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生物试题(1)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生物试题(1)含解析.pdf(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四川省成都市 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生物试题(1)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用柳树的枝条浸出液来处理扦插枝条,可早生根1-3 天,存活率提高10%-20%,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柳树枝条浸出液中的调节物质主要是吲哚乙酸B幼嫩枝条中的调节物质主要由幼嫩组织中相应腺体分泌C植物激素发挥完作用后会被灭活,不能反复使用D插条生根过程中存在着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
2、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的增高,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发育;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详解】A、生长素能促进枝条生根,说明柳树枝条浸出液中的调节物质可能为吲哚乙酸,A 正确;B、浸出液中的调节物质是由一定的部位产生的,而不是由腺体分泌的,B错误;C、植物激素发挥完作用后也会被灭活,不能够反复利用,所以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C正确;D、生根的过程存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D 正确。故选 B。2在细胞周期中有一系列的检验点对细胞增殖进行严密监控,确保细胞增殖有序进行。周期蛋白cyclin B与蛋白激酶CDK1结合形成复合物MPF 后,被激活的CDK1促进细胞
3、由G2期进入 M 期;周期蛋白cyclin E与蛋白激酶CDK2结合形成复合物后,被激活的CDK2促进细胞由G1期进入 S期。上述调控过程中MPF 的活性和周期蛋白的浓度变化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抑制 cyclin B 基因的表达或CDK1的活性都可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2/M 检验点Bcyclin E 可能与细胞内染色质螺旋化和纺锤体的形成密切相关C若将 G2期和 M 期细胞融合,则G2期细胞进入M 期的时间会提前D蛋白激酶CDK2可能参与了中心体复制的起始调控【答案】B【解析】【分析】有丝分裂间期:1、G1期主要进行RNA 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并且为下阶段S期的 DNA 合成做准备
4、;2、S期最主要的特征是DNA 的合成;3、G2期主要为M 期做准备,但是还有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不过合成量逐渐减少。【详解】A、由题干可知,周期蛋白cyclin B 与蛋白激酶CDK1结合,可促进细胞由G2期进入 M 期,故抑制cyclin B基因的表达或CDK1的活性,都可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2/M 检验点,A 正确;B、由题干可知,周期蛋白cyclin E 与蛋白激酶CDK2结合,促进细胞由G1期进入 S期,而细胞内染色质螺旋化和纺锤体的形成在细胞分裂前期,B 错误;C、由图示看出,M 期细胞中 MPF 的活性较高,若将G2期和 M 期细胞融合,则G2期细胞进入M 期的时间会提前,C正确
5、;D、中心体复制在S期,被激活的CDK2可促进细胞由G1期进入 S期,故蛋白激酶CDK2可能参与了中心体复制的起始调控,D 正确。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特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获取题干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韭菜植株的体细胞含有32 条染色体。用放射性60Co 处理韭菜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黄叶病的植株X,取其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低温处理植株X可获得多倍体抗病韭菜植株B获得抗黄叶病植株X的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C该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有64 条染色体D植株 X连续
6、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淅升高【答案】C【解析】用放射性60Co处理韭菜种子,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取其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的若干单倍体植株,抗病植株占50%,说明细胞发生了显性突变,抗病基因为显性基因,用低温诱导处理X(含抗病基因)可以得到多倍体抗病韭菜植株,A 正确;获得抗黄叶病植株X的育种为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B正确;该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只有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即16 条,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变成32 条,C 错误;植株X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子的比例会越来越大,纯合抗病植株比例逐渐升高,D 正确。考点:诱变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点睛: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
7、及植物细胞工程育种的几个易错点(1)单倍体育种一般应用于二倍体植物,因为若为四倍体植物,通过单倍体育种形成的个体不一定是纯合子。(2)用秋水仙素处理植株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若操作对象是单倍体植株,属于单倍体育种;若操作对象为正常植株,叫多倍体育种,不能看到“染色体数目加倍”就认为是多倍体育种。(3)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都需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单倍体育种在幼苗期处理,多倍体育种在种子萌发期或幼苗期处理。(4)单倍体育种和植物细胞工程育种,都运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4下列关于NaOH 溶液在生物实验中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探究 pH 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时,可用不同浓度的NaOH 溶
