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教案2500字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力》教案2500字范文.docx(6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初中物理力教案2500字范文(10篇)初中物理力教案2500字范文1 二力平衡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洁的问题。 力量目标: 1. 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 仔细观看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看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育学生的分析归纳力量。 通过观看试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意的条件。 3.留意进展学生的规律思维力量。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学问,在表达过程中要留意进展学生的规律思维力量。 情感目标: 二力平衡条件是从试验中总结出
2、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留意培育学生树立用试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试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肯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洁的受外力平衡的状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试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始终线上二力合成的学问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熟悉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详细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展分析,培育学生应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3、的力量.最终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学问体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讨论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看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试验讨论问题,再对试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试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肯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现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肯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别现象动身,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究自然规律的兴趣,培育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学问,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平衡条件的试验是使学生把握学
4、问的关键.为了更简单从试验得出平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纳如图9-3-1所示的试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力量. 4.最终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肯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二力平衡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学好这一局部将对初中物理力学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熟悉为根底,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试验与思索的观看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根底加以运用,表达了从简
5、洁到简单的讨论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教学中我以同学们每天都要见到的讲桌、课桌、在平直大路上行驶的列车为例,首先让学生推断其所处的状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让其分析受力状况,从力的三要素分析受力特点,让学生理解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含义,进而引出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这样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时时有物理、到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拉近了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注意培育了学生的观看力量和分析、归纳力量。 我觉得这节课的胜利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严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6、把活生生的世界供应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当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赐予确定和赞扬,给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时机,特殊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制造表现时机,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念,让每个学生的力量和素养都得到提高。 初中物理力教案2500字范文2 (一)教学目的 1、把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洁的问题。 (二)教具 滑轮、硬纸片、钩码、细绳、剪子。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状况下有惯性? 二、
7、引入新课 教师:牛顿第肯定律告知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状况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三、力的平衡 教师:请大家思索,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学生思索并答复) 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 教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状况也能见到。一列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8、教师: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假如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依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吊灯的静止状态可知吊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平衡。 教师:请大家根据这样的说法表达上述各例中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它们个自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学生表达) 四、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二力平衡的状况最简洁,我们先讨论这种状况。 教师演示课本图96所示试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平行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
