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考研大题背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考研大题背诵.docx(8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普通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机能主义(中科院2002研)产生于19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代表人物有杜城、 安吉尔、桑代克、卡尔等。机能主义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不把意识看 成个别元素的集合,而是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意识是个人 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机体适应环境。 如果说构造注意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那么机能主义则强调意识的作用和 功能。机能主义的这一特点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过程。20世 纪以来,美国心理学一直比较重视心理学在教育及其他领域中的应用,与 机能主义思潮有密切的关系。3.行为主义(西北师大2003研)行为主义产生的标志
2、是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 主义者眼光中所看得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学派的诞生。行为主义有两 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反对心理学研究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主张研究可 以观察的事件,即行为;二是反对内省,主张用客观研究的方法,即实验 的方法。在华生看来,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无法对他进行客观 的研究。心理学的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应该是可以观察的事件,即行为。 同时,行为主义把刺激一反应(SR)作为解释行为的基本原则。新行为 主义者托尔曼曾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引进认知、期望、目的等作为中间 变量。但斯金纳反对任何形式的内因论,拒绝中间变量,认为强化和改变 行为的主要动力是有机体“
3、操作”环境的效果。赫尔则力图从方法着手,抛 弃“观察归纳”法,采用“假设一演绎”法,以便把心理学建成近似于几何 学的演绎科学。行为主义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行为主义 极力主张客观研究方法,使心理学的研究更严谨、更加自然科学化了,这对 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有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完全否定了对人的心 理意识的研究,以行为和生理反应代替心理现象,把人与动物等同起来,以 及分析行为的机械主义观点,因而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1 .简答心理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华东师大2003研)答案要点: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 实的反映过程。人的心理是复杂
4、的,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心理过 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 心理活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特点。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 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 的特征、联系或关系的过程。(另:认识过程是人接受、储存、加工和理解各 种信息的过程,即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反映过程。)情感过程是指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对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所持有态度的 体验。比如人的喜、怒、哀、惧,人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都是情感过 程的具体表现。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立目的,根据目的调节和支
5、配自己行动,克服 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统 一的总体,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是:(1)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2)情感过程能反作用于认识过 程,这种反作用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是:(1)认识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只有 通过认识过程对事物规律有了了解,才能确定意志过程的目的,选择实现目 的的途径、方式、方法等等。(2)意志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使人在认识 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意志过
6、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是:(1)情感对意志有一定的影响。积极 愉快的情感可以提高人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意志的动力。消极不愉快的情 感会降低人活动的积极性,妨碍意志活动的进行。(2)意志可以调节人的 情感。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消极的情感,而意志薄弱的人会被消极的情 感所左右。2 .简答什么是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华东师大2003,2002研,)(1)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 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立足于心理学界了。(2)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凡是研究 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
7、心理学,而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 知心理学,是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 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来 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 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 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 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 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3)在认知心理学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研究途径。当前以 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其主流。所以,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 息加工心
