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集训(二十一)第3单元第六节古代诗歌比较鉴赏19554.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集训(二十一)第3单元第六节古代诗歌比较鉴赏19554.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考点集训(二十一)第3单元 第六节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 对应学生用书 p457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注】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理会:通达事理。(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燕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C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
2、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D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出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对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解析“宠辱皆忘的态度”说法有误,“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分析错误。答案D(2)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答:_ 答案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不同之处: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
3、,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古 意 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黄云陇底白雪飞,未得报恩不能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两句,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在边疆从军的大丈夫的形象。B一个“赌”字,一个“轻”字,表现了军中男儿的豪迈之情,也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他们不珍视生命的批评。C诗歌用景物描写的方式烘托人物形象,用壮景衬豪情,但“不能归”三字又与下文表达的情感呼应。D 最后一句用夸张的手法,不说一个人而
4、说“三军”,不说泪流满面而说“泪如雨”,极言其多,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解析没有批评之意。答案B(2)唐代诗人高适的燕歌行中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之句,与这首诗中的“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在写法上和表情达意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整首诗分析。答:_ 答案在写法上,高诗运用了对比手法,用战士浴血疆场与军营中不体恤士兵、沉迷声色的将领作对比;李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点出弹琴舞蹈的女子的年龄与身份。在表情达意上,高诗表达的是对士兵的同情和对某些将领的谴责;李诗是借女子弹奏的音乐来表达战士强烈的思乡之情。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州 桥 王安石 州桥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
5、觉遥。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州 桥 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注】州桥:位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本诗为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回想旧游汴京所作。山椒:山顶。指在王安石金陵住宅不远处的钟山。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州桥:与王诗所永为同一座桥。此诗为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诗人奉命出使金国经过当时被金占领的汴京时所作。(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先写于州桥踏月,思念家乡,后写在家乡赏月,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而忆及汴京。B王诗中两次写到州桥和溪流,时空转换,交叉渲染,写出了人事的变迁和情感的变化。C范诗通
6、过两个典型细节“等”“询”,将强烈感情浓缩于此,真切而炽热,撼人心灵。D范诗末句用一个“真”字作结,真切写出了被金占领区“父老”的哀怨、思念与失望。解析“旧呜咽”指当年想象中家乡的溪声。答案A(2)这两首诗虽内容各异,但都体现了一个“思”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思”的异同。答:_ 答案同:两首诗都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和思考,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异:王诗先写自己在京时对家乡的思念,后写晚年回到家乡后对京都的思念以及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想,虚实结合,感情丰富深沉;范诗主要写中原父老的故国之思,暗含了自己的亡国之痛,隐晦地流露出对议和政策的不满。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
7、)(2)题。(甲)送僧往湖南 刘 商 闲出东林日影斜,稻苗深浅映袈裟。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乙)送濬上人 刘 商 木落山前霜露多,手持寒锡远头陀。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注】头陀:行脚乞食的和尚。(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诗“闲”字写出僧人出东林乃随性而为,犹如白云无心出岫。B甲诗运用光影、色彩对比,写出僧人与自然妙合无痕,富有禅意。C甲诗末句僧、秋水、莲花融为一体,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D乙诗中的落叶、寒山与老僧构成一幅淡远萧疏的画面,诗中有画。解析应为澄明纯净的氛围,没有凄清之意。答案C(2)这两首诗皆为送别诗,请简要分析二者情感的不同。答:_
8、 _ 答案不同:甲诗欣赏。写出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的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乙诗遗憾。表达了诗人对濬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暮秋独游曲江 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注】此篇当为悼亡之作。诗人与妻子王氏伉俪情深,在诗人作此诗的几年前王氏遽尔病逝。(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王诗起笔背离题意,写“不曾愁”,最后写“悔”,表现了闺中少妇的心理变化。B王诗写少妇蓦然触见“陌头杨柳色”而幡然醒悟
9、,旨在表现少妇对夫婿功名不遂的怨悔。C 李诗开篇把曲江荷叶化为有情之物,仿佛荷叶的春生秋枯都与诗人的刻骨思念有关。D李诗与其无题诗“春蚕”“蜡炬”两个比喻句所含情意相类似,比王诗更显沉痛。解析少妇不经意地流目瞩望,“忽见”陌头杨柳,马上想起相隔千里的夫婿,甚至“悔教夫婿觅封侯”,旨在表现对夫婿的思念,体现了“闺怨”的题意。答案B(2)有人说古典诗词“教你如何优雅地说我想你”。请从抒情的角度,分别赏析这两首诗的三、四句。答:_ 答案王诗触景生情。“忽见”句所引起的联想、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不曾愁”大相径庭,“忽见”二字看似突兀,实则是不经意地蓦然瞥见“陌头杨柳”,勾起她对“夫婿”的深切思念,于
10、是后悔当年让他博取功名而致千里相隔。李诗婉曲见情。“深知身在情长在”已将前面的绵绵深情推向无以复加的诗境,最后却转以婉曲(通感)作结(以景结情),怅望“水声”,反映了他对亡者深刻怀念的怅恨茫然,也似乎传递出逝者如斯的叹息。6阅读下面这组宋诗,完成(1)(2)题。中牟道中二首 陈与义 其一 雨意欲成还未成,归云却作伴人行。依然坏郭中牟县,千尺浮屠管送迎。其二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注】中牟:中牟县,今属河南省。浮屠:佛塔,亦作浮图。(1)下列对这组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从大处、远处落笔。首句写雨意,叙写气氛,为全诗铺设了将雨未雨的背景。
