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总复习:《论语》.pdf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83234426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239.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总复习:《论语》.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总复习:《论语》.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总复习:《论语》.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总复习:《论语》.pdf(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5 页2020 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名著阅读论语(近 12 年 3 考:2018 年在“议论文阅读”中考查、2017、2016)【教材链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 课论语十二章。【孔子简介】孔子名丘,世称孔夫子,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 年。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尊为“至圣”,与孟子并称“孔孟”,其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地位及影响】论语首创语录体,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2、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简介】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全书总括为一个“学”字,分“学做人”“学知识”“学从政”三个方面,另有一些关于艺术的言论。贯穿其中的主要思想精华有“仁”“礼”“孝”“中庸”“天命”等。【前 5 篇内容归纳】关键词例 句解 说孔子的为人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记述孔子、颜渊、子路师生三人志向。子路表现的是对朋友大方的气量;颜渊表现的是永不自满的

3、涵养;孔子表现的是关怀世人、兼善天下的情操。三者的表现,都是万物一体的情怀,胸襟气象却有不同:子路“求仁”,是英雄豪杰的气象;颜渊“不违仁”,是贤人的气象;孔子“安仁”,是圣人的气象。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本章孔子指出不乏忠诚守信的人,但一生好学的人却不多见,强调好学对于一个人接近人生正道的必要。论 学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孔子教弟子先学做人,以德为本;其次才学文。入孝出悌,谨身信言,这是做人的本分,重在实践,必须把这些都做到了,才来求取书本上的知识,而知识也才能为我所用。子夏曰:“贤贤易色

4、;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强调求学重在德行。生活就是学习,尊敬贤人、善事父母、献身职守、以诚信对待朋友,这些人际关系的伦理,都要通过学习而来。因此子夏说这种人即使没受教育,也可断言已经受教育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孔子示人为学的方法(学习之后,按时温习)、乐第 2 页 共 15 页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趣(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切磋)、态度(君子为学,是为了修养、充实自己,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学与思必须并重,不可偏废。学习是积存的功夫,

5、思考是消化的活动。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待人处事,首贵真诚,为学求知,亦是如此。唯有以真诚的态度求知,才能虚心受教,日有所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有根柢的学问,须经一再温习,一再咀嚼,才能有体悟和心得,将知识转化为身体力行的准则,对人生才有助益。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孔子晚年自述为学的历程与进境。论 仁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巧言”指说好听的话来谄媚人,“令色”指装出和善的脸色来奉承人。“仁”是一种出于至诚的美德,巧言无实,令色无

6、质,所以孔子厌恶这样的人。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里仁”指乡间仁厚的风俗,孔子教人应该选择风俗仁厚的乡里作为住所,强调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大。【相关名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孔子强调君子求富贵、去贫穷,皆当以其道,这才是行仁的办法,故君子随时随处都应该坚守仁德,一个人的失节败名,往往都在一念之差。【相关名言】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孟子)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贱不

7、足恶,可恶是贱而无能。(呻吟语)第 3 页 共 15 页论 仁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约”指贫贱穷苦的环境,“乐”指富贵安乐的环境,孔子强调仁者不会因为环境而失去本心,改变他的操守。【相关名言】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菜根谭)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不是强调爱什么人、恨什么人,而是说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只要养成了仁德,就不会做坏事,而是做有利于国家和百姓的事。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

8、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说明仁德的修养主要是靠自身努力。一个人经过自身的努力,完全可以达到仁德的境界。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里仁)说明人会犯错,根本原因是没有仁德,从另一角度说明了加强仁德修养的重要性。论 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孔子认为实践仁道必须从孝悌入手。遵从孝悌,就不会冒犯父母,不会犯上、作乱。强调了家庭伦理对安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

9、而)强调实践孝道,可以循序培养百姓诸德,教化百姓,今天清明节扫墓,其意义也在于此。【相关名言】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心之所向而已。(原才)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无违”指不违背礼,孔子强调行孝不能违背礼制,要以礼侍奉父母。【相关名言】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礼记)孝子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则哀以莅焉;第 4 页 共 15 页论 孝祭祀则莅之以敬。(曾子全书)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孔子教人行孝要善体亲心