8、理学。这种观点把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 信息加工,它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筒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 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 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 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信息加工观点 提出的基本问题是:信息加工通过明B些阶段?人类心理中信息是以什么形式表 示的?3 .格式塔的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912年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创始人是韦特海默、 考夫卡和柯勒。后期的代表人物是勒温。格式塔在德文中意为“完形”、“整
9、体”。 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 的意义。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构造心理学的心理元素的观点,也不同意行为主 义所持的刺激-反应的观点。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 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 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格式塔心理学派很重视心理学实验,他们在知觉、学习、 思维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在思维问题上提出了“顿悟说尽管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论,但该学说强调的“整体”观 点以及关于知觉的组织原则、学习和思维的研究成果等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认知心理学的出现受到了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巨大影响。
10、4 .结合心理学的性质,说明为什么心理学容易受人误解和非难(北大2005)答: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融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心理学从哲 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后,一直存在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种 不同乃至对立的研究取向。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然科学研究取向,即坚持 客观实验的心理学研究模式。这也是西方心理学的主流。但是,由于人的心 理具有自然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等复杂属性,心理学又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 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跨界学科,因而自然科学研究取向还不能成为 阐释和解决人类心理问题的真正科学、统一的研究范式。与之相对,以现象 学、存在主义和解释学为哲学基础的社会科学研究取向是非主
11、流的心理学研 究取向,它坚持主观经验范式的研究取向,突出人的心理的主观性、内在性、 本真性、整体性和能动性。这种研究取向有其特定的优势与合理性,反映出 物化心理学向人化心理学的复归,但它所建构的心理学理论的效度和信度还 缺乏实证性检验和支持,因而还不能成为主流心理学的理论范式。心理学以人的心理活动为独特的研究对象,行为主义理论家认为人的 心理是黑箱子,无法进行科学的研究。现代心理学通过人的行为来研究人 的心理变化,认为身体的变化反映人的心理活动,人的行为反映人的心理 活动,但这其中也存在着复杂性,因为心理与行为并非一一对应,如何对 其进行测量也是问题。9 .人本主义心理学(浙大04)20世纪5
12、060年代在美国兴起,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 罗杰斯等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学派对心理学研究 的窄化及偏颇。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 使并为这些欲望而挣扎的动物。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 有适当的环境,人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主张心理学应关 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人自身发展的潜能,强调心理学应当研究自我的 纯主观意识,着重探讨个体的自我知觉和自我对事件的解释。认为,人在 充分发展自我的潜力时,力争实现自我的各种需要,从而建立完善的自我, 并追求建立理想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不足之处,在于错误地理解
13、了人的本质,把人看 成人性的人,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某些描述常 常是从个人出发的。另外,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主张还带有纲领的性质, 所使用的名词缺乏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具体说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这使 得其理论难以得到检验。不过,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理念淡化了心理学 的纯科学色彩,成为近年来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10 .试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浙大2001)这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与传统心理学派 别不同,精神分析学派不关心对意识经验和正常行为的研究,它强调心理 学应研究无意识现象和异常行为。该学派的理论根据是来自对精神病患者 诊断治疗的临床经验。精神
14、分析学说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的或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 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 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神经病的重 要原因。所谓精神分析是指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 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系统。一个人的精神 状态是人格的这三种力量相互矛盾冲突的结果。并且认为,意识是人的整个 精神活动中很小的一部分,处于心理的表层。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主 体,处于心理的深层,它是被压抑的或未变成意识的本能冲动。性欲则是人 的所有本能冲
15、动中持续时间最长、冲动力最强,对人的精神活动影响最大的 本能。精神分析学派对心理学的重要贡献在于,他把心理区分为意识和无意识, 并关注需要、动机等心理的动力因素。但他把人的一切行为都看成是被压抑 的性欲的表现,认为无意识决定意识甚至决定社会发展则是错误的。n.试述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及几种主要方法(浙大2ooo)进行心理学研究,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 遵循以下几个科学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遵循客观性原则也就是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即根据 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心理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客观地研究人 的心理现象是完全可能的,因为任何心理现象都是山客观刺激所引起
