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市-场-绩-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市-场-绩-效.pdf(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78 第八章 市 场 绩 效 产业组织理论对市场绩效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对市场绩效本身进行直接的描述和评价。主要从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技术进步和 X 非效率等几个方面,描述市场绩效的基本情况及评价市场绩效的优劣。二是研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寻找市场绩效的影响因素,以便对导致某种市场绩效的原因做出解释。第一节 市场绩效的衡量 市场绩效是指在特定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成本、产量、利润、产品质量、品种及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最终经济成果。它实质上反映的是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率。一、衡量市场绩效的微
2、观指标 目前,被普遍用来衡量市场绩效的指标有三个,即收益率、价格成本加成和托宾q。(一)收益率 收益率是一种衡量每一元投资盈利多少的方法。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收益或利润是指经济利润,而不是会计利润。经济利润等于收入减去机会成本,而会计利润则是根据标准的会计原则所计算的利润。具体来说,经济利润等于收入减劳动力、物资和资本成本。资本成本等于如果出租资本财产可获得的总租金。总租金等于一单位财产的租金率乘以资本量。经济利润与资本的租金率有密切的关系。资本的租金率是使资本的所有者在设备折旧以后所能获得的一定收益率。折旧是资本在其使用期间所减少的经济价值,也可以称为经济折旧。经济利润为:资本成本原材料成本劳
3、动力成本 R (8-1)这里R是收入,资本成本是资本的租金率乘以资本价值。资本价值是KPK,其中KP是资本价格,而K是资本量。如果租金率为收益率r加上折旧率,即为 179 r,那么,利润为:KPrRK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 (8-2)赚得的收益率是使经济利润为零的那个r。令等于 0 并解等式(2)中的r,则得 KPKPRrKK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 (8-3)因此,赚得的收益率是净收入除以资本价值,这里净收入等于收入减去劳动力成本减去原材料成本减去折旧。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资源配置实现最优,该市场上所有企业都只能获得正常利润,且不同产业的利润水平趋于一致。也就是说,产业间是
4、否形成了平均利润率是衡量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是否达到最优的一个最基本的定量指标。这是为什么利用收益率指标来描述市场绩效的理论依据。用收益率指标来衡量市场绩效的方法是,如果收益率越高,则意味着该产业获取了越多的超额利润,市场就越偏离完全竞争状态,资源配置效率就越低。如果收益接近正常利润,市场也就越接近完全竞争状态,资源配置效率就越高。以收益率指标来衡量市场绩效,实际上是把超额利润的产生完全归因于市场势力,而市场势力的形成必然会导致偏离完全竞争状态。但是,引起超额利润的因素决不仅仅是市场势力的形成,至少还包括:(1)作为风险投资报酬的风险利润。(2)有不可预期的需求和费用变化形成的预料外的利润。(3)
5、因成功地开发和引入新技术而实现的创新利润。显然,把超额利润完全归因于市场势力是十分片面的,由此以收益率指标来衡量市场绩效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收益率的正确计算会遇到诸多困难,主要有:(1)由于会计定义的使用代替了经济定义的使用,资本经常没有被恰当的估价。(2)折旧通常没有被适当地衡量。(3)由于广告及研究和开发的影响是跨时期的,对它们的估价较难准确反映。(4)通货膨胀的影响。(5)计算的收益率可能不恰当地包括了垄断利润。(6)可能计算了税前收益率而不是正确的税后收益率。(7)收益率可能没有经过恰当的风险调整。(8)有一些收益率没有恰当地考虑负债。戴伯勋、沈宏达:现代产业经济学,203-20
6、4 页,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现代产业组织(上),482-487 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80(二)价格成本加成 为了避免有关收益率计算的问题,许多经济学家使用一种不同的方法来衡量市场绩效,这就是勒纳指数,即价格成本加成。价格成本加成是将价格P和边际成本MC的差额作为P的分子而得的。)/11(PMR (8-4)式中:为需求的价格弹性。企业利润最大化时的条件为MCMR,则勒纳指数可写为:PPPPMRPPMCPL11 1111 (8-5)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长期均衡的条件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这时帕累托条件得以满足,
7、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社会福利达到最大。也就是说,价格是否等于边际成本也是衡量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是否达到最优的一个基本的定量指标之一。这是为什么利用勒纳指数来衡量市场绩效的理论依据。勒纳指数的数值在 0 和 1 之间变动。数值越大,反映价格对边际成本的偏离越大,意味着市场势力越大,市场竞争程度越低,资源配置效率就越低。反之,数值越小,反映价格对边际成本的偏离越小,意味着市场势力越小,市场竞争程度越高,资源配置效率就越高。必须指出的是,勒纳指数本身反映的是当市场存在支配能力时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程度,但是却无法反映企业为了谋取垄断地位而采取的限制性定价和掠夺性定价行为(在这两种情况下,勒纳指数为 0,
