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说课稿四篇.docx

上传人:碎****木 文档编号:84850017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说课稿四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小学科学说课稿四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说课稿四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说课稿四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小学科学说课稿四篇 说教材: 这是滑轮、轮轴与齿轮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把握了杠杆原理、轮轴省力原理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本课中学生将熟悉这两种机械,并通过用测力计测量、比拟的方法讨论滑轮的省力状况。在课堂上通过科学试验活动盼望帮忙学生熟悉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机械原理,也将把学生引向滑轮组的探究中,所以滑轮、轮轴与齿轮的第一课时必需由学生自己猜想、自己设计试验、亲自动手探究验证,从而进展观看,发觉问题、总结结论,让学生从实践操作中获得胜利的喜悦。 说学情: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定滑轮的位置较高,比拟隐藏,真正见到过的不多,实际应用中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也常与吊钩组合在一起使用,因此学生对

2、这类机械的感性熟悉是比拟缺乏的,但只要留心也能观看到,(现在建筑工地上、大型根底设施建立)所以在课前要搜集一些学生熟识的滑轮图片,教学中从生活中的升国旗实例动身引出定滑轮,最终又让学生举例说明滑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机械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说教学目标: 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依据本课的学问构造和科学讨论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状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科学概念: 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随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行设计试验方案来讨论定滑轮是否省力、动滑轮作

3、用与定滑轮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展探究简洁机械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在操作中获得胜利的喜悦。 4.教学重点: 熟悉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5.教学难点: 通过试验来验证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 说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选择必需对学生有启发性,表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依据本课学问特点,依据小学生对试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状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纳的教学方法主要为“试验法”。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熟悉,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试验探究力量。同时在

4、采纳“试验法”的根底上,还运用“观看法”、“争论法”、“谈话法”、“比拟法”等教学方法。 2、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渗透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测试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以观看、提问、记录、争论、小组试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以培育学生的探究力量和合作学习力量。 说教学过程: 依据本课制定的三维目标,遵循科学讨论过程的一般规律,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优化课堂构造的思想,我为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1、回想星期一升旗情景。你留意到了吗?升旗手轻轻拉动绳子,旗杆上的什么装置帮忙我们把国旗升上高空?(学生答复:有滑轮) 2、(出示

5、课件)细心观看的学生发觉,原来在旗杆顶部有一个滑轮,你知道这个滑轮在工作时有什么特点吗?(板书: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转动) 3、(出示课件)定滑轮的定义:像这种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转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科学探究 (一)讨论定滑轮是否省力 1、定滑轮能不能省力呢? (学生猜想) 2、请小组长领取试验器材。 3、请各小组争论利用现有的器材怎样来证明你们的猜想呢? 请各小组参照活动手册上的试验记录表,争论设计讨论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试验方案。 各试验组汇报试验方案,全班分析争论并改良,确定正确的试验方案。如下: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直接用手提升重物时所需的力的大小 链接定滑轮,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测出所需的力

6、的大小 比拟两次用力的大小 4.演示试验 5.小组合作进展试验,并记录数据。 6、汇报沟通:通过试验你们小组发觉了什么?(学生用数据分析总结 多叫几个小组汇报增加结论的说服力) 7、现在请大家总结一下定滑轮有哪些作用?(结论:可以转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 (二)讨论动滑轮 1、(出示课件)提问:“图片中的这些滑轮是定滑轮吗?”(不是)为什么?(由于他们不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转动) 指导学生从定义去熟悉并推断滑轮的种类 2、动滑轮的定义:那他们是怎样转动的?(板书: 随重物一起移动)人们在搬运货物时,经常使用这种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你能给取个名字吗?(板书:动滑轮) 3、猜想:你认为动滑轮的

7、作用和定滑轮的作用一样吗?(不同)会有哪些不同呢?(学生猜想) 4、反问学生:你们猜得就对吗?(学生说要通过试验来证明)请各小组争论制定讨论规划来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5、学生汇报沟通,教师概括。 (1)组装动滑轮。将细线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重物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2)用测力计测量将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大小, (3)再用测力计测量将同样多的钩码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大小。 6.小组合作进展试验,并记录数据。 完成书中表格 7、沟通发觉:通过试验你发觉了什么?(用数据说明) 小结: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转变用力方向。 8、