10、,珍重自爱。懂得保健之道,不生病,同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作奸犯科,不做危险的事情,这也是行孝的一种方法。【相关名言】保此身以安父母心,做好人以继父母志,便是孝。(彭氏家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孔子言孝,认为在饮食的奉养之外,更要注重内心的诚敬,要体察父母的心意,用真挚的感情对待,以恭敬的态度奉养,如此才能使父母喜悦欢乐,这才是尽孝。【相关名言】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孔子教导子夏:孝亲应该和颜悦色,使父母高兴。若仅服劳、奉养,

11、还不算是孝。【相关名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礼记)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父母有错,要委婉的劝谏,如果父母执意不听,仍要恭敬不可违背,虽然劳苦,但不可有怨恨的言语或表情。【相关名言】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从,起敬起孝,说则复谏。(礼记)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孔子认为父亲去世后对固有的行为准则长期不改变就是“孝”。即强调对父亲的顺从。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去处。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

12、一则以惧。”(里仁)要将父母的生辰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因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要真正关心、孝敬父母。论道德修养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自述其每日以为人谋、与朋友交、习所传三事多次来反省自己,说明了深刻自省,是君子进德修业的态度与方法。第 5 页 共 15 页论道德修养【相关名言】君子以反身修德。(周易)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学而)突出强调了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五种美德。子曰:“非其鬼而祭之

13、,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孔子告诫人们宜祭其所当祭,并且见义勇为,对于合乎道义的事情应该义无反顾地去做,警惕该为而不为,不该为而为之等阻碍我们道德修养之事。【相关名言】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左传)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 廋哉?人焉 廋哉?”(为政)孔子提示人们察人善恶的方法,即看他行为的表现,看他做这事的动机,审察他做这事是否安心自在,这样可以使我们确实知悉人之善恶真伪而趋避之。【相关名言】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必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乐于与之亲近,与

14、之倾心交往,又怎会孤单寂寞呢?孔子强调德的效应,意在勉人修德。【相关名言】有德之士,如夏日之荫,冬日之炉,不求亲人而人自亲之。(叔苴子)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孔子勉人要效法贤者,见不贤者则要自我反省。说明人可以取别人的优点作为自己的表率,也可以借别人的缺失从而反省,以为效法或鉴戒。【相关名言】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道德经)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孔子教人谨言力行,言语不轻易出口,必须把语言化为行动,做到言行一致。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里“放”意思为“依,依据”。孔子指出,凡事依利第 6 页 共 15 页论道德修养仁)而

15、行将会多招怨责,戒人勿重利招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孔子勉人充实自己,不必忧愁无人知己之才德及谋不到职位,当尽其在己,追求已有可为人知的真才实学。【相关名言】(君子)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曾子说明孔子的一贯之道,在于“忠恕”二字,“忠”就是尽己,“恕”就是推己,就是自己做好之后,也要推己及人,多为别人设想。【相关名言】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道”指

16、事物当然的规律,此处指人生意义、宇宙价值,此章言苟能修德以达道,则此生可以了无遗憾,孔子勉人努力求道。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里仁)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遵循适中原则,要懂得进退有度,适可而止。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内自讼”指内心自我责备,孔子感叹一般人有过失却不能自责。告诉我们,人必须要能反求诸己,有忏悔的意念,才能真正地改过。论士与君子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孔子说明君子进德修业的原则,即从“庄重、忠信、慎择友、有过不怕改”四个方面,积极修养自己,并且身体力行,使自己成为人格完美

17、的人。【相关名言】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五箴五首序)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要求别人了解自己,自己首先要了解别人。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不过分讲究自己的饮食与住处,尽量克制物质方面的欲望。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輗,小车无 軏,其何以行之哉?”人没有信用,就像车没有车輗或车軏一样。说明“信”是立身处世的根本。第 7 页 共 15 页论士与君子(为政)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行动往往比言语更重要。对待事情,不应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子张学干禄。子曰:“

