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12秋-12-走进高考:记13749.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12秋-12-走进高考:记13749.pdf(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第1页/共16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高三语文秋季班教案 教师 日期 学生 课程编号 课型 专题 课题 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教学目标 掌握“记”的文体特点及重点题型的答题技巧。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章的深层含义及机构特点。教学安排 版块 建议时长 1 经典考题 40 分钟 2 知识梳理 10 分钟 3 能力提升 35 分钟 4 实战演练 35 分钟 5 作业 30 分钟 第2页/共16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真题解析:2016 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 勿斋记(明)朱舜水 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
2、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古今之称至圣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宜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骛高骛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睿知之颜渊,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
3、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注】传心:传授道统。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知识卡片:1概括第段的意思。(2 分)()2第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经典考题 朱之瑜(1600 年 11 月 17 日1682 年 5 月 23 日),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字楚屿,又作鲁屿,号舜水,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末贡生。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三次被皇帝特征,未就,人称征
4、君。清兵入关后,流亡在外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南明亡后,东渡定居日本,在长崎、江户(今东京)授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著有朱舜水集。其学特点是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认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他的思想在日本有一定的影响(水户学)。朱之瑜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一起被称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并与王阳明、黄宗羲、严子陵称为余姚四先贤。第3页/共16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
5、高远。3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 分)()4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 分)()A“狂夫”借指作者,表达谦逊之意。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5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4 分)()【答案】1答案示例:世人学习圣人不得要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意的能力。第一段的意思是“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依据意思概括即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2D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
6、“第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D 项,“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有误,文章第二段说“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可见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3答案示例:藤君勿斋的名称来源于“四勿”,这与作者的修身理念十分契合,所以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答题的区域在第三段。考生可以找到“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这些内容,然后进行概