8、比拟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定滑轮 优点:转变用力方向 缺点:不能省力 动滑轮 优点:省力 缺点:不能转变用力方向 三、学以致用,查找生活中的科学。 1、谈话:同学们你能举诞生活中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例子吗? 2、想一想我们在什么状况下选择使用定滑轮,什么状况下选择使用动滑轮?(搬运较重的货物时就选择动滑轮,想站在地面上把较轻的物体搬运到高处就选择定滑轮。 3.引申的问题:要把一堆重800斤的石板运到5楼的建筑物上,你会用什么样的滑轮?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学习后的收获是对本课学问进展回忆总结。 请各小组组长快速把器材分类整理好归还教师。(教师清点器材,评价学生在试验中的表现) 小学科

9、学说课稿 篇2 敬重的各位领导、各位教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冀州市第一试验小学的科学教师王春铭。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19课地震,它与地表探秘、火山、岩石共同组成了地表猛烈变化这一单元,在学生了解了地表探秘内容根底上进一步探究来自地球内部的信息。 我的电子教案的构造安排如下:(出示课件)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熟悉,教材分为三局部(课件出示),其中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模拟试验活动和避震演习,了解地震学问及危害。难点是弄清晰地震形成的缘由,通过有层次的学习,对地震有真实的感受,并真正的学会一些避震常识。 由于我国刚刚经受四川汶川大地震只有短短的一年多,学生对地震这一现象可以说还是刻骨铭心。

10、因此,依据学生的学问水平和新课标课程标准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课件出示教学目标分析),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根底上,我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质疑猜测观看试验结论应用”,以激趣导学为主线,在本课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网上现有的资源把抽象的、学生倍感生疏的现象,直观的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利用资源适时的帮忙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创设合理的模拟情境嬉戏让学生乐学、爱学。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动手试验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试验结合自己的推抱负象力量,自主探究地震的形成。因此选用了如下教法和学法(课件出示),表达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为完成教学目标

1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的教学安排如下:(课件:教学过程) 一、质疑猜测,感知地震 上课一开头,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漂亮的地球”、“漂亮的汶川”和“5。12大地震”图片资料并配上声音,使教学媒体真正成为鼓励学生情感的工具,我从听觉、视觉入手,调动学生的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把学生生疏的地震现象再现于他们眼前,通过形象、生动的图像牢牢抓住学生的留意力,进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让学生熟悉到地震时会有什么现象,会带来什么灾难?在此根底上我提出问题(课件出示)第一个问题是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其次个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从地震这种现象中提出自己想要讨论的问题,培育学生探究学问

12、的力量,也充分表达出科学这门学科问题多样性和以学生进展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学生的疑问是多样的,对于这些疑问师生共同梳理筛选出适合本课讨论的内容(课件出示5个问题),通过师生沟通,把探究地震带来的灾难作为研 究的重点。 二、试验探讨,推想地震 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到试验和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试验和实践去发觉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动手操作力量和思维力量。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身边随时可以找到的物品,如托盘、书本、铅笔盒、积木、橡皮泥等和我为他们预备的薄、厚不同的木片,让他们依据这些材料去设计试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设计试验方法,选择试验材料,记录试验现

13、象和结论,遇到困难可以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讨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试验气氛。有的小组仿照课本搭建模型,有的小组折断薄木片,有的小组折断厚木片。有了这些感性的体验,我进一步组织学生四人小组分层争论,(课件出示争论题)这是一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争论题,让学生由外表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去思索,放手让学生去争论、去沟通,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到思维的训练中。通过争论沟通使学生很顺当地实行了地震形成由感性熟悉到理性熟悉的过渡,熟悉到了地震所造成的危害。(课件出示)培育了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科学品质,使他们真正成为信息参加的主体,学问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三、科学演示,熟悉地震(播放多媒体片) 我充分利用计算

14、机多媒体图、文、音、动、色的功能,为学生预备了“地震的成因”和“地震的危害”的课件,学生在观赏自己的想像中获得胜利的满意和喜悦,更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地震所造成的危害和地震形成的缘由。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利用计算机直观演示的功能把抽象的学问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在学生对地震危害有了肯定感性熟悉的根底上,让学生通过观看有关地震的纪录片,再次直观感受地震的情景和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深学生对地震危害的熟悉。让学生熟悉到什么是地震:人们通常把那些会让人感到大地上下颠簸、猛烈摇动等地动现象叫地震。胜利的把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对所学学问理解得更加透彻。 四、运用学问,拓展延长 理解学问把握学问的最终目的