8、液调节酸碱度B鉴定还原糖时,向样液中预先加入NaOH 溶液可为反应提供碱性环境C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时,让空气先通入NaOH 溶液是为了提供碱性环境D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时,使用NaOH 溶液以提高物质运输效率【答案】A【解析】探究pH 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时,可用不同浓度的NaOH 溶液调节酸碱度,A 正确;鉴定蛋白质时,向样液中预先加入NaOH 溶液可为反应提供碱性环境,B 错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时,让空气先通入NaOH 溶液是为了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干扰,C 错误;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时,以NaOH 溶液在琼脂块中的扩散体积比表示吸收速度,D 错误。
9、5研究发现,在线粒体内膜两侧存在H+浓度差。H+顺浓度梯度经ATP合成酶转移至线粒体基质的同时,驱动 ATP的合成(如下图)。根据图示得出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 ATP合成酶中存在跨膜的H+通道BH+可直接穿过内膜磷脂双分子层C此过程发生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D线粒体的内、外膜功能存在差异【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线粒体内膜的外侧H+浓度高于内侧,H+顺浓度梯度经ATP合成酶转移至线粒体基质,同时 ADP 合成 ATP。而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ATP合成酶中存在跨膜的H+通道,A 正确;B、H+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需
10、要跨膜的H+通道协助,不能直接穿过内膜磷脂双分子层,B 错误;C、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是H与 O2反应生成水,并伴随大量能量的释放,其中有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可知图示过程发生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C 正确;D、线粒体的内、外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不同,所以功能存在差异,D 正确。故选 B。6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之间的生殖隔离必须经长时间的地理隔离才能实现B人工繁育的大熊猫放归自然将改变保护区内大熊猫种群的基因频率C在生物的变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变异D基因频率改变的快慢与其控制的性状与环境适应的程度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
11、化理论: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了生物进化生物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染色体变异包括缺失、重复、易位、倒位。【详解】A、多倍体育种不需要长期地理隔离就产生了生殖隔离,A 错误;B、人工繁育的大熊猫放归自然对保护区内的大熊猫种群来说是迁入个体,会影响保护区内大熊猫种群的基因频率,B正确;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是易位,属于染色体变异,C正确;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
12、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下降.在持续选择的条件下,不利变异个体的基因频率有可能下降至0,因此基因频率改变的快慢与其控制的性状与环境适应的程度有关,D 正确。故选 A。【点睛】答题关键在于掌握生物进化、染色体变异、基因频率等有关知识。7某农田弃耕一段时间后,逐渐出现杂草、灌木及小型动物。不列有关叙述正确的的是()A由于灌木丛较高,灌木遮挡草本植物,导致群落对光的利用率减少B经过漫长的演替过程,该地必然能形成森林群落C群落演替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常处于动态变化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维持,不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D为加速群落演替,可构建人工林以缩短演替时间,对生物多
13、样性的形成有积极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草本阶段灌木阶段 乔木阶段;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所以不遭受外界干扰因素时也会发生演替;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植物类型逐渐增加,分层现象会更加明显,光能利用率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不变,保持在10%20%之间。【详解】A、随着草本植物演替至灌木阶段,群落结构变得复杂所以群落对光的利用率增加,A 错误;B、能否演替至森林阶段还取决于环境,如果是在干旱的地方,只能演替至草本或者灌木阶段,B错误;C、群落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内部存在着生存斗争,所以各影响因素常处于动态变化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维持,不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减
14、少甚至被淘汰,C正确;D、人工林结构简单,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的知识,识记其基本内容即可。8红树林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浅滩,是生产力(有机物积累量)最高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红树、桐花树、海桑等是红树林的主要植物,腹足动物、蟹类、双壳类等底栖生物多样性高,生物量极其丰富。相手蟹栖息于红树林冠层,主要以新鲜树叶为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红树等植物和底栖动物构成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光照、水和温度等因素与红树林高生产力特性密切相关C底栖动物可加速红树凋落物的降解,促进能量循环利用D相手蟹属于次级消费者,不能同化摄食树叶的全部能量【答案】B【