9、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演示) 教师提问:要使木块静止,这两个力应当满意哪些条件?(学生答复) 我们使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重复刚刚的试验。(演示) 我们发觉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这两个力是平衡的。(演示) 可见,两个力的平衡必需满意以下四个条件: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依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彼此平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是0。 五、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把握。 1、依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
10、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 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是平衡的。那么这两个力肯定满意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依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G=g=50千克10牛千克=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图示略) 2、依据物体的受力状况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转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旧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旧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火车在平直的轨
11、道上行驶。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平衡,假如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假如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 六、总结 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 维持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由于物体有惯性,只有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才需要力。但是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会转变。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说,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就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上物体是没有不受力的,所以物体受平衡力时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七、作业 习题5、6、7。 (四)说明 本节课有三个重要环节。由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给出什么是平
12、衡力;二力平衡的条件;讨论平衡力和二力平衡条件的重要意义有两方面,依据运动状态分析力的状况和依据受力状况推断运动状态。 建议教师们突出这三个环节,使学生有特别清楚的思路,以免学生把平衡力和二力平衡的条件混为一谈。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初中物理力教案2500字范文3 一、课标要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2经受观看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洁描述所观看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看力量;能在观看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觉一些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力量。 二、教学设计思想 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问题引导和试验探究
13、指导学生熟悉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规律,培育学生的试验探究力量和物理思维方式。 三、教学目标 1学问技能 (1) 熟悉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间的关系; (2) 熟悉滑动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3) 能运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过程与方法 (1) 经受探究试验的过程,学习从试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 (2) 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的形式,了解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3) 通过对生活中各种摩擦的观看与思索,学习结果表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过程中,领会自然界的和谐和奇异,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1
14、 引入 分组争论:生活中关于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例子有哪些? 2 新课 (1)静摩擦力 思索与提问:你对静摩擦力的熟悉有多少?你所知道的静摩擦力的规律有哪些? 以下依据学生道出的关于静摩擦力的规律进展有目的的引导和对错误观念进展订正,重点放在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堂上小练:请分析以下三种状况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并精确把该静摩擦力在图上标出(a) (b)(c)木块受到水平方向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为0,保持静止F=1N ,保持静止 F=3N ,保持静止引导学生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相关学问分析静摩擦力的大小,结合图争论木块所受静摩擦力
15、的作用点和方向,归纳出静摩擦力与接触面相切。 试验与探究一:讨论静摩擦力的规律 试验器材:木块、弹簧秤、砝码、粗糙木板 带着问题完成试验,并把有关数据填入课本P42表3-2-1中 用弹簧秤水平拉木块,渐渐增大拉力,静摩擦力有何变化?与弹簧秤拉力读数有何关系?依据是? 观看弹簧秤拉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木块刚被拉动?(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木块被拉动后匀速运动,依据初中学过的学问,这时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如何读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比照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何关系? 在木块上增加砝码,对最大静摩擦力有没有影响? 试验后小组争论,归纳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a.相互接触
