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金融学》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金融学》知识点归纳.doc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金融学学问点归纳第一章一、货币产生的缘由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1、简洁的、偶然的价值形式2、扩大的价值形式3、一般价值形式4、货币价值形式结论:货币是商品交换进展的必定产物二、货币形态的演化一货币形态演化的缘由货币作为商品经济进展的产物,其形态也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进展而不断进展 变化。二货币形态的演化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三、货币的本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说)货币是一般等价物(1、货币是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 2、货币具有和一切商品交换的力量)货币表达社会经济关系四、货币的职能(一) 价值尺度1(二) 流通手段(三) 贮存手段(四) 支付手段(五) 世界
2、货币五、货币制度的概念:货币制度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构造和组织形式。 它主要包括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各种货币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的程序及建立金预备制度等。六、货币制度的内容规定币材规定货币单位一是规定货币名称 二是规定单位货币价值规定货币的种类及支付清偿力量主币:即本位币,一国计价结算的合法的标准货币.辅币:解决商品流通中缺乏 1 个货币单位的小额货币支付问题.无限法偿:不管支付数额有多大,不管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承受。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假设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规定货币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的程序规定货币发行预
3、备制度七、货币制度的演化及种类银本位制1、概念: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币材的货币制度。2、内容: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银币的名义价值和所含银的价值相等,属于足值货币;银币可以自由铸造;银币具有无限法偿的效力;银币可以自由输出输入。3、缺点:银本位最大的缺陷是银价不稳定。随着白银开采技术的提高、产量2增加,导致白银价值波动、下降,越来越体重值小。至 20 世纪处,除中、印、墨等少数国家仍实行银本位,资本主义国家都已放弃。金银复本位制1、概念:法律规定黄金、白银同时作为本位币币材,同时流通的货币制度。2、复本位制的理论缺陷:货币具有独占性与排它性的本性,而两种材料同时作为币材与货币的本性相悖
4、。3、三种形态(1) 平行本位制:根本特征是金币银币之间不规定法定比价,各自按其实际价值流通,市场打算其比价。(2) 双本位制: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金币和银币间的固定比价。目的是为了抑制平行本位的缺陷。但这种币制违反客观价值规律,法定比价与市场比价不断发生冲突,消灭了“劣币驱除良币现象”。劣币驱除良币现象格雷欣法则 Glesham Law-是指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通货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必定会被溶化、保藏、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反而充满市场。(3) 跛行本位制:金银同为本位货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但银币不行以, 实际上银币已成辅币。金本位
5、制1、概念:以黄金为币材,本位币与黄金保持肯定比价关系的货币制度。2、三种形态(1) 金币本位制:也叫完全金本位,其主要特征是:以黄金作为本位币币材,金币的名义价值和所含黄金的价值相等,属于足值货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具有无限法偿力量,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辅币和银行券可以与金币自由3兑换。(2) 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其特点是;不铸造金币,政府无限制收购黄金,所支付价款是银行以金块为预备发行的纸币,流通价值符号高起点兑换黄金。(3)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特点是本国货币不与黄金直接联系,而是与一个金本位制国家货币联系并确定一个固定比价,在国内保持大量外汇作为汇兑基金。不兑现的信用货
6、币本位制1、概念:以政府或中心银行发行的信用纸币作为本位币的制度。2、内容:以纸取代黄金作为本位币币材,纸币不规定含金量,不能兑换黄金; 具有无限法偿力量;币值确实定与贵金属的价值无关,主要取决于货币当局对信用货币数量的治理。纸币由国家垄断发行,由中心银行和商业银行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广泛承受非现金结算方式,节约了流通费用,提高了清算的效率。不兑现信用货币的类型主要包括政府通过中心银行发行的纸币和各种发挥货币功能的信用凭证,如不兑现的银行券、银行存款主要是活期存款、商业票据等。3、缺陷:信用货币的流通导致的社会问题即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问题。其次章一、信用的概念:信用是一种表达特定经济关系