8、但是却不表明该市场是竞争性的)。另外,在实际计算过程中,由于边际成本的数据常很难获取,常常会使用平均成本来代替边际成本,即用价格一平均成本加权来作为近似方法,但这会导致两者间的较大偏差。(三)托宾 q 托宾q是指一家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通过已经公开发行并售出的股票和债券来衡量)与这家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的比率,是衡量市场绩效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为:QRRq/21 (8-6)181 式中:q表示托宾指数;1R表示股票市值;2R表示债券市值;Q 表示企业资产重置成本。托宾q值根据企业资产价值的变化来衡量市场绩效的高低。托宾q的初始用意是使用该指标进行投资决策,分子部分可视为投资所带来的现金流入现值
9、,分母部分可视为投资所需要的现金流出现值,q 值反映的是在同一时点上每单位投资(现金流出现值)所带来的收益(现金流入现值),表达的是利润率或收益率的涵义。后来经济学家发现,托宾 q 能够适当地用于市场绩效的估量。当q1 时,说明企业以股票和债券计量的市场价值大于以当前市场价格评估的资产重置成本,意味着企业在市场中能获得垄断利润。q值越大,企业能获得的垄断利润越大,社会福利损失越大,市场经济绩效越低。使用托宾q的优点是避免了估计收益率或边际成本的困难。但是,必须准确计算企业的市值和重置成本。企业的市值可以用其发行的股票和债券的市值来计算,但计算企业的重置成本则比较复杂,除非存在一个比较成熟的二手
10、设备市场。而且,广告及研究与开发的费用产生了难以估价的无形资产,而q值的计算中都忽略了这些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二、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 市场绩效既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条件下市场运行的实际效果,也表示最终实现经济活动目标的程度。产业组织学探讨的经济活动目标,主要不是企业层次上的,而是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层次上的。因此,在对市场绩效进行评价之前,我们应首先了解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层次上的目标具体是什么。毫无疑问,这个目标本身是多元化的,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社会福利是最主要、最具综合性的目标,而社会福利本身又可分解为许多内容,包括社会经济活动的效率、公平、稳定与安全、进步等多层次和多方位的目
11、标,这也决定了对市场绩效的测量与分析也必然是多层次和多方位的。下面从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产业技术进步状况等若干方面进行分析。182(一)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资源配置效率是指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它是同时从消费者的效用满足程度和生产者的生产效率高低的角度来考察资源的利用状态。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有限的消费品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配,使消费者获得的效用满足程度。第二,有限的生产资源在生产者之间进行分配,使生产者所获得的产出大小 程度。第三,同时考虑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方面,即生产者利用有限的生产资源所 得到的产出的大小程度和消费者使用这些产出所获得的效用满足程度。现代产业组织理
12、论认为,资源配置效率是反映市场绩效优劣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在实际运用中常常使用收益率标准。一般的价格理论认为,竞争的市场机制能保证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因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由自由竞争的市场决定,资源在产业间和企业间的自由流动,使得产业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所有的产业和企业都能获得正常利润,不存在垄断利润。所以,可以用产业和企业的收益率作为衡量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一般情况下,市场竞争越充分,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与此相反,市场垄断程度越高,资源配效率越低。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表明: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的一般均衡是最优的。一般均衡表明整个经济处于效率状态,因此,所有的消费活动都是有效率的,所有的生产
