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模语文汇编之说明文41874.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模语文汇编之说明文41874.pdf(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一)阅读下文,完成 12-16 题(18 分)“长五”送“嫦五”,月球去“挖土”郭超凯 2020 年 11 月 24 日 4 时 30 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作为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采样返回的航天器,嫦娥五号探测器有望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的五个“首次”。首次 。作为此次任务的核心关键之一,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封装是嫦娥五号任务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环节,也是前所未有的突破。为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设计师们采用表钻结合、多点采样的方式,精心设计了两种“挖土”模式:钻取和表取。当着陆上升组合体顺利
2、软着陆在月球表面,嫦娥五号将开展为期约 2 天的月面工作,采集约 2 千克月球土壤并进行密封封装,经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月地转移和再入回收等过程将月球样品安全送至地球家园。首次月面起飞上升。当嫦娥五号完成月面工作后,它就要踏上“回娘家”的旅程,这就是涉及到突破中国航天史上另一个首次 月面起飞上升。顺利完成月壤采样封装后,上升器就要准备月面点火起飞,这是一个高难度科目。月球表面环境复杂,着陆器不一定是四平八稳的状态,很有可能落在斜坡上或者凸起、下凹等不同地形。这给起飞带来很大难度。此外,探测器还要克服地月环境差异、发动机羽流导流空间受限等难题。月面起飞时必须依靠航天器“自力更生”,实现起
3、飞时自主定位、定姿。首次 。当着陆器托举上升器实现月面起飞上升后,嫦娥五号一路飞奔而去。但是仅仅依靠上升器是不能返回地球的,它需要飞到月球轨道上,在这里与轨返组合体交会对接,把采集到的月壤转移到返回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经熟练掌握了近地轨道交会对接技术,但是在 38 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不但在中国尚属首次,而且在人类航天史上也是第一次。首次带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当返回器带着月壤,从 38 万公里远的月球风驰电掣般向地球飞来,它的飞行速度是接近每秒 11 公里的速度。一旦速度过猛,返回器将一头撞向地球,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让返回器减速飞行。科研人员创新提
4、出了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技术方案,就像在太空打水漂一样,让返回器先是高速进入大气层,再借助大气层提供的升力跃出大气层,然后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 2 大气层,返回地面。整个过程环环相扣,确保嫦娥五号能安全顺利地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首次自取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嫦娥五号探测器随身携带各种“神器”,采集约 2 千克月壤并进行密封封装并安全送回地球。科研人员将首次对中国自取月球样品进行存储、分析和研究。自古以来,月亮始终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探月梦想由来已久。中国探月工程于 2004 年立项实施,确定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从嫦娥一号实现中国千年奔月梦想,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中国对小行星
5、的飞越探测、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嫦娥四号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再到如今嫦娥五号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托举下,五度奔月,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后续,中国探索月球的步伐依旧稳健: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等探测器还将实施第二次采样返回、月球极区资源详查以及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和技术利用。九天揽月星河阔,十六春秋绕落回。浩瀚宇宙,人类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来源:中国新闻社 有改动)12 联系文本内容,第段和第段的段首处应填的内容是:(4 分)(1)第段:首次 。(2)第段:首次 。13第段加点词“最”能否删去,为什么?(3 分)14阅读第段,下列不属于造成嫦娥五号“月面起飞上升
