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8年高考生物试题真题专项练习——专题09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47476.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8年高考生物试题真题专项练习——专题09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47476.pdf(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6-2018 年高考生物试题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 09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1(2018 海南卷,14)杂合体雌果蝇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相应片段发生对等交换,导致新的配子类型出现,其原因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 A基因重组 B染色体重复 C染色体易位 D染色体倒位 【答案】A【解析】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相应片段发生对等交换,导致位于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了重组,其变异属于基因重组,A 正确。2(2018 江苏卷,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
2、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答案】A 3(2018 全国卷,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 M 和 N 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 M 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 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 M 和 N 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突变体 M 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 B突变体 M 和 N 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 C突变体 M 的
3、 RNA 与突变体 N 混合培养能得到 X D突变体 M 和 N 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 DNA 转移【答案】C【解析】突变体 M 需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可以说明突变体 M 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可能丧失,从而不能自身合成氨基酸甲,而导致必须添加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A 正确;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突变体 M 和 N 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B 正确;M 和 N 的混合培养,致使两者间发生了 DNA 的转移,即发生了基因重组,因此突变体 M 与突变体 N 混合培养能得到 X 是由于细菌间 DNA 的转移实现的,而不是突变体 M 的 RNA,C 错误,D 正确
4、。4(2018 海南卷,17)蜜蜂中,雌蜂是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的二倍体,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直接发育而来的。某对蜜蜂所产生子代的基因型为:雌蜂是 AADD、AADd、AaDD、AaDd;雄蜂是 AD、Ad、aD、ad。这对蜜蜂的基因型是 AAADd 和 ad BAaDd 和 aD CAaDd 和 AD DAadd 和 AD【答案】C【解析】由雄蜂的基因型可推测亲本雌蜂的基因型为AaDd,后代的雌峰是由雄性的精子与雌蜂的卵细胞结合形成的,据此推测亲本雄性的基因型为 AD,C 正确。5(2018 天津卷,2)芦笋是雌雄异株植物,雄株性染色体为 XY,雌株为 XX;其幼茎可食用,雄株产量高。以下为两种培
5、育雄株的技术路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形成愈伤组织可通过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诱导 B幼苗乙和丙的形成均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 C雄株丁的亲本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 XY、XX D与雄株甲不同,雄株丁培育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答案】C【解析】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使用比例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当二者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再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植株乙与丙的基因型为 XX 或YY,因此雄株丁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XX、YY,C 错误;雄株甲是通过无性繁殖形成的,形成过程中不会进行减数分裂,因此也不会发生基因重组;雄株乙是通过有性生殖形成的,形成过程中经过了减数分
