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品:曹刿论战 (7).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精品:曹刿论战 (7).ppt(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左传简介左传简介n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
2、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n历史背景n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n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
3、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n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牺牲玉帛()小信未孚()登轼而望之()吾视其辙乱()夫战,勇气也()望其旗靡()gujinbbfshzhfm、重点词解释:齐师伐我又何间焉肉食者鄙衣食所安小惠未徧牺牲玉帛神弗福也小大之狱军队;参与;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养;同“遍”,遍及、普遍;指猪牛羊等祭祀品;赐福、保佑;案件;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彼竭我盈故克之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凭借;击鼓;驱车(追赶);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战胜。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1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2结合
4、课文注释,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部分难词难句。复述课文大意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1)本文有几条线索?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2)本文可分几部分?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研读第一部分(第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段)。“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谋之,又何间焉?刿曰: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5、。乃入见。”“十年”: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师”:军队。“伐”:兴兵攻打。“我”:指鲁国。相传左传的作者是鲁国的左丘明,所以其书用鲁君的年号记事,称鲁国为“我”。“公”:鲁庄公。“将”:打算,准备。“战”:作战,迎战。“请见”:请求拜见庄公。“其”:他的。“乡人”:同一个乡的人;“乡”:古代的地方行政单位,相传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肉食者”:吃肉的人,指有权位的贵族。“谋”:筹划,考虑。“之”:代抵御齐师之事。“间”():参与。“焉”:兼词,于此。“鄙”:鄙陋,指目光短浅。“未”:不。“远谋”:深远谋划。“乃入见”:于是入朝拜见庄公;“乃”:于是。“问:问:何何以战?以战?公曰
6、: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以分人。分人。对曰:对曰:小惠未徧,民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从也。公曰:公曰:牺牲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以信。对曰: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以情。对曰:对曰:忠之忠之属也。可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以一战。战则请从。从。”“何以战”:依靠什么去打仗;“以”:拿,依靠。“衣食所安”:衣食这类用来安生的东西;“所”,这里指用来安定生活的东西;安:安定。“弗”:不。“专”:专有独占。“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必”:一定;“以”:把。“
7、对”:应答,对答,一般用于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或晚辈对长辈。“小惠未徧”:这些微小的恩惠没有遍施及一般人(国君的这些赏赐只有国君左右的人才能得到);“未”:没有;“徧”:同“遍”。“从”:听从。“牺牲玉帛”:祭祀用物;“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玉器,珪璧之类;“帛”,丝织品。“加”:超越,这里指谎报,虚报。“必以信”:一定用诚实不欺的态度对待神灵;“以”:用;“信”:诚实,不欺。“孚”:诚信感人。“福”:降福,保佑。“狱”:诉讼案件。“虽”:虽然。“察”:考核,明察。“必以情”:一定依照实情处理;“以”:按,依照;“情”情况,实情。“忠之属也”:这是尽心尽意处理政事一类的表
8、现;“忠”:忠诚;“属”种类。“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这点打一仗;“以”:凭借;“以”后省略“之”。“战则请从”:如果迎战,那就请允许我跟随您一道去御敌;“则”,就;“从”,跟随。探讨:探讨:1、“齐师伐我齐师伐我”的的“伐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伐”鲁国呢?鲁国呢?2、曹刿的身分怎样?、曹刿的身分怎样?“位卑未敢忘国忧”。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中的“远谋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
9、深谋远虑的品质。4、“乃入见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5、“何以战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对于第一个准备,曹
10、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7、为什么说、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是“可以一战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的主要条件?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8、本段末句、本段末句“战则请从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
11、为过渡,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研读第二部分(第研读第二部分(第2段)段)“公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之。刿曰:未可。未可。齐齐人三鼓。刿曰:人三鼓。刿曰:可矣。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之。刿曰:未可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之,曰:可矣。可矣。遂逐齐遂逐齐师。师。”“公与之乘”: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之”,代曹刿。“于”:在。“将”:欲,打算。“鼓”:击鼓,古代作战击鼓以发起进攻。“之”:助词。“可”:能,可以。“
12、三鼓”:三次击鼓,即三次进攻未能奏效。“矣”:语气词,表示肯定。“败绩”:军队溃败。“驰”:驱车进击。“之”:代齐师。“其”:代齐师。“辙”:车轮的行迹。“轼”:车箱前扶手横木,这里意为扶轼。“遂”:于是。“逐”:追击。探讨:探讨: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chng;(2)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shng。课文从“乘”(1)义说。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为什么?、作战地点选在哪里?为什么?长勺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3、进攻和追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
13、怎样帮助庄公选、进攻和追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择时机的呢?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土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研读第三部分(第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段)“既克,公问其既克,公问其故。对曰: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而衰,三而竭
14、。彼竭我盈,故克之。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故逐之。”“既克”:在战胜齐军之后;“既”,已经;“克”,战胜。“其”:代战胜齐军。“故”:原因,缘故。“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夫”(),语气词,置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使士气振作起来;“作”,兴起,这里是使动用法。“再而衰”: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下来;“再”,第二次。“竭”:尽,没有了。“彼竭我盈”:齐军的士气没有了,我军的士气正旺盛;“彼”,代齐军;“盈”,充满。“故”:因此。“测”:猜测。“伏”:伏兵。“靡”:倒下。探
15、讨:探讨:1、鲁国获胜后(、鲁国获胜后(“既克既克”),),“公问其故公问其故”的的“故故”是什么是什么意思?意思?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曹刿是如何回答的?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谒”)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
16、,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归纳总结全文归纳总结全文1、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2、题目为、题目为“曹刿论战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文?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3、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
17、如何安排的、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排详略呢?本文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思考思考:从本文来看,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本文来看,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18、。“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写道:“春秋时候,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讨论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讨论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1根据课文回答:鲁庄公懂得
19、军事吗根据课文回答:鲁庄公懂得军事吗?2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肉食者鄙肉食者鄙”总结总结一、一、写作特点:写作特点: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论”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3、语言简练生动。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二、二、重点句式及词语:重点句式及词语:1、判断句式:忠之属也。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2、古今异义的实词:古今间:参与隔开,不连接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狱:案件监狱可以: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三、三、重点句翻译:重点句翻译: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何以战?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