16、,并通 过个体内部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变化而表现在行为上的。通过对刺激变量、 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三者之间内在关系的考察,就可能客观地研究各种心理 现象。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应具备的条件:一是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 应该是可以观察的,是可以得到共证的;二是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是可以测 量的。(2)发展性原则,人的心理的发展与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也是 矛盾运动的结果。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心理是发展变化的。遵循发展性 原则,就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 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以发展的观点研究心理活动时, 不仅要阐明人已经形成的心理品质,而且还要阐明那些刚刚产
17、生、处于形 成状态的新的心理品质。(3)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种因素的前后联系、 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要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性 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不能把心理现象看成是孤立存在的。(4)教育性原则,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必须保证研究的选题有利 于社会和人的发展,所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能仅仅考虑对所研究的问题是 否有利,还必须考虑对被研究者的身心是否产生不良的影响。任何研究都 不能损害被研究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等,它们都涉及到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设计;采用合适的搜集资料 的方法;按照一定研
18、究程序进行统计检验的基本过程。具体见第一章第二 专题。12.试述冯特对建立科学心理学的贡献(浙大2000)答: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 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在心理学史上, 人们把这个实验室的建立,看成是心理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冯特 又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他主张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心理学的方 法只能是实验性的自我观察或内省。冯特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感觉、知觉、 注意、联想等过程,提出了统觉学说,还根据内省观察提出了情感三维说。 他还主张用民族心理学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学现象,这对社会心理学的产 生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第二章
19、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1.用实验说明脑功能的一侧优势(北师05)虽然大脑两半球非常相似,但实际上两半球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明显的差异。从结构上说,人的大脑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 右半球:左右半球的额叶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颗叶的不对称性是和丘脑的 不对称性相关的;各种神经递质的分布,左右半球也是不平衡的。从功能上说,在正常情况下,大脑两半球是协同活动的,进入大脑任何 一侧的信息会迅速地通过月并月氐体传达到另一侧,做出统一的反应。割裂脑研 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负 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 绪、欣
20、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存在一侧优势, 但不是绝对分离的。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右半球在语言理解中同样也起重 耍作用。在加工复杂程度不同的句子时,右半球上与左半球经典的语言区对 应的部位也得到激活,只是激活的强度低于左半球。3.脑功能的模块说(北师03)模块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一种 重要理论。这种学说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 的模块组成的。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 的基础。认知神经科学的许多新的研究结果都支持了模块学说。例如在视觉 研究的领域发现,猴子的视觉与31个脑区有关;颜色、运动和
21、形状知觉是两 个大的功能模块,他们之间的精细分工和合作,是视觉的神经基础;在词的 识别研究中发现,词的命名与广大的脑区有关,这些脑区的动力学决定了词 的识别。4 .什么叫割裂脑研究?对揭示左右脑的不同功能有何重要意义?(北师02)山于进入大脑的任何一侧的信息会迅速经过肌肌体传达到另外一侧,所 以割裂脑研究,是在提供了切断月并胀体的情况下,分别对到脑两半球的功能 进行研究的。经过切断月并肌体手术后大脑两半球分割的病人,视力、听力、 运动能力都正常,而命名、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理解语言的能力都出现 选择性的障碍。割裂脑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语言功能主要定 位在左半球,负责言语、阅
22、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 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大脑两半球的 功能存在一侧优势,但不是绝对分离的。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右半球在 语言理解中同样也起重要作用。在加工复杂程度不同的句子时,右半球上 与左半球经典的语言区对应的部位也得到激活,只是激活强度低于左半球。割裂脑研究对揭示大脑两半球功能单侧化优势有很大的意义。它为研 究大脑两半球功能单侧化优势提供了实验基础。由于人类的左右两个大脑 半球是由月并服体,前联合和海马联合这三束神经纤维联系起来的,其中耕 肌体是最大的联合纤维束,它由大约两亿根神经纤维组成,如果将肺肌体 和前联合都切断,联系大脑左右两半
23、球的神经纤维就几乎全部被切断了, 使这种大脑为“割裂脑”。由于大脑两半球的分离,每个半球就能像一个完 整的脑一样独立地起作用,所以可以单独研究两半球的功能。这样,在左 右脑分离的情况下,我们能利用实验来揭示左右脑两半球各自的功能,它 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此外,割裂脑研究还可以为治疗和帮助脑损伤病人 提供依据和办法。5 .试述大脑皮层几个主要的语言区及其语言功能(北师02)大多数人的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发达的脑区所组成。 若损坏了这些区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失语症。包括言语运动区、言语听觉 中枢和言语视觉中枢。言语运动区在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区, 即布鲁德曼第44、45区,亦称
24、布罗卡区,它通过邻近的运动区控制说话时 的舌头和颗的运动,这个区域受损就会发生运动性失语症。言语听觉中枢 在题叶上方、靠近枕叶处,它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成为威尔尼克区,损 伤这个区域将引起听觉性失语症,即病人不理解口语单词,不能重复他刚刚 听过的句子,也不能完成听写活动。言语视觉中枢在顶枕叶交界处,损坏这 个区域将出现理解书面言语的障碍,病人看不懂文字材料,产生视觉失语症 或失读症。7.鲁利亚机能系统学说(浙大06)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 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 上说,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