6、裂,因此会发生基因重组,D 正确。6(2018 浙江卷,14)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 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 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D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答案】C 7(2018 海南卷,18)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了解这两个种群所在地区之间的距离后作出判断 B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C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死亡率 D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出生率【答案】B【解析】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若两个种群之
7、间形成了生殖隔离,即两者不能交配,或交配的后代不育,则两个种群属于不同物种,B 正确。8(2018 海南卷,24)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 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 C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 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B【解析】根据共同进化的观点,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促进物种甲的进化,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B 错误。9(2017江苏卷.6)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遗传病是指基因结构改变而引发的疾病 B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都是遗传病 C
8、杂合子筛查对预防各类遗传病具有重要意义 D遗传病再发风险率估算需要确定遗传病类型【答案】D【解析】遗传病是指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可能是基因结构改变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A 错误;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不一定都是遗传病,可能是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B 错误;杂合子筛查用于检测基因异常引起的遗传病,而染色体遗传病属于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不能用杂合子筛查法筛选,C 错误;不同遗传病类型的再发风险率不同,所以遗传病再发风险率估算需要确定遗传病类型,D 正确。10(2017江苏卷.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
9、因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答案】A 11.(2016 上海卷.23)导致遗传物质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图 8 字母代表不同基因,其中变异类型和依次是 A.突变和倒位 B.重组和倒位 C.重组和易位 D.易位和倒位【答案】D【解析】中少了基因 ab,多了基因 J,是非同源染色体间发生了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dc 基因位置发生了颠倒,属于倒位。12.(2016 海南卷.23)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数目异常,可能导致的
10、遗传病是 A先天性愚型 B原发性高血压 C猫叫综合征 D苯丙酮尿症【答案】A 13.(2016 海南卷.24)下列叙述不属于人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遗传特征的是 A男性与女性的患病概率相同 B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患者 C患者家系中会出现连续几代都有患者的情况 D若双亲均无患者,则子代的发病率最大为 3/4【答案】D 14.(2016 海南卷.25)依据中心法则,若原核生物中的 DNA 编码序列发生变化后,相应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不变,则该 DNA 序列的变化是 ADNA 分子发生断裂 BDNA 分子发生多个碱基增添 CDNA 分子发生碱基替换 DDNA 分子发生多个碱基缺失【答案】【解析】原核