13、活动也都是有效率的,而且消费和生产活动是协调一致的,即对于任何两种资源,所有消费者的边际消费率全部相等,所有生产者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且边际消费率与边际技术替化率也相等。虽然这个定理本身也有某些不严密性,受到了某些学者的质疑,但对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这一点,绝大部分经济学家是深信不疑的。与理想的完全竞争相比,垄断市场的供应量比完全竞争市场低,而垄断价格通常比竞争价格高。经济学的分析表明,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相比,垄断企业通过比较高的价格和较低的产量提供商品,攫取了一部分消费者剩余,使消费者剩余减少;与此同时,还导致了一部分剩余的永久性损失,即所谓的社会福利的净损失,或
14、称效率损失。当然,垄断所导致的社会福利的损失不仅仅表现在上述一方 刘家顺、杨洁、孙玉娟:产业经济学,162 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6。183 面,垄断企业为了谋取和巩固其垄断地位还经常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并为此支付巨额的费用,诸如广告和特殊产品差异化、设置人为的进入壁垒等。经济学家认为,只要是为竞争市场所不必要的手段及其开支,都可以看做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二)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 产业组织的规模结构效率,又称产业组织的技术效率,反映产业经济规模和规模效益的实现程度。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既与产业内单个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密切相关,还反映出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水平的程度和效率。衡量某
15、个特定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1)用达到或接近经济规模的企业产量占整个产业产量的比例来反映产业内经济规模的实现程度。(2)用实现垂直一体化的企业的产量占流程各阶段产量的比例来反映经济规模的纵向市场程度。(3)通过考察产业内是否存在企业生产能力的剩余来反映产业内规模能力的利用程度。这有两种情况:一是某些产业特别是集中度低的产业,企业未达到经济规模,但又存在开工不足、利润率低的情况;二是多数企业达到经济规模,但开工不足、能力过剩。产业内企业规模经济性的实现可以分为如下三种状态:1低效率状态 即产业市场上未达到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所必须的经济规模的企业是市场的主要供应者。这种状态表
16、明该产业未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益,存在着低效率的小规模生产,如我国处在起步阶段的家电产业、汽车产业等。2过度集中状态 即市场的主要供应者是超过经济规模的大企业。由于过度集中,无法使产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大企业的市场力量得到了过度的增强,反而不利于提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如我国在改革前的电信、石油、电力等一些国家垄断产业。3理想状态 即市场的主要供应者是达到和接近经济规模的企业。这表明该产业已经充分利用了规模经济效益,产业的长期平均成本达到最低,产业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达到了最优状态。184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和日本,多数产业(贝恩对美国的研究结果是 70%90%)已
17、经实现了产业规模经济水平的理想状态,即主要生产企业都是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尤其是那些规模经济性显著的产业,如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和家电等。而在另外一部分产业中,存在着超经济规模的过度集中。贝恩发现,许多过度集中的产业中大企业的生产成本比规模较小的企业高,可见,过度集中实际上是降低了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影响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的主要因素一是产业内的企业规模结构。产业内的企业规模结构是指产业内不同规模企业的构成和数量比例关系,它同时反映了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所占的比例。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形成大型、中型、小型企业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的规模结构,有利于整个产业实现生产的协同效应。在这样的规模结构中,大企业负