7、括即可。学.科网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4A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A 项,“狂夫借指藤君”错,“狂夫”应 第4页/共16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指自己;B 项“表达感激之情”有误;D 项,“感到庆幸”有误。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5答案示例: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 试题分析:第二段借用孔子和颜渊的例子来说明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由此说明自己的修身之道,即要务实,要脚踏实地;第三段借对腾君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
8、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译文】: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古今能称得上圣人的没有比孔子伟大的,聪明睿智没有超过颜渊的。等到颜渊向孔子询问仁的时候,孔夫子用精微妙理给他解答,这正是圣贤之人传授道统的秘诀,为什么独独说“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些看、听、说、动的事,是耳目口体的功能,是否符合礼教,需要内心的智慧去衡量,“勿”是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最基本要求,难道夫子不能说玄妙高远的话?还是颜渊的才能不能追求玄妙高远的志向?他们用来传授的东西,只不过是日常之所擅长之事,人情事理最基本的常识,他
9、们很少有比不上颜渊的,由此可以知道了。所以那些懂得道义精妙的人,是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腾君向来喜好学习,有志于追求“四勿”之境界,用它给自己的书斋命名。因此称为“勿斋”。初次在太史所见面。士大夫初遇的时候,都自有礼节,不会轻易有所请求之事,为什么拿“勿斋”来请我给它做记呢?我不了解这个人,又为什么轻易为他执笔为文,就好比商人炫耀他的玉想求得出售呢?或者是他内心久已厌恶那些高远玄虚的旧习,茫茫然就好比捉风一样,一旦醒悟,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中庸的品德吗?“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勿斋有啊!“(即使是)狂妄之人的言语,圣人也会选择性的听取”,我也被听取了
10、啊!一、记的基本含义和分类 记”的文字含义是识记,在这种含义基础上,“记”逐步获得了它的文体意义,成为经史中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作为一种文体,“记”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根据史志中以记名篇的书目数量和文学总集中记体文内容的变化和类目的增减,可以更客观地了解“记”作为一种文体其内涵发生的变迁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分类:知识梳理 第5页/共16页 专业
11、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包括:山川景物 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等泰山记 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说明,描写,情绪 另描写事物的书、文章或文体志 也是古代文体一种 有“志”的意思:载。述。笔。杂。旅游。大事。二、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第一步:速读全文,整体感知,分清题材。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对全篇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然后想一想这篇文言文是属于“碑记”或“游记”或
12、“杂记”或“记事”。第二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一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即找出文章中描写部分,通过仔细品读,弄明白作者所记录的内容,根据内容然后去理解文中的议论部分。(一)真题解析:2015 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 静者居记(明)高启 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子记之,久辞而未获。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乎!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予谓客曰:“子何言之戾耶?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
13、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壒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失。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传曰:居天下之广居。广居,仁也。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
