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黄鹤楼送别苏教版18660.pdf

上传人:得** 文档编号:84957764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8.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黄鹤楼送别苏教版18660.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黄鹤楼送别苏教版18660.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黄鹤楼送别苏教版1866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黄鹤楼送别苏教版18660.pdf(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 1 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诗为文之魂,文为诗之体,诗文呼应,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意境。课文情感充沛、语言简洁优美,“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突出。根据高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我将体会作品的情感、领悟本课诗文相互融合的特点及其表达方法作为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作为“走进名著”主题单元中一篇课文,还要引导学生感悟古诗名篇的魅力。厦门的小学生使用人教版教材,在第 7 册已学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在第 9 册第二单元对“通过景物

2、表达感情的表达方式”已有初步了解,所以朗读、背诵、理解该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我以学定教,把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体会作品的情感,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教学中,教师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立足文本,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在语文实践中层层深入地指导学生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二、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词,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二)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三)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课前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关系。(二)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3、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定基调。刚刚大家听的这首歌送别,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鹤楼送别拥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送别。(板书课题,读课题。)(二)整体把握知大意。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想象黄鹤楼送别的情景。2.完成填空题,书写时不仅要把生字写正确,还要注意行款整齐,力求美观,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 2 页 有一定的速度。3.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出古诗的节奏感。(三)诗文对照悟别情。1.说说古诗的意思,相机点拨。画出相关的语句,解决疑难。2.默读课文,诗文对照,思考:能够直接解释这首诗的只有第 1、4 自然段和其他个别语句。课文为什么还要写第 2、3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从文中找出

4、一个词来概括。(“依依惜别”)3 细读第 2、3 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先默读课文,画出那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二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再随机展开交流。)(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谈谈对离别的感受。(2)读李白说的三句话。思考、讨论:你从这三句话中读懂了什么?(3)读孟浩然说的话。思考、讨论:你从孟浩然的话中读懂了什么?(4)有感情地朗读二人的对话和古诗。(四)诗文对照悟表达。1.联系古诗,理解第 2、3 自然段的内容是本文作者根据古诗和二人之间的关系想象出来的,再回应前面提出的问题“课文为什

5、么要写第2、3 自然段?”从而把握本篇课文“文包诗”的特点。(作者通过描写二人分别时的行为和语言,能更好地表达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和依依惜别之情。通过阅读这两段想象性的文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感情。)2.领悟古诗的抒情方法。(1)本文通过三四百字具体描写了二人依依惜别的场景,李白的诗只有 28 个字,他是怎样抒发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呢?(2)为什么此时此刻,李白眼睛看不见三月的美景,看不见似锦的繁花,只看见远去的孤帆和流向天边的一江春水?(3)小结:眼中之景表达的是心中之情。李白正是借这些景物来抒发心中的感情,这就是“借景抒情”。3.领悟全文的写作特点。本课诗文相互融合,诗歌是文章的灵

6、魂,文章是诗歌的身体。虽然抒发着相同的情感,但是诗和文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各有特点:诗人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而文章的作者是根据古诗,发挥想象,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语言来表达感情。前者含蓄,耐人寻味,后者直白,通俗易懂。4.结课,布置作业和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简案)一、教学目标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 3 页(一)巩固生字、词,背诵古诗。(二)体会其它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三)把握“文包诗”想象丰富的特点,发挥想象力,尝试把古诗扩写成故事。二、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文包诗”想象丰富的特点,发挥想象力把诗扩写成故事。三、教学准备 学生阅读李白的赠汪伦送友人金陵酒肆留别,理解诗

7、歌的思想内容,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四、教学过程(一)听写生字词,检查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情况。(二)交流对李白的其他几首送别诗的阅读收获,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三)以 黄鹤楼送别为例,分析本文作者是怎么展开想象的?(抓住“辞”字想象送别的情景,课文第 2、3自然段就是依据想象创编出来的。)然后以一诗为例,发挥丰富的想象,把古诗改写成故事。(四)学生写作,化诗成文。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

8、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