11、生物中的 DNA 编码序列发生变化后,相应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不变,可能的原因是 DNA 分子发生碱基替换。碱基增添或缺失均会导致多个氨基酸序列的改变。15.(2016 江苏卷.12)下图是某昆虫基因 pen 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基因 pen 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基因 pen 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虫和 pen 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答案】C 16.(2016 江苏卷.14)右图中甲、乙两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发生变异(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个体甲的变异对表型无影响 B.个
12、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 C.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 3:1 D.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表型无异常【答案】B 17.(2016 天津卷.5)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枯草杆菌 核糖体 S12 蛋白第 55-58位的氨基酸序列 链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 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野生型 能 0 突变型 不能 100 注 P:脯氨酸;K 赖氨酸;R 精氨酸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S12 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 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 C.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 D.链霉素可以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答案】A 18
13、.(2016 北京卷.3)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 F 区和 T 区。20 世纪 90 年代初,F 区豹种群仅剩 25 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 区引入 8 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 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 F 区的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答案】A【解析】题干中“经过十年,F 区豹种群增至数百余只”,由于豹与豹之间的基因组成存在差异性,因此随 着 F 区豹种群密度的增加,其遗传多样性增加;A 正确。题干中没有关于十年后 F 区中豹种群性别比例的 相关描述
14、,无法确认其性别比例的变化;B 错误。丰富度为群落特征,而豹群为种群,种群数量增加,没有 改变丰富度;C 错误。引入 T 区的豹后,引入的雌豹与 F 区的雄豹交配,产生后代,且种群数量在增加,由此推出致病基因频率下降;D 错误。19(2017江苏卷.30)(8 分)某研究小组以同一品种芹菜根尖和花粉母细胞为材料,开展芹菜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图 1、图 2 是从两种材料的 30 个显微图像中选出的两个典型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1)将剪取的芹菜幼根置于 2 mmol/L 的 8-羟基喹啉溶液中处理,以提高根尖细胞中有丝分裂的_期细胞的比例,便于染色体观察、计数。(2)实验中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
15、液分别处理根尖、花粉母细胞,目的是_。再用低浓度的 KCl 处理一段时间,使细胞适度膨胀,便于细胞内的_更好地分散,但处理时间不能过长,以防细胞_。(3)图 1 是_细胞的染色体,判断的主要依据是_。(4)分析根尖细胞染色体核型时,需将图像中的_进行人工配对;根据图 1、图 2能确定该品种细胞中未发生的变异类型有_(填下列序号)。基因突变 单体 基因重组 三体【答案】(1)中 (2)去除细胞壁(使细胞分离)染色体 吸水涨破(3)花粉母 同源染色体联会(4)同源染色体 20(2017江苏卷.27)(8 分)研究人员在柑橘中发现一棵具有明显早熟特性的变异株,决定以此为基础培育早熟柑橘新品种。请回答