18、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个人负责的态度。子曰:“君子不器。”(为政)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一方面的用处。我们应当博学多识,具备多方面才干,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孔子以射箭为例,教人们不做无谓的争夺,要在比赛中,培养谦恭有礼的君子,定义争与不争的依据在于是否合乎义,但争的时候,不可失去君子应有的风度。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孔子认为一个人立志求

19、道,但却以穿不好、吃不好为羞耻,就不值得和他谈论正道了,孔子强调士应当安贫乐道。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只晓得义,小人只晓得利益,区分君子和小人,是以一个人对待义和利的态度作为标准的。【相关名言】君子思义而不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淮南子)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孔子言君子不固执成见,只求恰当、合理,一切以义为取舍标准。【相关名言】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逆顺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与李养吾书)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君子是以道德和法作为行为规范的,小人是以乡土和恩惠作为行为规范的。说明我们

20、在现实生活中要胸怀远大,开阔视野,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事。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会做比会说更有用处。表明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孔子阐述不论贫与富,皆当乐道修身,比子贡体会到的“贫而无谄,富而不骄”境界更高,于此也可看出孔门师生间论学之精益求精。第 8 页 共 15 页论诗礼乐论诗礼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说明处理人际关系时,要讲信用

21、而合乎道义,致恭敬也得合礼节,“信”和“恭”都要以“礼”为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孔子整理加工诗经后,被用作教材。他用“思无邪”来概括诗经,“邪”即“不真诚,不纯正”,孔子称赞诗经是真情流露,毫不矫情,思想感情真实而不虚假。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孔子指出,过分节俭与奢侈,都不合礼;过度哀痛与过度铺张都不合礼。礼的本质在于真情实感,而不只是外表的文饰。【相关名言】御孙曰:“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左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如果缺乏仁心,礼乐就失去了实质的意义,只剩下

22、空洞的礼节,不能产生任何作用,强调礼乐的根本在于仁心、仁行。【相关名言】仁者礼乐之质;礼乐者仁之文。(乐书)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外表的礼仪、礼节应同内心操守一致,就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难以画出丰富多彩的图案。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zu)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八佾)孔子来到周公的太庙祭祀,却每件事都要询问别人,说明虚心向人请教也是一种礼貌。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射”是周代贵族经常举行的一种礼节仪式,

23、属于周礼的内容之一。这里的“射”是种比喻,表明只要肯学习礼节,不管到何种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孔子认识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认为哀与乐都不能过分。子语(y)鲁大师乐,曰:“乐其可孔子指出什么是成功的音乐:开始节奏舒缓,慢慢第 9 页 共 15 页知也:始作,翕(x)如也;从(zng)之,纯如也,皦(ji o)如也,绎如也,以成。”(八佾)发声;而后由小到大,音调纯正;到了高潮,激昂慷慨,庄严肃穆;乐曲奏完了,余音绕梁,意蕴无穷。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重视艺术的内容美。这里

24、不单单是指娱乐问题,“美”是带有政治标准的“仁”“礼”等教化。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里仁)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减少了。说明“礼”可以起到约束自身的作用。论政治论政治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孔子论治国的三个原则,一是处理政事要谨慎郑重,考虑周到,诚信待民;二是要节省用度,不随意浪费民脂民膏且爱护人民;三是征调百姓服役,依循适当的时机,选择农闲时候。【相关名言】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资治通鉴)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既强调“礼”的

25、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无原则地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孔子论用道德礼教治国,比用政令刑法更能引导人民向善。【相关名言】古人善为天下者,计大而不计小,务德而不务刑。(新唐书)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强调统治者应将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任人唯贤,人民才会服从统治。这是对当时“宗法制”下用人唯亲的挑战和重大革新,在现在仍有珍贵价值。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

26、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当政者自身庄重严谨、孝顺慈祥,百姓才会对他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提出“损益”的重要概念,即对前代的典章制度、礼仪规范既要有所继承,也要有改革、变通。但是第 10 页 共 15 页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大前提是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本章反映了孔子两方面的思想。其一,国家政治以孝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官职。其二,孔子从事教育,