7、的借贷行为,是以归还和付息为特征的借贷行为。二、商业信用的含义: 企业之间以赊销、预付货款等形式相互供给的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居根底地位。4特点:直接信用双方都是企业所供给资金是生产资金的一局部往往和商品交易相联系三、直接信用、间接信用的含义直接信用 :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特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全部权关系的融资形式。间接信用: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全部权关系的融资形式。即双方分别与金融中介建立债权债务关系。区分:1、信用行为的主体不同2、资金运动形式不同3、融资本钱及风险不同4、敏捷性不同5、对货币流通量的影响不同四、银行信用的含义:以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
8、为主体供给的信用,是现代经济生活中占核心地位的信用形式。特点:间接信用资金来源于社会各部门的临时闲置资金授信对象广泛;不受数额、期限、方向限制,可以满足存贷款人各种不同的需求第三章5一、利息的一般定义二、利息的来源与本质借贷活动中 借款人付给贷款人的那局部超过本金的余额.也可以说是货币资金全部者凭借全部权向货币资金使用者索取的酬劳。马克思从借贷资本的特别运动形式分析入手,剖析了利息的来源与本质,认为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别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局部。利息在不同经济制度下表达不同的经济关系。利息是财宝的安排形式,是借贷资本的增值。三、利息的计算单利法、复利法四、利率的含义:肯定时期利息额与借贷资本额之
9、比。五、利率的种类一按利率是否按市场规律自由变动分为:市场利率、法定利率、公定利率。市场利率是借贷资金供求状况变化的指示器,当资金供给超过需求时,市场利率呈下跌趋势;反之,呈上升趋势。市场利率是兴旺市场经济国家的主要利率。法定利率是由政府金融治理部门或中心银行确定的利率,是国家对经济进展宏观调控的一种政策工具。公定利率是非政府的民间金融组织,如银行公会等所确定的利率。这种利率对其会员银行也有约束性,是一种介于市场利率与法定利率之间的利率。它的变化代表政府货币政策的意向,对市场利率有重要影响。二按借贷期内是否调整分为:固定利率、浮动利率固定利率是指利率不随借贷资金的供求状况而波动,在整个借贷期间
10、都不做调整。其最大的特点是利率不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具有简洁6易行、易于计算借款本钱等优点。浮动利率又称可变利率,是指利率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六、打算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社会平均利润率资金供求状况物价水平经济周期国家经济政策国际利率水平本钱及风险程度等七、利率的作用聚拢社会资金,提高经营效率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构造的作用对储蓄与投资的调整作用掌握资金需求方面的作用(稳定通货的作用) 调整着国际收支的作用第四章一、金融市场的含义: 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工具的交易实现资金融通的场所和行为的总和。1、广义的金融市场:泛指资金供求双方运用各种金融工具,通过各种形
11、式进展的全部金融交易活动。它包括银行存贷款、票据的承兑与贴现、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买卖、黄金外汇的交易,信托、租赁、典当等各类融资活动。7w 2、狭义的金融市场:是指以各种有价证券和标准化票据的交易实现资金融通的市场。如股票债券的发行流通市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市场。金融的含义:金融就是货币融通,是资金从盈余单位向赤字单位的有偿转移。二、金融市场的分类一按融资期限不同分:货币市场:是融资期限在 1 年以内的短期金融交易市场。资本市场:是融资期限在 1 年以上的长期金融交易市场。二按市场功能分 :发行市场:也称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是从事有价证券或票据发行的金融市场。即证券首次出售流通市场:也称二级市场
12、或交易市场,是已上市的证券或票据转让交易的市场。三按交割时间分 : 现货市场:买卖成交即时履行交割手续,一般在成交后的 13 日内清算。 期货市场:买卖成交后,按合约所规定的日期进展清算交割。分美式、欧式两种。三、金融市场的功能w 一融资及配置资源功能:最根本的功能。w 二躲避与转移风险功能:通过投资组合、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实现避险目的。w 三反映及约束监视功能:金融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反映资金价格,监视约束资金供求双方的行为活动。w 四宏观调控功能:央行进展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调整货币供给的场所,8实现宏观调控目标。w 五价格觉察功能:通过市场形成均衡价格四、金融工具的概念和特征一概念:金融
13、工具亦称信用工具,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能够证明交易金额、期限、价格的书面文件。它对于债权债务双方所应担当的义务与享有的权利具有法律约束意义。 对持有人来说是资产; 对发行人来说是债务; 根本要素:名称、金额、期限、发行人出票人、权利义务等二金融工具的特征l 归还性:是指金融工具的发行者或债务人在到期时必需归还全部本金的特征。股票可视为无限期但可通过转让实现归还。l 风险性:是指金融工具的本金和预期收益的安全保障程度。即患病损失的可能性l 流淌性:是指金融工具快速变为货币而不致患病损失的力量。变现速度快慢、本钱凹凸 l 收益性:是金融工具能为持有人带来收益的特征。收益主要包括利息、股息收益和资本