16、且挤压 b.接触面粗糙且双方有相对运动 以及静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规律 (2)滑动摩擦力 引入:a. 刚刚的试验可观看到滑动摩擦力是一个怎样的力?(引导学生归纳滑动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物体之间存在着的摩擦力) b. 刚刚的试验给我们示意了一个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么? 试验与探究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数据处理: 摩擦力f / N 压力N / N 分析与结论:从试验得知,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归纳: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压力N成正比:f = N ,其中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它与相互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17、。 堂上练习: P40例题(由学生依据刚学到的学问独立完成) 用一水平外力F将质量为m的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由于物体和墙之间有静摩擦力,此时物体保持静止,静摩擦力为f。假如外力大小增至2F,此时静摩擦力多大?若物体沿竖直墙壁自由下落,物体与墙壁间的摩擦力状况如何? (3)拓展与探究 开展摩擦力的再熟悉系列探究性活动,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进展抛题。 参考课题: 讨论鞋底花纹的防滑性能 讨论摩擦力的利与弊 自行车中的摩擦力 防抱死刹车装置ABS的初探 探究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有效方法 讨论几种材料的动摩擦因数 摩擦现象本质的初探 各种摩擦力方向的演示 本系列探究性活动按小组为单位进展,每班分为8个小
18、组,讨论不同的课题,要求两周内完成,成果可以论文形式或课题报告形式展现,并要求制作成ppt文件进展演示,安排两个课时,进展沟通辩论,相互学习。 六、教学反思 教材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摩擦力的实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但不必拘泥于教材,以学生生活的实例取代教材中的例子,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要区分于初中的教学,让学生上升一个层次,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例子归纳出物理规律。在初中,学生已接触过有关摩擦力的物理学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在敬重学生原有的学问根底前提下对学生进展引导,让学生当学习的仆人,增加学生的信念。 通过教学实践发觉,对科学探究学习模式的全面开展,目前仍存在肯定难度。本届高一学
19、生除少局部是来自东山区外,大局部的学生初中阶段物理的学习仍是采纳就教材,因此过往传统教学的模式对他们影响很大,要他们完全转变这种学习模式,需要的是时间,教师新模式的教学思想和循序渐进的引导。从本节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的试验探究,不难看到,学生人数过多,从课堂治理的角度看, 初中物理力教案2500字范文4 教学设计:讨论摩擦力 一、课标要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2经受观看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洁描述所观看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看力量;能在观看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觉一些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力量。 二、教学设计思想 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
20、主体,主要通过问题引导和试验探究指导学生熟悉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规律,培育学生的试验探究力量和物理思维方式。 三、教学目标 1学问技能 (1) 熟悉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间的关系; (2) 熟悉滑动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3) 能运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过程与方法 (1) 经受探究试验的过程,学习从试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 (2) 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的形式,了解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3) 通过对生活中各种摩擦的观看与思索,学习结果表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过程中,领会自然界的和谐和奇异,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21、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 分组争论:生活中关于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例子有哪些? 2 新课 (1)静摩擦力 思索与提问:你对静摩擦力的熟悉有多少?你所知道的静摩擦力的规律有哪些? 以下依据学生道出的关于静摩擦力的规律进展有目的的引导和对错误观念进展订正,重点放在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堂上小练:请分析以下三种状况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并精确把该静摩擦力在图上标出(a) (b)(c)木块受到水平方向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为0,保持静止F=1N ,保持静止 F=3N ,保持静止引导学生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相关学问分析静摩擦力的
22、大小,结合图争论木块所受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归纳出静摩擦力与接触面相切。 试验与探究一:讨论静摩擦力的规律 试验器材:木块、弹簧秤、砝码、粗糙木板 带着问题完成试验,并把有关数据填入课本P42表3-2-1中 用弹簧秤水平拉木块,渐渐增大拉力,静摩擦力有何变化?与弹簧秤拉力读数有何关系?依据是? 观看弹簧秤拉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木块刚被拉动?(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木块被拉动后匀速运动,依据初中学过的学问,这时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如何读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比照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何关系? 在木块上增加砝码,对最大静摩擦力有没有影响? 试验后小组争论,归纳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静
23、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a.相互接触且挤压 b.接触面粗糙且双方有相对运动 以及静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规律 (2)滑动摩擦力 引入:a. 刚刚的试验可观看到滑动摩擦力是一个怎样的力?(引导学生归纳滑动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物体之间存在着的摩擦力) b. 刚刚的试验给我们示意了一个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么? 试验与探究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数据处理: 摩擦力f / N 压力N / N 分析与结论:从试验得知,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归纳: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压力N成正比:f = N ,其中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它与相互接触
24、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堂上练习: P40例题(由学生依据刚学到的学问独立完成) 用一水平外力F将质量为m的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由于物体和墙之间有静摩擦力,此时物体保持静止,静摩擦力为f。假如外力大小增至2F,此时静摩擦力多大?若物体沿竖直墙壁自由下落,物体与墙壁间的摩擦力状况如何? (3)拓展与探究 开展摩擦力的再熟悉系列探究性活动,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进展抛题。 参考课题: 讨论鞋底花纹的防滑性能 讨论摩擦力的利与弊 自行车中的摩擦力 防抱死刹车装置ABS的初探 探究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有效方法 讨论几种材料的动摩擦因数 摩擦现象本质的初探 各种摩擦力方向的演示 本系列探究性活动
