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乡土艺术资源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应用的实践研究11066.pdf

上传人:得****3 文档编号:83702229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5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乡土艺术资源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应用的实践研究11066.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区乡土艺术资源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应用的实践研究11066.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区乡土艺术资源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应用的实践研究11066.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乡土艺术资源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应用的实践研究11066.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社区乡土艺术资源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应用的实践研究 长江中学 高华 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表述:“使学生能创意性地表现学习与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形成设计与创作的初步能力,美化环境生活,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二期课改”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旧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由此可见,社区乡土美术资源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形成课程整合,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而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乡土文化艺术教育资源,拓展艺术教育空间,丰富课程资源,使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感知文化、接受人文熏陶,是当代教育对美术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

2、、新要求。我们崇明具有 1300 多年的历史,有着各种各样大量的乡土美术资源,而我们的学生从小生活在这个海岛上,本地区的乡土美术资源就在他们身边,对他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如古建筑、校园、传统节日、乡土民间文学艺术等,这些本地区的美术乡土资源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源泉。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的:“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民间美术乡土教育资源的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是美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为此,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本地区的乡土美术资源,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美术鉴赏的实践能力。一、利用乡土民间艺术,培养学生美术的兴趣 社区

3、乡土资源中的美术作品绝大部分属于民间文学艺术,由于崇明的传统艺术大多根植于农村社会,因此,造就了崇明的民间艺术种类极为广泛,且有独特的艺术教育功能。创造这些作品的是以乡村民众为主的劳动群众,同时,民间文学美术又包含着各地群众创造的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正是不同地域的乡土美术构成了民间美术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异彩纷呈的形态。如崇明的民间灶花画、雕塑等,由于其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形成了独特浓郁的民间色彩和个性。1、农家壁画,以艺“染”情。由于我们崇明灶花画是一门独特的乡土壁画艺术,流传至今已有几百的历史,家家户户的土灶上都有灶花,如鲜花、果实、鸟、鱼、兽、神仙、飞天等,而其艺术十分贴近民众生活,为了

4、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对乡土艺术欣赏的能力,我将崇明灶花艺术引入课堂。我先到附近的民居家拍摄许多灶花画,通过电脑介绍崇明的灶花,它是由我们崇明普通泥水匠画的灶头画,古时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神话传说,意味向往温饱生活;现代有山川景物、花草虫鱼等,意味希望精神生活充实。然后向学生介绍了灶花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其以黑色线条勾勒,在雪白的灶壁上用黑色作画,黑白对比鲜明强烈;以工整细蜜的笔法描绘山川景物,创造出了清丽雅致,气势宏伟的画面,有以简练随意的笔墨绘就花卉草木,创造出了含蓄深远、笔简意赅的意境,灶花画具有极其质朴、纯正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而画灶画的水泥匠全凭心灵手巧,采用湿壁画的方法,即是在灰土未干时马

5、上刷白作画,这种画也叫“鲜画”,同与欧洲文艺复兴以前画家的常用湿壁画一模一样。经过我一番介绍,学生们了解了灶花画的 特点是雅与俗,粗与细,精与简、黑与白熔于一炉,对崇明灶花画发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作的热情。2、探索灶花,以趣“触”情。为了使学生对崇明灶花画更深入了解,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对自己家或亲戚邻里家里灶壁画的形式,表现内容进行观察,探究,进一步探索崇明灶花的绘画步骤。在课中,大家欣赏收集各自带来的灶花照片,然后相互之间进行评点。在课后,我鼓励学生们在裱好的的板上用毛笔现场绘画灶花,有的学生展示五谷丰登、山川景物、花鸟鱼虫等题材丰富,富有情趣,也有表现现代卡通版的,如喜

6、羊羊与灰太郎、变形金钢等,栩栩如声,有声有色,同时,我将学生画的灶花画利用学校里的画廊,进行灶花画创作评比,给学校里师生带了浓厚的观摩兴趣,对学生所画的崇明灶花画都大为赞赏。崇明的乡土美术创造了生活和美,为我们学生的美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教师可利用这些社区乡土资源,不但促进乡土美术的发展,而且由于作品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在欣赏感悟作品的同时,也起到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目的。二、利用古代建筑物,激发学生美术的灵感 崇明具有 1300 多年的历史,造就了崇明有许多的古建筑,如崇明学宫、明清古迹演武厅、瀛洲民居、清代所建的金鳌山以及崇明宗教文化寿安寺建筑等名胜古迹,这

