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12秋-12-走进高考:记13629.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12秋-12-走进高考:记13629.pdf(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第1页/共11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高三语文秋季班教案 教师 日期 学生 课程编号 课型 专题 课题 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教学目标 掌握“记”的文体特点及重点题型的答题技巧。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章的深层含义及机构特点。教学安排 版块 建议时长 1 经典考题 40 分钟 2 知识梳理 10 分钟 3 能力提升 35 分钟 4 实战演练 35 分钟 5 作业 30 分钟 第2页/共11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真题解析:2016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 勿斋记(明)朱舜水 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
2、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古今之称至圣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宜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骛高骛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睿知之颜渊,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
3、?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注】传心:传授道统。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知识卡片:1 概括第段的意思。(2 分)()2 第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经典考题 朱之瑜(1600年 11 月 17 日1682年 5 月 23 日),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字楚屿,又作鲁屿,号舜水,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末贡生。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三次被皇帝特征,未就,人称征君
4、。清兵入关后,流亡在外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南明亡后,东渡定居日本,在长崎、江户(今东京)授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著有朱舜水集。其学特点是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认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他的思想在日本有一定的影响(水户学)。朱之瑜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一起被称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并与王阳明、黄宗羲、严子陵称为余姚四先贤。第3页/共11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A 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B 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C 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D 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
5、的玄妙高远。3 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 分)()4 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 分)()A “狂夫”借指作者,表达谦逊之意。B “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C 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D 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5 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4 分)()第4页/共11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一、记的基本含义和分类 记”的文字含义是识记,在这种含义基础上,“记”逐步获得了它的文体意义,成为经史中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作为一种文体,“记”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
6、,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根据史志中以记名篇的书目数量和文学总集中记体文内容的变化和类目的增减,可以更客观地了解“记”作为一种文体其内涵发生的变迁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分类: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包括:山川景物 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等泰山记 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
7、迹的文体。说明,描写,情绪 另描写事物的书、文章或文体志 也是古代文体一种 有“志”的意思:载。述。笔。杂。旅游。大事。二、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第一步:速读全文,整体感知,分清题材。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对全篇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然后想一想这篇文言文是属于“碑记”或“游记”或“杂记”或“记事”。第二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一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即找出文章中描写部分,通过仔细品读,弄明白作者所记录的内容,根据内容然后去理解文中的议论部分。知识梳理 第5页/共11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
8、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一)真题解析: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 静者居记(明)高启 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子记之,久辞而未获。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乎!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予谓客曰:“子何言之戾耶?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壒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失。而抱廉
9、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传曰:居天下之广居。广居,仁也。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客未有以应。张君起而谢曰:“_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顾予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知识卡片:1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
10、是()。(1 分)()A 矣 B乎 C耶 D也 2 第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_ _。(2 分)()3 对第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能力提升 高启(13361374),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唐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
