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docx(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力量。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 敬重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叫陈红霞,来自于xxx仙女二小,很快乐有这次时机和大家一起学习沟通。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熟悉”。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过渡:首先我谈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熟悉”这局部内容,从学问方面来讲有厘米的熟悉做
2、根底,从阅历方面来讲,学生常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展测量的经受。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熟悉”,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拟完整的熟悉。这局部学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根底,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力量和实践力量制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确实定 依据小学生以详细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展简洁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经受毫米的含
3、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2)使学生经受实际测量的过程,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力量和简洁的推理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靠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严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依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熟悉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纳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学问与实际需要冲突
4、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帮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预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准备做如下教学预备。) 1、电教媒体 2、为每小组预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预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预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依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根据谈话引入、复习旧知实践活动、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
5、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2、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头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绽开争论。我预备这样设计谈话:今日是开学的第一天,教师有个惊喜的发觉,发觉大家都长高啦!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请大家估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展实际测量。并提问:刚刚我们测量的数据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长度单位吗? 通过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学问的回忆和对阅历的总结,架好了学习新学问的桥梁。 3、实践活动,引起冲突 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刚刚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这个同学的身高,那
6、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可能会说:教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究竟长高了没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测量能知道我们究竟要穿多少号的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教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道房子呀、树木哇都有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晰的熟悉四周的事物,也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大事扩绽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四周,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熟悉,体会到把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填写记录单。 最终,我发给每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展测量。学生
7、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相互争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学生准确测量特别困难。我有意制造这个冲突,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学问和现实需要发生冲突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精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需查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究新学问的剧烈欲望。这就为下面新学问的探究设置了有利的悬念。 3、现实需要,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准确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方法吗?在小组争论内一下。 学生经过一翻思索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
8、单位。 这时我就依据实际状况有针对性的进展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要制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刚刚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从而进入其次阶段。 其次阶段:探究体验,形成学问(在这个阶段,我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 版块1、熟悉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看直尺,然后协作学生的汇报我预备采纳多媒体进展演示。(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过动画,清楚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留意进展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 版块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我预
9、备组织学生进展如下活动) (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明白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1毫米。 (3)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4)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厚度大约1毫米。 (5)用手势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6)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7)完成p3做一做,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 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借助实物进展类比,帮忙学生更好的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对毫米的熟悉逐步深入,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不仅提高了估测的力量,而且还能沟通数学与
10、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效劳的思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东南西北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中的起始课。本课通过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简洁熟悉,帮忙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路线图奠定根底。新课标明确指出,“窨欢是创新精神所需要的根本要素,没有窨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创造制造。”因此,从小学会正确的区分方向,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对人的进展是非常必要的。学好本课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2、教学目标:(1)通过情境创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动身,使学生能够依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识别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位
11、置,知道地图上的方向。(2)借助现实数学活动培育学生识别方向的意识,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在活动与沟通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教学重难点 4、(1)教学重点:给定东南西北中的一个方策,能精确识别其余三个方向,会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位置。 5、教学难点:识别现实生活中的方向。 二、说老教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嬉戏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沟通互动、嬉戏活动等既生活实际又具有实践趣味性的方式构建新知。融观看实践、沟通、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意学习方法和气探究。 三、说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加强同生活的联系
