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模拟试题(1)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白城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模拟试题(1)含解析.pdf(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吉林省白城市 2021 届新高考生物模拟试题(1)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关于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转换物镜时应该手握物镜小心缓慢转动B以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C苏丹 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中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D在新鲜黑藻小叶临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形态观察和计数【答案】C【解析】【分析】1、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2、脂肪可用苏丹染液(或苏丹 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3、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为: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
2、详解】A、转换物镜时应该手握物镜转换器小心缓慢转动,A 错误;B、以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也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只需要将视野调暗,B错误;C、苏丹 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中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C正确;D、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形态和分布的观察,不可以计数,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显微镜的使用及相关实验,要求考生理解显微镜使用的步骤,理解实验材料的选择要求。2某同学用甲、乙两种浓度的2,4-D(甲浓度小于乙浓度)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明显差异。为了进一步确定2,4-D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不需要()
3、A以 2,4-D 浓度为自变量,用同种扦插枝条进行再实验B再在高于乙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C再在甲、乙浓度之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D再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是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该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说明由于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和不加生长素类似物(即只加蒸馏水)的效果相同,需要再在高于乙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再在甲、乙浓度之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再在低于甲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
4、验,据此答题。【详解】A、本实验目的是确定2,4-D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在原实验的基础上需要以2,4-D 浓度为自变量,用同种扦插枝条进行再实验,A 正确;BC、在原实验的基础上,确定2,4-D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需要再在高于乙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再在甲、乙浓度之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再在低于甲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B、C正确;D、因为题干中已经存在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故不需要再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D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实验目的是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具备
5、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明确实验设计的变量与对照原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为研究酵母菌的发酵产物,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图甲所示的装置,并将有关检测结果绘制成图乙。号、号试管中均加入3ml 蒸馏水和一定量的检验试剂。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发酵产物酒精在 号试管中B设 号试管对照组是为了排除无关变量温度对实验的干扰C图乙曲线b 表示 号试管内玻璃管口气泡释放速率变化D图乙曲线a 表示酵母菌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变化规律【答案】C【解析】【分析】1.甲装置若有酒精生成的话,也应该在含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中,不在 中。2.、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澄清的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试管的设置是为了排除空气中