14、岂未之思乎?”能力提升 第6页/共16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客未有以应。张君起而谢曰:“_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顾予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知识卡片: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 分)()A矣 B乎 C耶 D也 2第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_ _。(2 分)()3对第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欲静而未能”点明作者久未写记的原因。B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加深了对“静”的认识。C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同时勉励张君和自己。D作者觉得要随张君学习才能成为“静者”。4把下列语句组
15、织起来填入第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 分)()吾知其所勉 居不静而静者 居静而非静者 吾知其所警 A,;,。B,;,。C,;,。D,;,。5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4 分)()【答案】1(1 分)D 高启(13361374),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唐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
16、不受。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第7页/共16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解析】这类试题解答时可结合对上下文的分析,通过筛选确定答案。第一段内容讲的是张来仪嘱咐作者给他的“静者居”写一篇记,因作者长时间推辞而没有得到,应为陈述语气,而“耶”“乎”用在句末一般表示疑问语气,所以排除 B 和 C。“矣”用于句末,多表时态,与“了”相同,不符合语境。2(2 分)对居室“静”的特点进行具体描绘(1 分),引出后文“客”的感叹(1 分)【解析】在文言文阅
17、读中考查句段作用。解答这类试题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方面分析就是确定所给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结构上分析,就是思考一下,画线句子处于文章什么位置,一般如果在开头则有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作用,如在文章中间,一般为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在文章结尾部分,一般有总结上文,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等作用。本题所考查句子所写内容明显,位置在第 2 段,属于文章开头部分,考生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可很容易得出答案。从内容上看,“竹树翳深”,“虚寂”“无嚣声”写出了“静者居”的环境特点,青青翠竹深深掩映,庭院无人非常清静;从结构上看,本文第 2 段还属于文章开头部分,主要作用是启
18、下,正因为画线句子把“静者居”写得如此清幽安静,才有了后文“客”的赞叹和作者的议论,所以画线句子起到了弓 I 起下文内容的作用。3(2 分)C【解析】考查对段落大意的分析。这类试题解答时一般要思考文段共有几层,每层含义是什么,然后归纳总结得出整段的内容要点。本题考查的段落是文章最后一段,而文章最后一段,往往具有点明主题,总结上文,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作用。所以,考生就应该明白。此题同时涉及考查文章主题和作者写作意图,解答时也就要思考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然后对照所给选项逐一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A 从文本内容来分析,可知文章体现了一种“廉退”思想,“欲静而未能”说的是想要真正
19、的内心安静却没有能得到。B 无中生有,作者的认识早已有之,只是通过这篇记写出来。D“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表达作者自己想要寻得真正安静的愿望。4(3 分)D【解析】考查理解语法、修辞现象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这类试题解答时要注意将所给句子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思考前后话题是否一致,陈述角度是否一致,内容前后是否照应性,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是否合理,意境是否谐调,最后总结归纳。本题就可先在小范围内将四个句子分类,一类静而不静,一类不静而静,然后结合上文,考虑上下文的照应性即可得到正确答案。从上文来看,作者承接“客”的赞美,先列举了有的人居所安
20、静而实不静的现象,并批判这种行为,由此可判断出的顺序,接着,作者写了居所不安静而真正静的现象,并赞扬这类人的行为,由此可判断出的顺序。最后与上文内容相呼应,就可确定答案为 D。5(4 分)本文先以居静人不静的现象,反驳了“静系于居”的看法(1 分),再从居不静人静的现象,提出“静系于人不系于居”的观点(1 分)。在此基础上,又把对“居”的理解上升为心灵的居所(1 分),由此推进一层,提出“居仁而静”这一最为核心的观点(1 分)。全文紧扣“居”“静”关系,连贯而下,层层推进。第8页/共16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解析】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本文是论说文
21、,这类文章通常的写作思路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文中,作者先列出了“客”的观点,“客”认为主人所追求的静,是主人的居所“静者居”所提供的,作者不同意“客”的观点,然后进行反驳。反驳是从两个角度分析的,先说为什么居所安静不一定就是,再谈居不静不一定是真不静,然后提出“居仁而静”,层层展开,逐层深入。【参考译文】浔阳的张来仪君用“静者居”给他的住处命名,曾经嘱咐我给他的静者居写一篇记,因我长时间推辞而没有得到。一天,我和朋友前去看望他。进入他的静者居,青青翠竹深深掩映,庭院无人非常清静,静悄悄地没有喧嚣的声音。朋友赞叹说:“这个居所真美啊!让张君不经常在外活动,用来让自己快乐而成就这种