15、在于运用,把教材学问与生活、生产及科学技术的运用联系起来,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学问去解决问题,进展实践活动。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通过学生自己查阅和相互沟通来完成。我为学生预备了资料库,便利学生查阅,有地震预报、地震前的征兆、避震学问等内容。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上去点击相关的标题,查阅相关的内容,这样就打破了传统的统一提出问题,统一解决问题的课堂模式,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交互性强的特点来实现了教与学的多元化。 在学生了解了避震学问的根底上,进展室内避震演习,从而发觉问题,解决问题。随即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交互性强的特点进展避震小嬉戏的练习(课件出示),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为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我

16、设计了以下的思索练习(课件出示),练习的设计是对学生自学力量、探究力量的综合培育,表达了铃声止而思维不止,把课堂教学延长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为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把地震的危害作为板书的主线(课件出示)。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既遵循了学生实践熟悉再实践再熟悉的认知规律,又符合学生想猎取学问,努力去探究,享受胜利的喜悦的心理活动规律。我信任通过这样的教学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主动的探究,能动的进展。以上是我对本次教学一些粗浅的理解,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教师批抨指正。感谢。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1、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时间单元。这一

17、单元主要讨论的是人类对于钟表发觉的进步历程,让学生们了解从古到今人们经受了从天体计时工具计时钟表计时的过程。而工具计时为本单元的重点,其中涉及到了一些工具有日晷、沙漏、蜡烛钟、水钟、摆钟等。通过用各种工具计时,使学生们熟悉到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避开,但可以减小。正是由于这点人类在不断追求准确的过程中才让我们的测量工具向前进展。这样才会有古代的计时工具进展到现在的计时工具,从而有了现在特别精确的机械手表、电子表、石英表、和更为先进的原子钟。本单元通过制作计时工具让学生感受到缩小误差是使科技和工具进步的内在动力。 2、课程分析 本单元关于摆的”内容有用摆计时的钟、测量摆的快慢、调整钟摆三课。这三

18、课之间存在着递进的关系。用摆计时的钟对测量摆的快慢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调整钟摆是针对于前两节课的一个检验应用和拓展。这三课表达了学生们认知的循环过程。从定量的分析定性的分析定量的分析。 摆在本单元当中很重要,由于本单元前几课的计时工具用来计量时间误差特别大,为了减小误差,摆的消失大大满意了人们的需要。用摆来计量时间也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测量摆的快慢这一课让学生亲身经受了一个猜测验证分析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对猜想与摆的快慢有关的三个因素:摆锤的重量、摆的幅度、摆线的长短进展了验证, 通过验证得到摆的快慢只与摆长这一个因素有关,只得到这个结论不是最终的目的。而从试验中学会掌握变量、数据的分析、误差

19、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们真真实切的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学情分析 本课的特点是经受一个验证猜想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生疏了。学生们在玩摆的过程中猜想出了影响摆的快慢的有关因素,在猜想过程中学生们的原有认知发生了冲突,有的认为有关系,有的认为没关系。从这里开头就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仔细思索设计方案,进展试验,试验后的数据分析都是学生们极其感兴趣的。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变量和分析误差成为本课的亮点。也是五年级学生学习的主要导向。 【教学目标】 1经受转变摆锤的重量、摇摆幅度、摆线的长短对摇摆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试验活动过程。 2初步意识得到准确测量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

20、。 3能够对自己试验的结果进展分析,并且依据自己的分析进展猜想。 4通过自己的试验,初步了解影响摇摆快慢的因素是摆长。 【教学预备】 教师预备:摆线,钩码,铁架台。记录单。 学生预备:秒表或电子表,米尺或长尺,量角器。 记录单是我为学生事先预备好的。 【教学设计】 本课的总设计理念:本课主要以摆锤的重量、摆线的长短、摆的幅度与摆的快慢是否有关系绽开了三个活动。从活动中学生们记录了大量的数据,并做了具体的分析。本课除了通过试验得到了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这一结论之外,还要给予学生们分析误差的意识。误差的分析是贯穿本课的主要线索。 活动分析: 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就内容来看,三个活动之间存在着并列的

21、关系。但我认为三个活动之间也具有梯度,这个梯度表达在误差方面。无论先讨论哪一因素,学生对误差的熟悉都是从生疏到熟识再到自主探究减小误差的方法。 接下来我对教学流程进展说明: 一、复习导入 帮忙学生回忆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摆锤的重量、摆线的长短、摆的幅度。 讨论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讨论方案的制定:明确本课的测量方法是测量摆10次的时间。 预设:讨论摆的快慢学生能想到两种方法1、一分钟摆多少次。2、摆10次测量多少时间。 引导学生分析采纳哪种方法误差更小。 本环节到达的目的:1、明确讨论的问题,2、确定讨论方法。 二、主要活动 活动一、讨论摆锤重量与摆的快慢的关系。 本环节主要由三局部组成