6、二氧化碳的干扰。3.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和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等因素,导致酵母菌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号试管内玻璃管口的气泡释放速率先增加后下降。【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酒精不存在于 号试管中,酒精应该在应该在含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中,A 错误;B、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澄清的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试管的设置是为了排除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干扰,B错误;C、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和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等因素,导致酵母菌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号试管内玻璃管口的气泡释放速率先增加后下降,曲线b 符合该变化,C 正确;D、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和有害代谢产物的
7、积累等因素,导致酵母菌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曲线a 不符合该变化,D 错误。故选 C。4某科研人员利用郫县豆瓣酱为材料筛选高产蛋白酶的霉菌,下列利用平板划线法筛选该菌株的做法正确的是()A在每次划线前后都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B接种霉菌后的培养基必须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C筛选用的固体选择培养基中必须加入一定量的蛋白质D对筛选的菌株斗数时选择菌落数为30300 的平板进行计数【答案】C【解析】【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
8、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详解】A、初次划线灼烧的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其后划线后灼烧的目的是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残留在接种环上的菌种,使下一个区域的菌种只来自上一个区域的末尾,最后一次灼烧的目的是防止菌体污染环境,A 错误;B、接种霉菌之前,培养基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B 错误;C、产蛋白酶的霉菌利用的底物是蛋白质,因此,培养基中需加入一定量的蛋白质,C正确;D、平板划线法不能对菌落进行计数,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只需考生掌握平板划线法的基本操作即可,对微生物的计数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5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的
9、凯巴伯森林地区,人们为了保护鹿而大量捕杀鹿的天敌-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狼从鹿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鹿和狼之间的信息传递对鹿不利,使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破坏C若消灭了狼,可使鹿的种群数量按照J型曲线持续增长D大量捕杀狼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发生改变【答案】A【解析】【分析】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详解】A、该森林生态系统存在的一条食物链为绿色植物鹿狼,狼
10、获得的能量来自鹿,而鹿同化的能量来自该生态系统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A 正确;B、鹿和狼之间存在信息传递,这种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错误;C、由于人为地消灭了狼,鹿的种群数量会在短时间内增加,当鹿的种群数量超过了森林的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又开始减少,C错误;D、大量捕杀狼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不会发生改变,D 错误。故选 A。6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结果如图所示。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当分子自由扩散进细胞时,分子越小通透性越高B人工膜对CO2的通透性较H2O 大,生物膜几乎无差异C在检测通透性时,需向体系中加入ATP和 AT
11、P水解酶D生物膜上有K+、Na+和 Cl-通道,且他们的通透性不同【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对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进行比较,人工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相同,而生物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且大于人工膜,说明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具有选择性,且离子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的协助。【详解】A、从图示中可以看出,以甘油、CO2和 O2三者相比,得出当分子自由扩散进细胞时,分子越小通透性越高,A 正确;B、从图示中可以看出,人工膜对CO2的通透性较H2O 大(通过横坐标),生物膜几乎无差异(通过纵坐标),B 正确;C、由甘油、CO2、O2和 H
12、2O 信息可知,此题测的是膜对被动运输的物质的通透性,不需要能量,C错误;D、生物膜对K+、Na+和 Cl-的通透性不同(纵坐标不同),D 正确。故选 C。【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要求考生识记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能列表进行比较,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7蜜蜂中的蜂王和工蜂都由受精卵发育形成,属于卵式生殖;雄蜂由卵细胞发育形成,属于孤雌生殖。一个基因型为AaBb(A、a 基因位于1 号染色体上,B、b 基因位于 2 号染色体上)的蜂王与基因型为ab的雄蜂交配,生出了一只基因型为AA 而缺少 B、b 基因的雄蜂。仅
13、考虑染色体数目变异,下列可产生该基因型为AA的雄蜂的组合是()1 号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1号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2 号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2 号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正常分离A BCD【答案】D【解析】【分析】雄蜂由卵细胞发育形成,故基因型为AA 而缺少 B、b 基因的雄蜂由基因型为AA 的卵细胞发育而成。【详解】据上分析可知,基因型为AA 的雄蜂是由基因型为AA 的卵细胞发育而成。母本的基因型为AaBb,卵细胞中出现两个A 基因的原因:1 号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两个 A 基因进入卵细胞。缺少 B、b 基因的可能原因:一是2 号染色