25、定位。她把脑分成三个互相联系的机能系统:第一机能系统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 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它的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 醒状态,提高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这一系统并不对 某个特定的信息进行加工,但却提供了各种活动的背景。当这个系统受到损 伤时,大脑的激活水平或兴奋水平将普遍下降,并影响时外界信息的加工和 对行为的调节。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的系统。它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 包括皮层的枕叶、飘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 来自机体内外各种刺激,实现对信息的空间和时间整合,并把它们保存下来。第三机能
26、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 系统。它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它的基本作用是产生活动意图,形成行为程 序,实现对复杂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当这些脑区受到损伤时,将产生不同形 式的行为障碍。如前额叶皮层受到损伤的病人将丧失计划与组织行动的能力, 不能将行为的结果与原有计划、目的进行对照,也不能矫正自己的行为。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 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个机能系统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鲁利亚的研究丰富和 发展了脑功能的理论,引起了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普遍重视。第三章意识和注意(一)睡眠当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中有偌购解檄相渡般析种顼索:
27、 较高、波幅较小的波。在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B波由a波取代。 a波的相对频率较低,波幅稍大。在睡眠状态时,脑电则主要是波, 波的频率更低,而波幅更大。根据脑电图的研究可以将睡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为混合的、 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在这个阶段个体处于浅睡状态,身体放松, 呼吸变慢,但很容易被外部的刺激警醒。在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被称为 “睡眠锭”的脑电波。“睡眠锭”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 电波。在这个阶段,个体较难被唤醒。第三个阶段,脑电的频率会继续降 低,波幅较大,出现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波。当大多数脑电波开 始呈现为波时,表明已进入睡眠的第四个阶段,在这个阶
28、段通常被称为 深度睡眠,个体的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 吃、尿床等也大多发生在这一阶段。第三四阶段倍和称为“慢波睡眠”。前四个阶段的睡眠大约要经过一个小时到90分钟,之后睡眠者通常会 有翻身的动作,并很容易醒。接着似乎又进入的一阶段的睡眠,但这时并 不是重复上面的过程,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被称为快速动眼睡眠的 阶段。这时候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变化,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 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 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睡眠者在这个时候醒 来通常会报告说他正在做梦。似乎眼睛的移动与梦境有一定的关系,另外
29、 心律和血压变得不规则,呼吸变得急促,如同清醒状态或恐惧状态时的反 应,而肌肉依然松软。睡眠的周期通常包括四个阶段,加快速眼动阶段。 2睡眠的功能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与 生物进化有关的生态学理论认为动物睡眠的目的是避免消耗能量,以及在 一天中不适应的那段时间里避免受到伤害。(二)梦梦是潜意识过程的呈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或者说,梦是被压 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 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生理学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认知观点:有人认为梦负担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
30、知系统依然对 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 成为梦境。1.试说明注意的概念及功能。(05北师大)注意(attention)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不同于意识。简单地 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同时,注意的对象又 是在变化的,而且在大多数时候,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这种变化。注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一系列的功能。(1)选择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使心理活动选 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激;避开或抑制 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刺激。既注意将有关信息线索区分 出来,使心理活动具
31、有一定的指向性。许多心理学家把注意看作认识选择性 的高度表现。(2)保持功能,外界大量信息输入后,每种信息单元必须经过注意 才能得到保持,如果不加注意,就会很快消失。因此,需要将注意对象的映 像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之中,一直到完成任务,达到目的为止。(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有意注意可以控制活动向着一定 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使注意适当分配和适时转移。工作和学习中的错误和事 故一般都在注意分散或注意没有及时转移的情况下发生的。2 .试述关于注意的认知资源分配双加工理论(浙大2006)在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谢夫林等人(1977)进一步提出了双加 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
32、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 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 行的。这些加工过程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 工过程。在习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而意识控制的加工 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很多注意的现象。我们通常能够同时做好几件事, 如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或是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等。 在同时进行的活动中,其中一项或多项已变成自动化的过程(如维持自行 车平衡和织毛衣),不需要个体再消耗认知资源,因此个体可以将注意集中 在其他的认知过程上。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的练习