27、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讲“君臣之礼”,更侧重对君的要求,强调君要依礼待臣。不像后来那样:即使君主无礼,臣下也应尽忠,以至于发展成不分是非的愚忠。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如果当政者做不到“礼”要求的那样,自身修养不够,那么国家就无法得到治理了。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古代舞以八人为一列,“八佾”就是六十四人,这是当时天子的规格。季孙氏让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愤慨:“这怎

28、么能忍受得了?”论政治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八佾)讲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时,命乐工唱雍这篇诗,按照“礼”,雍只能用在天子庙堂。孔子很愤慨:天子诸侯,各守各的礼,才能使天下安定。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八佾)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孙氏只是鲁国大夫,也去祭祀泰山。孔子认为这是“僭(越)礼”的行径。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表明孔子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很熟悉,他希望人人都能恪守礼的规范,可

29、惜当时“僭礼”的人太多了。子曰:“禘 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八佾)“禘”是古代帝王或诸侯在始祖庙里对祖先的一种盛大祭祀。这里孔子通过对“禘礼”的议论,反映当时礼崩乐坏的现状,并对此表示不满。或问 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孔子对当时禘礼紊乱的现象表示不满,又指出谁懂得了“禘礼”的规定,就可以归复紊乱的“礼”。第 11 页 共 15 页指其掌。(八佾)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一定是有所继承和沿袭的,表现出孔子“遵从周礼”的基本态度。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八佾)周礼规定每月初

30、一要用活羊祭祀祖庙,子贡提出去掉活羊,孔子大为不满,表明其维护礼制的立场。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八佾)孔子按照“周礼”侍奉君主,别人认为是谄媚。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没有多少人重视君臣之礼。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国君在大门口设照壁,管仲也设照壁;国君同别国君主会见时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里孔子对管仲不知礼制的行为给予了批评。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

31、)孔子把“礼”的原则推而广之,用于国与国的外交,这对于当代国家之间的外交活动也有重大意义。论古今人物与孔门弟子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孔子赞美颜回表面上好像是被动受教,看似愚笨,实际上却能对所学默识心通,善加阐发。【相关名言】大凡学问,闻之知之皆不为得;得者,须默识心通。(二十五程集)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公冶长)孔子之所以说可以将女儿许配给公冶长,是因为公冶长坐牢并不是他犯罪了,而是因为邦无道滥施刑罚。一方面说明孔子对自己学生品德的坚信,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的无道。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

32、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公冶长)南容也是孔子的学生,孔子把哥哥的女儿许配给他,是因为这个人有能力,头脑清明。太平的世道,他可以做官;乱世时,他的智慧足以躲避灾祸及身,可以全身而退。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公冶长)子贱是孔子的学生,他在鲁国的单父担任过地方长官,把那里治理得井井有条,孔子看到后盛赞子贱第 12 页 共 15 页论古今人物与孔门弟子的美德,也肯定了鲁国君子之盛。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公冶长)用今天的标准衡量,子贡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学生,聪明又有口才。子贡问孔子自己怎么样,孔子说子贡好比是宗庙里贵重的瑚

33、琏。孔子还是认为子贡是“器”而非“不器”的君子,可以想见孔子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之高。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长)雍即孔子学生冉雍。此章讲的是内心仁德与口才的关系问题。这里的佞指富有口才,孔子认为靠伶牙俐齿和人辩论是很招人讨厌的,这是孔子告诉学生要修炼好自己内心的仁德,不知道修炼仁德的人,即便有能言善辩的口才也是没有用处的。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公冶长)孔子让漆雕开去当官,而漆雕开不愿意去,孔子因他不汲汲于富贵、一心向道、志向远大而高兴。契合述而中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

34、我如浮云。”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桴”指木筏、竹筏,孔子感叹不能行道于中国,戏言与子路共浮于海,子路不解其微言。孔子赞赏子路的勇气,又训诫子路不能裁度事理。【相关名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 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孟武伯向孔子了解他的弟子的德与才,孔子根