14、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形成了不含2 号染色体的次级卵母细胞,最终产生的卵细胞中不含B、b 基因;二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减数第二次分裂时两个b 基因或 B 基因进入极体,产生了不含2 号染色体的卵细胞。综上所述,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8下列关于细胞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血红蛋白中不同肽链之间通过肽键连接B淀粉、糖原、麦芽糖彻底水解后得到的产物相同CRNA 分子彻底水解后能得到四种核糖核苷酸D DNA 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答案】B【解析】【分析】核酸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物之一,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
15、和核糖核酸(RNA),脱氧核糖核酸是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而RNA 与基因的表达有关。组成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组成核糖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核糖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前者所含的碱基为A、T、C、G,后者所含的碱基为 A、U、C、G。【详解】A、血红蛋白中不同肽链之间通过氢键、二硫键等连接,A 错误;B、淀粉、糖原、麦芽糖彻底水解后得到的产物相同,均为葡萄糖,B 正确;C、RNA 分子初步水解后能得到四种核糖核苷酸,彻底水解得到磷酸、核糖、4 种含氮碱基(A、U、G、C),C 错误;
16、D、DNA 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氢键连接,D 错误。故选 B。9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培养基中的U 和 T,将标记后的碱基用来培养某种生物的细胞,测定其培养过程中这两种碱基被细胞利用的速率,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对此结果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在 c e 段主要进行DNA 分子的复制B显微镜下观察时,处于af 段的细胞数量较多C处于 e 点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处于a 点细胞中的两倍D用化学药物阻断碱基T的利用,可抑制癌细胞的增殖【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碱基 U 是合成 RNA 的成分,ac 阶段,细胞在大量利用碱基U,说明细胞正在大量合成RNA;碱基 T 是合成 DNA
17、 的成分,c e 阶段,细胞在大量利用碱基T,说明该阶段细胞正在大量合成DNA。【详解】A、在ce 段碱基 T 的利用速率增加,主要进行DNA 分子的复制,A 正确;B、af 段表示细胞中DNA 的复制和基因的转录,细胞处于分裂间期。细胞分裂间期时间较长,显微镜下观察时该阶段的细胞数量较多,B 正确;C、e 点的细胞处于细胞分裂间期,DNA 分子完成复制,DNA 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变,C错误;D、碱基 T 是合成 DNA 的成分,用化学药物阻断碱基T 的利用,可抑制癌细胞的DNA 复制使其不能增殖,D 正确。故选 C。【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曲线图的分析,首先要求学生明确碱基T、U 分别是
18、合成DNA、RNA的成分,再结合有丝分裂过程特点,准确判断图中各阶段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答题。10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时,细胞中的姐妹染色单体均附着于纺锤丝上,这称为双定向作用。一种称为纺锤体装配检查点(SAC)的监控机制能监视纺锤丝附着过程,一旦该过程出现异常,便暂停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和有丝分裂的继续进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双定向作用是细胞内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前提B染色体数目的加倍与双定向作用存在因果关系C不是所有细胞都存在双定向作用,如根尖成熟区细胞D限制有丝分裂的双定向作用会影响细胞周期的完整性【答案】B【解析】【分析】有丝分裂的过程特点: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
19、色体的复制(DNA 复制、蛋白质合成)前期:染色体出现,散乱排布,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两失两现)中期:染色体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形数清晰赤道齐)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点裂数增向两级)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两现两失)【详解】A、双定向作用出现异常,便暂停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染色体无法向两极移动,A 正确;B、双定向作用的顺利完成,才能使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的加倍,B错误;C、双定向作用发生在连续分裂的细胞中,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具有分裂能力,如根尖成熟区细胞,C正确;D、双定向作用出现异常,会暂停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和有丝分裂的继续
20、进行,影响细胞周期的完整性,D 正确。故选 B。11如图是甲、乙两种色盲类型的家系图。已知控制甲型色盲的基因为A、a,控制乙型色盲的基因为D、d,5不携带甲型色盲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1和2的基因型分别是A aXDXd和 A aXdY B5与一个不含甲型色盲基因而含乙型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婚配,其后代全色盲个体的概率为1/32 C在 4和5产生后代过程中,4、5个体可能发生了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D若乙型色盲产生的原因是基因的起始部位发生了突变,则一定导致转录无法起始【答案】C【解析】【分析】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控制性状的基因组合类型称为基因型。染色体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两种。伴性遗传指位
