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元宵节》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24****店 文档编号:84822354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一年级语文《元宵节》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一年级语文《元宵节》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一年级语文《元宵节》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一年级语文《元宵节》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小学一年级语文元宵节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窗外月儿圆又圆, 全家团聚吃汤圆。 正月十五元宵节, 家家户户庆团聚。 2.小学一年级语文元宵节教案 教学目标: 1、识10个生字,进展渗透性识字。学习书写8个生字。 2、复习看拼音识字,学习多音字“正”。 3、学习偏旁:方框。 4、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会背诵。 5、进展宠爱我国传统文化,重视家人亲情和亲近大自然的奇特情愫的渗透训练,让学生更加宠爱生活。 教学预备: 1、收集有关“元宵节”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 1、说说过春节时,你觉得最欢快的事。 2、出示元宵,这是什么?前些日子我们刚刚过了什么节?元宵节 3、你们对元

2、宵节有什么了解?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得名,是由于其节俗活动在每年阴历的第一个月元月十五日夜宵进展。元宵节还叫“灯节”。正月十五夜,街上处处火树银花。五彩缤纷的花灯上有各种谜语,供人们赏识和猜测。正月十五吃元宵有团聚、甜蜜之寓意,象征全家团团聚圆,和谐幸福,象征全民族的大团结。 4、你们还记得今年的元宵节是公历的几月几日?世界上还有哪些地方的人们过元宵节? 二、师生共同参与探究 一、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在不生疏的字下面点点儿。 2、教师大声读课文,你们坐好指读姿势,会读的同学可以小声跟着读。 3、同桌相互帮助,要求:不会的字请同桌帮助。 二、学习生字 1、元宵节虽然过去了,但是教师还是给大家

3、带来了一些“元宵”,请大家品尝。 我带来的元宵可不是那么简洁吃到的,请你们先把“元宵”背后的字学会了,才能品尝到元宵的味道。同学们生疏的读读就行,把较难的字贴在黑板上。 2、在课文中读一读大家都生疏的生字。出示课件 3、请同学们用自己方法记忆这些教难的生字。 4、小教师教学生字,说一说记忆这些生字的好方法? 5、生疏偏旁:方框儿 与“团、圆”二字相结合,说明其表示“围起来”的意思。 三、观看田字格,看一看这些字是怎样占格的。 1、自己观看“团、欢”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指导书写。 3、学生独立书写生字。 三、玩耍 摘灯笼的玩耍。 方法:能正确读出并能组词的同学可摘到小灯笼。 3.小学一年级语

4、文元宵节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生疏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生活阅历,留意教给识字方法。”“欢”字教学,可以说是很好地表达了这一教学理念。在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主识字,生动活泼地识字,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地说从两个方面着手: 1、联系已有学问。构造主义学习理论格外强调学习者已有学问、阅历的作用,认为学习者的“前理解”“前构造”会对学问的学习产生影响。只有学习者的已有学问和阅历与学问发生相互作用时,才能产生理解。就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已经生疏了一些根本字,把握了“猜字谜”“加一加”“减一减”“组词”等常用的识字方法,这就成为他们识字的从前“生疏模块”,是独立、自主识字的贵重的学习资源,不行无视。 2、联系生活阅历。语文是母语训练,汉字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开头学习汉字之前,小学生已通过口语积存了相当数量的口语词汇,这些都为识字奠定了根底。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调动已有积存,学生才纷纷说出“欢快”、“欢心”、“宠爱”等积存的词语。既强化了识字效果又拓宽了识字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