15、解析】【分析】1、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群落。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详解】A、群落是指一个地方的所有生物的集合,而不是只有植物和动物,A 错误;B、光照、水和温度等因素影响红树林的生活情况,与红树林高生产力特性密切相关,B 正确;C、能量不能循环,C 错误;D、相手蟹栖息于红树林冠层,主要以新鲜树叶为食,所以是初级消费者,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生态学的基本知识,识记教材内容即可。9千岛湖中的主要鱼类及食性如下: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鲢鱼和鳙鱼主要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鲤、鲴和华鳊为食碎屑鱼类;鳡鱼等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研究人员于2000 年
16、在千岛湖实施保水渔业,即大规模放养人们日常食用的鲢鱼和鳙鱼,并且大力捕杀鳡鱼。调查1999、2000 年主要鱼类的生物积累量(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银鱼生物积累量大幅度下降,可能是由于实施保水渔业加剧了银鱼与鲢、鳙之间的竞争B食碎屑鱼类的增长有利于千岛湖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水质的净化作用C实施保水渔业,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可增加经济效益D大量放养的鲢、鳙增加了第一和第二营养级的生物积累量,减少了能量损失【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由题干可知千岛湖的生产者主要是藻类,初级消费者是浮游动物、鲢鱼和鳙鱼,
17、次级消费者是银鱼、鲢鱼和鳙鱼,最高级消费者是鳡鱼,鲤、鲴和华鳊为食碎屑鱼类;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的一部分,结合题干所给的柱状图,对所给选项进行逐项分析解答。【详解】由题干可知银鱼、鲢鱼和鳙鱼在以浮游动物为食物中它们是竞争关系,由于人们大规模放养人们日常食用的鲢鱼和鳙鱼,加剧了银鱼与鲢、鳙之间的竞争,结果使得银鱼生物积累量大幅度下降,A 正确;食碎屑鱼类是该生态系统分解者的一部分,分解者能够把有机物还原成无机物,促进了千岛湖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水质的净化作用,B正确;由图可知,大规模放养人们日常食用的鲢鱼和鳙鱼,并且大力捕杀鳡鱼,提高了鲢鱼和鳙鱼的产量,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可增加经济效益,C正确
18、;大量放养的鲢、鳙增加了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的生物积累量,D 错误。【点睛】从题干中梳理出相关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正确理解生态系统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10在“DNA 分子模型的搭建”实验中,为体现DNA 分子的多样性,在搭建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是A用不同形状的塑料片表示不同碱基B搭建多个随机选用碱基对的DNA 分子C改变磷酸和糖之间的连接方式D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答案】B【解析】【分析】DNA 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双链DNA 中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 的基本骨架;碱基对排列在内侧。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遵循碱基的
19、互补配对原则(A-T、C-G)。【详解】A、如果不同形状的塑料片表示不同碱基,塑料片也只有四种,且DNA 中四种碱基都相同,A 错误;B、DNA 分子多样性与组成DNA 的脱氧核苷酸数目和排列顺序有关,B 正确;C、所有 DNA 分子中磷酸和糖之间的连接方式都相同,C错误;D、DNA 分子双链上的碱基都遵循互补配对原则,D 错误;故选 B。11如图表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的部分图像(数字代表染色体,字母代表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细胞所处时期均易发生基因突变B甲细胞中1 与 2 或 1 与 4 的片段交换均属于基因重组C乙细胞表明该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D丙细胞
20、中有两个染色体组,不能进行基因重组【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已经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A、甲、乙、丙细胞所处时期染色体均为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状态,不易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间期DNA 复制时,A 错误;B、甲细胞中1 与 2 为同源染色体,1与 2 之间发生片段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而1 与 4 为非同源染色体,1 与 4 的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错误;C、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
21、程中,不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A 和 a 所在的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B 和 B所在的染色体也为同源染色体,由于不知道该生物体细胞的基因型以及乙细胞中下面四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所以不能判断该细胞是否发生过基因突变,C错误;D、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能进行基因重组,该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D 正确。故选 D。12生物学中,解释顶端优势产生原因的学说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生长素直接抑制学说,第二种是生长素间接抑制学说,第三种是营养学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传递给侧芽,使侧芽获得的生长素增多导致生长缓慢。支持第一种学说B顶芽产