21、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出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自然界中由性染色体决定生物性别的类型,主要有XY型和 ZW型,XY型在雌性的体细胞内,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在雄性的体细胞内,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发育成的个体患疾病,这类疾病都称为遗传性疾病,简称遗传病。色盲分为全色盲和部分色盲(红色盲、绿色盲、蓝黄色盲等)。1和2生下了 4,说明乙型色盲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d 基因控制。5不携带甲型色盲基因,但却生下了患甲型色盲的患者,说明甲型色盲为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由a 基因控制。【详解】A、1和2的基因型分别是DdXAXa和 DdXaY,
22、A 错误;B、5的基因型为D_XAY,与一个不含甲型色盲基因而含乙型色盲基因的携带者(DdXAXA)婚配,其后代全色盲个体的概率为0,B错误;C、在 4(ddXAXa)和 5(D_XAY)产生后代过程中,8患甲病(XaXa),4、5个体可能发生了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C正确;D、若乙型色盲产生的原因是基因的起始部位发生了突变,则不一定导致转录无法起始,也可能有其它的原因导致乙型色盲的产生,D 错误。故选 C。12下列有关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 S期核糖体数量大大增加BG2期核内染色体数量加倍C分裂前期同源染色联会形成四分体D分裂末期细胞板发展成为新的细胞壁【答案】D【解析】【分析】
23、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 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时期主要时间发生部位G1期细胞合成新的蛋白质、RNA 和其他分子;细胞器可能复制;准备物质、能量和酶细胞质S期DNA 分子进行自我复制;动物细胞进行新的中心粒装配细胞质、细胞核G2期与 G1 期相似,但产生分子数量少;合成有丝分裂的引发物质细胞质(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基因在 G1期就开始表达,核糖体数量大大增加,A 错误;间期染
24、色体复制,但数目不变,B错误;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因此不会形成四分体,C错误;分裂末期细胞板形成细胞壁,D 正确。故选:D。13有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实现了“将人体的卵细胞培育成囊胚”的实验,则在以下推测中,有可能正确的是 如果该囊胚真能发育成成体,则其遗传特性和母本完全相同 如果该囊胚真能发育成成体,其性别是男性的概率为1/2 如果使囊胚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的将是一个纯合的二倍体 如果该囊胚真能发育成成体,该个体患遗传病的概率会大大增加A BCD【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的卵细胞培育成的囊胚,其体内的染色体条数为正常体细胞的一半,所以其遗传特性不可能和母本完全相同;由于
25、卵细胞中的性染色体是X,不可能为男性;如果使囊胚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的将是一个纯合的二倍体,且该个体患遗传病的概率会大大增加。【详解】人体的卵细胞培育成的囊胚,其体内的染色体条数为正常体细胞的一半,所以其遗传特性不可能和母本完全相同;由于卵细胞中的性染色体是X,不可能为男性;如果使囊胚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的将是一个纯合的二倍体,且该个体患遗传病的概率会大大增加。故选D。14下列关于DNA 聚合酶和DNA 连接酶叙述正确的是()A两种酶都能催化磷酸二酯键形成,不具有专一性B两种酶均在细胞内合成,且仅在细胞内发挥催化作用C两种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D PCR技术扩增DNA
26、 片段过程,反应体系中需要加入两种酶【答案】C【解析】【分析】DNA 连接酶和DNA 聚合酶的区别:DNA 连接酶是在两个DNA 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 聚合酶只能将单个脱氧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上,形成磷酸二酯键;DNA 连接酶是同时连接双链的切口,而DNA 聚合酶只是在单链上将一个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DNA 连接酶不需要模板,而DNA 聚合酶需要模板。【详解】A、DNA 连接酶和DNA 聚合酶都是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DNA 连接酶只能连接相同的黏性末端,具有专一性,DNA 聚合酶只能催化脱氧核苷酸连接,不能催化核糖核苷酸,也具有专一性,A 错误;B、两种酶均在细胞内合成,在
27、细胞内、外均能发挥催化作用,B 错误;C、两种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两种酶的作用实质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C正确;D、PCR技术扩增DNA 片段过程,反应体系中需要加入耐高温的DNA 聚合酶,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 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DNA 连接酶作用的位点是磷酸二酯键,与限制酶的作用相反。15 某课题组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甲和乙对微型月季插枝生根的影响,结果如下图。叙述错误的是()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浓度B该实验表明甲促进生根的效果好于乙
28、C该实验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甲可能是生长素类似物【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解:图中浓度为0 的第一组属于对照组,根据与对照组的比较可知: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激素类似物甲对微型月季生根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其最适浓度在1050mol/L 范围内;而曲线中激素类似物乙的实验浓度对微型月季生根均具有抑制作用。【详解】A、由图可知,该实验中有两个自变量: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浓度,A 正确;B、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各浓度的甲对生根数的影响均好于乙,B 正确;C、图中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甲作用下的生根数均高于不施用时的值,故只能体现其促进作用而不能体现其两重性;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乙作用下的生