22、安静的,不正是这个居所吗?”我对朋友说:“你怎么说的这么偏激呢?现在有的人,身在空旷的山谷之中,住在幽深的树林之内,听不到兵器的声音,没有车马的痕迹,他的居所非常安静了。但心中却不忘追求功名和利禄的念头。对于穷困贫贱的忧虑,每每违背心中的理想,即使平静而镇定地前行,孤独地坐在那里,上下争夺,无异于奔忙追求于尘世,你说他是真的安静吗?还有的人,游走于大都市,在集市上建筑住宅,旁边有唱歌呼喊的吵闹之声,家门有拜访邀请之类的杂事,内心疲倦于应和酬答,身体劳累于迎来送往,他居住的地方不安静。却抱有谦让的思想,谨慎地对待进出和独处的事,虽然奔忙于人群中,但前进不急躁,不疏忽大意,看世上任意浪费财物,万事
23、万物变化无常,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人和事,都像过眼云烟,淡泊处之,不为所动,你认为他真的不是静处的人吗?所以说,安静是和人有关系,而不是和居所有关系。人能够静心则到处都安静,这就是说居所安静不能给予人什么,而人的内心的安静也不依靠居所。虽然这样,也有依靠居所而使内心安静的,但不是这种说法。传说: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最宽广的住宅,就是仁。自己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仁”,主人恭敬地守护着它,至于看重它,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深邃沉静而不知其深浅,那么他是真正体查到了什么是静,所以说“仁者静”。张君的理想,大约就在于此,而借来命名他的居所,你难道没有思考这些吗?”朋友没有什么来回答的,
24、张君站起身道谢说:“居所安静而内心不安静的,我明白他所警示的内容;居所不安静而内心安静的,我明白他勉励的道理。像你所说居所体现了仁,而内心安静,虽然不是我所能达到的,却愿意学习。你的话非常全面了,难道不足以来给我的居所做一篇记吗?请写下来。”只是我想要内心安静却没有能得到,姑且书写记下来,等待以后跟随张君追求安静。(二)真题解析:2013 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 许氏吴兴溪亭记 权德舆 溪亭者何?在吴兴东部,主人许氏所由作也。亭制约而雅,溪流安以清,是二者相为用,而主人尽有之,其智可知也。夸目侈心者,或大其门户,文其节棁,俭士耻之;绝世离俗者,或梯构岩巘,纫结萝薜,世教鄙之。曷若此亭,与人寰不相远
25、,而胜境自至。青苍在目,潺湲激砌。晴烟阴岚,明晦万状。鸥 第9页/共16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飞鱼游,不惊不喁。时时归云,来冒茅栋。许氏方目送溪鸟,口吟招隐,则神机自王,利欲自薄,百骸六藏之内累,无自而入焉。有田二顷,傅于亭下,耕作之功,出于僮仆。每露蝉一声,秋稼成实,倚杖眺远,不觉日暮。岁食之余,则以给樽中。方其引满陶然,心与境冥,是非得丧,相与奔北之不暇,又何可滑于胸中。噫!举世徇物以失性,而不能自适,且谬戾于动静之理,君之动也。仕宦代耕,必于山水之乡,故尉义兴,赞武康,皆有嘉闻。其静也,则偃曝于斯亭,循分食力,不矫不躁。庸讵知今日善闭,不为异时之大
26、来耶?予知之深,故因斯亭以广其词云。【注】滑:乱。尉义兴,赞武康:指在义兴、武康两地做官。大来:指吉祥亨通。知识卡片:1第段“主人尽有之”中的“之”指_ _。(用自己的话回答)(2 分)()2分析第段写“夸目侈心者”和“绝世离俗者”的作用。(3 分)()3简析第段写“鸥飞鱼游,不惊不喁”一句的意境。(2 分)()4对第段画线句理解的正确一项()。(2 分)()A是非得失都一起逃跑,没有空暇再去扰乱他。B是非得失被一起克服,心情便不会再被扰乱。C是非得失无法一起顾及,心情可能会被扰乱。D是非得失都一起消失,自然不会再去扰乱他。5简述“动静之理”在许氏身上的表现。(3 分)()【答案】权德舆(75
27、9 年818 年),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后徙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唐朝文学家、宰相,起居舍人权皋之子。少有才气,未冠时即以文章称,杜佑、裴胄交辟之。唐德宗闻其材,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兼制诰,进中书舍人,历礼部侍郎,三次知贡举。唐宪宗时,累迁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后坐事罢相,历任东都留守东都。复拜太常卿,徙刑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元和十三年(818 年)去世,年六十。追赠左仆射,谥号“文”。权德舆掌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在贞元,元和年间名重一时。第10页/共16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1(2 分)简约雅致的亭子和安静清澈的溪
28、流相得益彰,由此形成的胜景 评分说明:“简约雅致的亭子和安静清澈的溪流”1 分,“相得益彰”1 分。2(3 分)为了反衬许氏不求奢侈而又不远离世俗的特点。评分说明:“反衬”、“不求奢侈”、“不远离世俗”各 1 分。3(2 分)这句话描绘了空中飞鸥、溪中游鱼悠然自得的样子,营造出和谐静谧的意境。评分说明:答对 1 点给 1 分。4(2 分)D 5(3 分)文中的“动静之理”是指无论为官还是隐退都能遵循本性而自适(1 分)。许氏为官之时,必选山水之乡,符合自己的趣味,而且政绩斐然(1 分);隐退之时,则玩赏山水,自食其力,不骄不躁(1分)。【译文】溪亭是什么亭?溪亭在吴兴县的东部,是主人徐氏建造的
29、。亭子的样式简约而雅致,溪流平稳而清澈。这二者相得益彰,因而主人完全享用它们,主人的聪明才智由此可以知晓。令人赏心悦目的东西,有的是因为开阔它的门窗,美化它的梁柱,(可是这样做),节俭之人士以之为耻;冠绝当世超凡脱俗的东西,有的是错落有致的巨大岩石,有的是藤蔓婆娑,可传统的观念瞧不起这些。哪里比得上这个亭子,和人间相距不远,可是美丽的景象却自然来到。满目青翠,山泉潺潺,或晴或阴,或明或暗,气象万千,景象万千。鸥鸟飞翔,鱼虾游泳,不慌不忙,自在徜徉。云彩不时飘来,擦着屋脊飞过。在这样的情况下,徐氏站在屋前,目送溪边归鸟,口中吟诵招隠,神情自若,清心寡欲。体内凝聚力升腾,邪气侵而不入。有良田二顷,