22、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传递给侧芽,导致侧芽获得的细胞分裂素减少而生长缓慢。支持第二种学说C顶芽的细胞优先得到由根部和叶片运来的营养物质,导致侧芽得不到充足的养分而生长缓慢。支持第三种学说D“摘心”、“打顶”能够去除顶端优势,仅支持第一种学说【答案】D【解析】【分析】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而使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解除方法:摘除顶芽【详解】A、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传递给侧芽,使侧芽获得的生长素增多进而抑制了顶芽的生长,导致生长缓慢。支持第一种学说,A 正确;B、顶芽产生的生长
23、素通过极性运输传递给侧芽,导致侧芽获得的细胞分裂素减少而生长缓慢,这是生长素间接起作用的描述,支持第二种学说,B 正确;C、顶芽的细胞优先得到由根部和叶片运来的营养物质,导致侧芽得不到充足的养分而生长缓慢,这是营养学说对顶端优势的解释,支持第三种学说,C正确;D、“摘心”、“打顶”能够去除顶端优势,支持三种学说,D 错误。故选 D。13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物质 与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B突触后膜上产生的小电位能传播C 与神经递质结合会引起突触后膜的极化D突触上的兴奋传递过程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答案】D【解析】【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
24、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分析题图可知:为神经递质,为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详解】AC、不同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以释放不同的神经递质(物质 ),有的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后膜去极化(兴奋);有的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使后膜极化作用反而加大,即引起超极化(抑制),A、C错误;B、小电位不能传播,当电位加大达到一定阔值引起动作电位才传播到肌纤维内部,引起肌肉收缩,B错误;D、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该过程可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突触结构,要求学生识记和理解突触结构,掌握神经递质的类型及作用特点,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
25、确判断各选项。14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换高倍镜观察时,可以通过放大光圈使视野变亮B为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可通过观察煮熟玉米籽粒胚的染色情况来判断C淀粉用碘-碘化钾染液进行染色,染色后需用50%酒精漂洗D“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活动中选择95%酒精对色素进行分离【答案】A【解析】【分析】换用高倍镜时,视野会变暗,此时可以调节光圈或反光镜;细胞膜的功能特点为选择透过性;脂肪鉴定实验中,利用苏丹或苏丹 染色后需用50%酒精漂洗;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碎以后用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详解】A、换高倍镜观察时,视野会变暗,可以
26、通过放大光圈或调凹面镜使视野变亮,A正确;B、煮熟的玉米细胞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不能用于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B 错误;C、淀粉用碘化钾染液进行染色后不需要漂洗,C 错误;D、“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活动中选择95%酒精对色素进行提取,分离利用层析液,D 错误。故选 A。【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淀粉鉴定的原理和实验步骤,识记并区分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原理,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1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B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稳定C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
27、流动渠道D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兔子通过同化作用获得的能量的一部分【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2、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3、能量的来源: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4、能量去路: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流向下一营养级;遗体、残骸、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5、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详解】A、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A 正确;B、处于稳态时生态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稳定,保持动态平衡,B 正确;C、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
28、始,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之中,C正确;D、兔子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兔子同化的能量,而是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D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量流动的起点和去路。16榴莲香味独特浓郁深受人们喜爱。在榴莲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调节香气物质合成的作用机理如图。下列分析或推测正确是()A乙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榴莲细胞的细胞核B多聚核糖体的形成,提高了组成L酶的肽链的合成速率C核 DNA 可以通过调控L酶合成直接控制果实的香气性状D乙烯通过促进亚油酸合成基因的表达提高香气物质合成量【答案】B【解析】【分析】核孔是核质之间进行物质