12、,所以,我们强调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因此,本节课我引导学生运用观看-发觉-实践-迁移的学习方法进展学习不仅培育了学生的动手、发觉力量,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全身心地设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四、说教学过程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洁的、被动的承受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探究、实践活动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嬉戏活动,导入新课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人民民主课一开头,我就抓嬉戏住学生喜爱嬉戏的心理,让学生在嬉戏中轻松、开心的完成“上下、左右、前后”的复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举又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学问铺垫和心理预备。 (二)实际观看、感受方位 在这一环节
13、我主要是从“你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来的吗?”谁说:你是怎么找到东的?“”你还能找到其它三个方向吗?“为引子,从而引导学生自己观看,辩认学校的四个方向,并和同伴找一找,说一说这四个方向都有些什么。最终让学生随便转身,面对各个方向指指说说。如”我面对东,我的后面就是西,左面是南,右面是北等等。在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思索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集体才智,表达了学生和合作与互助,培育了自主探究的精神。 (三)室内辩认,学以致用。 基于学生爱玩、爱动、喜爱嬉戏的特点,我在这一环节回归生活、玩中强化中高计了“我说你做”的嬉戏如:让同学们面朝()面,后面是()左面是(),右面()这是为后面学习地
14、图方向做预备。 其次,我让学生玩“超级仿照秀”的嬉戏,如:学青蛙向南蹦两步;面对西学公鸡迈几步;超凡脱俗东扮孙悟空;向北点点头等。让每个学生都活动起来,在兴奋、愉悦的气氛中感情辩论方向。 (四)整理记录,实现迁移。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手绘制学校地图,由于绘制的地图方向不全都,人们难以依据地图找到要去的地方而产生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必需有统一的方向才使人们看得懂地图,不会混乱。在这一问题冲突的根底上再让学生观看、争论,最终得出: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明白了地图上的规定,再让学生依据这一规定对自己绘制的地图进展修改,实现了从实际方向向地图方向的
15、迁移,注意了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五)玩中练习,拓展应用。 方向学问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堂上的学习很不够,需要在生活中观看、应用,才能真正把握。所以在第五环节体验收获、拓展延长中,我设计了森林之家这一情境练习。首先对学生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找到小动物的家吗?你是怎样找到的?其次让学生说说:想去哪只小动物家?该怎样走?这样稳固了学生对地图上方向的熟悉。最终的课堂总结让学生说说学会了什么?有什么好处?并鼓舞学生搜集区分方向的方法,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正所谓“课虽尽,思未了。” 整节棵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充分表达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仆人
16、,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数学教学必需以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为根底等新日环食,使学生大气学、乐学、让学生在欢愉、愉悦的气氛中获得大量的学问,提高各种力量。 敬重的各位评委、教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大庆市庆风小学教师郑颖,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节买香蕉。 一、教材分析: 分香蕉是北师大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4节新课,通过前面3节“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进展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存了肯定的阅历。这三节平均分的活动,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状况下,从已有的生活阅历动身,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积存了一些平均分的阅
17、历根底上开头熟悉除法的,从学生熟识的“分香蕉”的详细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详细过程。为以后学习二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除法的竖式计算奠定了根底。 二、学生分析: 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详细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这些学生活泼好动,已经具备了肯定的动手操作力量。 三、教学目标: 1、在详细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局部完;有剩余。 四、教材处理: 在教学中以直观教学
18、为主,运用观看、动手操作、分组争论等多种方法,采纳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究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进展,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力量、语言表达力量和自学力量。首先以学生喜爱的人物孙悟空导入本课,接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代替香蕉摆一摆。最终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分的分法,及对除法算式中各局部名称的熟悉。 五、教学方法: 赞可夫认为,教学方法不应以直接传授学问为主,而应以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共性优秀品质进展为主。因此我以学生进展为立足点,采纳多媒体帮助教学,通过实践探究自主探
19、究,培育学生合作沟通的态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念。 六、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而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本节课的导入局部,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以学生喜爱的人物孙悟空导入新课,让学生帮忙孙悟空分香蕉。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第一稿设计时,我实行的是教师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学生观看,教育心理学告知我们,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用。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才能提高。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我转变了设计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分一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很
20、活泼,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香蕉的练习,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在开展这个活动时,由原来分小棒改为利用香蕉的图片分,这样能使学生学对活动产生兴趣。我先让同桌两个自由分一分。 然后引导学生在几种分法中找出是“分得样多或者同样多的”那样分法,使学生在多种分法的比照之下,形象地感知“平均分”。最终请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分的方法,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3、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学生利用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教师设计了多样化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填一填、写一写、练一练。对新知进展了稳固,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究的热忱,最终让课堂得到延长。 4、全课小结,归纳
21、新知。 师生共同小结,回忆学习的过程,评价自己的表现,培育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在详细的情景中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沟通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育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意识和力量。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能结合详细情境进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嬉戏引入 1、出示一袋乒乓球。 请同学们估量一下,这些乒乓球大约有多少个?学生猜想。假如这些乒乓球大约有40个,谁想再来猜一猜它们究竟有多少个?学生连续猜想。 2、说说下面的数各接近哪个整十数?19283742538699 二、尝试估算 课件出示
22、:星期天,教师预备买这些生活用品:热水瓶:28元烧水壶:45元水杯:24元请帮教师估量一下,带100元钱买这三种物品够吗?先独立思索,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组内沟通。 3、全班汇报沟通估算方法。 4、集体验证。同学们通过估算得出教师带100元买这3种物品够了,那么这三种物品究竟一共多少钱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28+45+24=97(元) 5、小结:刚刚同学们用估算的方法帮教师解决了买东西的问题,真是感谢你们了!其实,估算很简洁,只要把一个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数进展大约计算就行了。在生活中像这样利用估算来解决的问题回常常遇到。 三、应用估算 1、秋天到了,阳光小学二年级1班