22、:1、讨论问题2、试验和记录过程3、汇报和分析数据 本环节到达的目的:使学生学会设计试验和掌握变量。引导学生进展数据分析,得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的结论。教师直接教会学生误差分析的方法。 详细教学步骤: 1、 讨论问题:猜测摆锤的重量与摆的快慢有关系吗? 设计你准备怎么通过试验来验证? 变量掌握如何转变摆锤的重量?如何保持摆幅、摆长不变? 2、试验和记录过程。 3、汇报和分析数据。 问题:从数据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得到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在试验过程中可能在哪些方面会导致误差? 本环节预设1:学生不会掌握摆长、摆幅的问题。 解决策略1:告知学生摆长的概念,从物体的重心到摆线固定点的距离。学生

23、就会留意钩码的悬挂方式,不能把钩码挂成串形。摆的幅度保持不变,有一些学生熟悉到从同一位置动身。还有一些细心的学生想到用量角器测量角度更准确。量角器的消失也为下面讨论摆幅做了铺垫。 预设2:学生无法从数据中发觉摆锤重量与摆的快慢是否有关。 解决策略2:引导学生发觉摆的重量增加2倍,3倍,但测量后的时间特别的接近。 预设3:学生不会分析误差。 解决策略3:教师帮忙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因素空气的阻力、停表的方法、操作上的问题。 活动二、讨论摆长与摆的快慢的关系。 本环节主要由三局部组成:1、讨论问题2、试验和记录过程3、汇报和分析数据 本环节到达的目的:学生通过试验得到摆线的长短与摆的快慢有关。且摆线

24、越长、摆的越慢、摆线越短、摆 的越快的结论。依据前面帮忙学生分析误差的方法,教师不能告知学生如何分析误差, 详细教学步骤: 1、 讨论问题:摆长与摆的快慢有没有关系呢? 如何设计这个试验? 如何转变摆长?如何保持摆幅度、摆锤的重量不变? 2、试验和记录过程。 3、汇报和分析数据; 问题:从数据中得到了什么结论?你是怎么知道的? 导致误差存在都有哪些因素? 本环节预设1:有的学生认为掌握摆的幅不变的方法可以从同一个位置动身。 解决策略1:假如在转变摆长的状况下,使摆从同一位置动身,摆的角度就会转变。 预设2:把摆长转变2倍后得到时间相差2秒左右或者2秒以上认为是误差。 解决策略2:引导学生分析数

25、据,测量原来摆长的时间也许10秒左右,但相差2秒。也就占了总共时间的1/5。所以并不是误差导致的。分清误差与数据的区分。所以摆线长短与摆的快慢有关系。 预设3:误差分析有局限。 解决策略3:假如钩码掉了,重新系在线上就会转变摆长。 活动三、讨论摆幅与摆的快慢的关系。 本环节主要由三局部组成:1、讨论问题2、试验和记录过程3、汇报和分析数据 本环节到达的目的:通过数据的分析使学生意识到在一个角度临界内摆的幅度与摆的快慢与无关,假如超出这个界限摆的幅度就会影响到摆的快慢。 详细教学步骤: 1、讨论问题:摆的幅度与摆的快慢之间有关系吗? 依据前面活动一、活动二的讨论方法。请你说说如何设计这个试验?

26、如何转变摆的幅度?如何保持摆线长短、摆锤的重量不变? 2、试验和记录过程。 3、汇报和分析数据。 问题:从数据中得到了什么结论?你是怎么知道的? 在这个活动中导致误差存在都有哪些因素? 本环节的预设和解决策略: 预设1:学生都情愿把摆从角度大的位置动身,由于摆的次数比拟简单数出,最终得到结论摆的幅度与摆的快慢有关。 解决策略1:让认为有关系的学生汇报自己都选择了多少角度来测量的。然后我来在课堂上演示讨论摆幅的试验过程。我选择角度小于10度的2个角度来测量时间,时间的平均值非常接近,分析摆的角度与摆的快慢无关。 预设2:分析误差产生的缘由。 解决策略2:除了前面分析的误差,还应当留意使用屡次测量