33、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例 如,初学一种动作技能(如骑自行车)时,需要全神贯注,注意力高度集 中。当经过不断练习,已经熟练掌握这一技能时,就不需要占用太多的注 意了。3 .意识(浙大2005)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 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的一些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周 围环境的知觉、对往事的回忆等。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 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例如,早晨起床后,一个人在选 择穿哪一件衣服时,是受意识支配的,而穿衣服的动作本身通常是自动化 的,不受意识的控制。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 的精
34、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意识概念本身很复杂,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1)意识是一种觉知。人也能觉察到某些内部状态,如疲劳、眩晕、 焦虑、舒服或饥饿等等。人还能觉察到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等。(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 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这就像在机器人或人工智能这样复杂的信息 加工系统中,通常需要一些特定的功能对系统进行控制和调节,这种控制和 调节对系统的正常运行与保持一定的功效有重要作用。换句话说,意识不只 是对信息的被动觉察和感知。它还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 到意
35、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 奇、愤怒、警觉等。4 .试评述几种主要的注意选择理论。(浙大2005)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注意的选择功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模型。这些理论解释了注意的选择作用的实质,以及人脑 对信息的选择究竟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上。(1)过滤器理论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 1958) 根据双耳分听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了解释注意的选择作用的一种理论: 过滤器理论(filtertheory)。布罗德木特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 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
36、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 道进人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 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 失了。布罗德木特把这种过滤机制比喻为一个狭长的瓶口,当人们往瓶内灌 水时,一部分水通过瓶颈进人瓶内,而另一部分水由于瓶颈狭小,通道容量 有限,而留在瓶外了。这种理论也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2)衰减理论过滤器理论得到了某些实验事实的支持,但进一步研究发 现,这种理论并不完善。例如,在双耳分听的研究中,有研究发现来自非追 随耳的信息仍然受到了加工(Gray, I960)。基于日常生活观察和实验研究的结果,特瑞斯曼(Trels an, 196
37、4)提 出了衰减理论。衰减理论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 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特瑞斯曼指出,不同刺激 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如自己的名字、火警信 号等,它们的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当它们出现在非追随的通道时,容 易被人们所接受。特瑞斯曼的理论与布罗德本特的理论对过滤装置的具体作用有不同的 看法,但两种理论又有共同的地方:两种理论有相同的出发点,即主张 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因此,对外来的信息必须经过过滤或衰减 装置加以调节;两种理论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 前。只有经过选择以后的信息,才能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38、。(3)后期选择理论多伊奇等人(Deutsch et al, 1963)提出了选择性注 意的另外一种观点:后期选择理论,后由诺尔曼(Norman, 1968)加以完 善。该理论认为,所有输人的信息在进人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 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 期的反应阶段。后期选择理论有时也叫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或记 忆选择理论。(4)多阶段选择理论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及后期选择理论都假设, 注意的选择过程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某个特定阶段上,这意味着信息加工系 统是非常刻板的。约翰斯顿等人(Johnston & Heinz, 1978)提出了 个较 灵活
39、的模型,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这就是多 阶段选择理论。这一理论的两个主要假设是: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 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 任务要求。多阶段选择理论看起来更有弹性,由于强调任务要求对选择阶 段的影响,避免了过于绝对化的假设所带来的难题。(5)见2题(6)认知资源分配理论由心理学家卡里曼(Kahneman)提出。他认为注 意资源和容量是有限的。这些资源可以灵活地分配去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 甚至同时做多件事情,但完成任务的前提是所要求的资源和容量不超过所 能提供的资源和容量。认知资源理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注意,即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
40、的认知 任务或认知活动的。不同的认知活动对注意提出的要求不相同。认知资源理 论认为,与其把注意看承一个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不如看做一组对刺激进行 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 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 多。例如,在无人的高速公路上,熟练的汽车司机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和车 内的人说话。他之所以能够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是因为这些活 动所要求的注意容量没有超出他所能提供的容量。若在行人拥挤街道上,大 量的视觉和听觉刺激占用了他的注意容量,他也就不能再与同伴聊天了。5 .特征整合理论(浙大03)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
