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乡村和城镇高频考点知识梳理2279.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乡村和城镇高频考点知识梳理2279.pdf(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每日一练)高考地理乡村和城镇高频考点知识梳理 选择题 1、城市建设用地增长与人口密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密度增长越快,人均建设用地减少越多,城市建设用地更加集约。下图示意 20002014 年伦敦、成都、海口、唐山四个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年均增长率(该时期人口密度的年均增长速度)和城市建设用地年均增长单(该时期城市建设用地的年均增长速度)。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处于城市化进程后期的是()A.乙 B.丙 C.甲 D.丁(2)20002014 年乙城市人均建设用地的变化,表明该城市()A.用地结构优化 B.规模快速扩张 C.城市化水平下降 D.人
2、口密度增加 答案:C 2 B【提示】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材料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2)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解答】(1)城市化后期的特点是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据此进行分析,在图中的甲乙丙丁四城市中,甲城市人口密度增长率为负值,加上其城市用地增长率最低,说明目前甲城市发展缓慢,加上城市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该城市处于城市化的后期。故选 C。(2)据图可知,20002014 年乙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增长率最高,但是乙城市人口密度增长率下降,说明乙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故选
3、B。2、我国某省会城市的部分街道名称如同一幅浓缩的中国地图。下图示意该城市街道格局及部分街道名称。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依据图示街道格局示意,可直接获知该城市的()3 A.经济发展状况 B.交通拥堵程度 C.人口密度差异 D.局部空间形态(2)甲街道的名称最可能为()A.哈密街 B.抚顺街 C.昆明街 D.厦门街 答案:D C【提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略 略 3、城市各功能用地的演变表现内部用地功能更替和外部用地扩展。下图为 20062015 年省会城市某主要功能用地的外部扩展与内部更替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1)该主要功能用地类型为
4、()A.工业用地 B.商业用地 C.居住用地 D.绿化用地 4 (2)20062015 年该功能用地以外部扩展为主,其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心区()远离消费市场环境要求提高基础设施落后地租成本升高 A.B.C.D.(3)20122015 年该城市功能用地外部扩展幅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外流严重 B.交通条件改善 C.资源日益匮乏 D.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A D D【提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该功能用地内部更替为负值,即在城市内部面积逐渐减少;外部扩展为正值,即在城市外部面积逐渐增加。因此,该功能用地的变化趋势是不断向市区外围迁移,符合该特点的应
5、为工业用地。故选 A。(2)20062015 年该功能用地以外部扩展为主,主要是因为市中心对环境要求提高,地价较高,成本较高,促使工业用地外迁,正确。市中心接近消费市场,基础设施完善,错误。故选 D。(3)20122015 年该城市功能用地外部扩展幅度降低,即工业用地规模增长速度趋缓,主要原因应该是发展了新的主导工业部门,该工业用地规模较小,D 正确。人口外流主要影响住宅区的扩展,A 错误。交通条件改善不会影响到工业用地规模,B 错误。资源匮乏也不会影响到工业用地规模,C 错误。故选 D。4、新农村建设是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乡村聚落空间结构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优化,最终达到经济繁
6、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标准。下图为我国某地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5 完成下列小题。(1)该地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前,乡村内部空间结构()A.以商业区、住宅区、行政区为主 B.空间结构简单,居住区规模最大 C.各功能区分化明显,界限明确 D.农业生产区规模最大,居住区点缀其间(2)图中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目的是()A.城乡一体,区位优越 B.布局合理,方便出行 C.邻里和睦,环境舒适 D.等级有序,设施完善 答案:D B【提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乡村空间结构分布。6 (2)本题主要考查空间结构变化的影响。【解答】(1)商业区、住宅区
7、、行政区的划分在题中没有体现,A 错;图中并没有体现各功能区之间的比较,B 错;在结构变化之前,各功能区之间界限不明显,C 错;在结构变化前,居住区分布较为零散,且农村以农业生产区为主,D 对。故选 D。(2)读图可知,图中新建村落和扩建村落都沿道路建村,村落旁边有公交站,交通便利,方便村民的出行。故选 B。5、“共享村落”是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房屋资产,促进乡村振兴的一项创新举措。下图示“共享村落”主要用途。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导致农村房屋闲置的直接原因是()A.自然灾害多发 B.基础设施落后 C.乡村人口迁移 D.就业机会少(2)“共享村落”建设,可以()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满足城市人休
8、闲娱乐需求 加快当地城镇化速度 增加村民财产收益 A.B.C.D.7 (3)“共享村落”实现了城乡居民权益共享、发展共享,顺应了()A.产业协调发展大趋势 B.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 C.区际协调发展大趋势 D.产城融合发展大趋势 答案:C B B【提示】人口迁移的影响 城市化的利弊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乡村人口迁移的影响。(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3)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利弊。【解答】(1)根据所学知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对乡村居民的吸引力增强,使得周边的乡村居民大量迁移至城市务工或居住,导致了农村房屋的闲置;自然灾害不
9、只是发生在农村地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就业机会少,这均是促使农村人口迁移的因素,相比而言,乡村人口迁移更符合题干信息“直接原因”。故 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2)据图分析,通过建设共享村落,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居住、养老、文化等产业,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增加村民财产收益;城市市民可在农村租赁土地,也可以在农村养老,实现了城市人的田园梦想,正确;“共享村落”建设主要是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房屋资产,促进乡村振兴,并不是为了加快当地城镇化速度,8 错。故 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3)“共享村落”既满足了城市人的田园梦想,又增加了农村人的财产收入,实现了城乡居民的权益共享,发