18、责开拓市场、设计新产品、使用大型自动化生产线完成产品总装的工作,中小企业则通过专业化为大企业提供零部件等配套产品,通过这样的协作可以从整体上发挥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二是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影响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直接因素。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产业市场的过度集中和分散都会降低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三)产业技术进步程度 产业技术进步是指产业内的发明、创新和技术转移(扩散)的过程。技术进步渗透于产业的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构的方方面面,并且最终通过经济增长表现出来。产业技术进步反映了一种动态的经济效率,它是衡量经济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1技术进步的三个阶段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把技术进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9、:发明。发明是指构思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有用的新产品或新的生产方法以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产业技术进步的这个阶段相当于研究开发。第二阶段:创新。创新是指发明第一次应用并导致一种新产品或新的生产方法的出现。对于产业而言,就是指企业家通过市场调查等可行性研究并筹集资本,将发明成果付诸实施,提供新产品和可应用的新的生产工艺。第三阶段:扩散。扩散是指新产品或新的生产方法被广泛采用时,所伴随的新技术的模仿和扩散程度。185 2企业规模与技术进步 不同规模的企业在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是研究产业组织和技术进行关系的重要内容。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看法。熊彼特等人认为,大企业对技术进步的作
20、用最大,其理由是:(1)技术进步创新的成本巨大,只有大企业才能承担。反过来说,一旦创新失败,也只有大企业才有能力承担亏损,并用其他成功项目的利润加以弥补,由此可见,大企业更有能力承担技术进步过程的风险。(2)研究开发中也存在规模经济,大企业的研究开发也存在规模经济,大企业比小企业更有能力利用和发挥这种规模经济的效益。(3)由于大企业拥有的市场份额更高,并且大多从事多元化经营,因此大企业能够从发明和创新活动的成果中获取更高的收益。(4)维护和巩固垄断地位的需要迫使大企业开展更多的技术发明和创新活动。谢勒等人认为,小企业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更大,其理由是:(1)大企业在试图形成垄断力量的过程中
21、确实会从事技术进步活动,但是垄断地位一旦形成,技术进步的动力和行为就会消失,市场支配能力反而成为限制技术进步的障碍,因此,竞争才是技术进步的原动力。(2)大企业拥有的大规模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也会成为劣势,如决策过程低效率、技术开发人员之间的相互倾轧、管理层对某些独特的创新活动的忽略和不支持等。(3)实践表明,在许多产业中,小企业能对某些独物的创新活动做出重要的贡献。在一定的规模临界点以内,研究开发投入随企业规模扩大而增长,研究开发成果也随之增加,这种规模临界点因产业而不同。大量研究表明,在研究开发能力方面,大企业确实比小企业强。经济学家所做的部分研究数据表明,大企业在发明和创新的投入中占的比重
22、大于其规模的比重,可见在研究开发的实际投入方面大企业的确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不仅证明了大企业投入的能力,而且也不可否认地表明了大企业技术投入的意愿。就实际贡献来说,实证研究表明,大、中、小型企业在发展和创新方面的作用与产业类别、技术进步阶段的特点、专业化分工程度以及政府政策这些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型企业和中型、小型企业的作用经常是互相补充和联系的,正是小企业的技术发明和创新对处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和竞争压力,从而加速了技术进步的进程。因此,我们的结论是:技术进步并不限于某个特定规模的企业,所有规模的企业在技术进 186 步上都可以有所作为。(四)X 非效率 哈佛大学雷本斯坦教
23、授于 1966 年首次提出的 X 非效率(X-inefficiency)理论,也称内部低效率理论,它是反映市场绩效优劣的一个指标。该理论认为,垄断性大企业由于外部市场竞争压力小,组织内部层次多、机构庞大,加上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他们往往并不追求成本最小化。这种现象统称为“X 非效率”,它是“X 效率”的对称。雷本斯坦 X 非效率理论涉及市场环境(ME)、企业组织(EO)和经济效率(EE)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经济效率是市场环境和企业组织的函数,即EE=f(ME,EO)。在变量 ME 为给定(即没有市场竞争压力)的条件下,变量EE(即 X 非效率的程度)就取决于变量 EO(即垄断厂商)适应环
24、境的情况。X非效率理论的整个分析框架是建立在“庇护下的厂商追求利润极小化”这个前提假设之上的,并一反传统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将人性的弱点假定为“惰性”以及由此形成的“习惯”,即企业行为=f(惰性,环境)。因此,在没有压力的市场环境(ME)中,最高决策者(经理)的行为模式是“极小型”的,因而,他就不可能把压力从最高层逐级向下传导下去。于是,垄断企业全体员工的这种利润极小化行为模式就“集体”地构成了企业组织(EO)的行为模式。在没有压力的市场环境下,经济效率(EE)的值就不可能 X 效率,而只能是 X 非效率。第二节 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 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历来属于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