29、根数均低于不施用时的值,故只能体现其抑制作用而不能体现其两重性,C错误;D、生长素类似物是指人工合成的,其有与生长素相似生理效应的物质,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一类,在相对较低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甲促进生根的效果越好;在相对较高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甲促进生根的效果越差,与生长素的生理效应相似,所以甲可能是生长素类似物,D 正确。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根的影响的实验,根据对照实验的原则设计实验,需要考生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16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染色体结构变异可能使种群基因频率改变B由环境引起的生物变异是不能遗传的变异C生物适应环境的特征
30、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地理隔离是物种产生生殖隔离的必要条件【答案】A【解析】【分析】1、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前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后者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包括:(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2)基因重组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3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重复能造成基因数目的变化,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 正确;B、由环境引起的变异,若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则是可遗传的变异,B 错误;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的方向,C错误;D、地理隔离不是生殖隔离的必要条件,如多倍体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与进化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变异的类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
32、确判断各选项。17(题文)某突变型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约为野生型的一半,但固定CO2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下图显示两者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CO2吸收速率。叙述错误的是()A光照强度低于P时,突变型的光反应强度低于野生型B光照强度高于P时,突变型的暗反应强度高于野生型C光照强度低于P时,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D光照强度高于P时,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CO2浓度【答案】D【解析】突变型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低于野生型,光照强度低于P 时,对光照的吸收能力低于野生型,则光反应强度低于野生型,A 正确;突变型水稻叶片固定CO2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光照强度高于P时,突变型
33、的 CO2吸收速率大于野生型,则暗反应强度高于野生型,B正确;光照强度低于P 时,由于突变型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低,则限制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C正确;光照强度高于P时,由于突变型水稻叶片固定CO2酶的活性高,则限制因素是除CO2浓度外的其它因素,D 错误。【学科网考点定位】光合作用,光照强度,CO2浓度【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突变型水稻叶片有两个特点:叶绿素含量低,而固定CO2酶的活性高,图中P点是个转折点,P点前光照强度低,突变型光合速率低,P点后光照强度高,突变光合速率高,需正确分析其原因。18如图是有关真核细胞中某一基因的图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图一所
34、示过程需要图三中分子的帮助,主要发生于细胞核中B作用于图一中 和 的酶的种类是相同的C图二所示过程所需原料是氨基酸D把图一中分子放在含14N 的培养液中培养两代,子代DNA 中不含有15N 的 DNA 占 3/4【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分析图一:图一表示含有15N 标记的 DNA 双链,其中 为磷酸二酯键,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为氢键;分析图二:图二表示翻译过程,其中 为 mRNA,为肽链,为核糖体;分析图三:图二表示tRNA,m 为氨基酸,UGC为反密码子,图一所示过程为DNA 复制,不需要图三中tRNA 分子的帮助,A 错误;B、图一中作用于图一中 磷酸二酯键的酶是限制酶,作
35、用于 氢键的酶是解旋酶,B 错误;C、图二所示过程表示翻译,所需原料是氨基酸,C正确;D、把图一中分子放在含14N 的培养液中培养两代,子代DNA 共有 4 个,含有15N 的 DNA 有 2 个,不含有15N 的 DNA 有 2 个,子代DNA 中不含有15N 的 DNA 占 1/2,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需要学生能正常识图,并识记DNA 分子复制的过程及特点;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过程、条件及产物,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19下列图中的a.b.c 分别表示某捕食链中的第一、二、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个体数量如A 图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经过一段时间