6、”难度的原因是()(3 分)A.月球表面环境复杂,着陆器不一定处在四平八稳的状态 B.月面点火起飞危险,上升器因为地月距离遥远无法自救 C.地月环境差异颇大,探测器发动机羽流导流空间受限制 D.月面起飞无人操控,航天器必须要依靠自主定位、定姿 15 第 段 画 线 句 运 用 了 说 明 方 法,其 作 用是 。(3 分)16有人说,第段内容似乎显得多余,可以删去,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5 分)21 年奉贤一模(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317 题(18 分)3 海水只会越来越咸吗?茫茫大海,碧波荡漾,海洋是地球水资源的故乡,但海水会让口渴者望而却步,因 为它含有大量且种类丰富的盐,尝起来又苦
7、又涩又咸。_?科学家做过估算,海洋中所有盐类的总重量达到 5 亿亿吨。人类厨房中的必备品氯化钠(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海水诸多盐类中最主要的一种。氯化钠在海水中的平均含量有 3.5%左右,如果把全世界海水中的氯化钠提取出来平铺在陆地上有 120 多米厚。除了氯化钠,海洋中还含有碳酸镁、氯化钙以及其他各种金属元素的盐类,它们的平均含量只有氯化钠的三分之一,但提取出来平铺在陆地上也有 40 米厚。所以,海洋是名副其实的“大盐库”。其实,原始地球的海水源自于冰质彗星,水质还是挺“纯”的,它的味道应该像矿泉水一样可口。那么,海洋中的盐是哪儿来的呢?科学家们就这个问题基本已达成共识。地球上的水在不断运动和
8、循环,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海水蒸发到空气中,这些水蒸气升上天空,溶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变成微酸的雨滴落到陆地的每一个角落。“酸雨”将溶解的矿物质和金属离子(包括氯离子和钠离子)带进江河中,最后汇入大海。就这样,蒸发掉的水分绕了一圈,再次回到自己的海洋老家,但它却带来了很多陆地上的盐分。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雨水每年会将 4 大约 2.25 亿吨盐注入海洋,而海洋盐分的 90%是由“雨水循环”贡献的。“雨水循环”并不是海洋盐分唯一的来源,海底火山和深海热泉也在默默“付出”。在海底地壳的裂口处会出现火山和热液喷口海水沿裂隙向下渗流,受岩浆热源的加热,形成了喷发的热泉。当新鲜的熔岩从海底的
9、火山中涌出时,热的岩石与咸海水发生反应,会溶解其中的一些矿物质,热液喷口则会直接将含盐的热液灌注到海水中。数十亿年的周而复始、日积月累,海洋中的盐分越积越多,海水也就越来越咸了。既然海水中已经含有那么多盐分,而且盐分还将源源不绝地进入海洋。那么,海水会不会没有限度地“咸”下去?科学家发现,海洋有各种能降低含盐量的奇妙方法,使海水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首先,化学反应对降低含盐量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随着雨水将盐分注入海洋,海水中可溶性物质的浓度会越来越高。当盐分的浓度达到饱和后,过饱和的盐分将会析出、结晶或者相互结合成不溶解的化合物,然后沉入海底,变成岩石。另一方面,海底熔岩会与溶解的盐离子发
10、生反应,将它们从水中移除,海底某些粘土和含氢矿物就是通过海底盐类发生的热化学反应形成的。“还盐归地”也是降低海水含盐量的方法。当台风季节降临时,狂风巨浪会把海水卷到陆地上,溶解的盐分也随海水上岸,散布在沿海陆地。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变迁后,有些海湾地带,由于地壳的升高与海洋隔断成为内陆。这部分的海水逐渐被蒸发掉,留下大量的盐类 5 物质。另外,河流中的淡水、融化的冰川等为海洋提供了稳定的淡水,也有助于降低海洋的盐度。如今,随着全球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注入海洋的淡水越来越多。所以,相比较于海水变咸,“海水是否会变淡?”反而成了科学家们更关注的问题。13结合上下文,在第段横线处填上一个疑问句:_?(2
11、 分)14.阅读第-段,完成下面的填空。(6 分)海洋是名副其实的“大盐库”海水只会越来越咸吗?海洋有降低含盐量的奇妙方法 “还盐归地”能降低海水的含盐量 所以,15.第 段 画 线 句 运 用 了 _ 的 说 明 方 法,其 作 用 是_(3 分)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3 分)A海洋中碳酸镁、氯化钙的平均含量是氯化钠的三分之一。B海水中氯化钠的平均含量有 3.5%左右。6 C“酸雨”可以溶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D海底粘土和含氢矿物都是通过海底盐类发生的热化学反应形成的。17第段和第段能否调换顺序?请简要说明理由。(4 分)_ 21 年嘉定一模(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31