25、要领域。本节将主要介绍哈佛学派传统的产业经济学研究范式,并对该范式的主要批评者芝加哥学派的观点给予评述。一、传统 SCP 分析框架 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构建了现代产业组织的描述性研究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框架,简称 SCP分析框架。SCP分析范式假定,可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154-163 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刘家顺、杨洁、孙玉娟:产业经济学,166 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87 以对市场绩效进行客观的度量,并认为市场绩效取决于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又取决于市场结构。由于存在这种单向的决定关系,可以用市场结构来解释市场绩效。根据 SCP分析范式
26、,企业产品的价格 P 与其边际成本 MC 的关系以及经济利润的大小取决于市场结构。因此,在垄断产业中,企业具有市场力量,可以将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以上,从而获得经济利润,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市场绩效也就比较差。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越高,企业的市场势力就越小,价格越接近边际成本,难以获得经济利润,资源配置效率就比较高,市场绩效好。价格P与边际成本MC的关系以及经济利润的存在及持续取决于市场结构(见表 8-1)。表 8-1 以市场结构为基础的预期 MCP SR LR 竞争 0 或 0 垄断竞争 或 0 垄断 或 或 0 寡占 或 或 0 注:P=0,MC=边际成本(短期),SR=短期利润,LR=长期利润
27、。在一个由相同厂商组成的能自由进入的竞争产业中,价格等于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利润或正或负,长期利润为零。即使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竞争性),只要每家厂商能平等地获得相同的技术及投入,它们的利润长期看来等于零。如果一些厂商成本低于其他厂商,它们的利润不会被进入者完全侵蚀。自由进入会保证进入的获利最少的厂商(边际厂商)的长期利润为零。在垄断或寡占中,价格超出边际成本,短期利润或正或负而长期利润或零或正。在垄断竞争中,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而进入推动长期利润为零。基于表 8-1 概括的关系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结论:(1)检验长期利润是否为零是一个自由进入而非(完全)竞争的检验。自由进入保证长期利润为零,而不是价格
28、等于边际成本。在垄断竞争产业中的厂商可能获得零利润,尽管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为了确定价格是否超出边际成本,必须检查价格数据而非利润数据。(2)短期利润对产业中竞争程度揭示很少。因为在所有的市场结构中,短期利润可以 188 为正也可以为负。从一种连续的观点来看,价格偏离边际成本的程度和利润的大小会随着竞争对手的数量以及进入壁垒的大小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三家企业的寡占与五家企业的寡占在定价上会有所不同,各企业获得的利润也可能存在差异。将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联系起来,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哈佛学派的主要研究领域。在这方面作出开创性工作的首推乔贝恩,他对产业的利润率和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进
29、行了大量的开拓性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贝恩(1951)调查了 42 个产业并将他们分为两组:CR870%的产业和 CR870%的产业。与较不集中产业 7.5%的收益率相比,较集中产业的收益率为 11.8%。在此基础上,贝恩根据他对进入壁垒程度的估计对产业做了分类,并提出假说:“在高集中率和高进入壁垒产业中,利润应比较高”。使用 19501960 年的数据,曼恩(1996)得出与贝恩相似的结论(见表 8-2)。他还发现具有极高进入壁垒的产业享受比具有较高壁垒的产业高的利润,而具有较高壁垒的产业又转过来赚得比具有中低壁垒产业高的利润(见表 8-3)。他证实了贝恩的预期和发现:具有极高进
30、入壁垒的集中产业的平均利润率高于不具有极高进入壁垒的集中产业。表 8-2 平均利润率(经选择的产业)CR870%CR870%产业 利润比率(%)产业 利润比率(%)汽车 15.5 鞋类 9.6 烟草 11.6 啤酒 10.9 处方药品 17.9 烟煤 8.8 酒类 9.0 罐装水果和蔬菜 7.7 钢 9.0 所有被研究产品的平均数 13.3 所有被研究产品的平均数 90 资料来源: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现代产业组织,502503 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对于价格成本加成与集中度关系的统计学检验发现,价格成本加成与集中度间的关系是不稳定的,而且即使存在关系也很微弱,因此,还需要更