16、下列问题:(1)要判断该变异株的育种价值,首先要确定它的_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2)在选择育种方法时,需要判断该变异株的变异类型。如果变异株是个别基因的突变体,则可采用育种方法,使早熟基因逐渐_,培育成新品种 1。为了加快这一进程,还可以采集变异株的_进行处理,获得高度纯合的后代,选育成新品种 2,这种方法称为_育种。(3)如果该早熟植株属于染色体组变异株,可以推测该变异株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有多种联会方式,由此造成不规则的_,产生染色体数目不等、生活力很低的_,因而得不到足量的种子。即使得到少量后代,早熟性状也很难稳定遗传。这种情况下,可考虑选择育种方法,其不足之处是需要不断制备_,成本较高。(
17、4)新品种 1 与新品种 3 均具有早熟性状,但其他性状有差异,这是因为新品种 1 选育过程中基因发生了多次_,产生的多种基因型中只有一部分在选育过程中保留下来。【答案】(1)遗传(2)纯合 花药 单倍体(3)染色体分离 配子 组培苗(4)重组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有多种联会方式,染色体分离时不规则,就会形成染色体数目不等、生活力很低的配子,结果不能完成受精作用,得不到足量的种子。育种是植物组织培养,需不断制备组培苗,成本较高。(4)新品种 1 的形成是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形成,属于有性生殖,是基因重组的结果,新品种 3 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结果,属于无性繁殖,基因没有重组,所以前者产生的多种基因型中只有
18、一部分保留下来,后者全部保留下来。21(2017北京卷.30)(18 分)玉米(2n=20)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近年来常用的一种单倍体育种技术使玉米新品种选育更加高效。(1)单倍体玉米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_,因此在_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联会,导致配子中无完整的 _。(2)研究者发现一种玉米突变体(S),用 S 的花粉给普通玉米授粉,会结出一定比例的单倍体籽粒(胚是单倍体;胚乳与二倍体籽粒胚乳相同,是含有一整套精子染色体的三倍体。见图1)根据亲本中某基因的差异,通过 PCR 扩增以确定单倍体胚的来源,结果见图 2。从图 2 结果可以推测单倍体的胚是由_发育而来。玉米籽粒颜色由 A、a 与 R
19、、r 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R 同时存在时籽粒为紫色,缺少 A 或 R 时籽粒为白色。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结出的籽粒中紫白=35,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_。推测白粒亲本的基因型是 _。将玉米籽粒颜色作为标记性状,用于筛选 S 与普通玉米杂交后代中的单倍体,过程如下 请根据 F1 籽粒颜色区分单倍体和二倍体籽粒并写出与表型相应的基因型_。(3)现有高产抗病白粒玉米纯合子(G)、抗旱抗倒伏白粒玉米纯合子(H),欲培育出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的品种。结合(2)中的育种材料与方法,育种流程应为:_;将得到的单倍体进行染色体加倍以获得纯合子;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答案】(1)10 减数 染色体组
20、(2)卵细胞 紫粒亲本是杂合子 aaRr/Aarr 单倍体籽粒胚的表现型为白色,基因型为 ar;二倍体籽粒胚的表现型为紫色,基因型为 AaRr;二者籽粒胚乳的表现型为紫色,基因型为 AaaRrr。(3)用 G 和 H 杂交,将所得 F1 为母本与 S 杂交;根据籽粒颜色挑出单倍体【解析】(1)单倍体玉米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与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相同,为 20/2=10。单倍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联会,染色体随机分配,导致配子中无完整的染色体组。(2)由图可以看出,单倍体子代 PCR 结果与母本完全相同,说明单倍体的胚由母本的卵细胞发育而来。A、a 与 R、r 独立遗传,共同
21、控制籽粒的颜色,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紫粒亲本是杂合子,两对等位基因各自相互分离后,非等位基因发生了自由组合;根据紫白=35 的性状分离比,紫粒占 3/8,由“3/8=3/41/2”可推出亲本中紫粒玉米的基因型为双杂合,白粒玉米的基因型为单杂合+隐形基因,即 aaRr/Aarr。根据图中的亲本的基因型可知,二倍体籽粒的颜色应为紫色,基因型为AaRr;单倍体籽粒由母本的配子发育而来,所以其基因型为 ar。胚乳都是由一个精子(基因组成 AARR)和两个极核(基因组成都为 ar)结合后发育而来,基因型为 AaaRrr。(3)按照(2)中的方法,可将 G和 H 杂交,得到 F1,再