14、利得收益。五、主要的资本市场金融工具一股票:1、含义:是股份发行的、表示其股东按其持有的股份享受权益、担当义务的可转让的凭证。2、特性:1高收益性;2高风险性;3不返还、可以转让的投资工9具;3、种类:1一般股票和优先股票;(2) 流通股和非流通股; 3实体股票和记帐股票二债券1、定义:债券是一种确定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或者说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出具的对长期债务担当还本付息义务的凭证。2、债券的种类:1政府债券和非政府债券(公司债券金融债券);2抵押债券和信用债券;3可转换债券;4付息债券和贴现债券。六、货币市场的功能3、债券与股票的区分:从投资角度看 1权利不同,对公司掌握权影响不同。 2收益不
15、同;3风险不同。从融资角度看4筹集资金的本钱不同;5 资金稳定性不同;6融资者压力不同1、满足流淌性资金需求和资产流淌性治理需要2、提高金融企业治理效率3、形成金融交易的价格4、中心银行货币政策传导功能七、货币市场的组成(一) 同业拆借市场1、含义:银行同业拆放市场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融通短期资金的市场。主要有头寸拆借和同业借贷。2、特征:同业性、短期性、无担保性、协商性。二商业票据市场1、含义:商业票据是指兴旺国家由具有高信用等级的大企业和财务公司发行的短期无担保债券.102、特征:短期性(2-270 天);无担保;融资本钱低较银行贷款利率低;通常只有发行市场,无交易市场。(三)可转让大
16、额定期存单市场(也称 CD 市场)1、含义:进展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买卖交易的市场。2、发行与转让: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承受批发或零售方式发行,到期之前可随时转让。(四)回购协议市场1、回购协议市场的含义:以购回协议方式买卖证券、融通资金的市场,实际上是一种证券抵押融资。2、回购协议市场特征:金额大、期限短、无集中市场。商业银行、券商、工商企业、地方政府、中心银行都是该市场的参与者 。(五)政府短期债券市场1、含义:是政府短期债券发行与交易的市场。政府短期债券,是一国政府为筹集短期资金而发行的有价证券,主要是国库券。2、政府短期债券发行方式:国库券的发行一般承受拍卖方式,即通过竞标来确定债券的投资者
17、。3、转让:到期之前,可由持有者在市场上转让买卖,也可在银行办理贴现。八、资本市场的功能投融资功能配置资源的功能躲避和转移风险的功能九、证券交易的方式:l 现货交易:指买卖成交按当时成交价即时清算和交割。钱货两清l 信用交易:指投资人只需交付一局部保证金,其余由经纪人垫付的证券交11易方式。经纪人垫款来自银行贷款,猎取利差收入。l 期货交易:指买卖成交后,按合约规定的价格、数量、时间履行交割手续的交易方式。先买后卖多头;先卖后买-空头l 期权交易:也叫选择权交易,它交易的是买卖某种证券的权利。买卖双方达成契约,规定期权买方支付肯定期权费后,可在肯定时期按商定价格向期权卖方购置或出卖既定数量的某
18、种证券。分买入期权、卖出期权。第五章一、我国现行金融机构体系1、中国人民银行中心银行2、金融监管机构中国证券监视治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视治理委员会 中国银行业监视治理委员会3、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国农业进展银行4、商业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我国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进展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金融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投资基金、资产治理公司、信用合作社等第六章一、商业银行的概念: 也称存款货币银行,是以经营存放款为主要业务以盈利12为目的的综合性、多功能的信用机构。二、商业银行的业务一、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是
19、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1、自有资本:含义及构成:商业银行的资本是其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初始资金,简洁地说,就是其开展业务活动的本钱。股本资本盈余 未安排利润资本公积 债务资本其他来源,如风险预备金2、吸取存款业务 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1) 、按存款对象分:单位存款、储蓄存款、同业存款(2) 、按存款期限不同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3) 、按来源划分:原始存款、派生存款(4) 、按性质分:财政性存款、一般性存款 3、借款业务(1) 、向中心银行借款 :是中心银行向商业银行供给的信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再贴现,二是再贷款(2) 、同业拆借:同业借款是指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融通。(3
20、) 、向国际货币市场借款(4) 、发行金融债券 4、结算占用13二、资产业务运用其资金猎取收益的业务。1、现金资产 不能或较少为银行带来收益,占资产比重较小。包括: 库存现金在中心银行存款:包括法定存款预备金和超额存款预备金同业存款:是存入其他有代理业务的银行的存款。托收中现金:结算在途资金。2、贷款业务最主要的盈利资产(1) 、贷款种类按还款保障分:信用贷款、抵押贷款、保证贷款(2) 、贷款种类按借款对象分: 工商业贷款、农业贷款、不动产贷款和消费贷款(3) 、贷款种类按用途分: 经营性贷款、证券经纪人贷款、消费贷款、科技开发贷款;(4) 、款种类按期限分:短期贷款、中期贷款、长期贷款(5)