12、7 题(18 分)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王欣 享受着人工智能带来便捷的同时,人们常不无担忧地问: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它会不会像黑客帝国中的矩阵一样,成为人类的统治者?人工智能(简称 AI)的传说可以追溯至古埃及,真正崭露头角则是在 20 世纪。1956 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家们提出了 AI 这个概念,试图模拟和拓展人类的智能并应用于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1959 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1962 年,第一台搬运机器人诞生;1965 年,第一台具有声光“感觉”的机器人诞生;1966 年,第一台聊天机器人诞生机器人成了人工智能的代表。其实工厂里的智能机器、家庭中的智能家电、几
13、乎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等都是人工智能的杰作。AI 真的具有智能吗?毫无疑问,计算机可以进行计算,它的所有智能都建立在计算这种功能之上。以 AlphaGo 战胜人类的围棋高手为例,AlphaGo 存贮了很多棋谱的信息,可以计算出每一步棋输赢的概率,知道最有可能获胜的下一步棋。它没有创造出前人没有过的下法,也没有战胜对手的主观愿望,可是它的每一步棋都是高手的真传,这样的优势积累起来足以令人类的个体望尘莫及。人工智能据说也可以写诗,只要给它足够数量的文字资料作为语料库,再通过编程让它从语料库里选择一些文字按照一定的原则排 7 列组合,就变成了一首诗。乍一看,这些诗像模像样、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细细推敲
14、就觉得不伦不类,无法承载人类的情感与理性。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工智能的诗作流传,可见在创造性的领域,人工智能想追上人类还遥遥无期。为了让人工智能变得更聪明,计算机科学家不断向脑科学取经。如果把大脑的信息处理比喻成一个黑箱,有信号的输入,有信号的输出,输入和输出之间是神经网络的信号传递。计算机矩阵破解了这个黑箱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用矩阵中的点来模拟神经元的发放频率,用矩阵中的线(公式)来模拟神经元的整合规律。计算机矩阵看似庞大复杂,其实远比人类大脑简单和单调。计算机矩阵通过一次一次地拟合,确实可以把一些简单的输入输出之间的联系模仿得比较逼真,主要集中在感觉输入运动输出这样的反射性活动方面。可见在
15、那些来无影去无踪的思维、推理、联想等脑的高级功能领域,计算机可以说是无从模仿。人们最担心的一点就是:人工智能会不会拥有自我意识,有朝一日反抗人类?对于这个想法,相信绝大多数脑科学家会报以一声苦笑。什么是自我意识?脑科学目前对这个问题一筹莫展,在未来漫长岁月中,能够把自我意识相关的神经回路、神经递质弄清楚就不错了,至于这些物质是怎么变成精神的?在哪一个层面,那些电流、那些化学物质就形成了可以驰骋古今、纵横四海的意识?这是比黑洞还要深奥的秘密。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是:就让人工智能在运动控制、计算、识别的方面发挥所长吧!至于情感、意志、决策、想象、创造这些方面则交给人类来做。人类不应该害怕被机器超越,
16、人类要不断超越自己不要让人性的弱点被 AI 放大,无休止地破坏和改变自然,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选自科普时报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神经生物学方向博士)13.第段加点词“不伦不类”在文中的含义是 (2 分)14.第段画线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2分)15.根据文章第段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6 分)人工智能的历史发展过程。(1)人工智能会 超越人类吗 在创造性的领域,无法承载人类的情感与理性。人工智能无法 8 超越人类 (2)(3)16.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第段运用设问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同时也引出了说明对象。B.第段写人工智能创作的诗作不可
