紧挨着教堂,旅社 分上、下两层,共 10 间客房。据客栈老板讲述,生意虽有淡旺季之分,但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一 年挣个六七万块钱不是什么大问题。眼见村民因自己发了家,致了富,茨中教堂也在神父的带领下 扩建了两边的厢房,为游客提供食宿,收取费 用

28、,以此增强教会的自养能力。但正如有的学者所洞 据说,卡瓦格博从海底升起的那一天,正好是羊年羊月羊日。 黄举安:云南德钦设治局社会调查报告,载云南省德钦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德钦县志,云南民族出版社 1977 年版,第 379 页。 刘曼卿国民政府女密使赴藏纪实,民族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49 150 页。 John A. Hart “Form subsistence to market I A case study of the Mbuti net hunters in Human Ecology”, Vol. 6, No3, 1978, p. 326. 刘赞廷:盐井县志,载中国地方志集成西

29、藏府县志辑,巴蜀书社 1995 年版,第 390 页。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边疆 学与跨境民族研究 95 见,旅游业的发展在为宁静的山地生活注入外部世界新鲜元素的同时,也干扰了他们原有的乡村秩 序。无法分享旅游业所带来利益的村民对因旅游而发家致富的人颇有微词;而做旅游生意的人家为 拉拢客源,在私下也产生了不少的矛盾,原本和谐的人际关系,现在变得逐渐复杂起来。 除以上提到的生存策略外,该区还零星存在着其他一些非常态型”的生计模式,具代表

30、性 的有行乞、出家和抢劫等。由于该区物质资源相对稀缺,乞讨在这 _带颇为常见。对此,范义田曾 有详细的描述: 古宗渡江入内地乞食者,所在多有,而以废磨 之冬腊月尤多,老壮妇孺,佝偻相携, 百十为鲜,恍如举一小部落以俱来者,故余称之曰“乞丐游行”其装束,头戴尖形皮 帽,或以辫发缠头,系骨角为饰,足穿深统革靴,身着宽大毛衣,束带腰间,上收其襟, 以当行囊,食具零件,皆实其中。妇人产子,亦仅裏具脐带,怀之而行,时闻其衣袖中呱 呱儿啼也。当其游行村间,垢面浊手,杖木棍,沿门托钵,口讽梵咒,俨如僧侣化缘状。 更有伟丈夫,持鼗鼓,擎长矛,挺然入门,力振其鼓,高声大昌或有父子夫妇,跳舞 市肆见,始则拉胡琴,

31、唱蛮调,态度雍容,以左右足踵互相点地为节奏;继则摇其鼗鼓 , 高其声调,或曲一足作商羊舞,或转其身作天魔舞,历时虽久,曾无眩晕之苦,其旋转成 都之高,实足惊人也。献技既毕,向市民乞钱,又顾而支他。迨夕阳西下,则群就山水平 旷之间,张幕休息,无雨则露处,以日见所乞饭,预备以供足岁,仍取所备酥油炒面(以 干牛肉或青稞为细末 ) 等果腹。暝色既近,万籁俱寂,皆合掌趺坐,讽诵藏经,妇女亦一 面手纺织毛绳,一面随声应和,其声大半用鼻音,而间以喉音,沈押深宏,众口如一,嗡 嗡然若万蜂飞舞。夜将半,始划然阒静,横卧直躺,鼾声雷动矣。 出家可粗略划分为两种:其一是入寺庙做喇嘛或觉母 (尼姑 ), 其二是进教堂

32、当神父或修女。就 佛教家庭而言 ,一 般情况下“家有二子者,以一子当喇嘛,有三子者,以二子当喇嘛”,尤其是贫 穷家庭,为了能让儿子过上舒适的日子”,更是把出家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这种迫于生计而选 择入教的现象在天主教和基督教初传该区的时候更为普遍。彼时,无论是天主教还是基督教,背后 都有势力强大的殖民帝国的支持,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靠周济穷人和免费发放药物吸引了不少人 , 民众将此称为“吃教”。而这也恰好证明了中国民众宗教信仰的功利性特征。亦如费孝通所感慨的: “我们对鬼神也很实际,供 奉他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免灾逃祸。我们的祭祀有点像请客、疏 通、贿赂。我们的祈祷是许愿、哀乞。鬼神对于我