29、运输和信息交流的通道,部分大分子物质可以选择性的进出核孔。一条 mRNA 上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进行多条多肽链的翻译工作,这样大大的提高了翻译的效率。【详解】A、图中的信息指出乙烯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的,这种方式并不属于主动运输,A 错误;B、多聚核糖体可以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翻译,提高了L 酶的合成速率,B 正确;C、L酶只是催化亚油酸转化为香气物质,这属于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C错误;D、图中信息表示乙烯促进的是L酶合成基因的表达,D 错误;故选 B。17酿脓链球菌侵入人体后,通过刺激人体产生相应抗体,可以引起心肌细胞损伤,进而诱发风湿性心脏病。在这一过程中()A发生了强烈的过敏反应B细胞
30、免疫发挥主要作用C心肌细胞诱导产生抗体D需要多种免疫细胞参与【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抗体引起自身正常的心肌细胞损伤,是自身免疫病,A 错误;抗体是在体液免疫过程产生,B错误;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C错误;体液免疫过程需要吞噬细胞、T 细胞、B细胞等参与,D 正确。故选:D。18 下图甲是果酒和果醋发酵的装置图,图乙是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装置可先用于果醋的制作,后用于果酒的制作B用甲装置制作果酒时,要加入适量的酵母菌,且一直关紧阀b C酵母菌是嗜温菌,所以果酒发酵所需的最适温度高于果醋发酵D过程 和 都需要氧气的参与,但反应场所不同【答案】
31、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是发酵装置,乙是果酒、果醋制作的实验原理,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的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是醋酸菌发酵形成醋酸的过程。【详解】因为醋酸菌可利用酒精生产醋酸,但酵母菌不能利用醋酸生产酒精,故甲装置可先用于果酒的制作,后用于果醋的制作,A 错误;甲装置中,阀b 控制排气,阀a 控制进气,制作果酒时应关闭阀a 以创造缺氧环境,适时打开阀b 几秒钟以排出产生的CO2,B 错误;醋酸菌是嗜热菌,果醋发酵所需的最适温度高于果酒发酵时的温度,C错误;过程 表示
32、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该过程需用氧气的参与,反应场所在线粒体;过程 表示果醋发酵,由于醋酸菌是嗜氧菌,因此该过程也需要氧气的参与,但醋酸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故 和 过程的反应场所不同,D 正确。故选 D。19某二倍体植物的基因型为AaBbCC,这 3 对基因分别位于3 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图表示以该植物为亲本进行的育种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单倍体幼苗的基因型有4 种B个体 的体细胞中含有2 个染色体组C个体 中重组类型占9/16 D若要尽快获得基因型为aaBBCC的纯种,则应采用图中A BC 过程进行育种【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 表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B 表示花药
33、离体培养,D 表示受精作用,E表示细胞增殖和分化,C 表示用秋水仙素进行人工诱导。【详解】A、某二倍体植物的基因型为AaBbCC,这 3对基因分别位于3 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类型为 ABC、AbC、aBC、abC,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幼苗的基因型有ABC、AbC、aBC、abC共 4种,A 正确;B、个体 是单倍体幼苗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形成的二倍体,体细胞中含有2 个染色体组,B 正确;C、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产生的雌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BCAbCaBC abC=1111,雌雄配子受精后形成9 种基因型,四种表现型,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为A-B-CC,占 3/43/4
34、=9/16,所以 中重组类型占 1-9/16=7/16,C错误;D、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A BC 过程为单倍体育种,所以若要尽快获得基因型为aaBBCC的纯种,应采用图中ABC 过程进行育种,D 正确。故选 C。20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体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生物膜是细胞所有膜结构的统称C细胞膜是双层膜结构,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D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答案】C【解析】【分析】1、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2、生物膜系统的功能:(1)保证内环境的
35、相对稳定,对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起决定作用。(2)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3)分隔细胞器,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详解】A、叶绿体类囊体膜是光反应的场所,其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A 正确;B、生物膜是细胞所有膜结构的统称,B 正确;C、细胞膜是单层膜结构,C错误;D、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其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D 正确。故选 C。21线粒体自噬时,内质网膜包裹损伤的线粒体形成自噬体,此时 LC3-I蛋白被修饰形成LC3-II蛋白,LC3-II蛋白促使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完成损伤的线粒体降解。研究人员选取周龄一致的大鼠