7、些都是极好的现成社区乡土美术资源。我们充分考虑这些文化建筑、民宅、古建筑等,作为教学资源来加以开发和利用,让学生在感到家乡古代建筑美的同时,通过画来培养学生对美术鉴赏能力,有效地提高美术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美术的灵感。1、追寻建筑,以摄“悟”情。为了了解崇明的建筑特点,我发动学生利用星期天去县城或社区,寻找崇明特色的建筑,并要求他们拍成照片或用笔描绘下来。学生利用休息日进行走访瀛洲民居,并拍摄或临摹或写生。三个星期后,学生们个个将自己的作品交上来,有的拍摄了崇明的四汀头宅沟(四厢屋)、“三进两场心”展示了崇明原来房屋古老而又神秘的特点;有的学生将崇明三路头、五路头、七路头和九路头房屋结构素描出来

8、,并对此进行了集中比较,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崇明房屋的发展历史渊源;也有的学生通过对崇明四大古刹之一的学宫的采访后,用彩色油画将崇明四大古刹之一的学宫的几次维修、重建都画出来,惟妙惟肖,让人们看到了崇明古楼宇的变迁。由于是学生们亲自搜集实地考察的资料,他们都深有感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讲解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大家一起分享追寻崇明特色建筑的成果的同时,就有一种要把它们描绘下来的冲动,此时我要求学生自己将对古建筑的风格的感觉用作品通过素描表现出来,这样锻炼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让学生们更有成就感,让学生充分欣赏,提高学生的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2、参观考察,以摹“品”情。为了让学生们对这些乡土资源发生浓

9、厚的兴趣,我还利用星期天带学生去宗教文化寿安寺参观活动。我们先对宗教文化寿安寺进行实地考察,细细品味宗教文化寿安寺几幢的不同建筑风格的形象美、石刻 线条的凹凸不平美,房屋整体布局上的对称美等。接着我要求学生回家后,按照自己对崇明宗教文化寿安寺建筑的体会进行绘画。二天后,从学生上交来的美术作业看,有学生试着用纸蒙在瓦当上描摹;有学生用速写本写生崇明宗教文化寿安寺的古建筑;也有的用手抚摸,感受石刻纹样的凹凸变化,体验古人用线条表现物象的手法。通过这次的崇明宗教文化寿安寺参观活动,学生对社区乡土美术的兴趣提高了。其实,我们的学生对家乡的古建筑是很熟悉,但他们从未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它、了解它,通过这样

10、的社区乡土美术系列活动的开展,既让学生学会了如何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又如何使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生态岛的思想感情。三、利用学宫收藏物品,引导学生体验艺术美感 崇明学宫里收藏了许多有关崇明已经失传或即将失传的乡土艺术,如交通如“独轮车”、“沙船”、“牛车”等,纺织如“织布机”等,武器如铜炮、铁炮、龙泉池剑、青龙月刀等以及拓荒农耕、围垦造田的影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生去探究的美术作品,并将此描绘出来。1、现场写生,以景“生”情。我利用星期天的时间,组织学生室外写生艺术实践活动,进行社区乡土“美术文化”教学,该类教学形式主要针对的是具有固定空间形式的历史、自然、文化艺术资源

11、的教学。从教学形式看,学生走进生活对景写生,有利于在真实情景中感知对象,教学过程更加充满活力;从艺术表现上看,乡土民间艺术造型简洁、夸张、概括、平面化,表现内容常常跨越时空,将不同属性的事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超现实性。比如,把学生带入学宫的“独轮车”、“沙船”、景点处,学生就开始兴奋起来了,我随即引导学生抓景物造型特点,学生很快发现“独轮车”、“沙船”造型上弯曲、多重、飞翘、高耸等显著特点。特点抓住了,学生写生创作热情也点燃了,他们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如版画、线描、雕塑或局部或整体表现主题,展现的作品有的细致描绘、夸张特点,有的展现个人想法、各具特色。可见,这些真实的艺术品

12、既是一种具有较高审美艺术价值的视觉图象,又是具有传统民间文化的载体,既能引发学生的写生表现欲望,又能使学生生发家乡的情感,在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中探究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图象。2、观影视图,以感“动”情。乡土民间文化艺术是长期以来人民群众根据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习俗、节日等成为民间极为重视的日子,如:重阳、婚礼、庙会、端午、清明等,由此产生较强的文化时空观。引导学生认识、了解这一民间文化,一方面可借助文字资料进行了解,另一方面,可通过影视图象让学生直观生动地认知视觉表象,影视图象就更便于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例如,对端午、清明描绘,学生通过观看有关端午、清明等影片,心情激动,迫不及待地要讨论交

13、流和视觉表象,因为他们直观生动地触摸到了历史的一幕幕,深切感受到崇明乡土文化底蕴丰厚。这既增添了学生的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又使学生体会到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再如学宫里的拓荒农耕、围垦造田的影视,平 时学生很难欣赏到此片,于是我们借助影视平台让学生收集创作素材,其中一位同学这样素描:十几个人,在堤岸上,挑的挑,抬的抬,干得热火朝天,一派围垦的景象;另一位学生这样描述:两三个人,在荒野的农田里,手里举着铁锹正在拓荒,汗滴从头下往下不停地流淌。可见,影视图象是学生直观感知民间艺术的有效载体。生活的意义是宽广的,博大的,但又是具体的,可感知的,可表现的,是充满情趣的。只有贴近生活,美术作品才能更加高尚