11、B第二首诗从细处、近处着眼。第三、四句展开想象:怎能与凉风相约,不要挟尘沙同来。C 两首诗情调幽默风趣,结构统一,是一个整体,但各有描写侧面,其内含情感不同。D组诗作于途中,颇富动感,但其节奏是舒缓的,好像能感到诗人纡徐前进的步伐。解析两首诗歌内含的感情是相同的,都表现了诗人舒畅、兴奋之情。宣和四年,诗人为母服丧满三年,七月被任命为太学博士而入京,途经中牟县而作此组诗。诗人是丧满之后再登仕途,又升了官位,心情自然是舒畅而兴奋的。另外,也可从组诗描写的意象和营造的意境特点中分析出其内含情感一致。答案C(2)这组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颇具特色,请举例分析。答:_ 答案“归云”伴人行路,显出“归云”对行
12、人殷勤体贴的情意。“浮屠”迎人送人本是人的感觉,着一“管”字,送迎不但变成“浮屠”发自内心的行动,而且显示出它对人的热情与诚笃。本是“凉风”拂柳,却说杨柳“招人”,显出杨柳主动而亲昵的情态。蜻蜓“近马”又“相猜”,状写出彼此的神态与心思,活泼而又顽皮。诗人欲与凉风“相约”,想象如果雨意已成,就不会有凉风裹沙而来的事情发生,幽默风趣。诗中的拟人不是简单的叙人拟物,而是在比拟中赋予了这种种事物以不同的性格,它们各自以不同方式与行路的诗人进行交往,于是唤起了诗人也要与景物进行交往的需求,更增添了诗歌的情趣。7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芣 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
13、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之。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 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注】芣苢(f y):车前草。袺:提起衣襟兜东西。: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酤:酒。(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芣苢采用重章叠句手法,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变换,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叠,恰恰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B 芣苢中六个动词的变化,既细腻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又体现了人们劳作时的欢欣和热情。C 文氏外孙
14、入村收麦中“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一句以对比手法写出了久雨初晴、宜事农桑的喜悦。D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从诸孙“入村”写起,详细描绘了劳动的场景,展现出了劳动场景的热烈,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以及劳动的欢快。解析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并未“详细描写劳动场面”。答案D(2)对于芣苢一诗,王鸿绪等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引:“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从诗歌情感这一角度来说,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与其类同,请对此作简要阐释。答:_ 答案“欲收新麦”“赖有诸孙”,这是劳作之时孙辈可替的欣慰之喜;“三夜阴霪”“一竿晴日”,这是久雨忽晴、宜事农桑之喜;“急炊大饼”“多博村酤”,侧面展现劳作之热烈
15、,表现了劳作时的饮食之喜;“闭廪归来”“赋诗怜汝”,这是对文氏外孙繁忙劳作而归的赞美之喜。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注】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客游赵地,故称“平原客”。弹铗:战国策记载冯谖才华出众,是孟尝君门下的食客之一,曾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裂帛:指写家信。(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
16、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C颔联上句中的“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D“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解析“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答案D(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之语,杜诗中的“家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
17、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答:_ 答案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杜诗描写长安沦陷后的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情感;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不能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赠蜀府将 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好流。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注】公元 829 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
18、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B诗中使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C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D 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的处境。解析“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错,不是“诗人”而应是“蜀府将”。答案B(2)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答:_ 答案吴钩,泛指利剑,二者都是比喻从军立功之志。辛弃疾借“吴钩”表达自己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
19、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而温庭筠表达的是对蜀将虽战功赫赫但却不得封赏滞居下位的不公境遇的感慨和同情。10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2)题。观书有感二首 朱 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其一前两句描述了“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闪耀浮动,情态毕现。B“渠”代指方塘。方塘清澈就因其不是无源之水,因其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C其二前两句是说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
20、水”猛涨,“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浮了起来。D其二后两句是说不用枉费力气去推移,巨舰就能一直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中。解析“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两句的诗意为: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中。答案D(2)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评价这两首诗“借物以明道”,请结合作品加以赏析。答:_ 答案其一:借清澈的方塘需要“活水”来阐明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阔、更加敏锐。(或者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其二:借“春水生”让巨舰得以“自在行”来阐明灵感的勃发(或情感一旦触发,或思考一旦茅塞顿开,或功夫到家),足以使创作(或写作)文思泉涌,驾轻就熟,流畅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