25、按小组为单位进展,每班分为8个小组,讨论不同的课题,要求两周内完成,成果可以论文形式或课题报告形式展现,并要求制作成ppt文件进展演示,安排两个课时,进展沟通辩论,相互学习。 六、教学反思 教材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摩擦力的实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但不必拘泥于教材,以学生生活的实例取代教材中的例子,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要区分于初中的教学,让学生上升一个层次,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例子归纳出物理规律。在初中,学生已接触过有关摩擦力的物理学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在敬重学生原有的学问根底前提下对学生进展引导,让学生当学习的仆人,增加学生的信念。 通过教学实践发觉,对科学探究学习模式的全面开展
26、,目前仍存在肯定难度。本届高一学生除少局部是来自东山区外,大局部的学生初中阶段物理的学习仍是采纳就教材,因此过往传统教学的模式对他们影响很大,要他们完全转变这种学习模式,需要的是时间,教师新模式的教学思想和循序渐进的引导。从本节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的试验探究,不难看到,学生人数过多,从课堂治理的角度看, 初中物理力教案2500字范文5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和生活阅历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熟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7、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力的作用效果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2、3面,答复以下问题: (1)力有如下两大作用效果: 力能转变物体的外形; 力能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能不能观察?不能,我们是通过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力的存在,这种物理讨论方法我们叫做“转换法”。 小组争论 请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如下探究: (1)用力捏橡皮泥,松手后,观看橡皮泥的外形;用力拉弹簧,观看弹簧的外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如图,让小铁球两次从斜面上滚下,分别在小铁球的前方、侧方放一个磁体,观看小铁球的运动状况有什么样的转变。 教师点拨 1.形变包括外形和体积的转变,形变可以是很明显的,也可以是特别微小
28、的。 2.运动状态转变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转变(加速、减速)或运动方向转变.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要理解成用力可以(或能)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而不能理解成力肯定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可引导学生举例加深理解(比方一小孩用力推一辆重型卡车,卡车的外表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但运动状态是不行能转变的). 跟踪训练 1.用手拍桌面,手会感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小亮参与立定跳远考试,起跳时他用力向后蹬地,就能向前运动,一是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是利用了力可以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自主预习 阅读
29、课本第3面,同时观看课件上的图片,展现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完成填空: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人推车、用手捏橡皮泥(学生试验:手拍打桌子,感受力).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发动踢足球、举重运发动举起杠铃、排球运发动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消失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急,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急而来的.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 1.人用力推小车,人对车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车. 2.人用力拉弹簧,人对弹簧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弹簧. 3.起重机提重物,起重机对重物施加了力,施
30、力物体是起重机,受力物体是重物. 以上现象说明力的特点是:要有推、拉、提、压、击、打、拍、吸等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推或拉的作用). 小组争论 1.有力的作用至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2.相互接触的物体可以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吗? 演示试验:用磁铁靠近大头针(不要接触) 现象:大头针被磁铁吸引; 说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3.由前面一些现象,我们可以把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磁力、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的吸引力属于非接触力,常见的推、拉、挤、压、托属于接触力
31、. 教师点拨 上述现象中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压、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详细描绘,由此得出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跟踪训练 1.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D) A.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不行能有力的作用 B.力可以脱离物体存在,比方引力 C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就肯定有力的作用 D.任何一个力必定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以下描述的各力中,两物体必需接触才能发生相互作用的是(C) A.地球对人的引力B.磁极间的作用力 C.支架对磁铁的支持力D.两带电气球间的斥力 三、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
32、第4面,完成以下问题: (1)物理学中,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2)力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的方向指向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旁用字母表示受什么力。 小组争论 请各组同学合成,完成以下探究: 用大小不同力拉同一根橡皮筋,橡皮筋的形变程度是否一样? 手握着门把手,用同样大小的力分别从教室的内外推门,门的运动状态转变是否一样? 找班上一位“大力士”(男生),用同样的力从门外推门的门轴局部和外边框,门的运动状态转变是否一样? 通过以上试验: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我们把这三者称之为“力的三
33、要素”,由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多个,所以我们在探究多因素影响同一物理量时,应实行掌握变量法进展探究. 2.力看不到,摸不着,为讨论力便利,我们要学会如何用几何模型来表示力,详细方法: 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若已给出力的大小最好在箭头四周标示出力的大小),这种画力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图. 3.一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画出木块受到水平向右拉力的示意图. 教师点拨 1.由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多个因素,在探究力的三要素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时,应实行掌握变量法进展试验,留意掌握变量法的语言表达. 2.画力的示意图