31、科学的经济计量学研究作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例如,一个实证回归模型为:189 其他变量PQKPCPVPK08.010.016.04(0.01)(0.02)(0.02)这里PVP 是价格一平均可变成本加成,V是平均可变成本,4C是四厂商集中率,PQKPK/是资本(帐面)价值与产出价值之比。在每个系数下面括号内的是标准误差,它被用来衡量被估计的系数的精确度。表 8-3 根据曼恩进入壁垒得出的高集中产业平均利润率(19501960 年)产业 利润率(%)产业 利润率(%)极高壁垒 肥皂 13.3 汽车 15.5 平均 11.1 口香糖 17.5 中低壁垒 香烟 11.6 玻璃容器 13.3 平均数 1
32、6.4 剃须刀 8.5 较高壁垒 平均 11.9 钢 10.8 资料来源:同表 8-2。根据这一方程,若资本产出比PQKPK/是 40%,四厂商集中率4C是 50%,若其他变量为零,则预期的价格一平均可变成本加成为:24.04.008.05.010.016.0PVP 或者VP3.1。即,价格高于平均可变成本 30%。如果这一产业四厂商集中率从 50%加倍上升到 100%,价格一平均可变成本升到:29.04.008.0110.016.0PVP 或者VP4.1。即价格大约升至平均可变成本的 1.4 倍。这反映即使集中度大幅度增长,价格不可能同步增长。关于托宾 q 与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目前的研究还
33、不太成熟。一般认为,如果托宾 q 大于 1,企业赚取比资产成本能保证的收益率更高的收益率,这样的收益若没有长期壁垒则不能持续。实证分析发现,企业的托宾 q 值在一段时间内是稳定的,而且 q 值高的企业倾向于拥有独特的产品和生产要素,q 值低的企业通 190 常存在于竞争性的或受到严格管制的产业中。二、对 SCP 分析范式的批评 在传统的哈佛学派的 SCP 分析框架中,市场结构是基本决定因素,不同的市场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市场绩效。但自 60 年代以来,SCP 分析范式成为理论界和经济界讨论与批评的热点,这些批评主要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们,正是在这一批判的过程中,芝加哥学派崛起,并逐渐取得了主流
34、派地位,其代表人物施蒂格勒还由于其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开创性研究而被授予198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哈佛学派的“集中度利润率”假说是芝加哥学派批判的焦点。他们认为,在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中存在的高额利润是源于大企业的高效率,而并非像哈佛学派所说的那样是来自垄断势力,高集中产业中的高利润率与其说是资源配置非效率的指标,倒不如说是生产效率的结果。德姆塞茨指出,集中度与利润率的正相关很可能并不反映高集中产业内主要企业相互勾结提高价格的行为,倒是更能反映高集中产业内主要大企业的更高效率和更低的成本。因为如果市场集中和大企业利润率的正相关关系是由于协调定价和价格上升的结果,那么按照这种逻辑,产业寡头垄断定价行
35、为能获得利益,即它们的利润率也应该同该产业内的小企业或该产业中不同规模企业的利润率相关。德姆塞茨通过比较不同集中水平、规模的企业,发现最小资产规模的企业利润率并没有随不同产业集中程度的上升而提高,这表明,高度集中导致企业垄断、勾结定价,从而获得垄断利润的假定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布罗曾的研究也表明,贝恩 1951 年最初研究的 42 个产业中,高度集中的产业群(CR870%)和较不集中产业群(CR864=AM。图 8-2 劝说型广告与消费者剩余 所以,社会的最大广告水平并不是最优的,因为最优值的获得有赖于边际成本定价。由此得出结论:在垄断的市场结构中,劝说型广告的均衡水平要低于社会的最优水平。但值
36、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仅是用于分析劝说型广告的福利效应。与结论相关,也会有一些问题。一是,当需求做广告影响时,用 CS 来衡量社会福利水平合适吗?二是,即使是合适的,但这种衡量由于该模型是一种局部均衡而不可能包括全部福利效应。与此同时,后者又是与受广告产品需求的增加相联0 P Q 16A1/2 P=8A1/4Q1/2 CS 197 系的。也就是,某一产品需求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另一种商品(如替代品)需求的降低。为此,在评价广告的福利效应时,有必要考虑另一市场上消费者剩余的变化。三、企业创新与市场绩效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就表现为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倚重于创新
37、。可以从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推断出什么类型的企业更有创新能力和创新动机,其市场绩效如何。假设某产业的需求曲线为 D,边际成本曲线 MC 为 C,边际利润为 MR。如果该产业为完全竞争产业,则有MR=MC=C,C 即为市场价格,超额利润为0,如图 8-3 所示。图 8-3 垄断产业与竞争性产业的创新动力比较 如果某一项创新使得单位产品成本由 C 降到C,产量不变,则面积CHIC为节约的成本。创新企业可转让专利,收取面积为CHIC的转让费,即最多能把成本节约总额占为己有。通过市场竞争,产品的价格和产量与创新以前相同。若该产业为垄断产业,边际收益曲线位于 D 之下。根据边际定价规则
38、,价格为 P,超额利润为AEC P围成的面积。现在假设垄断企业具有上述相同的创新,则价格为 P,超额利润为PBGC围成的面积,增加额为面积PBGC减去面积AEC P,即为垄断企业的创新收益。将竞争性企业与垄断企业的创新收益做一比较,即比 戴伯勋、沈宏达:现代产业经济学,165-168 页,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MR MR=MC I H F E P 0 C P P C B G MC Q A 198 较面积CHIC与面积(PBGC-AEC P)的大小:面积CHIC面积(PBGCAEC P)=面积CHIC+面积(AEC PPBGC)=面积 FHIG+面积(AEC PPBFC)面积AEC P