23、和2班的小朋友要组织秋游活动,瞧,瞧,他们已经排着整齐的队伍预备动身了! 课件出示:二(1)班39人二(2)班42人图上还有一辆限乘30人的汽车。(1)通过看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估算这两班大约一共有多少人? (3)学生估算 (4)反应。得出这两个班大约一共有80人。 (5)假如他们要乘车去秋游,依据你们的估算结果,你认为他们应当租几辆汽车? (6)小组争论。 (7)汇报争论结果。 2、对号上车课件出示:开过来2辆客车,1号车上写着“得数大于80”,2号车上写着“得数小于80”。同学们纷纷排队上车,有几个同学手里分别拿着车票,车票上写着以下算式:90-1131+5223+41+2926+
24、2998-1738+39100-10-1292-44假如得数大于80的上1号客车,得数小于80的上2号客车,你能帮他们估算一下,让他们对号上车吗?先把自己的估算方法给小组同学说一说。学生汇报。 3、第31页的“做一做”。 4、第32页的其次题。(小明原有20多枝水彩笔,妈妈又给他买了12枝,他现在的彩笔数量是一个不确定数,培育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四、拓展估算 今日你学会了什么?以后同学们就可以用估算来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了。 一、说教材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洁的也是最根本的多边形,一切的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因此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根底。它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25、。这局部学问是在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熟悉了三角形的根底上学习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积存了较我的感性熟悉,也能初步推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依据上述“三角形的熟悉”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的认知根底和思维规律,以及我校协同教育试验的有关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把握三角形的特征,能按角对三角形进展分类。 2、养学生观看、比拟、抽象、概括、推断、推理及分类力量。 3、养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调整、自鼓励的“四自”力量及小组协作力量。 重点是把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并能按角对三角形进展分类,难点是按角对三角形进展分类。 为了更好地到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6、,本节课预备的教具与学具有:电脑软件、小棒、各式各样的三角形图片。 二、说教法、学法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规律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出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学问的生活阅历,发 现问题,“制造”新学问,并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学习兴趣,进展才智,增长才能。在教学中,我留意实行启发式、争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实施小组协同教学模式,表达如下的教学理论: (1)主客体进展统一论。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觉地改良自己的学习,是学习的仆人。因此,
27、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四有”有机结合论。“协同学习”强调系统内在的自主组织性,协同教育以学生的自我进展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四导”(导向、导行、导评、导励)培育学生的“四自”(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自鼓励)力量,使学生得到自我进展。 (3)“协同效应”强化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针对传统教育的缺乏之处。本节课通过组织小组学习,强化师生、生生的协同效应,促进良好学习状态的产生,提高教学的效益。 三、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结合本校的协同教学试验,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联合会进展教学。 第一阶段
28、:学习预备,目标定向 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复习旧知,提问设疑等手段,引起学生对学习的留意,为学生学习新课作学问上、方法上、心理上的预备,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确定学习目标。这一阶段要求教师抓准学问的生长点去引导。在三角形的熟悉中,学生已有了什么是角、角的各局部名称及特点和角的分类的学问 (电脑演示),这些无论是在学问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与“三角形的熟悉”一课有着亲密的联系,因此,当教师出示红领巾问:红领巾的形状是什么图形?当学生答复了是三角形后,我立刻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熟悉”(板书),对于三角形你认为应当学些什么?由于学生在学习角的熟悉中懂得了什么是角,角的各局部
29、名称及特点,角的分类等学问,所以,他们很快便自行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什么叫三角形?它各局部的名称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怎样分类?这样,在目标定向这一环节就充分表达了学生的主体性。 其次阶段:操作实践,探求新知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习看作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制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觉或制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忙学生去进展这种再制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学问灌输给学生”。小学几何形体的教学又是试验直观几何的教学,重点是培育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力量,通过对图形的特征的观看和实践活动的验证,增加学生学习几何学问的兴趣,形成表象、进
30、展空间观念。 1、引导操作,学习新知 在学习三角形的意义和各局部名称时,我要求同桌的同学协作分颜色围图形,他们围出了以下这样的一些图形: 红色绿色橙色紫色 红色、绿色、橙色围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假如把这些小棒都看作是线段的话,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于学生有了活动、试验的根底,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并能说出三角形各局部的名称:边、顶点和角等(电脑演示),通过观看,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板书)。通过让学生推断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学问得到准时稳固。 2、操作演示,应用新知 生活到处有数学,“任何的一个数学学问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
31、学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熟悉后,我请他们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学生都很踊跃地举手发言,但如何把这些生活原型再现于课堂,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熟悉呢?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这些生活原理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并提出了这样的一 个问题:“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到三角形?它毕竟有什么特征呢?”然后让每组的同学都拉一拉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拟中初步获得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征(板书),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录像得以证明,这样,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制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 3、小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进展规律思维最根本的
32、单位,更使规律思维正确地进展,概念必需明确,而要做到概念明确,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根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内涵”。接着,再引导学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个个事物,当“一个个事物”多得不用枚举,或者不必要枚举时,可以用一类类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外形各种各样,大大小小各不一样,不胜一一枚举,但可以按它的内角或它的边分类。这节课我们先按角对三角形分类,上课前,同学们都剪了一个自己认为最特殊的三角形,我让他们观看三角形的角,并分别在角内写上角的名称,然后在小组中,把同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类,看可以分成几类,然后让小组汇报,有的说:“三角
33、形的角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及“三个都是锐角的”。除了这三个状况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状况呢?通过小棒的演示,懂得不行能再有其他的民状况的三角形,然后我再请个别小组把他们组中的三角形,按这三类分好,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同学对第一类三角形进展起名,然后再通过比拟分析,得出“钝角三角形”这个既简洁又能突出这类三角形特征的名字。最终让学生利用这一起名的方法,给另两类三角形起名。 至此,学生依据肯定的标准,依从肯定的规律,以三角形的载体,通过自己运作,进展了一次规律思维训练,然后通过阅读课本和观看电脑演示,系统一整理已学的学问,再让他们在组内说说学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通