34、时,受力物体可用长方形或圆形这些较简洁的几何图形代替. 跟踪训练 1.如下图试验,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与(B) A.力的大小有关B.力的方向有关 C.力的作用点有关D.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有关 2.如下图为小明拉车的情景,请画出绳子对车的拉力示意图。(力的作用点A已画出) 初中物理力教案2500字范文6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和生活阅历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熟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
35、、力的作用效果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2、3面,答复以下问题: (1)力有如下两大作用效果: 力能转变物体的外形; 力能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能不能观察?不能,我们是通过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力的存在,这种物理讨论方法我们叫做“转换法”。 小组争论 请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如下探究: (1)用力捏橡皮泥,松手后,观看橡皮泥的外形;用力拉弹簧,观看弹簧的外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如图,让小铁球两次从斜面上滚下,分别在小铁球的前方、侧方放一个磁体,观看小铁球的运动状况有什么样的转变。 教师点拨 1.形变包括外形和体积的转变,形变可以是很明显的,也可以是特别微小的。 2.运动状态转变包括物体
36、的运动速度转变(加速、减速)或运动方向转变.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要理解成用力可以(或能)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而不能理解成力肯定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可引导学生举例加深理解(比方一小孩用力推一辆重型卡车,卡车的外表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但运动状态是不行能转变的). 跟踪训练 1.用手拍桌面,手会感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小亮参与立定跳远考试,起跳时他用力向后蹬地,就能向前运动,一是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是利用了力可以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面,同时观看课件上的图
37、片,展现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完成填空: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人推车、用手捏橡皮泥(学生试验:手拍打桌子,感受力).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发动踢足球、举重运发动举起杠铃、排球运发动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消失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急,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急而来的.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 1.人用力推小车,人对车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车. 2.人用力拉弹簧,人对弹簧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弹簧. 3.起重机提重物,起重机对重物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起重机,受力物体是重物
38、. 以上现象说明力的特点是:要有推、拉、提、压、击、打、拍、吸等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推或拉的作用). 小组争论 1.有力的作用至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2.相互接触的物体可以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吗? 演示试验:用磁铁靠近大头针(不要接触) 现象:大头针被磁铁吸引; 说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3.由前面一些现象,我们可以把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磁力、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的吸引力属于非接触力,常见的推、拉、挤、压、托属于接触力. 教师点拨 上述现象中存在的
39、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压、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详细描绘,由此得出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跟踪训练 1.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D) A.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不行能有力的作用 B.力可以脱离物体存在,比方引力 C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就肯定有力的作用 D.任何一个力必定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以下描述的各力中,两物体必需接触才能发生相互作用的是(C) A.地球对人的引力B.磁极间的作用力 C.支架对磁铁的支持力D.两带电气球间的斥力 三、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面,完成以下问题: (1)
40、物理学中,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2)力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的方向指向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旁用字母表示受什么力。 小组争论 请各组同学合成,完成以下探究: 用大小不同力拉同一根橡皮筋,橡皮筋的形变程度是否一样? 手握着门把手,用同样大小的力分别从教室的内外推门,门的运动状态转变是否一样? 找班上一位“大力士”(男生),用同样的力从门外推门的门轴局部和外边框,门的运动状态转变是否一样? 通过以上试验: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我们把这三者称之为“力的三要素”,由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
41、因素有多个,所以我们在探究多因素影响同一物理量时,应实行掌握变量法进展探究. 2.力看不到,摸不着,为讨论力便利,我们要学会如何用几何模型来表示力,详细方法: 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若已给出力的大小最好在箭头四周标示出力的大小),这种画力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图. 3.一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画出木块受到水平向右拉力的示意图. 教师点拨 1.由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多个因素,在探究力的三要素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时,应实行掌握变量法进展试验,留意掌握变量法的语言表达. 2.画力的示意图时,受力物体可用长方形或圆形这些较简洁的几何图形代替. 跟踪训练 1.如下图试验,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与(B) A.力的大小有关B.力的方向有关 C.力的作用点有关D.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有关 2.如下图为小明拉车的情景,请画出绳子对车的拉力示意图。(力的作用点A已画出) 初中物理力教案2500字范文7 力的概念教学 力的概念是非常抽象的,对初中学生来说真正地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