36、随机分为对照组、中等强度运动组和大强度运动组。训练一段时间后,测量大鼠腓肠肌细胞LC3-I蛋白和 LC3-II蛋白的相对含量,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依赖膜的流动性BLC3-II/LC3-I 的比值随运动强度增大而增大C运动可以抑制大鼠细胞的线粒体自噬D溶酶体内的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线粒体【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LC3-II蛋白促使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完成损伤的线粒体降解,实验数据显示随运动强度增大,LC3-II的含量增加,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自噬体可以与溶酶体融合,这依赖于膜的流动性,A 正确;BC、据图可知,随运动强度加大,LC3-I
37、I/LC3-I 的比值变大,因“LC3-II 蛋白促使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完成损伤的线粒体降解”,故运动可以促进细胞的线粒体自噬,B正确、C错误,D、溶酶体内含有水解酶,可以分解衰老、损伤的线粒体,也可消灭侵入机体的病菌,D 正确。故选 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目中两种蛋白的功能,并能结合实验结果分析作答。22生物膜上的质子泵(H+的载体蛋白)可分为三种:F型质子泵、P型质子泵和V型质子泵,前一种是生成ATP的质子泵,后两种是消耗ATP的质子泵。下列关于H+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液泡膜通过V型质子泵吸收H+的方式是协助扩散B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质子泵是P型质子泵CF型质子泵为H
38、+逆浓度梯度运输D线粒体内膜上的质子泵是F型质子泵【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一种为生成ATP的 F-型质子泵,生成ATP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类囊体薄膜、线粒体内膜和线粒体基质”,“两种为消耗ATP的 P-型质子泵和V-型质子泵,可见这两种质子泵为H+逆浓度梯度运输”。【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V型质子泵为H+逆浓度梯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A 错误;B、类囊体薄膜是生成ATP的场所之一,该膜上的质子泵为F型,B错误;C、H+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ATP,而 F型质子泵是一种能生成ATP的质子泵,C错误;D、线粒体内膜是生成ATP的场所之一,该膜上的质子泵为F型,D 正确。故选
39、 D。23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 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 与阶段 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 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答案】D【解析】【分析】群落的演替分为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图示为某处沙丘处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其中阶段 表示草本植物阶段、表示灌木阶段、表示森林(乔木)阶段。【详解】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阶段 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阶段 到阶段 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 与阶
40、段 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错误;阶段 为森林阶段,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群落演替的含义、过程以及种类,明确两者的起点和过程都不相同,且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是之前的种群不一定灭绝了。24下列关于泡菜腌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泡菜坛中蔬菜装量不能超过2/3,以防发酵液溢出B为加快发酵速率,可将蔬菜在开水中浸泡后入坛C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随发酵时间延长而增加D发酵时间越长,泡菜中霉菌数量越少【答案】B【解析】【分析】泡菜的制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蔬菜中的
41、葡萄糖氧化为乳酸。泡菜的制作流程主要是:选择材料、配置盐水、调味装坛、密封腌制;制作泡菜时,需要控制的主要因素有腌制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等。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详解】A、泡菜坛中蔬菜装量可以超过2/3,泡菜腌制利用的是乳酸菌的无氧呼吸,一般不会溢出,A 错误;B、为加快发酵速率,可将蔬菜在开水中浸泡后入坛,B 正确;C、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C错误;D、泡菜制作的菌种是乳酸菌,发酵时间越长,泡菜中乳酸菌数量会越少,亚硝酸盐的含量也会减少,D错误。故选 B。25先天性夜盲症是由位于X 染色体非同源区
42、段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先天性眼病,俗称“雀蒙眼”。某先天性夜盲症高发群体有男女各300 人,经调查,该群体中有女性夜盲症患者20 人,男性患者48 人,且群体中男女的夜盲症基因频率相同,则该高发群体中女性夜盲症基因携带者有()A 8 人B36 人C56 人D78 人【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例。【详解】设由该群体女性携带者的数目为x,根据男女的夜盲症基因频率相同可得(202+x)/(202+x)3002=48/300,进而 202+x=96,x=56。综上所述,ABD 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 C。【点睛】本题中需要考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取
43、信息,设女性携带者的数目为X,再分别计算女性中夜盲症基因频率和男性中致病基因频率,根据二者相等即可得出结论。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 个小题,共50 分)26荧光原位杂交可用荧光标记的特异DNA 片段为探针,与染色体上对应的DNA 片段结合,从而将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请回答下列问题:(1)DNA 荧光探针的准备过程如图1 所示,DNA 酶 随机切开了核苷酸之间的_键从而产生切口,随后在DNA 聚合酶作用下,以荧光标记的_为原料,合成荧光标记的DNA 探针。(2)图2 表示探针与待测基因结合的原理,先将探针与染色体共同煮沸,使DNA 双链中_ 键断裂,形成单链,随后在降温复性过程中,探针的