10、展共享,顺应了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产业协调发展主要是三大产业的比重关系调和,与材料信息关系不大;区际协调发展的范围较广,材料更主要地是体现城市和乡村的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表述更准确;“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与材料信息关系不大。故 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综合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示意我国 19492008 年城市数量变化状况。材料二:下表示意世界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年份(年)特 大 城 市 数 量(个)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世界 发达国家 发 展中 国家 世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1960 114 62 52 29.5 30.4 2
11、8.4 1980 222 103 119 34.0 33.4 34.6 2000 408 129 279 40.8 34.0.44.2(1)结合材料一,简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化的表现特点。(2)根据材料二的数据,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发展合理吗?说出你的理由。9 答案:(1)特点: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任答两点的)(2)不合理。从大城市发展速度上看,大城市发展过于迅速,中小城市发展滞后,不仅不能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反而会引发更多社会问题。解析:本题以我国和世界城市数量变化为背景材料,考查城市化相关知识,学科素养方面
12、注重考查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1)据材料一可知,城市数由 132 增加到 655,说明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扩大,材料还能看出,不同阶段各类规模城市数增加数量有区别,甚至 1949 年到 1978 年 20 万以下人口的城市数有所减少,可以推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化进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3)根据材料二数据信息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从 1960 年到 2000 年特大城市数量增加迅速,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同样增加较快,说明发展中国大城市发展不合理,发展速度过快,而中小城市则发展缓慢,较为滞后,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同时会导致国家内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
13、贫富差距悬殊,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小提示: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城市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根据我国东部某滨海城市的热岛强度变化数据,绘制了该市多年平均和某次冬季强降雪后热岛强度的变化(如下图)。10 (1)依据图中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曲线,说出该城市 7 时、17 时城区与郊区之间风的异同。(2)图中显示,冬季强降雪后城市热岛强度较多年平均整体加强,分析其可能原因。(3)同学们了解到该城市同时受海陆风的影响,且某时段的海陆风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该时段为_(白天/黑夜)。请绘制该时段海陆间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解释其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的原因_
14、。答案:(1)风向相同,由郊区吹向城区;风速不同,7 时的风速大于 17 时的风速。(2)强降雪后,郊区地面多被积雪覆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较强;积雪融化吸收热量,气温降幅较大;城区积雪清理较及时,气温降幅较小。(3)白天 原因:白天受海风影响,对城区具有降温作用,从而降低城市热岛强度。11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应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1)结合材料“城市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并读图可知,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大于 0,说明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根据热力环
15、流的原理,城市盛行上升气流到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流向城市;7 时和 17 时的风向相同,都是由郊区吹向城区;但 7 时热岛强度值较高,17 时热岛强度值较低,说明 7 时时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的多,城市和郊区温差较大,风力较大,因此 7 时的城市风的风速大于 17 时的风速。(2)读图可知,冬季强降雪后,城市热岛强度较多年平均整体加强,城市中心城区比郊区的温度高得多。主要原因是强降雪后,郊区地面多被积雪覆盖,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被积雪大部分反射回去,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量少,大气温度低;同时积雪融化吸收热量,气温降幅较大;城区积雪清扫较及时,地面对
16、太阳辐射反射少,地面吸收热量多,地面温度高,地面辐射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多,大气温度高。因此城区和郊区的温差加大,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增高。(3)海陆风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的原理是凉爽的海风对城区的降温作用。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应是海水温度低,气压高。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水比热容比陆地大,白天海水升温慢,降温也慢,白天海水温度低于陆地温度,海洋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凉爽的海风吹向城区,对城区有降温作用,从而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绘图如下:小提示:12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汉堡(州)是德国的金融中心、世界级城市,为进一步提升全球地位,在老港外迁后,启动
17、汉堡新城建设项目(下图)。汉堡新城将半荒废的老港工业区设计成 10 大特色板块,在突出板块主要功能的基础上,融入居住、办公、零售、餐饮、休闲、教育等功能,保留较大面积的广场、步道、绿地,将红砖结构工业遗产重新改造利用。(1)简述利于汉堡新城建设的区位条件。(2)说明特色板块空间利用方式对汉堡新城发展的作用。答案:(1)政策支持;老港区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有利于新城的建设;老港工业区地租低;新城紧邻易北河,水运条件好,有利于物资的输入与城市的建设。(2)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经济效益提高;市民休憩空间充足,提高人居环境;合理利用工业遗产,有利于发展工业旅游。解析:本题以汉堡新城建设为背景材料,涉及
18、城市区位条件、城市规划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和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1)据材料“为进一步提升全球地位”意味着老港外迁受到政策的引导作用,汉堡新城建设受到政策的支持;其次,老港区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有利于新城的建设;据材料可知,老港工业区呈半荒废状态,地租低;读图可知,汉堡新城紧邻易北河,水运条件好,有利于物资的输入与城市的建设。13 (2)汉堡新城设计 10 大特色板块,各区特色鲜明,且融入居住、办公、零售、餐饮、休闲、教育等功能,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保留较大面积的广场、步道、绿地,为市民提供了充足的休憩空间;根据材料“将红砖结构工业遗产重新改造利用”可知,合理利用工业遗产,有利于发展工业旅游,促进城市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