30、依附在亭子边上,几个仆人耕耘稼穑。每当北风萧瑟,秋蝉凄鸣,庄稼成熟,许氏拄着拐杖徜徉亭上,流连忘返,不觉日落西山,天色苍茫。如果一年粮食有结余,就酝酿成酒。当他斟酒满杯,举酒畅饮之时,感觉物我合一,如入化境。是非宠辱,黑白得失,争相逃走还来不及呢,哪里还能够撩乱自己的内心呢?哎!整个社会,人们追名逐利而丧失了天性却过得不自在,而且弄错了一张一弛的文武天道。而许氏的做法,做官来代替耕种,而且做官又必在山水之乡,因此他在义兴、武康之地为官,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他无事可做的时候,就仰卧在亭子中晒晒太阳,安分守己,自食其力,不骄不躁。哪里知道今天的自我封闭,不是将来的吉祥亨通呢?我深知其中的道理,所以
31、借助这个亭子来传播我的这些话。(一)真题解析:2012 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 潭州东池戴氏堂记 柳宗元 弘农公刺潭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池之胜于是为最。公曰:“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实战演练 第11页/共16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好孔氏书,旁及庄 文,以至虚为极
32、,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贤者之举也必以类,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叠饰而已奂矣。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于戴氏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注】刺潭:担任潭州刺史。1第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_。(用自己的话回答)(1 分)()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 分)()3第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2 分)()4
33、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5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 分)()【答案】1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 2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建在水边的戴氏堂好像相连的大船随波起伏的奇特景象。3因为在这里居住着有才德的人。4B 第12页/共16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5本文描绘了戴氏堂的美景,称赞了戴简离世乐道的情操,颂扬了弘农公治政、识人的才能和中正的美德。【译
34、文】弘农(官职名)大人担任潭州刺史已三年,把东泉建成水池,水池周长九里。水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池水环绕就像缺口的圆圈。(玦,像圆形但缺口。)池水最美的景致就是这里。弘农大人说:“不是远离尘世乐于老庄之道的人不因该拥有此地。”最后送给了宾客中推选出来的一个人,是谯国人,叫做戴简,建设房屋让他居住在里面。(“而”下一有“令”字。)房屋建成以后风景更加奇特,望去像舰船连绵不断,随着水波上上下下,靠近水池则是万物颠倒(形容水下倒影),轮廓模糊不明。种植松、柏、杉、槠等树木,覆盖(使覆盖,即种植)菱、芡、芙蕖等水草植物,(树木)浓郁成荫,(水草)明媚繁荣。所有(在岸边)观望在水里漂游的能见到的美景,被
35、戴简独占了。戴简曾经因为文才出众被举荐(到朝廷),而他本人的志向是不愿意做官。和人交往,谦虚退让,受地方王侯的优厚关照,(却)不骄傲自大,不就是超离尘世吗?喜欢读孔子的书,其次是庄子、文子,以太虚为最终目的,得到了受益的方法,这不就是乐道吗?贤人的行为必定和这类似。当选了弘农大人的传授(此地居住权利)人,并独享这里的美景,岂是很容易得到的!地方虽然美丽,得到合适的人住在这里,就像山又增高,水又加广,房屋不用装饰就已经明亮好看了。戴简以泉池为家,以景致动物为友,发掘幽丽、精华的地方,每天享受这些,那么他的行为更加高洁,文采更加峻美,道行更加深厚,大家争相称赞。既在此地受益,又扬名当时,我害怕他超
36、脱尘世的志向不会有结果了。君子说弘农大人作潭州刺史成就了他的政绩,建起东池成就了它的美景,送给戴简成就了应得之人,岂不是因调动职位而正中天机吗!从戴氏堂,就能看到杨大人的美德,不可以不记下来。(二)真题解析:2010 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 九疑山图记 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
37、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表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注】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表:标记。1第段交代了九疑山的_。(2 分)()2简析第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2 分)()第13页/共16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高三语文秋
