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对比阅读练习771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对比阅读练习7710.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语文七年级八年级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对比阅读练习答案 一、对比阅读(一)【甲】河中石兽课文(略)【乙】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注释】盍去诸:何不把它赶走呢?垣墉:墙壁。(刘基 郁离子捕鼠)1 选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词性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D )闻之笑曰 沿河求之 C当求之于上流 D吾
2、之患在鼠 2 解释。山门圮于河(倒塌 )棹数小舟(划船 )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而上)其子患之(担心)3 翻译.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饥寒交迫还很远。4 我们看问题需要正确的方法,请你谈谈甲、乙两则故事给我们的启发。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只凭自己的主观意见;要看到问题的两面性,凡事只有利也有弊,一定要善于做出正确的判断。译文:赵国有个人家发生了鼠害,他到中山国去讨猫。中山人给了他一只猫,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
3、。一个多月过去了,老鼠没有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对此很发愁,对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送走呢?”他的父亲说:“这个道理不是你所能明白的。我所担忧的是老鼠,而不在乎没有鸡。我有了老鼠,(它)就偷吃我们的粮食,毁坏我们的衣服,穿破我们的墙壁,啃坏我们的器具,我们就会挨饿受冻,为不比没有鸡更有害吗?没有鸡,只是不吃鸡罢了,距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像这样为何要送走那只猫呢?”(二)【甲】河中石兽 略【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
4、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列子 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1)二 石 兽/并 沉 焉 (2)志 想 象/犹 吾 心 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1)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2)但知其一(只 )(3)卒逢暴雨(通“猝”,突然 )(4)吾于何逃声哉(隐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2)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
5、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乙】中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知音的语句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甲】中“当求之于上流。或遂反溯流逆上矣 ”也可谓老河兵堪称是石兽的“知音”。(2 分)5.【甲】【乙】两文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3 分)略 言之有理即可 描写方法等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内心想着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心想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
6、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三)【甲】河中石兽 略【乙】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柳宗元黔之驴)1.请用“
7、/”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不 知 其 二 者/多 矣 有 好 事 者/船 载 以 入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棹数小舟 划船 湮于沙上 埋没 庞然大物也 巨大的样子 尽其肉,乃去 离开 3.与“其反激之力”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蔽林间窥之 B.无案牍之劳形 C.大言数主之失 D.子之听夫志.4.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探求事物的规律,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驴一鸣叫,老虎非常害怕,远远跑开了。5.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概括:只知“石性坚重沙性松
8、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不知“反激之力”会让“石必倒掷坎穴中”。只知“庞然大物”而“大骇”,不知驴并无“无异能”。相同原理:天下之事不能简单按常理作主观臆断(或:天下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多)。译文: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是什么东西。一天,驴一声长鸣,老虎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
9、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态度更为随便,碰擦倚靠、冲撞冒犯它。驴发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道:“驴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开。(四)【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乙】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
10、论。河中石兽 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1)是/非 木 杮 (2)是 故/学 然 后 知 不 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 分)虽有嘉肴 即使 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阅十余岁 经历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通“癫”,疯狂 3.翻译句子。(4 分)(1)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误吗?4.虽有嘉肴告诫人们只有认真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真诚地教人才能知道理解不了的地方;那么河中石兽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请联系自身实际谈一谈。(3 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
11、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1 分)比如太阳光是直线照射地面的而不是发散的这一现象,我们不能只根据日常灯泡的光是发散的这一道理就推论太阳的光到达地球时也是发散的。(举例 1 分,流畅 1 分)(共 3 分)译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五)(2)【甲】河中石兽【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
12、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1.解释。(1)山门圮于河(倒塌)(2)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3)尝与其父奢言兵事(曾经 )(4)秦悉坑之(活埋 )2.翻译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假使赵国不让
13、赵括担任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的就一定是赵括了。3.对于河中石兽,甲文中寺僧认为“求之下流”,讲学家认为“求之地中”,作者通过他们的错误,告诉读者什么道理?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乙文中赵括最终兵败身死,葬送赵国军队,请你用一个相关成语概括他失败的根本原因。甲文:最后一句 乙文:纸上谈兵 4.请根据甲乙两文中讲学家和赵奢所说的话,分别概括他们是怎么样的人。讲学家是一个虽一知半解,但好为人师,自视很高而轻视他人的人。赵奢是一个熟知用兵之道,了解儿子并能作出客观评价,又有远见的人。译文: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
14、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将军。”赵括代替了廉颇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
15、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杀死,并把尸体堆积起来。二、课文原文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
16、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三、课文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
17、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