22、以 F1 为母本授以突变体 S 的花粉,根据籽粒颜色挑出单倍体;将得到的单倍体进行染色体加倍以获得纯合子;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22(2017天津卷.9)(20 分)玉米自交系(遗传稳定的育种材料)B 具有高产、抗病等优良性质,但难以直接培育成转基因植株,为使其获得抗除草剂性状,需依次进行步骤 I、II 试验。获得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自交系A,技术路线如下图。(1)为防止酶切产物自身环化,构建表达载体需用 2 种限制酶,选择的原则是_(单选)。Ti 质粒内,每种限制酶只有一个切割位点 G 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序列中,每种限制酶只有一个切割位点 酶切后,G 基因形成的两个黏性末端序列不相同 酶切后,
23、Ti 质粒形成的两个黏性末端序列相同 A B C D(2)下表是 4 种玉米自交系幼胚组织培养不同阶段的结果。据表可知,细胞脱分化时使用的激素是_,自交系_的幼胚最适合培养成愈伤组织作为转化受体。(3)农杆菌转化愈伤组织时,T-DNA 携带插入其内的片段转移到受体细胞。筛选转化的愈伤组织,需使用含_的选择培养基。(4)转化过程中,愈伤组织表面常残留农杆菌,导致未转化愈伤组织也可能在选择培养基上生长。含有内含子的报告基因只能在真核生物中正确表达,其产物能催化无色物质 K 呈现蓝色。用 K 分别处理以下愈伤组织,出现蓝色的是_(多选)。A无农杆菌附着的未转化愈伤组织 B无农杆菌附着的转化愈伤组织
24、C农杆菌附着的未转化愈伤组织 D农杆菌附着的转化愈伤组织(5)组织培养获得的转基因植株(核 DNA 中仅插入一个 G 基因)进行自交,在子代含 G 基因的植株中,纯合子占_。继续筛选,最终选育出抗除草剂纯合自交系 A。II通过回交使自交系 B 获得抗除草剂性状(6)抗除草剂自交系 A(GG)与自交系 B 杂交产生 F1,然后进行多轮回交(下图)。自交系B 作为亲本多次回交的目的是使后代_。(7)假设子代生活力一致,请计算上图育种过程 F1、H1、H2、H3 各代中含 G 基因植株的比例,并在图 1 中画出对应的折线图。若回交后每代不进行鉴定筛选,直接回交,请在图 2 中画出相应的折线图。(8)
25、下表是鉴定含 G 基因植株的 4 种方法。请预测同一后代群体中,4 种方法检出的含 G 基因植株的比例,从小到大依次是_。方法 检测对象 检测目标 检出的含 G 基因植株的比例 PCR 扩增 基因组 DNA G 基因 x1 分子杂交 总 mRNA G 基因转录产物 x2 抗原-抗体杂交 总蛋白质 G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 x3 喷洒除草剂 幼苗 抗除草剂幼苗 x4 对 Hn 继续筛选,最终选育出高产、抗病、抗除草剂等优良性状的玉米自交系【答案】(1)A (2)2,4-D 乙 (3)除草剂 (4)BD (5)1/3(6)积累越来越多自交系 B 的遗传物质/优良性状(7)(8)X4,X3,X2,X1【
26、解析】(1)质粒作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载体,每种限制酶的切割位点最好只有一个,否则切割后会导致基因缺失,影响基因的表达;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位于DNA 上,G 基因编码的序列是蛋白质,没有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酶切后,G 基因和 Ti 质粒形成的两个黏性末端序列均不相同。织不含内含子的报告基因,不会出现蓝色;不论是否有无农杆菌附着,转化愈伤组织中都含有Ti 质粒,含内含子的报告基因,会出现蓝色;农杆菌附着的未转化愈伤组织,含内含子的报告基因位于农杆菌中,农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中的报告基因不能正确表达,不会出现蓝色。故选 BD。(5)由于转基因植株的核 DNA 中仅插入一个 G
27、 基因,设其基因型为 GO,则其自交后代含 G 基因的植株基因型为 GG 或 GO,比例为 12,纯合子占 1/3。(6)回交是指杂交后代与自交系 B 杂交,会使后代积累越来越多自交系 B 的遗传物质/优良性状。(7)自交系 B 不含抗除草剂基因,设基因型为 OO,则自交系 A(GG)与之杂交得 F1,基因型为 GO,都含有G 基因,再与自交系 B(OO)回交得 H1,基因型为 GO 和 OO,比例为 11,含有 G 基因的植株占 1/2,筛选去除基因型为 OO 的植株后,剩余的都是基因型为 GO 的植株,再回交,则与 H1 结果相同,含有 G 基因的植株占 1/2。若不筛选,则 1/2GO、
28、1/2OO 植株回交得 H2,基因型为 1/4GO、3/4OO,含有 G 基因的植株占 1/4;1/4GO、3/4OO 植株回交得 H3,基因型为1/8GO、7/8OO,含有 G 基因的植株占 1/8。(8)G 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不一定转录形成 mRNA,转录形成的 mRNA 不一定翻译形成相应的蛋白质,翻译形成的相应的蛋白质,不一定表现出抗除草剂性状,所以检测出的含 G 基因植株的比例,由小到大依次是 X4,X3,X2,X1。23.(2016 新课标卷.32)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两种来源。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所涉及到的碱基对的数目不同,前者所涉及的