39、和面积 PBFC 为垄断企业在创新之前两个不同价格产量组合下的超额利润,而面积AEC P为最大化利润,可见:面积(AEC PPBFC)0 由此可以看出:面积CHIC面积(PBGCAEC P)0 面积CHIC 面积(PBGCAEC P)因此,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比垄断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动力,从面导致较 好的市场绩效。但是,在创新能力上,有理论认为竞争性小企业不如垄断企业。第一,由于垄断企业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可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如果项目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才有效益,就使得垄断企业的创新能力大于竞争性小企业。第二,创新存在风险,垄断企业一般资金雄厚,比竞争性小企业在筹措创新所需资金方面占有优势
40、。第三,垄断企业有能力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创新。垄断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依赖规模上的优势,但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能全面证实创新与企业规模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研究经费和技术人员数量方面,有数据表明大企业占的比重大于其规模的比重,但在产出方面还缺乏有力的证据。在一些部门,并不存在企业规模扩大,创新会增加的情形。美国一经济学家考察了 1955-1960 年间的 387 家企业,并未观测到创新和企业规模之间的正向关系。四、进入威胁与市场绩效 一般来说,垄断价格是边际成本的非递减函数,垄断者的边际定价导致社会福利的净损失。然而有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通过需求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的估计方法测算出的垄断定价所导致的社
41、会福利净损失微不足道,经济学家正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垄断定价问题上,造成了数据及方法论方面的很多矛盾。垄断定价模型并没有考虑进入威胁,在典型的发达市场经济中,多数行业存在进入威胁。垄断者要保持垄断地位并不容易,他们也在“走钢丝”,必须利用 199 各种限制进入的手段来封锁进入。但封锁进入是有代价的,垄断者要权衡利弊,是封锁进入还是容纳进入。考虑进入威胁对垄断者定价行为的影响,见图 8-4。设规模收益递增的单一产品垄断企业,在没有进入威胁的情况下,垄断定价为 Pm,垄断产量为 Qm。由于存在进入威胁,垄断企业为了维持垄断地位,可能需要采用平均成本定 价策略,即制定竞争性的价格Pc和产量 Qc
42、,显然,PcQm。图 8-4 受进入威胁的垄断企业的定价策略 如果潜在进入者以低于 Pc的价格进入会蒙受损失,垄断者的地位得以保持。如果垄断者制定高于 Pc的价格,则潜在进入者可以通过削价与在位者竞争,垄断者的垄断地位就不可维持。从理论上说,进入威胁制约了在位垄断者的垄断定价策略,进而改善了市场绩效。受进入威胁的垄断企业的质量决策与价格决策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即产品质量太低同样可以引致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因为生产成本与产品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当垄断者的产品质量与生产成本脱节时,潜在进入者就可以同等价格、较高质量与垄断者竞争,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证了垄断者的质量供给不会太低。与此同时,受进入威胁的垄
43、断企业由于潜在进入者的压力,不得不努力创新。如果潜在进入者由于创新能将平均成本降到 Pc以下,则进入就会成功,从而将垄断者逐出市场。尽管垄断者总是力图维护自己的垄断地位,通过各种合法和不合法行为(此D P 0 Q Pm Pc Qm Qc LAC 200 类不合法行为一般可观察但不可证实)设置进入壁垒或通过寻租行为以求政府的庇护(一些研究人员发现,寻租行为导致社会福利的净损失达到了GNP 的 7),但只要存在进入威胁,垄断者就处在竞争的汪洋大海中。当其利润过高、质量供给过低时,如果潜在的竞争者在排除各种障碍后仍能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率的利润,他们就会进入。进入威胁迫使垄断者的市场行为接近于竞争性企业
44、的市场行为,垄断者必须谨慎定价,且有一定的质量保证。也就是说,在存在进入威胁的垄断市场中,其市场绩效不会太差。案例 中国电信产业的竞争结构与市场绩效分析 一、我国电信业发展状况 近几年来,我国电信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第一,业务收入稳步增长。电信业的发展对进一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直接贡献,也让人们享受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实惠的电信服务。第二,电话用户规模持续增长。截至 2004年 5 月,电话用户总数达到 5.9亿,继续居世界首位。第三,电信业务结构更趋多元化,产业链已具雏形。固定、移动、互联网三大业务的用户保持较高的增长率。IP 电话、短消息、宽带等业务逐