14、和完美。因此,让美术走进生活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发现身边的美。为此,我还积极地自编贴近学生生活的专题教材资源,让他们感受艺术作品都来自于生活,体验艺术美感。四、利用古诗词意境,激励学生美术创新动力 从古到今,崇明千年沙地虽然涨坍无常,但文物古迹仍然不少。昔日的瀛洲八景记录了明清遗迹,风光万千,历史悠久。1、采风求源,以诗“燃”情。运用现场人物访谈等艺术采风手段,搜集材料进行社区乡土“美术文化”教学。该类教学手段主要是让学生感受风土人情、民间故事、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感受、表现的侧重点为非物质艺术文化资源,它存在的主要形式是以人类口传方式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

15、艺术。如瀛洲八景中的“七浦归帆”、“盐场积雪”现都已经消失了,我们便安排采访了当地一个近百岁的张家老人,通过采访,学生了解了那时“七浦归帆”的壮观景象场面:崇明在 20 年代,长江口宽阔,碧波万顷,落日倒影在江面上红霞漫天,上百只船打着鱼,挂着帆从东海里回到长江口来;而“盐场积雪”的壮观情景是:江边的滩涂上铺天盖地堆满了盐,阳光照射在上面,发出白粼粼的光芒,远眺好像六月里峨眉上的积雪。这些已经消失的场景,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美术创作激情和动力。由于民间故事等以口头方式传乘的,存在形式的特殊性,因而受较大的时空限制。在引导学生艺术采风中,对民间老人进行采访,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这古老的瀛洲八景宏伟气势,

16、然后根据生活启示发挥想象进行视觉表现。现场人物访谈的艺术采风教学形式,还可以综合在写生教学中,如一次引导学生写生“金鳌镜影”时,我们请学宫的老文化馆长讲与金鳌山相关的故事,通过对金鳌山人文历史的了解,学生收获不小,例如学到了相关的一首名诗:碧海青铜磨未休,烟波万里望中收。吞云浴日何由见,胜绝金螯背上游。通过介绍金鳌山来龙去脉,学生未写生先有情,立即根据自己的感知、热情创造性地表现出过去的金鳌山、现在的金鳌山以及未来的金鳌山,创造性火花随即燃烧。2、探究创作,以思“激”情。丰富的感性材料是创作的源泉,浓厚的兴趣是创作的催化剂,成功收获是学生创作的动力。但这一切必须付于创作实践,没有创作实践,便没

17、有继承与拓展。虽然学生的思维与民间艺术造型思维很相似,这样的思维层面的结合也十分自然,学生在学习时也可以从中得到很大的乐趣,但让学生学习民间艺术并不是一味的效仿,而是既要在实践中继承优良传统,又要有新的拓展,有新的突破,有新的创新,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才是我们利用社区乡土艺术资源之所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掌握社区乡土艺术作品特点的基础上,敢于创作、勇于探究。具体步骤:(1)继承学习。临摹、描绘、复制社区乡土艺术作品,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作品创作过程的构思、构图、制作、印制等,从学习中体味“瀛洲文化”的内涵,感受艺术作品想象大胆、独具特色的构思,造型的变化夸张,线条的优美

18、多变,取其精华,弃其糟粕。(2)创作作品。学生在汲取了社区乡土艺术的精华,通过移情、变化、重组等手法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如在创作农民灶花画时,我们请来了向化镇有名的农民画家老刘,请他讲解她的创作过程和具体的创作技巧方法,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内容想象、小图构思、反复修改,多次探究,松鹤延年、夏荷、满堂红、农家乐等一批作品诞生了,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获了奖,创作热情猛增。为此,充分利用社区乡土美术资源,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充分体验了艺术创作的乐趣以及崇明岛独特的人文风景,培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感。总之,社区乡土艺术资源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载体,在青

19、少年美术教育中,将社区乡土美术文化资源用于美术课堂教学中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强化学生对社区乡土传统艺术文化的了解;2、引导学生参与多元社区艺术文化的传乘;3、强化学生对社区乡土艺术的保护意识。因此,在农村初中美术新课程改革中,有效研究和实施社区乡土美术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育人的需要,它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2011-5-30 参考文献:1、儿童画的心理与教育,世界文物出版社,2004 年版 2、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注)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育改革委员会,2004 年 11 月 3、钱初熹:美术教育的新源泉J,中国美术教育,2001 4、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上海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王大根:谈谈美术新课程的观念 6、姚亮:浅谈面向 21 世纪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