44、碱基按照_ 原则,与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序列形成较稳定的杂交分子,图中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最多可有_ 条荧光标记的 DNA 片段。【答案】磷酸二酯(4 种)脱氧核苷酸氢碱基互补配对4【解析】【分析】基因探针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 分子作为探针,原理是DNA 分子杂交;DNA 分子是一个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对(A-T;C-G)通过氢键连接。【详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DNA 酶随机切开了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从而产生切口;在DNA 聚合酶 作用下,以荧光标记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
45、荧光标记的DNA 探针;(2)DNA 分子是双链结构,通过氢键连接;将探针与染色体共同煮沸,使DNA 双链中氢键断裂,形成单链,随后在降温复性过程中,探针的碱基与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序列按照A-T、C-G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较稳定的杂交分子;图中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含有2 个 DNA 分子共有4 条链,所以最多可有4 条荧光标记的DNA 片段。【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DNA 的复制、基因工程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了解基因工程的相关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7研究发现仙人掌和萝卜相比,有一个很特殊的CO2固定过程:夜间气孔开放,吸收的CO2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
46、中(如图一所示);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CO2用于光合作用(如图二所示)。而萝卜固定CO2过程如图三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可知仙人掌和萝卜共有的代谢途径是_。(2)仙人掌夜晚能吸收CO2,却不能合成(CH2O)的原因是缺乏暗反应必需的_,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CO2的来源有 _。(3)在上午11:00 点时,突然降低环境中CO2浓度后的一小段时间内,仙人掌和萝卜的叶肉细胞中C3含量的变化趋势分别是_(填“升高”、“降低”或“基本不变”),原因是 _。【答案】卡尔文循环(C3途径、暗反应)ATP和【H】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的、呼吸作用产生的基本不变、降低仙人掌白天
47、不从外界吸收CO2,环境中CO2不影响它的CO2固定;萝卜白天需要从环境中获取CO2,CO2吸收少形成的C3含量少【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的具体的过程: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a水的光解:2H2O光能4H+O2 bATP的生成:ADP+Pi酶ATP 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aCO2的固定:CO2+C5酶2C3 b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C3 酶(CH2O)+C5+H2O【详解】(1)由图二和图三可知,仙人掌和萝卜共有的代谢途径是卡尔文循环(C3途径)。(2)进行暗反应需要多种酶和光反应提供的还原氢和ATP;仙人掌晚上虽然能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固定形成 C3,但由于缺乏ATP和【H】,不能
48、完成C3还原,无法形成有机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可以来自自身呼吸作用产生的,也可以来自储存在液泡中的苹果酸脱羧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3)由于仙人掌白天气孔关闭,不从环境中吸收二氧化碳,所以环境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不影响仙人掌的 C3含量,而萝卜白天气孔开放,从环境中吸收二氧化碳进行二氧化碳固定,当环境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产生的C3减少,含量降低。【点睛】熟知光合作用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读懂图中显示的生理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28果蝇是遗传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实验材料,请回答下列相关的问题:(1)雄果蝇的X染色体来自亲本中的_蝇,并将其传给下一代中的_蝇。卷刚毛弯翅雌果蝇(纯合
49、子)与直刚毛直翅雄果蝇杂交,在 F1中所有雌果蝇都是直刚毛直翅,所有雄果蝇都是卷刚毛直翅。控制刚毛和翅型的基因分别位于_和_染色体上(如果在性染色体上,请确定出X 或 Y)。控制刚毛和翅型的基因分别用D、d 和 E、e 表示,F1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_和_。F1雌雄果蝇互交,F2中直刚毛弯翅果蝇占的比例是_。(2)果蝇与人类相似,均属于XY型性别决定。下表列出了人类、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与性别的关系。由上表可知,果蝇的性别取决于_染色体的数目。探究果蝇眼色的遗传方式过程中,摩尔根做了下列杂交实验:白眼雄果蝇 红眼雌果蝇 全部红眼白眼雌果蝇 红眼雄果蝇 雄果蝇全部是白眼,雌果蝇全部是红眼但他的学
50、生蒂更斯通过大量实验发现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的杂交子代有少数例外:每20003000 只雌果蝇中出现一只白眼可育果蝇,同时每20003000 只雄果蝇中也会出现一只红眼不育果蝇。从性染色体异常角度分析,很可能的原因是亲本_(白眼雌/红眼雄)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染色体没有分离导致的。据此分析,杂交子代中的白眼可育雌果蝇和红眼不育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控制红、白眼色基因分别用B、b 表示)_。【答案】雌雌X 常EeXDXdEeXdY 1/8 X 白眼雌XbXbY、XBO【解析】【分析】1、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雄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雌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