45、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重要的通信消费内容,也受到了电信运营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第四,电信业投资规模相对稳定,投资更加务实。目前电信业务市场正处于结构调整期,新一代网络应用尚未启动,在已经具备大规模网络覆盖的条件下,目前电信投资主要是根据用户的发展进行必要的网络扩容,因此投资需求相对稳定。第五,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村村通电话”提速。到 2003年年底,全国已通固定电话行政村比例接近 90。二、电信技术变革 电信技术进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接入网的竞争性增强。固定接入方式多样化。固定接入从传统的窄带接入发展到目前的 ADSL、以太网等宽带接入,以及未来的光纤捧入。无线
46、接入成为固定接入的重要竞争力量。正在兴起的 3G 和 wlan等无线宽带接入成为高速数据业务接入的重要方式。第二,芮明杰:产业经济学,448-450 页,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201 网络成本下降促进了基于网络的竞争。基于电子技术和光纤技术的电信设备在 1年左右的时间内容量增加 1 倍,成本下降一半。光纤、交换机、基站等电信设备成本的快速下降为电信网络的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基于网络的竞争。第三,新技术和新业务促进了电信竞争。技术进步促使新业务层出不穷。IP 电话业务的推出彻底打破了固定长途电话业务的垄断地位,其效果超过了传统长途电话之间的竞争。“小灵通”、“大灵通
47、”等基于固定电话网络的无线市话业务对固定电话业务和移动电话业务都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三、电信企业改革取得的成绩 我国基础电信企业的公司化改革任务艰巨。基础电信经营机构直到 1998年才从政企不分的行政事业部门改革为初步具有现代企业制度框架的公司,铁通直到 2001年才脱离铁道部门成为独立的公司。各个基础电信企业都在积极致力于内部建设,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基础电信企业规模大,业务广,一些企业历史包袱较重,企业化改革还有待时日。基础电信企业的改革依赖于外部环境的改革。基础电信企业都是国有独资或国有绝对控股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低效率导致企业在公司治理上存在重大缺陷。公司治理的不完善对基础电信企
48、业的运营带来潜在的威胁:缺乏有效保障投资人利益的机制,公司倾向于扩大投资,追求市场力量,提高内部人的收入。由此公司的竞争行为可能受到扭曲,比如,过度负债和恶性竞争等。国家正在建立高效率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这是改善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电信运营企业公司治理的有力措施。部分基础电信企业海外上市促进了企业改革。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先后实施了企业重组和海外上市或部分上市。公司外部治理改善对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已经有所体现,在 2002年激烈的移动市场竞争中,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实现了收入和收益的快速增长。四、电信市场绩效的制约因素 第一,实现有效、有序竞争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目前我国电信市场仍然存在一
49、些不规范的竞争行为,网间互联互通不畅成为妨碍有效竞争的重大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网间通信质量不高,通信安全存在隐患;擅自中断或限制网间通信的现象时有发生;开放网问新业务、启用新业务号码十分艰难;网间结算秩序混乱等。202 第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很突出。东中西部之间尤其是城乡之间的电信服务差距仍然很大,普遍服务明显滞后,电信服务整体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中部地区的固定电话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与东部地区也有较大差距。根据国际电联公布的 2003年数据预测,目前我国城市固定电话普及率高出全球固定电话普及率平均水平近 10,但由于我国农村通信发展较为滞后,全国固定电话普及率与全球平均水平基本相当
50、。目前我国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为 11左右,是城市水平的1 3。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电信城乡差距更为明显。第三,电信业务创新仍未取得重大突破。近几年我国的电信业务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但是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远低于用户或业务量的增长速度,ARPU值逐年下降。2004年 1 4 月份固定通信 ARPU值从去年同期的79.2元下降到 72.6元,移动通信 ARPU值从去年同期的89.5元,下降到 78.2元。业务创新缺乏、服务附加值有待提高、用户深层次需求开发不足是重要的原因。因此,整个电信行业的发展急需向效益型、创新型增长模式转变。尽管视频会议、手机支付、宽带上网、移动互联等多种数据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