29、数目比后者 。(2)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 为单位的变异。(3)基因突变既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隐性突变),也可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显性突变)。若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 AA 和 aa 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则最早在子 代中能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 代中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 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最早在子 代中能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纯合体。【答案】(1)少 (2)染色体 (3)一 二 三 二 24.(2016 天津卷.9)(10 分)鲤鱼和鲫鱼体内的葡萄糖磷酸异构酶
30、(GPI)是同工酶(结构不同、功能相同的酶),由两条肽链构成。编码肽链的等位基因在鲤鱼中是 a1 和 a2,在鲫鱼中是 a3 和 a4,这四个基因编码的肽链 P1、P2、P3、P4 可两两组合成 GPI。以杂合体鲤鱼(a1a2)为例,其 GPI 基因、多肽链、GPI 的电泳(蛋白分离方法)图谱如下。请问答相关问题:(1)若一尾鲫鱼为纯合二倍体,则其体内 GPI 类型是_。(2)若鲤鱼与鲫鱼均为杂合二倍体,则鲤鲫杂交的子一代中,基因型为 a2a4 个体的比例为_。在其杂交子一代中取一尾鱼的组织进行 GPI 电泳分析,图谱中会出现_条带。(3)鲤鲫杂交育种过程中获得了四倍体鱼。四倍体鱼与二倍体鲤鱼
31、杂交,对产生的三倍体子代的组织进行 GPI 电泳分析,每尾鱼的图谱均一致,如下所示。据图分析,三倍体的基因型为_,二倍体鲤鱼亲本为纯合体的概率是_。【答案】(10 分)(1)P3P3 或 P4P4(2)25%3(3)a1a2a3 100%25.(2016 四川卷.10)(12 分)图甲是从土壤中筛选产脲酶细菌的过程,图乙是脲酶基因转录的 mRNA 部分序列。(1)图中选择培养基应以 为唯一氮源;鉴别培养基还需添加 作指示剂,产脲酶细菌在该培养基上生长一段时间后,其菌落周围的指示剂将变成 色。(2)在 5 个细菌培养基平板上,均接种稀释倍数为 105 的土壤样品液 0.1mL,培养一段时间后,平
32、板上长出的细菌菌落数分别为 13、156、462、178 和 191。该过程采取的接种方法是 ,每克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量为 108 个;与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相比,此计数方法测得的细菌数较 。(3)现有一菌株的脲酶由于基因突变而失活,突变后基因转录的 mRNA 在图乙箭头所示位置增加了 70 个核苷酸,使图乙序列中出现终止密码(终止密码有 UAG、UGA 和 UAA)。突变基因转录的 mRNA 中,终止密码为 ,突变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含 个氨基酸。【答案】(1)尿素 酚红 红 (2)稀释涂布平板法 1.75 少(3)UGA 115 26.(2016 北京卷.30)(18 分)研究植物激素作用机制常
33、使用突变体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化学方法处理萌动的拟南芥种子可获得大量突变体。(1)若诱变后某植株出现一个新形状,可通过_交判断该形状是否可以遗传,如果子代仍出现该突变性状,则说明该植株可能携带_性突变基因,根据子代_,可判断该突变是否为单基因突变。(2)经大量研究,探明了野生型拟南芥中乙烯的作用途径,简图如下。由图可知,R 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 T 活性两种功能,乙烯与_结合后,酶 T 的活性_,不能催化 E 蛋白磷酸化,导致 E 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可调节乙烯相应基因的表达,植株表现有乙烯生理反应。(3)酶 T 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1#)在无乙烯的条件下出现_(填“有”或“无
34、”)乙烯生理反应的表现型,1#与野生型杂交,在无乙烯的条件下,F1 的表现型与野生型相同。请结合上图从分子水平解释 F1 出现这种表现型的原因:_。(4)R 蛋白上乙烯结合位点突变的纯合体(2#)仅丧失了与乙烯结合的功能。请判断在有乙烯的条件下,该突变基因相对于野生型基因的显隐性,并结合乙烯作用途径陈述理由:_。(5)番茄中也存在与拟南芥相似的乙烯作用途径,若番茄 R 蛋白发生了与 2#相同的突变,则这种植株的果实成熟期会_。【答案】自 显 表现型的分离比 R 蛋白 被抑制 有 杂合子有野生型基因,可产生有活性的酶 T,最终阻断乙烯作用途径 2#与野生型杂交,1F中突变基因表达的 R 蛋白不能
35、与乙烯结合,导致酶 T 持续有活性,阻断乙烯作用途径,表现为无乙烯生理反应,其表现型与 2#一致,因此突变基因为显性 推迟 的性状分离比为 3: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若为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则杂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27.(2016 上海卷.一)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9 分)图 11 显示太平洋某部分岛屿上几种鸟类的分布及迁徙情况。图12 显示其中的 S 鸟不同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与代数的关系,其中n 代表种群的个体数。31.图 11 显示,相对于 X 岛,Y 岛上的鸟_多样性减小。32.S 鸟有黑羽(AA)、杂羽(Aa)、灰羽(aa)三种表现型,