17、能流传,细细推敲显得不伦不类。C.第段中“黑箱”是指大脑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神经网络信号。D.全文流露出作者对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深切忧虑,提醒我们保持警惕。17.以下这段文字放在文章哪两段之间最恰当?(填写选项)请阐述理由。(5 分)A.第段与第段 B.第段与第段 C.第段与第段 D.第段与第段 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类,机器人可以微笑,也可以说出“我爱你”这样的话语,可是它毕竟是硅晶和金属制作的,不是生命有机体。只是当机器人的外形看起来和人类极为相似的时候,当它的语言通过图灵测试令人类真假难辨的时候,人们该如何对待它们,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21 年徐汇一模(一)阅读下文,完成 1417 题(17
18、分)中国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 曹 业 风筝在南方被称为“鹞子”,在北方被称为“纸鸢”。“风筝”最早出现在五代,询刍录风筝中写道:“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因古人崇拜鸟类而发明了风筝,也有人说是因为自然现象的启示使得人类发明了风筝。但无论是哪种说法,它都来源于民间生活。由此可见,中国风筝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劳动人民社会实践的产物。9 民间艺术来源于民族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风筝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它的发展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岁时节令民俗、民间信仰民俗和民间神话民
19、俗等方面。风筝作为飞行器物被发明之后,它能够飞上天空的实际效果符合早已存在的人神沟通的巫术观念的需要。风筝自然而然地与民间迷信思想相结合,它作为人们向天倾诉情感、表达愿望的工具,反映着民间信仰观念。风筝与巫术迷信相结合本身就已经体现出远古的信仰习俗对风筝的影响。王建吾、金铁盒在风筝谱中得出结论:尽管各地在放风筝的具体仪式上有所差别,但风筝艺术的信仰习俗不外乎就是“敬之如神”和“嫉之如仇”两个方面。“敬之如神”是指人们认为风筝可以带来福气,风筝顺利放飞而不断线就是吉兆。“嫉之如仇”是指把风筝看作不祥的东西,放风筝就是“放晦气”“放灾”或者是“放病根”。人们把自己的苦恼和灾难都写在风筝上,放飞风筝
20、后把风筝线剪断让它自行飘走,代表把不好的东西放走。风筝有它独特的季节性,适宜春秋两季,因而岁时节令是风筝艺术最显著的民俗文化。清明节和重阳节就成了与风筝关系最密切的时节。从唐代开始,寒食节和清明节二者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具有特色的节日,它既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唐代诗人罗隐在寒食日早出城东中描写了他寒食日拂晓出城春游时的所见所感:“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在清明时节,放风筝已经和扫墓、踏青、禁火、荡秋千、打马球、插柳条等活动一样成 1 0 为一种风俗。和清明节相比,重阳节本身就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古时人们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为两九相重,故而
21、叫重阳。古人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很多,如登高远眺、出游赏景、吃重阳糕、饮菊花酒、遍插茱萸等。而关于重阳节放风筝习俗的记载出现得晚些,在清代的 广西通志 卷十五中有记载:“登高岭在县西一里,九月九日邑人登岭放风筝为乐。”风筝的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神话故事是风筝图案的一个重要题材,如鲤鱼跳龙门、哪吒闹海、牛郎织女、麻姑献寿、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等。这些风筝图案有的取材于民间祖灵信仰中的神灵,有的取材于与祖灵信仰有联系的神话,还有的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这些图案无一不和信仰民俗有关。风筝与神话结缘并非偶然。二者有某些共同特质,从某种程度上说,风筝和神话都融合了天与地。神话故事使风筝的世界更
22、加绚丽多彩,它在增加风筝文化底蕴的同时,还使风筝艺术蒙上了一层奇幻色彩,一只只风筝也仿佛在用舞动的身躯 yn y 着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神话故事。(有删改)14.在第段横线上根据拼音写汉字 yn y (2 分)15.阅读以下相关链接内容,思考:文章第段画线句说“风筝最早出现在五代”,而相关链接内容认为“最早的风筝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此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4 分)1 1 【相关链接】最早的风筝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以鸟为形,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据 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_ 16.下列诗句放入第段,恰当的一项是()(2 分)A