21、 、贷款种类按其质量分: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3、贴现业务(1) 、票据贴现含义:指商业银行购置持票人未到期商业票据,向其融通资金的行为。(2) 、贴现金额的计算贴现值=票面值1 贴现利率 贴现天数/360 或 贴现利息=面值或到期值贴现利率 贴现期贴现值=面值-贴现利息(3) 、贴现与放款的联系与区分(4) 、贴现、转贴现、再贴现144、证券投资(1) 、证券投资的含义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资金用于购置有价证券的活 动,主要是通过证券市场买卖股票、债券进展投资的一种方式。(2) 、证券投资的目的: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业务有分散风险、保持流淌性和合理避税、
22、提高收益等作用。(3) 、证券投资的种类:政府债券、短期票据等。三、表外业务1、表外业务的含义:此类业务发生当时不会引起资产负债表工程2、无风险表外业务中间业务(1) 、汇兑结算业务:(2) 、代理业务:(3) 、信托业务:(4) 、询问业务:(5) 、基金托管业务 : 3、 有风险的表外业务(1) 、贷款承诺:(2) 、担保:(3) 、金融衍生工具:的变化。三、制约派生存款的因素:一法定存款预备率rdK=1rd二提现率现金漏损率CK=1rd+C三超额存款预备率 reK=1rd+C+re四活期存款转化定期存款的比例k=1/rd+c+re+rtt15五其他制约因素:如贷款需求、条件等四、商业银行
23、的经营原则一安全性1、含义:在经营中避开风险、保证资金信誉安全的力量。2、必要性:商业银行面临诸多风险,只有保证资金安全,才能赢得更多客户,吸引更多资金,正常经营猎取利润。3、措施:充分的自有资本 保持足够的预备金建立风险防范、掌握、分散、转移和补偿机制参与存款保险二流淌性1、含义:能够随时满足客户的提款要求和正常借款需求的力量。2、必要性:商业银行一旦消灭挤兑风潮,发生流淌性危机就可能导致破产倒闭。3、措施:合理安排资产负债规模和期限构造增加主动性融资力量,保持多样化融资渠道保持适量现金资产和合理的二级储藏提高资产证券化水平三盈利性1、含义:通过经营各类业务猎取利润的力量。2、必要性:获利是
24、银行补充资本、扩大经营、可持续进展的条件。3、措施:16扩大盈利资产比重和经营规模; 降低筹资本钱和治理本钱;大力进展表外业务。第七章一、中心银行的产生缘由(一)中心银行的概念:是居于一国金融体系核心领导地位,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金融政策,调整货币流通及信用活动的金融治理机构。(二)中心银行产生的客观必要性统一银行券发行的需要统一票据清算的需要 政府融资的需要充当最终贷款人的需要金融监管的需要二、中心银行的职能一发行的银行1、中心银行集中、垄断货币发行权。2、中心银行以维护本国货币的正常流通与币值稳定为宗旨。二银行的银行1、中心银行是最终的贷款人(再贴现与再贷款);2、组织全国银行间的票据清算3
25、、集中保管存款预备金4、为金融机构供给指导和效劳三政府的银行代理国库。17赐予财政信贷支持。持有和经管黄金外汇储藏政府的金融参谋,向公众公布金融信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三、中心银行的负债业务一含义:指金融机构、政府、个人和其他部门持有的对中心银行的债权, 即形成中心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二内容1、流通中的货币2、各项存款政府和公共机构存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3、债券:中心银行发行的融资票据和债券。4、资本及其他负债指中心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未列出的 各种负债工程四、中心银行的资产业务一含义:是指中心银行在肯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各种债权,即中心银行运用资金的业务。二内容:1、再贴现和再贷款
26、(对政府及金融机构的债权)2、证券买卖业务:3、黄金及外汇储藏业务:4、其他资产业务第八章一、货币需求的含义及理解18一 货币需求含义: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宝范围内能够而且情愿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二对货币需求概念的理解1、货币需求是一个存量的概念。2、货币需求是有条件的,是力量与愿望的统一。3、现实中的货币需求包括对现金和活期存款的需求。二、货币需求理论的进展4、货币需求既包括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也包括执行价值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v 一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v M = P Q / Vv 二费雪交易方程式 现金交易说v M V=P T 或 P= M V/ Tv
27、三剑桥方程式现金余额说v Md = KPYv 四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v 需求函数: L = L1 + L2 = L(Y ) + L(r)v 五现代货币主义代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v 需求函数:v Md / P = F (y,w;rm,rb,re,1/pdp/dt;u)三、货币供给的概念四、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缘由和依据货币供给是指肯定时期内一国银行向经济中投入、制造、扩张或收缩 货币的行为。191、货币统计口径确实定对经济运行监测和政策选择有重要意义.五、货币供给的口径2、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依据:金融资产的流淌性,即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便利程度作为标准。一IMF 的口径1、M0=流通于银行
