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文档《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修文档《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提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是增强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好的课堂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等教育功能。无论是现代还是过去的课堂教学,课堂提问都被广泛应用,也是当前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提问是实现教学反馈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基础。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果。但目前许多教师对有效提问的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存在着提问肤浅,形式单调,联系不紧密,要求不明确等等弊端,造
2、成师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厌学严重,抑制了学生思维发展,这与开发学生智能的素质教育远远不能适应。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剖析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提高提问的技巧策略,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关键词 初中数学 有效提问 策略 学生的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有效的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所以,教师要善于进行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注重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去把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链条;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
3、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所以,我们要对提问进行设计,巧妙使用,合理规划。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表自己的主张,言其所思。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知识的殿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灵魂,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老师的永恒追求。“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达到引发兴趣,激活思维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主线,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一)为突破
4、教学重点和难点而提问 有效的提问,必须为学生突破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提供路径、方法和思维 的准备。优化课堂提问,就可以为学生进入难点、重点的学习提供思维上的准备,可能还包括情绪上的准备。通常这类提问可以采用情景性问题的方式出现,以调动学生后续性学习的积极性。如讲授方差的知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两位射击运动员在积极备战奥运会,在相同的条件下,他们各射靶10 次,命中的环数如下(单位:环)。甲运动员:7、8、6、8、6、5、9、10、7、4。乙运动员:9、5、7、8、7、6、8、6、7、7。如果你是教练,你会选择哪位运动员参加比赛呢?当学生计算出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是一样的时候,这个提问就会极大
5、地调动了他们继续探究知识的热情,为本节课的重点“方差”的学习作了知识上和情绪上的准备。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还可以设计小组合作的问题,发挥学生集体的力量,让学生碰撞思维的火花,分享思维的乐趣。比如在学习角的和、差、倍这部分知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角也可以像数一样进行和、差、倍的运算,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请每组四位同学,用一副三角板,要求共用一个顶点和一条边,可以拼出多少个角?比一比,赛一赛,哪一个组拼出的多?学生们都分工合作,大显身手,为这节课的难点找到了正确解决的路径。(二)为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而提问 数学,被公认为“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实质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促进。教师的教学应当
6、有利于学生思维过程的呈现和优化。为展示学生思维发展过程的设计提问,就需要帮助学生内化已学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对数学知识进行表达,就需要学生学会对概念、定理、命题等的比较,揭示几对关系和几种命题在外延、内涵上的异同。从学生的理解题意,到学生构建解题策略,进行解题尝试,到最后完成检查,教师的这类提问就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步步深入。例如,在复习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给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已知在ABCRt中,10,6,900ABACACB,以点C为圆心作圆,设圆的半径为r。(1)要使点A在圆C的内部,点在圆的外部,求r的取值范围;(2)要使AB与圆C相切,求r的值;(3)以点A为圆心
7、,作圆A与题(2)所作的圆C相切,求圆A半径的长。BCA 这样的提问,就有效考察了学生在对于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些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可从各种位置关系中有关距离和半径所具有的数量关系特征进行考虑。当学生在解决第(3)时会出现漏解的情况时,教师应该继续提问两圆相切有几种情况?在本题中是否存在两种情况?如果存在,应该如何分类讨论?这样步步深入,能有效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分类讨论能力等数学品质的提升。(三)为学习的迁移而提问 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能力、方法和经验对于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和经验都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迁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一般经历两
8、个阶段:第一阶段指碰到新问题时,通过回忆、联想、类比等,激活旧知识;第二阶段,通过同化、顺应、构建等方式,将旧知识运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促进学习迁移的提问可以是回忆性提问。通过这类提问,帮助学生回忆概念、定理、公式和论证策略,让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再现和确认得以激活。这类提问经常在新课导入阶段出现,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益,但因认知层次低,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加以控制。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学习的全等三角形有几种怎样的判定方法?(学生集体回答,教师板书,“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边边边”,“HL”)教师再问:很好,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
9、即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比等于 1,那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如此的回忆性提问,不仅复习了旧知识,关键之处在于它还是本节课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这个新知识的起点和重要的准备。教师还可以运用联想性提问促进迁移。如在学习点关于直线的对称性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下图,点A和点B是位于道路l同侧的两个村庄,现计划在道路l上选址建造水泵站P,问P点选在哪里,才能使两个村庄到水泵站的总路程最短?lBAPClBA 教师此时应该引导学生联想,提问:我们学过什么知识对此有帮助?学生会联想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样的公理;教师再问:可是连接BA,的线段并不在直线l上,如何解决呢?