33、们是权力,不是理想;是财源,不是公道。” 现如今,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温饱对大部分人来说已不再是什么大问题,把出家当作混口饭 吃的现象也大为减少。上盐井村的天主教徒阿姆林、加拉告诉笔者:“过去家里都比较穷,出来做修 女的人会比较多,现在都有钱了,男的连神父都不愿意去做,更不要说修女了。”然而,必须要强调 的是,经济好转也只是相对而言,在偏远的农牧区贫穷还是一如既往地延续着。笔者于巴塘做调查 时,在康 宁寺见到了多达 30 人的未成年阿卡。通过闲聊发现,他们大部分来自较为贫困的农牧家 庭。与其说他们崇信佛教,倒不如说他们为生活所迫。 温士贤:家计与市场:滇西北怒族社会的生存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34、社 2013 年版,第229 页。 许韶明、何国强整体稀缺与文化适应:三岩的帕措、红教和民俗,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第 33 页。 范义田:谈谈江边古宗,载云南边地问题研究(上册 ), 云南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1933 年,第 60 页。 罗布桑却丹:蒙古风俗鉴,赵景阳译,辽宁民族出版社 1988 年 版,第 171 页。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 3 卷 ), 群言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11 页。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9

35、6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 16 辑) 此外,抢劫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也被视为一种生存手段 。历史上,因迫于生计而劫掠商队甚 至是官员的事情就时常发生,其中尤以三岩地区为甚。地理位置上,三岩居德格之南,江卡之北, 贡觉、乍丫之东,巴塘之西,跨金沙江之上,有上岩、中岩、下岩之分。自东至西,仅二百余里, 自南至北,计四百余里”。若具体至今行政区域,则包括金沙江一带川、藏二省(区)的 5 县 14 乡。这里处处山峰雪岭、悬崖峨壁,长期处于“无法无官”的状态,百姓半农半牧,居无定所, 主要以劫掠杀人为生,被称之为“夹坝”。当地甚至流传有一首强盗歌:“天际亮起一颗星斗, 外出抢劫正是时候;渴望占领那个 地

36、方,再平平安安返回家。”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衡量三岩 男性能力大小的标准是他们参与夹坝次数的多寡,次数越多就被认为越有能力,就会获得更多的尊 重,故有男子不抢劫,不如守灶门”的说法。关于这一点,清人傅嵩秌有详细的记述: “ ( 三岩) 无土司头目管束,各不相下,或数十户为一村,或百余户为一村,不相往来。各村亦常互斗,一人 有仇,同村为之报复。岁时与汉人不同,与番人亦异,自耕自牧,草场地亩,疆界甚严,且以行劫 侵殴为业。”历代政府因其地处偏远,权力不能及,也多听之任之,甚至有军事行动路经该地时 , 也不得 不绕道而行。如今,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权力的深入,靠劫掠杀人度日的现象已大为 改观

37、,但深入当地生活,仍可偶尔闻听此类事件。 不难看出,以上三种非常态型”生计方式都与贫困有着直接的联系。近年来,随着国家的重 点扶持,地方经济大有好转,那些靠非常态手段谋生的现象趋于减少,但远未达到根治的程度。所 以,发展当地经济消除贫困仍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未来很长 _段时间内要狠抓落实的一项工作。 (致谢:本文得到中山大学藏学研究专家坚赞才旦的悉心指点,特表谢意。 ) 傅嵩休西康建省记,中华印刷公司 1932 年版,第 49 页。 分别为西藏芒康县的戈波、尼增、宗西、竹巴龙;江达县的邦拉、生达;贡觉县的克日、罗麦、沙东、敏 都、雄松、木协;四川省白玉县的山岩;巴塘县的甲英等。 马丽华:金沙江畔有三岩,作家杂志 2003 年第 2 期,第 27 页。 傅嵩休西康建省记,中华印刷公司 1932 年版,第 49 页。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