36、当 S 鸟迁至 Y 岛后,在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统计发现灰羽个体只占 1%,Y 岛 S 鸟种群中 A 基因的频率为_。估算 Y 岛 S 鸟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采用_。33.经过多个阶段的迁移,在各岛上发现源于 S 鸟的 14 种鸟,此类现象称为_。34.据图 12 判断,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多选)。A.群体越小,某些基因消失的几率越大 B.群体越小,种群基因越偏离原始种群 C.群体越大,种群遗传多样性越易消失 D.群体越大,种群纯合子越倾向于增加 35.除自然因素外,影响鸟类群体数量的人为因素有_(多选)。A.栖息地开发 B.烈性病毒的出现 C.栖息地污染 D.栖息地因地震被
37、岛屿化【答案】31.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32.0.9 标记重捕法 33.适应辐射 34.AB 35.AC 28.(2015海南卷.29)(10 分)回答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问题:(1)高等动物在产生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会发生,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基因重组,从而产生基因组成不同的配子。(2)假设物种的染色体数目为 2n,在其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细胞,甲、乙 2 个模式图仅表示出了 Aa、Bb 基因所在的常染色体,那么,图甲表示的是(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图乙表示的是(填“初级精母细胞”、
38、“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3)某植物的染色体数目为 2n,其产生的花粉经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植株。单倍体是指。【答案】(1)自由组合 交叉互换 (2)初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3)体细胞内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3)单倍体是指体细胞内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29(2018 北京卷,29)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Mp)侵染水稻引起的病害,严重危害我国粮食生产安全。与使用农药相比,抗稻瘟病基因的利用是控制稻瘟病更加有效、安全和经济的措施。(1)水稻对 Mp 表现出的抗病与感病为一对相对_。为判断某抗病水稻是否为纯合子,可通过观察自交子代_来确定。(2)现有
39、甲(R1R1r2r2r3r3)、乙(r1r1R2R2r3r3)、丙(r1r1r2r2R3R3)三个水稻抗病品种,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三对抗病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上。根据基因的 DNA 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用 PCR 方法可将样本中的 R1、r1、R2、r2、R3、r3 区分开。这种方法可用于抗病品种选育中基因型的鉴定。甲品种与感病品种杂交后,对 F2 不同植株的 R1、r1 进行 PCR 扩增。已知 R1 比 r1 片段短。从扩增结果(下图)推测可抗病的植株有_。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将甲、乙、丙三个品种中的抗病基因整合,选育新的纯合抗病植株,下列育种步骤的正确排序是_。a甲乙,得到 F1
40、b用 PCR 方法选出 R1R1R2R2R3R3 植株 cR1r1R2r2r3r3 植株丙,得到不同基因型的子代 d用 PCR 方法选出 R1r1R2r2R3r3 植株,然后自交得到不同基因型的子代(3)研究发现,水稻的抗病表现不仅需要自身抗病基因(R1、R2、R3 等)编码的蛋白,也需要 Mp 基因(A1、A2、A3 等)编码的蛋白。只有 R 蛋白与相应的 A 蛋白结合,抗病反应才能被激活。若基因型为 R1R1r2r2R3R3 和 r1r1R2R2R3R3 的水稻,被基因型为 a1a1A2A2a3a3的 Mp 侵染,推测这两种水稻的抗病性表现依次为_。(4)研究人员每年用 Mp(A1A1a2
41、a2a3a3)人工接种水稻品种甲(R1R1r2r2r3r3),几年后甲品种丧失了抗病性,检测水稻的基因未发现变异。推测甲品种抗病性丧失的原因是_。(5)水稻种植区的 Mp 是由不同基因型组成的群体。大面积连续种植某个含单一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将会引起 Mp 种群_,使该品种抗病性逐渐减弱直至丧失,无法在生产中继续使用。(6)根据本题所述水稻与 Mp 的关系,为避免水稻品种抗病性丧失过快,请从种植和育种两个方面给出建议_。【答案】(1)性状 性状是否分离(2)1 和 3 a、c、d、b(3)感病、抗病(4)Mp 的 A1 基因发生了突变(5)(A 类)基因(型)频率改变(6)将含有不同抗病基因的