41、主要探讨视觉早期加工的问题,因此可看其为一种 知觉理论或模式识别的理论。由特宙斯曼、赛克斯和盖拉德(Treisman, Sykes &Gelade) 1980 年提出。Treisman认为,视觉加工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特征登记阶段,相当于前注意阶段:此时人几乎不需要努力,甚至意 识不到它的发生。前注意加工可以帮助人们对周围环境进行指向性的搜索。 视觉系统从光刺激模式中抽取特征,是种平行的、自动化的加工过程。 Treiasman假定,视觉早期阶段只能检测独立的特征,包括颜色、尺寸、方向、 反差、倾斜性、曲率和线段端点等,还可能包括运动和距离的远近差别。这 些特征处于自由漂浮状态(free-floa
42、ting state)(不受所属客体的约束,其位置 在主观上是不确定的)。知觉系统对各个维量的特征进行独立的编码,这些个 别特征的心理表征叫特征地图(feature map)。特征整合阶段(物体知觉阶段)。知觉系统把彼此分开的特征(特征 表征)正确联系起来,形成能够对某一物体的表征。此阶段,耍求对特征进 行定位,即确定特征的边界位置在哪里。这是叫位置地图(map of locations)。 处理特征的位置信息需要集中性注意。集中性注意就像胶水一样,把原始 的、彼此分开的特征整合为一个单一的物体。这一系列加工过程较前者要 慢一些。由于需要努力,当注意超负荷或人们分心时,特别是对注意的要 求很高
43、时,就会将刺激的特征不恰当地结合,造成错觉现象。特征整合发生在视觉处理的后期阶段,是一种非自动化的、序列的处 理。该模型假定:早期视觉把景物中的一些简单和有用的信息,编码成一些特征模 块,这些模块可能保持着可见世界的空间关系,但它们本身并不能向处理 过程的以后各阶段直接提供空间信息。随后,集中注意开始发生作用,它选取和整合位于一个特定位置 上的特征。这种选取和整合的作用是通过一张主要的位置地图而起作用的。 通过注意的作用,当前在某个被选定的位置上出现的所有特征,就都进入 一个临时的物体表征或文件中。最后,在每个物体文件中关于性质和结构关系的整合信息将与在 识别网络(recognition ne
44、twork)中已储存的对物体的描述进行比较。总之,对物体的识别依赖于感觉特征的分析和识别网络,即依赖于有 关特定物体的信息的集合;当信息更新时,原来的物体文件可能被取消, 并被新的文件所取代,因而开始一段新的知觉过程。7 .什么是注意的晚期选择理论(反映选择理论)?什么是内隐加工? 两者的关系怎样?(浙大03)多伊奇等人提出了选择性注意的另外一种观点:注意的晚期选择理论。 后由诺尔曼(Norman, 1968)加以完善。这种理论认为,所有输入的信息 在进人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人过滤或衰减的 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后期选择理论有时 也叫完善加工理
45、论。反应选择理论或记忆选择理论。内隐加工是指无意识的、不知不觉地加工方式。在有意识的外显记忆 之外,还存在无需意识参与的内隐记忆。内隐记忆虽然无需意识参与就可以 回忆或再认,就能对人的某些活动间接地产生影响。两者都是对知识的加工选择过程。但是角度不同,前者从注意加工角度 来看,后者从记忆加工角度来考虑。同时,前者需意识的参与后者不需要。8 .简述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浙大02)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不随意 注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 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所谓新异性是指刺激物的异乎寻常的特性。环境
46、中 出现的强烈刺激也容易引起不随意注意,如一声巨响、一道强光、一种浓烈 的气味、一下猛烈的碰撞,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我们的注意。对不随意注意 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刺激的绝对强度,而是刺激的相对强度,即刺 激物强度与周围物体强度的对比(2)人本身的状态。不随意注意不仅由外界刺激物被动地引起,而且和 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相同的 外界刺激的影响下,由于人自身状态不同,不随意注意的情况也不同。需要既是人们主动地探索环境的内部原因,也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重要 条件。凡是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都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期待也是引起不 随意注意的重耍条件。不随意注意既可帮
47、助人们对新异事物进行定向,使人 们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认识,也能使人们从当前进行的活动中被动地离开,干 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因而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对教师来说, 正确掌握不随意注意的规律,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是有帮助的。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当学习中遇到困难 或环境中出现种种干扰学习的因素时,我们通过意志的努力,使注意力坚持在 学习的东西上,这种注意便叫随意注意.他是注意的一种枳极,主动的形式引起随意注意主要原因:(1)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2)对兴趣的依从 性。(3)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4)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5)对人格的依从性。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
48、种特殊形式,是注意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之上发 展起来的,是高级类型的注意。是不需要意志的努力的,这对完成长期,持续 的任务特别有利。9.结合当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说明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华南06)(1)人的意识(consciousness)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 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内部资源,这是人的意识的第一个特点。由于人有意识,因而人类就和单 纯适应自然界的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人们凭借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 识,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现状,而且能够通晓过去和预见未来,这是 任何动物的心理所不能及的。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能够预先计
49、划达 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这是人类意识的另一特点。换句话说,人的意识表 现为人能够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 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 各种困难和障碍。(2)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unconsciousness)现象。这是 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人在梦 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多数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人们一般不能预 先计划梦境的内容,也无法支配梦境的进程。在多数情况下,人们也难 以回忆梦境的内容,对梦进行正确的报告。人在清醒的时候,有些心理现 象也是无意识的。某些动作方式起初可能受到意识的调节,但在多次反复 后,便可能转化为自动化的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