28、体系之外的现金2、M1= M0+活期存款3、M2= M1+ 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二我国现行货币供给量层次的划分1、 M0=流通中的现金2、 M1= 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信用卡类存款3、 M2= M1+居民储蓄存款+企业机关定期存款+外汇存款+信托类存款+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存款4、 M3= 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其他存款六、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M1 为狭义货币供给量; M2 为广义货币供给量;M2M1 为准货币; M3 是考虑到金融不断创的现状而增设的,目前暂不公布数据。货币供给根本模型 M=Bm1、根底货币 B:亦称强力货币、高能
29、货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预备金存款和公众持有的通货,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打算性影响。其变化主要取决于中心银行的资产业务。第九章2、货币乘数m:是根底货币的扩张倍数,对货币供给量起格外重要的作用,其变化取决于公众的经济行为和政府的财政行为。20一、通货膨胀的定义一定义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量超过实际货币需求量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二) 理解n 是一个持续的过程;n 是价格总水平的上涨;n 物价明显上升;n 是纸币流通特有的经济现象。二、通货膨胀的度量一消费物价指数二批发物价指数三GNP 平减指数三、通货膨胀的成因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2、本钱推动型通货膨胀 :3、构造型通货
30、膨胀 :4、预期型通货膨胀:5、混合型通货膨胀 :6、输入型通货膨胀四、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一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促进论: 促退论:21 中性论:二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收入再安排效应:| 通货膨胀还产生以下不良后果:(1) 破坏正常的生产、流通秩序 ;(2) 导致金融秩序混乱,国际收支失衡;(3) 损害政府威信,影响政局稳定。五、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一) 宏观紧缩政策1、紧缩性货币政策抽紧银根2、紧缩性财政政策(二) 收入紧缩政策(三) 指数化措施(四) 供给政策(五) 币值改革政策六、通货紧缩的定义(一)定义:纸币流通条件下,因有效需求缺乏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的经济现象。(二
31、)理解: 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 总需求缺乏。 经济衰退,失业增加。七、通货紧缩的类型和成因一政策失误型22二需求缺乏型 产业构造失衡 ; 收入安排构造失衡;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公众预期;就业困难。三本钱下降型 技术进步促使本钱下降; 生产率提高快于工资增长; 营销方式的转变; 全球商品、效劳市场的形成。四金融体系效率低下型由于不良资产比率过高,银行提高信贷标准,抑制投资需求, 贷萎缩,使得货币供给量下降,总需求随之下降。造成信八、治理通货紧缩的对策(一) 宏观扩张政策调整手段1、扩张性货币政策放松银根2、扩张性财政政策二调整经济及产业构造 促进经济均衡进展 :产业、区域 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32、:乐观自主研发,把握核心技术。三调整收入安排构造:缩小差距基尼系数 0.45 为标准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五提高金融运行效率第十章23一、货币政策的概念是中心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而实行的各种掌握和调整货币供给量和信用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概念:中心银行实行调整货币和信用的措施所要到达的最终目的。二内容: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1、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之间的冲突:菲利普斯曲线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冲突3、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冲突4、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冲突四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现行中心银行法表述为:保持币值稳
33、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法定存款预备率政策1、定义:中心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预备率,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量, 从而实现调整货币供给量的行为。2、内容:规定及调整比率3、作用机理4、特点:威力巨大(乘数效应),告示效应;导致经济震荡,不宜常用。24二再贴现率政策1、定义:指中心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转变商业银行融资本钱,进而影响其信用活动总量的政策手段。2、内容:规定和调整贴现率,规定贴现资格3、作用机理4、特点:告示效应、构造调整;缺乏主动性,不宜常用。三公开市场业务1、定义:指中心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整货币量的政策行为。2、作用机理第十一章一、金融创
