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简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中图版必修15086.pdf

上传人:得****3 文档编号:83646397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69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简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中图版必修15086.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简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中图版必修15086.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简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中图版必修15086.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简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中图版必修15086.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用心 爱心 专心 1 高中地理 简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 中图版必修 1 一、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1、判断节气和日期: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晨昏线在解决地球运动问题中的八大运用:(1)、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例题】图中已知 AB 为昏线,BC 为晨线,你能确定极点的性质吗?若 AB 为晨线,BC 为昏线呢?(2)确定地方时:二、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在光照图

2、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 12 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 0 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 6 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 18 点。求地方时的依据:经度每隔 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每隔 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地方时的计算方法:所求地点的地方时已知地点的地方时两地的经度差4 分钟【注】加、减原则:“东加西减”;两地经度差计算: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已知地点与所求地点都是东经度(或西经度)时,用较大的度数减去较小的度数,其差值即为两地的经度差;若已知地点与所求地点一个为东经度,一个为西经度,则用两地的经度数相加,其和即是两地的经度差。区时的计算 A用已知经度推算时

3、区:时区号数=已知经度15(余数7.5,商数即为时区数;余数7.5,则时区号数为所得商数+1)B已知两地所在地区,计算两地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即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减,即为所求时差值。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加,即为所求时差值。C.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东“+”西“-”即所求时区位于已知时区的东侧,取“+”;若位于西侧,取“-”)【解析】上图中已知 AB 为昏线,BC 为晨线,则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中心为北极点,若 AB 为晨线,BC 为昏线,则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中心为南极点。1、如图 1 所示,北京时间为:

4、()A12 月 22 日 12 时 B12 月 22 日 24 时 C3 月 21 日 6 时 D6 月 12 日 0 时 2此时,全球与 A 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的面积:()A等于 12 B等于 13 C小于 12 D大于 34 答案:B;D 用心 爱心 专心 2 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 180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3)、确定日期和季节 A、晨昏线过南北极点,与某一经线圈重合,与所有纬线圈垂直相交,可判定这一天为 3 月21 日或 9 月 23 日,即二分日(春分日、秋分日)B、晨

5、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可判定这一天是 6 月 22 日(夏至日),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可判定这一天是 12 月 22 日(冬至日)。即二至日(夏至日、冬至日)答案:(1)12 月 22 日。(2)2326N(3)夏至;冬至;春分或秋分。(4)20 点;晨(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日照图上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经度就是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地方时为 12 点)。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需要根据与晨昏线相切的纬度来确定,若与晨昏线相切的纬度为A,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 900-A。(应用时注意:太阳直射点一定与极昼现象的地区处于同一半球)(5)确定昼夜长短: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与晨线和昏

6、线两交点之间的弧线(即昼弧)所跨的时间数,夜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上夜弧所跨的时间数。同时,也可利用昼弧与夜弧的比例来解决昼夜长短问题。(1)当 AB 为晨线时,此日是 前后。(2)当 DF 为昏线时,此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是 (3)当 AC 为晨线时,此时是 节气;当 DE 为昏线,此日是 节气;当 AD为晨线,此日是 节气.(4)若 DE 为晨线,此时北京时间是 ;当北京时间为 8 点整,DF是 线。【解析】图中 A 点就是晨昏线与经线圈相切点,180 度经线就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经度,也就是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需要根据与晨昏线相切的纬度来确定,与晨昏线相切的纬度为 6634

7、N,太阳直射点的纬度=900-6634=2326N。A 用心 爱心 专心 3【例题】你能算出以下两图中 B 点的昼长吗?【答案】A 图:16 小时 B 图:16 小时 【解析】可利用昼弧与夜弧的比例来解决昼夜长短问题,两图 B 点昼弧与夜弧的比例均为 2:1,因此,昼长为 16 小时。昼夜长短的计算 A、昼长昼弧/15(小时)日出时间日落时间(日落12)2 (12日出)2 B、纬度度数相同的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相反 例如:30N 昼长30S 夜长 a、夏半年:昼长于夜,极圈以内有极昼现象,日出的地方时 18点。b、冬半年:昼短于夜,极圈以内有极夜现象,日出的地方时 6 点,日落的地方时 0,即昼半

8、球上,太阳位于地平线上,太阳高度0,以此反推,若太阳高度0,则该点一定位于昼半球上。(3)夜半球上:太阳高度 0。即夜半球上,太阳位于地平线下,以此反推,若太阳高度 0,则该点一定位于夜半球上。(4)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即太阳位于晨昏线的地平线上,太阳高度=0,以此反推,若太阳高度=0,则该点一定位于晨昏线上。(5)直射点上:太阳高度=90,即太阳位于地面直射点的正上方,太阳高度=90,以此反推,若太阳高度=90,则该点一定位于太阳直射点上。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随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冬至日-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

9、递减。春秋分日-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逐级递减。一年中任一天-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级递减。随季节变化规律:每年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太阳高度达最大。南半球太阳高度达最小值。每年冬至日,北半球太阳高度达最小。南回归线以南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南北回归线上,每年各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A 公式计算法 H=90-|-|(为某地纬度,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当地夏半年取+,冬半年取-)用心 爱心 专心 5 B 纬差计算法 H=90-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即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C

10、利用垂直物体的日影计算:tanH物体长度/影长。D 太阳能热水器的采光面与楼房顶面的夹角;若冬至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则热水器集热管的倾角=90 4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楼房间隔 L 的计算:tan H=楼高 H/楼距 L(H即当地全年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北半球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南半球为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在楼房布局时建议采用东北西南向或西北东南向。3、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地面太阳直射点的太阳高度为 90,从该点开始向四周呈同心圆状递减。【典型 1】、下图为某时刻我国局部地区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图中圆圈为等太阳高度线,水平直线表示纬线,竖直的直线表示经线,读图回答(1)此时伦敦的区时是(

11、)A.4 时 B.16 时 C.4 时 16 分 D.3 时 44 分(2)M、N 两地的经度差()A.大于 10 B.小于 10 C.等于 10 D.可能大于 10,也有可能小于 10(3)此时极昼产生的最低纬度是_.【解析】:(1)由图可知太阳直射 116E 经线,则北京时间即东八区时间为 12 时 16 分,而伦敦所在的中时区区时为 4 时16 分,选 C(2)由于北京正在直射经线上,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70,可以得出直射点和北京的纬度差为 20,从而知道直射纬度为20N。因为直射点不在赤道,所以根据前面太阳高度同心圆和直射点所在的经纬线的交点的经纬度的一般规律结论可以得出:M、N 两地的经度差应该大于 10,选 A(3)太阳直射纬度在 20N,所以极昼产生的最低纬度为 70N.【答案】:(1)C(2)A(3)70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