35、据自己对这几位弟子的了解,给予了恰当的评价。在德与才的甄别中,我们知道才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量化,能够看得见,而对一个人内心的道德却很难量化,作准确判断。所以,弟子能干多大的事,能做什么事情,孔子说得一清二楚。而这些弟子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能不能做到仁德,他就无法肯定了。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冶长)此章写师生对话,既体现了子贡的自知之明,也体现了孔子的知人之明。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这一章表达了一个重要思想,那就是如何识人、知第 13 页 共 15 页论古今人物与孔门弟子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36、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人的问题,孔子从宰予的表现中得到了启发,那就是“听其言,观其行”,看一个人不能单看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是不是言行一致。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公冶长)申枨是孔子的学生。这一章讨论的是什么是真正的刚强。这里孔子说的刚是内心的刚直,生活中一旦人心中有欲望想实现,就会屈服于他人,所以也就难以做到真正的刚正。正如林则徐的“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公冶长)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强

37、加给我的事,我也不愿意强加给别人。”但孔子说子贡做不到,其实是针对子贡的性格特点加以教导而已。子贡一向喜欢品评人物,臧否是非,扬善而不隐恶,孔子担心的就是子贡理解了这个道理,却难以做到。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文章”是指孔子所传授的“礼乐射御书数”这类看得见的知识,可得可闻。而人性与天道的理论,即人的本性与生命发展规律的学问,是不容易得而闻的。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公冶长)说明子路勇于力行实践的精神,也体现了孔门学问的真精神在于能真知力行。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公冶长)

38、“孔文子”指卫国大夫,孔文子人品虽不完美,但孔子只赞美孔文子聪敏却好学,官高却不耻下问,可见孔子重视“好学”“好问”的精神,以及隐恶扬善,不求全责备的用心。【相关名言】知不足者好学,耻问者自满。(省心录)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孔子赞美郑子产施政具有君子之道,即立身处世能谦虚,侍奉君上很诚敬,教养人民有恩惠,使役民力极合时宜。【相关名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尚书)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晏平仲”指晏婴,孔子论晏婴善与人交,晏婴与人交往,时日虽久而礼敬不衰,值得我们效法。【相关名言】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

39、虽戚必疏。(金楼子)第 14 页 共 15 页论古今人物与孔门弟子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zhu),何如其知也?”(公冶长)臧文仲是鲁国的大夫,谥为文仲,因智慧而得名。对此,孔子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孔子说:“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龟,藏龟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以水草花纹,这种人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

40、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公冶长)这一章是孔子与子张师生之间,就子文之忠与陈文子之清探讨仁的问题。子文为官得之不喜、失之不悲,还把自己的政策和想法告诉了下一个执政者。即便是这样,孔子也没有肯定说子文“仁”,同样评价陈文子“清”也是说“未知。焉得仁?”可见,“仁”在孔子思想里的高度不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达到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公冶长)此章讲的是孔子对“思”的度的把握。生活中的事情,思虑过多往往会顾及个人的得失,而失去对真理和规律的把握。患得患失,失去抉择的最好机会。孔子认为过犹不及,适度最好。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41、。”(公冶长)孔子称赞了卫国大夫宁武子的大智若愚。政通人和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政令不通时,就装傻,尽可能地减少损失。这种装傻不是学来的,是修养来的,是基于大使命感,对事物发展的长期性认识得来的。傻不是人人都能装出来的,把傻能装到真处也是大智慧。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公冶长)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感叹道不行,理想难以实现,想要返回鲁国以专心教育弟子,传道于后,以便造就大用于世的贤才,继承自己的心愿,发扬自己的主张。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公冶长)孔子赞美伯夷、叔齐虽然清高自持,但不念旧恶,只要人们改过自新,仍愿意与人们为伍,具有容人的雅量,因此少有人会怨恨他们。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公冶长)微生高是鲁国人,相传他与恋人相约桥下,久候女子不到,涨水,因为信守承诺,抱着桥柱子而被淹第 15 页 共 15 页死。在当时以直见称于世,但人们只是慕其名却不知其实,孔子便举这个例子评断其时的传说。说明孔子不盲目相信别人的说法。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孔子借左丘明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认识,意在强调那些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人是可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