42、品种轮换/间隔种植;将多个不同抗病基因通过杂交整合到一个品种中【解析】(1)水稻的抗病与感病符合同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型,是一对相对性状;通过观察自交子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来确定纯合子、杂合子的情况。(2)甲品种与感病品种杂交后,对不同植株的 R1、r1 进行 PCR 扩增。已知 R1 比 r1 片段短。从扩增结果分析,植株 1 只有和 M 的 200bp 的基因相同的基因,基因型为 R1R1,植株 3有和 M 相同的基因,基因型为 R1r1,植株 2 只有和 M 的 400bp 的基因相同的基因,基因型为r1r1,所以 1 和 3 为抗病植株,2 为感病植株。为了在较短时间内选育新的纯
43、合抗病植株,先让甲、乙杂交得到子一代,再用子一代(R1r1R2r2r3r3)植株与丙(r1r1r2r2R3R3)杂交,得到四种不同基因型的子代,然后用 PCR方法选出 R1r1R2r2R3r3 植株,然后自交得到 9 种不同基因型的子代,最后用 PCR 方法选出R1R1R2R2R3R3 植株。(3)基因型为 R1R1r2r2R3R3 和 r1r1R2R2R3R3 的水稻被基因型 a1a1A2A2a3a3 为的 Mp 侵染,因只有 R 蛋白与相应的 A 蛋白结合,抗病反应才能被激活,基因型为 R1R1r2r2R3R3 的水稻没有 R2 蛋白与 Mp 的 A2 蛋白结合,抗病反应不能被激活;基因型
44、为 r1r1R2R2R3R3 的水稻中有与 A2 蛋白结合的相应的 R2 蛋白,抗病反应能被激活,因此这两种水稻的抗病性表现依次为感病、抗病。(4)每年用 Mp(A1A1a2a2a3a3)人工接种水稻品种甲(R1R1r2r2r3r3),几年后甲品种丧失了抗病性,由于水稻的基因没有变异,只能是 Mp(A1A1a2a2a3a3)的 A1 基因发生突变,使甲品种 R1 蛋白没有 A1 蛋白与之结合,抗病反应不能被激活,丧失抗性。(5)由于 Mp 有多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而单一抗病类型的水稻只对其中一种 Mp 有抗性,长期种植这一种类型将会引起 Mp 种群中其他类型的个体大量繁殖,其 A 基因频率升高
45、,该品种不能对其他类型的 Mp 有抗性,导致其抗病性逐渐减弱直至丧失,无法再生产中继续使用。(6)为避免单一抗病类型的水稻品种抗病性丧失过快,可以将不同水稻抗病品种(甲、乙、丙)混种;育种时培养同时含有多对抗性基因的纯合子品种(如R1R1R2R2R3R3)。30(2018 全国卷,29)回答下列问题:(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
46、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_。分解者通过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答案】(1)协同进化(或共同进化)(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解析】(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也是共同进化。(2)“精明的捕食者”略是指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收割理论”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
47、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31(2018 天津卷,31)为获得玉米多倍体植株,采用以下技术路线。据图回答:(1)可用_对图中发芽的种子进行处理。(2)筛选鉴定多倍体时,剪去幼苗根尖固定后,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_区的细胞。若装片中的细胞均多层重叠,原因是_。统计细胞周期各时期的细胞数和细胞染色体数。下表分别为幼苗 I 中的甲株和幼苗 II 中
48、的乙株的统计结果。幼苗 计数项目 细胞周期 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甲株 细胞数 细胞染色体数 x1 x2 x3 x4 x5/y 2y/乙株 细胞染色体数/2y 4y/可以利用表中数值_和_,比较甲株细胞周期中的间期与分裂期的时间长短。(3)依表结果,绘出形成乙株的过程中,诱导处理使染色体数加倍的细胞周期及下一个细胞周期的染色体数变化曲线_。【答案】(1)秋水仙素(或低温)(2)分生 解离不充分或压片不充分 x1 x2+x3+x4+x5(3)见下图:【解析】(1)据题意“为获得玉米多倍体植株”可用秋水仙素对萌发的种子进行处理,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从而得到多倍体玉米。(3)秋水仙素诱导导致幼苗在有丝分裂前期不出现纺锤体,因此后期染色体加倍后细胞不会分裂为两个子细胞,进而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是诱导之前染色体数目的两倍。再进行下一次细胞分裂时,按照加倍后的染色体数目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因此诱导处理使染色体数加倍的细 胞 周 期 及 下 一 个 细 胞 周 期 的 染 色 体 数 变 化 曲 线 如 图 所 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