38、季班课程 3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段中的画线句。(3 分)()5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 分)()【答案】1规模和得名缘由 2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3C 4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5九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
39、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译文】九疑山方圆二千多里,四个州各接近其一角。世人认为九座山峰非常相似,望去几乎一样,所以称之为九疑山。九座山峰非常高大,远远遥望就可以见到。它们有嵩山、华山的险峻崎岖,有衡山、岱山的幅员辽阔,在九座山峰之下,还有很多委积在一起如同棋子排布的石头,可以用百来计算。中锋之下,水中没有鱼鳖,林中没有鸟兽,不时听到的如同禅蝇之类的声音,仔细听又好像没有。这里往往可以见到深谷大川,平田深渊,面积宽广的杉松,枝繁叶茂的榕树栝楼(一种植物),翠绿的藤萝白色的沙滩,深邃的洞穴,红色的石崖,清凉的泉水从空中飞泻下来,种类各异的竹子混杂着各种花草,互相辉映之处,好
40、像隐藏着山野人家。真的有九条水从中山之中倾泻而出,其中四条流灌到南海,另外五条水流合流注入洞庭湖。不知道像九疑山之样的海内之山能有几座?有的人说:“如果真的这样这座山为什么没有列于五岳之中?”我的回答是:“五帝之前,祭祀疆土尊崇 第14页/共16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关隘,把衡山作为五岳之一,已经是很偏远的地方了。今天九疑山之南,万里归服。站在都门向东望,看不到边际;向西行几万里,到不了边陲。因此应该把九疑山作为南岳,把昆仑山作为西岳,像衡山、华山之类的山,还是听任出世者在此结庐隐居,让领受封邑的贵族作标记当做后花园吧。只是苦于当世执政者常常被常情牵制,
41、不能有所改动创新,这又怎么办啊?”所以我绘制了九疑山的图画,并且连同写下题记,传给那些有兴趣的人,来赞扬他们。1请回顾本节课所讲的知识重点。2方法提炼。3请把存在疑惑的地方提出来。请在此处写下你的学习心得:真题解析:2009 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 永州龙兴寺息壤记 柳宗元 永州龙兴寺东北陬有堂,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广四步,高一尺五寸。始之为堂也,夷之而又高,凡持锸者尽死。永州居楚越间,其人鬼且禨。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莫敢夷。史记天官书及汉书志有地长之占,而亡其说。甘茂盟息壤,盖其地有是类也。昔之异书,有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帝乃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其言不经见。今是土也,夷之者不幸
42、而死,岂帝之所爱耶?南方多疫,劳者先死,则彼持锸者,其死于劳且疫也,土乌能神?余恐学者之至于斯,征是言,而唯异书之信,故记于堂上。【注】陬(zu):角。甓(p):砖。锸:铁锹。禨(j):吉凶征兆。这里用作动词。相信吉凶征兆。甘茂:秦丞相。息壤:秦国地名。课后作业 师生总结 第15页/共16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1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 分)()(1)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2)其人鬼且禨()(3)而亡其说()(4)其言不经见()2以下加点词与“其人鬼且禨”中的“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A自圆其说 B不胫而走 C降龙伏虎 D貌合
43、神离 3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2 分)()A鲧窃帝之息壤 B岂帝之所爱耶 C余恐学者之至于斯 D而唯异书之信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1)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其之敢夷。(2)甘茂盟息壤,盖其地有是类也。5简述本文的思想意义。(2 分)()【答案】1(4 分)(1)承担(顶着)(2)迷信鬼神(3)同“无”,没有(4)常 2(2 分)B 3(2 分)B、C 4(6 分)(1)因此寺庙中的人都把它看成是神异的现象,没有人敢铲平这块鼓起的土。(得分点:神、夷、宾语前置句“人莫之敢夷。”)(2)甘茂在息壤订盟,大概是以为这地方也有这一类(土地自己生长)的情况吧。(得分点:
44、盟、盖、是)5(2 分)要点:批判鬼神迷信,体现了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译文】永州龙兴寺东北角有座佛堂,佛堂内的砖地被土顶起一片,方圆达四步,高达一尺五寸。当初建佛堂时,已将凸起的地面铲平铺砖,后来土竟然又高隆起来,顶起地面上的砖,所有拿铁锹铲过土的工匠后来都死掉了。永州位居古代楚国与越国之间,那里的人迷信鬼神,并且相信吉凶征兆。因为这个原因,寺庙里的人都把那隆起的一片土视为神物,没有人再敢去铲平它。第16页/共16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中记载了土地长高的征兆,但却没有对这种现象加以具体阐说。甘茂曾在息壤与秦王定盟,大概那个地方的土与龙兴寺的土相类似,也能生长。过去记封怪异现象的典籍,如山海经海内经就记载了鲧偷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天帝于是命令祝融在羽郊这个地方杀死了鲧。关于这种说法,儒家的经典没有记载。现在这种土,铲平它的人会遭遇不幸而死亡,这难道是因为天帝喜爱的息壤被铲平,故而惩罚铲平息壤的人吗?其实不是。南方多流行瘟疫,劳累过度的人会因染病受死去,至于那些拿铁锹铲地的人,他们是死于过度劳累和瘟疫,土壤怎么能够显示神灵呢?我恐怕求学之人来到此地,听了僧人这种话,就只相信异书所记载的天帝息壤之事,所以把这篇文章写在例堂壁上,以正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