2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B.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C.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D.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17.本文第段的顺序需要调整:(1)正确的顺序为()(2 分)A.B.C.D.(2)请简述理由:(7 分)21 年长宁一模 21 年普陀一模 21 年宝山一模 21 年崇明一模 21 年静安一模 21 年浦东一模 1 2 (一)阅读下文,完成 12-16 题(18 分)12.(1)月面自动采样封装。(2 分)(2)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2
24、 分)13.“最”字不能删去。因为“最”表示在程度上已经达到了极点,强调了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封装这项任务引人注目程度之高,非常关键,人们的关注度是属于第一位的。如果删去,就并不能体现这项任务引人注目程度之高,所以不能删去。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 分)。B(3 分)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嫦娥五号返回器带着月壤从月球返回地球时距离之远,飞行速度之快(3 分)。不同意删去。因为第 8 段主要说明了自 2004 年中国探月工程从立项实施以来的发展过程、取得成果以及后续展望。它对上文嫦娥五号登月及任务的说明作了一个背景的补充和成效的总结,让读者对中国探月工程有了全面的了解,而且也自然引出了结尾
25、“十六春秋绕落回”1 3 “人类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这些内容,所以不能删去。(5 分)13.大海中的盐有多少呢(2 分)14(1)海洋中盐的来源(2 分)(2)化学反应能降低海洋的含盐量(1 分)(3)河流中的淡水、融化的冰川等为海洋提供的淡水有助于降低海洋的盐度(1 分)(4)海水不会无限度地咸下去(或:海水的含盐量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2 分)15列数字(1 分)(1 分)准确地说明了“雨水循环”是海洋盐分的主要来源。(2 分)16B(3 分)17不能。第段和第段都在说明海洋盐分的来源,第段首句是承上启下句,该句的内容决定了两段内容的先后顺序;另外,第段说明的是“雨水循环”是海洋盐分的主要
26、来源,两段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排列的。(4 分)13.(2 分)人工智能通过编程将文字按一定原则组合起来的诗经不起推敲,显得不规范(无 法承载人类的情感与理性)。1 4 14.(2 分)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工智能的所有智能建立在计算的功能之上这一特点。15.(6 分)(1)人工智能的所有智能建立在计算的功能之上,令人类个体望尘莫及。(2 分)(2)在人脑的高级功能领域,计算机可以说是无从模仿。(2 分)(3)人工智能(几乎)不会拥有自我意识。(2 分)16.(3 分)A 17(5 分)D(1 分)这段文字写人工智能不是生命机体,但人们需要面对它的语言通过图灵测试令人类真假难辨这一棘手问题。(或
27、人工智能模拟人类极为相似时给人类带来的困扰)。这个问题紧承第段人工智能几乎不会拥有自我意识,作者由此而提出的。第段紧承这段文字,并对这一棘手问题给出了明智的答案。(4 分)(一)说明文阅读(17 分)14.演绎(2 分)15.不矛盾。文中划线句引用了询刍录风筝中的相关内容,说明了“风筝”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五代;而相关链接的内容说明了风筝的雏形木鸢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前者说的是“风筝”这一名词出现的时间,后者说的是风筝雏形出现的时间,因此,两者并不矛盾。(4 分)D(2 分)B(2 分)1 5 这四段主要说明了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其中,第两段说明了风筝艺术最显著的民俗文化体现在岁时节令;第段说明了风筝反映着民间信仰观念;第段说明风筝反映着民间神话民俗。(3分)先说易于理解的风筝与岁时节令民俗的关系,再说与民间信仰民俗和民间神话民俗的关系,符合人们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因此段应排在前面。(1 分)第段说明取材于民间神话故事的风筝图案又和信仰民俗有关,因此,人们的信仰习俗是前提和基础,第段应放在第段前。(1 分)的排列顺序与第段最后一句话形成照应。(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