11、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第6页/共11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A “欲静而未能”点明作者久未写记的原因。B 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加深了对“静”的认识。C 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同时勉励张君和自己。D 作者觉得要随张君学习才能成为“静者”。4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 分)()吾知其所勉 居不静而静者 居静而非静者 吾知其所警 A,;,。B,;,。C,;,。D,;,。5 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4 分)()(二)真题解析:2013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 许氏吴兴溪亭记
12、权德舆 溪亭者何?在吴兴东部,主人许氏所由作也。亭制约而雅,溪流安以清,是二者相为用,而主人尽有之,其智可知也。夸目侈心者,或大其门户,文其节棁,俭士耻之;绝世离俗者,或梯构岩巘,纫结萝薜,世教鄙之。曷若此亭,与人寰不相远,而胜境自至。青苍在目,潺湲激砌。晴烟阴岚,明晦万状。鸥飞鱼游,不惊不喁。时时归云,来冒茅栋。许氏方目送溪鸟,口吟招隐,则神机自王,利欲自薄,百骸六藏之内累,无自而入焉。有田二顷,傅于亭下,耕作之功,出于僮仆。每露蝉一声,秋稼成实,倚杖眺远,不觉日暮。岁食之余,则以给樽中。方其引满陶然,心与境冥,是非得丧,相与奔北之不暇,又何可滑于胸中。噫!举世徇物以失性,而不能自适,且谬戾
13、于动静之理,君之动也。仕宦代耕,必于山水之乡,故尉义兴,赞武康,皆有嘉闻。其静也,则偃曝于斯亭,循分食力,不矫不躁。庸讵知今日善闭,不为异时之大来耶?予知之深,故因斯亭以广其词云。【注】滑:乱。尉义兴,赞武康:指在义兴、武康两地做官。大来:指吉祥亨通。知识卡片:权德舆(759年818年),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后徙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唐朝文学家、宰相,起居舍人权皋之子。少有才气,未冠时即以文章称,杜佑、裴胄交辟之。唐德宗闻其材,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兼制诰,进中书舍人,历礼部侍郎,三次知贡举。唐宪宗时,累迁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后坐事罢相,历任东都留守东都。复拜太常卿,徙刑
14、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元和十三年(818年)去世,年六十。追赠左仆射,谥号“文”。权德舆掌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在贞元,元和年间名重一时。第7页/共11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1 第段“主人尽有之”中的“之”指_ _。(用自己的话回答)(2 分)()2 分析第段写“夸目侈心者”和“绝世离俗者”的作用。(3 分)()3 简析第段写“鸥飞鱼游,不惊不喁”一句的意境。(2 分)()4 对第段画线句理解的正确一项()。(2 分)()A 是非得失都一起逃跑,没有空暇再去扰乱他。B 是非得失被一起克服,心情便不会再被扰乱。C 是非得失无法一起顾及,心情可能
15、会被扰乱。D 是非得失都一起消失,自然不会再去扰乱他。5 简述“动静之理”在许氏身上的表现。(3 分)()(一)真题解析: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 潭州东池戴氏堂记 柳宗元 弘农公刺潭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池之胜于是为最。公曰:“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好孔氏书,旁及庄 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
16、其乐道欤?贤者之举也必以类,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叠饰而已奂矣。戴氏以泉实战演练 第8页/共11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于戴氏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注】刺潭:担任潭州刺史。1 第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_。(用自己的话回答)(1 分)()2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段画线句的表
17、达效果。(2 分)()3 第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2 分)()4 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A 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B 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C 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D 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5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 分)()第9页/共11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二)真题解析:2010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 九疑山图记 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
18、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表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故图画九峰
19、,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注】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表:标记。1 第段交代了九疑山的_。(2 分)()2 简析第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2 分)()3 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A 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B 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C 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D 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4 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段中的画线句。(3 分)()5 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 分)()第10页/共11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1 请回顾本节课所讲的知识重点。2 方法提炼。3
20、 请把存在疑惑的地方提出来。请在此处写下你的学习心得:真题解析:2009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 永州龙兴寺息壤记 柳宗元 永州龙兴寺东北陬有堂,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广四步,高一尺五寸。始之为堂也,夷之而又高,凡持锸者尽死。永州居楚越间,其人鬼且禨。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莫敢夷。史记天官书及汉书志有地长之占,而亡其说。甘茂盟息壤,盖其地有是类也。昔之异书,有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帝乃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其言不经见。今是土也,夷之者不幸而死,岂帝之所爱耶?南方多疫,劳者先死,则彼持锸者,其死于劳且疫也,土乌能神?余恐学者之至于斯,征是言,而唯异书之信,故记于堂上。【注】陬(z u):角。
21、甓(p):砖。锸:铁锹。禨(j):吉凶征兆。这里用作动词。相信吉凶征兆。甘茂:秦丞相。息壤:秦国地名。1 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 分)()(1)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2)其人鬼且禨()(3)而亡其说()(4)其言不经见()2 以下加点词与“其人鬼且禨”中的“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A 自圆其说 B 不胫而走 C 降龙伏虎 D 貌合神离 课后作业 师生总结 第11页/共11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文言散文记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3 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2 分)()A 鲧窃帝之息壤 B 岂帝之所爱耶 C 余恐学者之至于斯 D 而唯异书之信 4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1)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其之敢夷。(2)甘茂盟息壤,盖其地有是类也。5 简述本文的思想意义。(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