34、过看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使学生更明确地熟悉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肯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肯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个角是锐角的就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必需是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阶段:互测互评稳固深化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对教学内容进展归纳整理,形成较完整的学问构造,并进展相应的根本性、提高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习与检测,使学习得以稳固,并在应用学问的同时,对比目标检测自己对新学问的把握状况,准时评价与调整(边电脑演示)。最终,我出示了一组拼组图形(电脑演示),让学生观看,这些拼组图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并让他们利用组内的三角形拼
35、组一些好玩的图形,说说这些图形分别用到了哪些三角形。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聪慧才智能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熬炼。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系统建构 这一阶段的总结评价是必要的,是对整一节课在学问上、方法上、态度上的总结与评价,应充分引导学生自评,提高自我评价力量。此外还应对本节学习的学问质颖解惑,把旧学问纳入原有的学问系统中。形成学问网络,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学问上、方法上的预备。 至此,完毕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存在不少问题,盼望得到教师们的指导。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熟悉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
36、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根底。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阅历动身,敏捷处理教材,先熟悉克,再熟悉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学问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试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熟悉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肯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展简洁的质量计算。 2、连续培育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法、鼓舞共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熟悉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熟悉。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
37、他们已养成肯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奇怪心强,依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奇怪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爱、熟识的嬉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觉,猎取新知,同时还采纳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制造了良好根底。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表达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纳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加、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置了一些物品
38、,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沟通一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觉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拟轻的用克作单位,比拟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置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现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设计理念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学问,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沟通平常购物中的一些发觉,学生学会了熟悉商品的
39、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学问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分的信念。 (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1、克的熟悉 这局部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展: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平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习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平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习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转自数学网) 2、千克的熟悉 千克的熟悉这局部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展: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盐重
40、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适宜吗? 生答:不适宜。 教师:那应当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 生: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 传统的教学中,学问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学问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供应了“做数学”的时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学
41、问。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熟悉,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很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进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熟悉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肯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稳固新知 课件展现: 1、写出体重。 2、在括号里填上适宜的单位。 3、连一连。 4、找错。 设计理念 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熟悉假如仅仅停留在“一个2
4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熟悉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开心的学习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奇怪好胜的心理,增加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共享受了学习、沟通、体验胜利的喜悦 一、说教材 确定位置是国标本苏教版试验教材第三册第十单元的内容。这是“空间与图形”领域有关“图形与位置”的内容。主要教学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本单元有三方面内容:一、确定位置;二、熟悉东南西北;三、熟悉平面图。本节课所说的是第一局部“确定位置”。主要教学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
43、的位置。这局部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在一年级时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学生把握这局部学问并不感到困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把这些学问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教材在安排这节课内容时首先呈现一幅活泼得意的小动物做操图,标注出两只小动物的所在位置,这既是示范物体所在位置的描述方法,又明确观看的方位,为下面回答下列问题统一观看方位。接下来是让学生用所学学问描述自己的座位,说说小动物的房间号,在书架上找书,到电影院找座位等。这样的内容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真正地让学生运用数学学问去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在安排这节课内容时,还很注意学问
44、的拓展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为本单元后两局部的学习作好铺垫,更为今后能更准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根底。 经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学问目标:使学生学会在详细情境中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 力量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确实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学问的过程中进展空 间观念,并增加其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情感目标: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查找物体排列的规律,学会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确定位置,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多媒体课件、座位票、几排或几组的标志牌,以及磁性黑板及贴片等。 二、说教法 1、帮忙学生唤起已有的生活阅历。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要运用有关确定物体位置的学问,教师要尽可能唤起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把这些学问和阅历系统化、数学化,为本课教学效劳。 2、结合例题进展典型示范。结合例题学习引导学生总结物体排列的规律,依据例题标注,进展典型引路,引领学生积极思索,自主探究。 3、充分组织好学生活动。教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