36、后,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变化如B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的a、b、c 代表的所有生物,共同组成一个生物群落B图中 a 营养级各种生物之间的紧密联系,不具有竞争关系C图中所示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有较大变化,但物种的丰富度基本未变D图中 c 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因为他们获得的能量最多【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生物群落应包括此区域的全部生物,A错误;B、同一营养级不同种生物间有竞争关系,B 错误;C、丰富度是指生物的种类数,从图中可知,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有较大变化,生物种类没有变化,C正确;D、最高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最少,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可能是第二营养级生物
37、数量变化的原因,D 错误。20家猪(2n=38)群体中发现一种染色体易位导致的变异,如下图所示。易位纯合公猪体细胞无正常13、17 号染色体,易位纯合公猪与四头染色体组成正常的母猪交配产生的后代均为易位杂合子。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变异中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均会异常B易位纯合公猪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含72 条染色体C易位杂合子减数分裂会形成17 个正常的四分体D易位杂合子有可能产生染色体组成正常的配子【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可知,13 号和 17 号各丢失部分片段最后拼接成一条染色体,即有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和易位,染色体数目也发生了改变,正常体细胞有38 条,易位纯合公猪体细胞无正常1
38、3、17 号染色体,说明形成了两条易位染色体,数目减少了2 条,只剩下17 对同源染色体能正常配对。【详解】A.13 号染色体和17 号染色体重接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两条染色体合成一条,染色体数目会减少,A 正确。B.初级精母细胞所含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所以正常纯合公猪的初级精母细胞细胞含有38 条染色体,因为异位纯合公猪13 号和 17 号染色体重接,所以含有36 条染色体,B错误。C.异位杂合子减数分裂时,因为13 号和 17 号染色体不正常,所以剩下17 对正常的染色体,可以形成17个正常的四分体,C正确。D.异位杂合子是由异位纯种公猪和正常母猪生殖而来,有来自于公猪的不正常
39、的13 号和 17 号染色体,也有来自母猪的正常的13、17 号染色体,所以形成配子时,可以产生正常的配子,D 正确。故选 B 21避蚊胺是良好的驱蚊剂,能有效地使昆虫失去对人类或动物发出特殊气味的感觉。科学家利用人体散发的气味分子、气味分子+避蚊胺、避蚊胺分别刺激蚊子,三组实验均在触角上检测到了神经元电响应,且发现蚊子对避蚊胺的敏感性高于对气味分子的敏感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避蚊胺破坏了蚊子触角上的气味分子感受器细胞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不需要消耗能量C蚊子对气味分子和避蚊胺的敏感性差异可能与受体不同有关D避蚊胺可能通过破坏蚊子嗅觉受体来发挥驱蚊效果【答案】A【解析】【分析】1
40、、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详解】A、避蚊胺能有效地使昆虫失去对人类或动物发出特殊气味的感觉,从三组实验均在触角上检测到了神经元电响应来看,感受器细胞能产生兴奋,说明不是破坏了蚊子触角上的气味分子感受器细胞,A 错误;B、神经递质通过扩散作用到达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不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C、气味分子和避蚊胺可能与不同的受体结合,从而导致蚊子对两者的敏感性差异,C正确;D、避蚊胺可能通过破坏蚊子嗅觉受体来发挥驱蚊的效果,D 正确。故选 A。22甘薯由于能增强免疫功能、防癌抗癌、抗衰老、防止动脉
41、硬化等越来越被人们喜爱。但甘薯属无性繁殖作物,同时又是同源六倍体,具有自交不育和杂交不亲和性,这使甘薯生产和育种存在诸多常规方法难于解决的问题。下列相关操作不合理的是()A利用组织培养形成的胚状体制作人工种子,解决种苗用量大、成本高的问题B利用原生质体融合实现体细胞杂交,可以克服杂交不亲和,充分利用遗传资源C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苗,使植株具备抗病毒的能力,产品质量得到提高D利用培养的愈伤组织进行诱变育种,可以显著提高变异频率,大大缩短育种年限【答案】C【解析】【分析】1、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是: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生成根、芽,最终形成植物体。植物组织培养依据
42、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属于无性生殖。2、植物的体细胞杂交是将不同植物的细胞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形成杂种细胞,进而利用植物的组织培养将杂种细胞培育成多倍体的杂种植株.植物体细胞杂交依据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无有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详解】A、植物细胞工程应用之一是利用胚状体包囊人工胚乳和人工种皮制成人工种子,实现大规模生产,从而降低成本,A 正确;B、原生质体的融合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可以实现体细胞杂交,克服杂交不亲和,充分利用遗传资源,B 正确;C、茎尖等分裂旺盛部位无病毒感染,所以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出无病毒且保持优良性状的幼苗,通过基因
43、工程将抗病毒基因转移至受体细胞从而培育出抗病毒的转基因植物,C错误;D、愈伤组织具有分裂旺盛的优点,适于诱变育种的取材,能提高突变频率,D 正确。故选 C。23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下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可以推断出()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B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C光照只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结构D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柱形图: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但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不相同