27、的方法可以使误差减小、工具产生的误差,比方用量角器、用尺子、用秒表。 三、小结以及拓展。 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关于摆的快慢与摆重,摆长,摆幅之间是否有关系。进展了三组试验,从数据中我们得出了结论,摆的快慢只与摆长有关。我们可以从数据中获得许多的收获。我们可以知道在试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差。我们想方法去减小误差的因素。使得到的数据更准确。同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课下想想关于摆你还有哪些可以讨论。能不能做一个一分钟摆60次的摆。 【板书设计】 摆的快慢 摆锤的重量 无关 摆的幅度 无关 摆线的长短 有关。摆线越短,摆的越快。摆线越长,摆的越慢。 针对着摆一工具测量时间一课,学生们推想出可以跟几个因素有关

28、: 1摆锤的重量。 2摆线的长短。 3摆的幅度。(学生想到的是摆的角度)。 4操作上的问题。(如在试验过程中遇到了摆等因素) 5空气的阻力。 这几个因素孩子们熟悉到前3个因素很简单掌握。操作上的错误可以解决,但空气的阻力难以解决这个问题会导致一些误差的存在。 测量一分钟摇摆的次数,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自己亲身组装,观看,熟悉,使用摆这钟工具。可以通过自己的试验来计算摆的次数,进展探究,为下面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进展了铺垫。学生在测量一分钟的摇摆次数时,有的小组测量的是一分钟的次数,有的是测量半分钟的次数。有的人就认为时间是一半,所以次数就应当是一半的关系。有的人进展

29、了反对,由于误差的存在,所以时间成倍数关系,次数肯定不能成倍数的关系。我想这是孩子们定性的分析,这时我说你可以再来做做看看究竟是不是成倍数的关系。这也是让孩子们不能仅仅靠自己的猜测,估量来当成是真理。而是通过量的得出,进展定性的分析。应当注意培育孩子们这一点。我想这一课孩子们不仅仅是会玩了摆。本课更有效的教学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自己试验发觉了摆计量时间存在着误差,可能在那些方面。这个过程是孩子们自己进展试验的数据定量分析到定性分析的过程发觉的。而次要的目的是让孩子们猜想下摆的快慢跟那些因素有关。对下面的各种因素进一步讨论做了铺垫。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

30、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教学内容。它由4个活动构成:比拟冷热程度不同的水、观看温度计、摄氏温度的读写、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摄氏温度的读和写,是训练学生的认读和记录,教材进展举例,重点区分零上和零下。指导学生精确使用温度计属技能训练。它与后一课时测量水温的方法有所不同,前一方法适用范围更广。 二、说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温度有肯定的了解,本课的教学从生活实际动身,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阅历来搭建学问的构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开心地探究学问,在已有的根底上有所提高,使他们感悟到科学的乐趣,达成了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本教学在以学生探究为核心,以培育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理念指导下设计教学

31、目标: 1、科学概念: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2、过程与方法:观看和讨论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情愿 遵守这些规定。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经受比拟观看温度计的过程。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训练学生的认读和记录温度是难点(特殊是零下的温度),要增加一些几组温度加以训练,运用模型等方式,尽量结合运用,强化训练,提高课堂效益。 五、说教学程序

32、(一)、比拟水的温度 1、比拟冷、热不同的五杯水,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提示温度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 由于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也是不能进展精确推断的,那有什么方法可以精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引出测量温度的常用工具温度计。 (二)、观看温度计 出示温度计,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需要熟悉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局部组成? 1、学生观看温度计的构造。提示学生观看中的留意事项:观看时留意温度计要当心拿放,防备裂开。假如温度计的管子劈裂,请马上告知教师。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安全。 2、汇报沟通。依据学生汇报时的状况,教师适当补充讲完整:温度计主要由玻璃管、玻

33、璃泡、刻度、液柱四局部组成 3、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看温度计产生的变化。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看。汇报沟通。 (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1、请学生读出讲台上某一杯水的温度,并结合学生生活:播送、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2、“21摄氏度”怎么写?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四)、测量水的温度 1、预备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先用手猜测(不要将手伸进杯里,也免烫伤),并将猜测的结果填写在2号卡片上。 2、用温度计实际测量这两杯水的温度,也将结果记录下来。 3、沟通测量状况 4、熟悉温度计的作用能给我们带来精确的信息,我们应尽量多使用工具。 (五)、拓展延长 、教师提出问题:快速配制半杯肯定温度(如350C)的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快速配制半杯肯定温度(如350C)的水。 (1)小组争论配制的方法,并记录在3号卡片上。 (2)学生实际操作,并记录下每次配制的温度状况。 3、汇报配制的状况,教师点评。 4、学习快速配制的方法,并改良自己的配制过程(先测出冷水和热水的温度,根据肯定数值估量进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