34、的概念3、特点:主动性、敏捷性、作用直接、适宜微调。作用可能被抵消四、货币政策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制定到产生效果必需经过的时间段。一广义的金融创:是指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组合。二、金融创的动因二金融创的定义:是指由于经济、金融的进展而打算和引发的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及金融管制等金融领域中一系列具有制造性的变革和开发活动。一从根源上讲,金融创是商品经济进展的客观要求。二金融创的直接缘由,归纳以下四点:1、国际金融业的飞速进展和日趋剧烈的竞争。2、经济环境中的风险性增大。3、技术进步。254、金融治理环境的不断变化。三、金融创的内容一金融业务的创1、负债业务的创2、资产业务的创3、
35、中间业务的创二金融市场的创l 欧洲货币市场:非居民相互之间以银行为中介在某种货币发行国国境之外从事该种货币借贷的市场,又可以称为离岸金融市场.l 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三金融制度的创 1.组织制度类型的变革2. 非银行金融机构种类和规模快速增加3. 跨国银行得到进展4. 金融机构之间消灭同质化趋势5. 金融监管的国际化四、金融创的经济效应一金融创的正面经济效应1、促进金融机构运作效率的提高。2、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满足各种融资需求。3、金融创促进了金融改革,推动了经济进展。二金融创的负面经济效应1、金融创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下降。2、金融创使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加大。263、金融创使金融监管的有效
36、性被减弱。4、金融创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被减弱.五、金融风险的含义与特征(一) 金融风险的含义指在金融活动中,由于多种因素发生不确定性的变化,从而导致行为人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二金融风险的特征1、金融风险的客观性和必定性2、金融风险的隐蔽性和突发性3、金融风险的可传递性4、金融风险的可掌握性六、金融风险的分类一依据风险是否能够通过多样化投资加以分散,划分为、系统性风险:不能2、非系统性风险:能二按金融风险产生的具体缘由划分1、信用风险2、流淌性风险3、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证券价格风险4、营运风险:治理、操作5、政治风险七、金融风险的形成缘由(一) 金融业自身因素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27|
37、 趋利性| 信息不对称| 躲避金融监管的创| 安全保障制度助长道德风险(二)市场运行机制因素S经济周期S金融相关率:M2/GDPS金融资源低效配置S政府不适当干预S企业经营效益三国际因素M 国际金融体系M 国际资本流淌八、金融监管的定义:1、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法律法规和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运用政策和法律手段对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全部经营活动实行监视治理的总和。九、金融监管的目标2、广义的金融监管:是除外部监管之外,还包括金融机构内部掌握的自律性监管、同业组织的互律性监管、社会中介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总目标:促成建立并维护稳定、健全和高效的金融运行体系。2、一般目标(
38、1) 保证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正常经营和安康进展。(2) 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公众的利益。28(3) 制造公正的竞争环境.提高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4) 确保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与央行的货币政策保持全都。十、金融监管的内容1、市场准入的监管2、业务运作监管3、市场退出监管第十二章一、金融进展与经济进展的相互作用一金融进展对于经济进展的乐观作用1、金融进展有助于实现资本的积聚与集中,可以帮助实现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经营,实现规模经济的效益。2、金融进展有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率。3、金融进展有助于提高金融资产的储蓄比例,有助于提高社会投资水平。二经济进展对于金融进展的作用1、经济的进展使社会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因而提高人们对金融投资和理财效劳的需求。2、经济进展形成越来越多的大企业集团,这些大的企业集团要求与其融资需求相匹配的现代金融机构为其供给效劳。二、金融压抑的定义金融压抑,是指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进展中国家中存在的过多金融管制、利率限制、信贷配额、金融资产单调等现象。三、金融压抑战略对经济进展和经济成长有四个负效应: 负收入效应负储蓄效应29负投资效应负就业效应四、金融深化的含义金融抑制是欠兴旺国家经济进展的一大障碍,要想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就必需实现一系列的金融自由化政策,这就是所谓“金融深化”。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