44、,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详解】A、由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 正确;B、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B 错误;C、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D、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各不相同,D 错误。故选 A。24201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英美的三位科学家,理由是他们发现了“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这些研究对于许多疾病来说至关重要,例如,在肿瘤中,氧气调节机制被用来刺激血管的形成和重塑代谢,以有效地增殖癌细胞。下列相关
45、叙述正确的是()A氧气进入组织细胞需要借助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B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产生场所相同C血管的形成与细胞分化有关,该过程通常不会产生新的蛋白质D通过调节氧感知机制,可用于癌症等疾病的治疗【答案】D【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和H,同时合成少量ATP,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H,同时合成少量ATP,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 H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合成大量ATP,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基因表达的产物是蛋白质。【详解】A、氧气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
46、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协助,A 错误;B、有氧呼吸可分为三个阶段,氧气和H结合生成水的过程发生在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而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B 错误;C、血管的形成与细胞分化有关,该过程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会产生新的蛋白质,C错误;D、根据题意,氧气调节机制可被用来刺激血管形成和重塑代谢,以有效地增殖癌细胞,因此人们可以干预癌细胞的氧调节机制,进行癌症的治疗,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运输方式、有氧呼吸过程和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识记所学基础知识是解题关键。25如图的数学模型能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A植物细胞液浓度随外界溶液浓度变化情况BH2O2
47、分解速率随H2O2酶浓度变化的情况C细胞有氧呼吸强度随氧气浓度的变化情况D真光合作用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情况【答案】B【解析】【分析】该数学模型横坐标是自变量,纵坐标是因变量,从图中可看出因变量有初始值,并且随自变量的变化是先升高后基本保持稳定,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可能是有某些限制增长的因素。【详解】A、如果外界溶液中的溶质能够被细胞吸收,开始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增大后,由于细胞能主动吸收溶质,这是细胞液浓度升高,反而会吸水使得细胞液浓度下降,不会存在一个稳定期,A 错误;B、无酶时,过氧化氢较慢分解,加酶时,反应速率先随着酶量的增加而增加,由于底物的量是有限的,当酶过量时,反应速率不再随酶增多而
48、增大,B 正确;C、氧气浓度为0 时有氧呼吸也应该为零,C错误;D、光照强度为0,真光合也应为0,D 错误。故选 B。【点睛】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性质的数学形式,可以是公式、曲线图、表格等数学方式。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 个小题,共50 分)26大肠杆菌是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的细菌,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材料,其代谢产物能与染料伊红美蓝反应,使菌落呈黑色。(1)下表是某公司研发的一种培养大肠杆菌菌群的培养基配方。成分含量蛋白胨14g 乳糖34g 蔗糖34g K3HPO434g 显色剂43g 琼脂13 4g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44mL 根据用途划分,该培养基属于 _(
49、填“选择”或“鉴别”)培养基,若要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需将培养基中 _换成 _,若要鉴定分解尿素的细菌还需将伊红美蓝换成_。(3)培养大肠杆菌时,常用的接种方法是_。(3)培养大肠杆菌时,在接种前通常需要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对于固体培养基应采用的检测方法是_。对已使用过的培养基及其培养物必须经过_处理后才能丢弃,以防止培养物的扩散。(4)现有一升水样,用无菌吸管吸取1mL 水样至盛有9 mL 无菌水的试管中,依次稀释13稀释度。各取4 1mL 已稀释 13倍的水样分别接种到三个培养基上培养,记录的菌落数分别为33、36、37,则每升原水样中大肠杆菌数为_。(3)为检测严重污染水体中大肠杆菌数
50、量,将水样适当稀释后,取样涂布在上述平板培养基中,应选择颜色为 _的菌落进行计数。该方法是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来推测样品中的活菌数,其原理是_。【答案】鉴别蛋白胨尿素酚红指示剂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适宜的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灭菌3618黑色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解析】【分析】培养基一般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等。常用的接种方法: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常用的灭菌方法:干热灭菌法、灼烧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详解】(1)该培养基含有显色剂,根据用途划分,该培养基属于鉴别培养基。若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