10、这时,学生立刻获得了解题的路径。教师也可以运用类比性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例如,学生证明了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组成平行四边形以后,可提出把四边形改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等,则结论如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反过来,若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组成了正方形、菱形、矩形等,则对条件有什么要求呢?通过观察、分析,在类比中找规律,加强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四)为学生解惑而提问 学习,是一个由不会到会的知识和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每个学生都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如不了解题意,无法利用已知条件构建数量关系,无法寻觅解题路径等。这
11、些困难的成因也是很复杂的,例如有学习基础不良、学习即时状态不佳、元知识结构不完善、思维定势、学习负迁移等。因而教师帮助学生解惑,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就显得尤为重要。优化提问的设计,使得教师获得了发现学生学习困惑、诊断困惑成因、解决学习困惑的一个有效手段。例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三根塑料吸管,长度分别为13cm,9cm,6cm,结合情景,我作了这样的提问:问题 1:“这三根塑料管能首尾顺次连成一个三角形吗?”(通过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这样的三边能围成一个三角形)问题 2:“三根都剪去2cm 后,还能首尾顺次连成一个三角形吗?”(通过现场的实物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
12、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问题 3:“最短边再剪去2cm 后呢?”问题 4:“怎样的三边才能首尾顺次连接成一个三角形。”(在上面三个问题的基础上,第四个问题就能顺理成章地解决了。)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循序渐进地推出三线段的三种不同关系,学生可以借助于最直观的现实体验,对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不仅引导出三角形三边应满足的条件,而且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层层递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深更广。所以我们设计问题,应具有一定思考性、渐进性。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与活动之中来。(五)为学
13、习内容的拓展而提问 数学教学总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总是让学生将在课堂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广泛的日常生活之中。因而数学教学的拓展总是朝着更新的学习内容、更灵活的学习应用不断努力着。教师在提问时,就需要具备引领学生拓展学习的意识。首先,通过提问拓展新的学习知识。如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四种判定方法后,提问学生: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的一种,除了前面所学的方法外,是否独特的判定方法呢?这样就在“两个三角形只要两条对应边相等,它们的夹角也相等”,即“边角边”的判定定理这个旧知识上,拓展到“两个直角三角形,只要两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全等”,即“HL”的新的判定定理。
14、其次,通过提问拓展灵活的生活应用。例如:在数学活动课里,我引入这样的问题:我校举办了一次围棋单循环比赛,即每一位选手都与其余选手比赛一局.(1)设参加比赛的人数为n 人,请用关于 n 的代数式表示这次比赛总局数;(2)若 n=5,求第(1)题所列的代数式的值,并说明这个值的实际意义.出示问题后,学生马上与小学的高斯方法联系起来,经过独立思考后。学生 1:我们把队员排成一行,第一个人就进行了(n-1)局,第二个队员进行了(n-2)局,以此类推,所以总数是:1+2+3+(n-1)=2)1(nn。学生 2:我知道了 n=5 时,一共进行了 10 局,表示有 5 个队员参加比赛的局数。老师(拓展):若
15、某选手中途退出了比赛,结果比赛只进行了 25 局,问有多少人参加比赛?中途退出的这名选手放弃了几局比赛?问题有点难度,我点拨了一下:设有 n 人参加比赛,中途退出的这名选手放弃了 x 局比赛。这样,就可以得到:2)1(nn=25+x。即:xnn250)1(,其中n、x 都是整数,且 xn-1。学生陷入了思考。不一会儿,学生 3 就站起来。学生 3:我发现要把 50+2x 写成两个连续的整数的积,只能是 87=50+23,所以,n=8、x=3。也就是有 8 位选手参加比赛。一个选手放弃了 3 局。(热烈掌声)老师:在社会生活、数学中,有利用2)1(nn计算的问题吗?经过思考后,一个个学生都争着回
16、答。学生 4:几何里有这样的问题:如果线段上有 n 个点(包括两个端点),那么一共可以形成多少条线段?也可以利用公式计算。学生 5:上次,我们开同学会,每两个同学见面都握一次手,握手的总次数是多少?可以用这个公式计算。学生 6:就拿我们班说事吧,有 48 人,老师要从中派 2 位同学去参加公益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也可以利用这个公式,其中 n=48。教学中,利用原有的问题进行变式、扩展,围绕问题层层深入、剖析,纵向挖掘思维广度和密度,横向对知识进行有机整合,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发展认识的机会和舞台,不仅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而且保持着学生思维上的活跃性,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这个问
17、题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他们热烈地讨论着问题,享受着学以致用的乐趣。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精心设计的课堂问题。好的提问,就是要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能使学生各尽其能,在讨论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总之,不同的课堂有着不同的提问策略,教师必须针对每堂课的具体特点,根据自身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