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下册教案汇编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下册教案汇编7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汇编7篇初二物理下册教案1 初二物理下册第八章:电和磁学问点 课程标准的要求: 1.能用语言.文字和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 2.能用试验证明电磁相互作用. 3.通过试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4.通过试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 5.通过试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全章内容概述: 1.磁场 磁场及磁感线的概念. 2.电生磁 电流四周的磁场及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是什么样的? 3.电磁继电器 扬声器 如何用小电流掌握大电流,低电压掌握高电压?扬声器是怎样工作的? 4.电动机 影响通电导体在磁场中
2、受力方向的有关因素,电动机的换向器的作用,电动机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5.磁生电 什么状况下磁生电?什么是沟通电? 教材内容分析及建议 本章内容是电磁的根底,应重视学生的感悟与试验,重视实际利用,重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以学生的动手动脑来体会:学习物理有用。留意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探究物理神秘的方法。 章首图:它是一幅激光图片。它是地磁场使得来自太阳的高速粒子飞向地球的两极,与空气中分子原子作用形成绚丽的极光。教师可引导学生齐读章首语,通过阅读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讨论磁场的问题中来。 初二物理下册第八章电和磁:第一节 磁场 本节的重点是磁场及磁感线。教材通过从古代历史入手,即中国人利用手中罗盘
3、在公元843年,开拓了从浙江温州到达日本嘉值岛的航线。导出了我国的四大创造之一:指南针。让学生通过阅读指南针的创造,来进一步明白指南针的作用。 关于磁现象学生是比拟熟识的,虽然对场比拟生疏,但对身边有磁场的物体都比拟熟识,尤其对读过小学自然的同学来学习这局部内容,相当于是复习的性质。教师可通过让学生阅读磁现象有关内容及想想议议来学习。让他们自我阅读、看图填空,引发学生思索、激发学生兴趣。 磁场:教材先给出了磁场定义,接着让学生通过想想做做的试验探究来讨论磁体的磁极,感知磁体四周的磁场、磁场的方向。 通过教师演示试验让学生感知条形磁体的磁场的分布。通过P48 图1-6 1-7 类比联想找出磁感线
4、分布规律。 地磁场:学生通过前面的试验不难发觉小磁针静止的指向的规律性不易推断出四周有磁场对它的作用,即地磁场教材中明确指出了地理地磁两极并不重合。至于地磁场产生的缘由还是一个隐秘,还没有满足的结果。教材把盼望寄予在同学门身上 磁化:课标中虽没有明确要求,单磁化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多见,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探究性的试验,来讨论磁化问题,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大致了解到使一根钢针磁化的方法,后面又让学生利用自己自制的磁化钢针制作一个指南针,试验简单胜利。这样让学生体验胜利的欢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世界可引导学生阅读。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液体压强规律,学会用压强
5、计测量压强 2、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在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过程中,练习使用类比法教学设想重点:初步熟悉液体压强规律 难点: 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 教法: 教学预备玻璃管,橡皮膜,液体压强计,水,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引入:固体对接触面有压强,那么液体有压强吗? 例:杯子对桌面有压强,杯子里的水对杯底和杯壁是否有压强? 演示试验: 图10-9(a)玻璃管底部橡皮膜鼓起, 图10-9(b)手指会受到力的作用 得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思索:液体内部有压强吗? 例:学生举例: (1)人在水里,感觉胸闷 (2)图10-9(c)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
6、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 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例了解熟悉二力的平衡 (2)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解释物理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设计试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器材: 视频光盘、木块、带滑轮的长木版、细线、勾码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 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思索:但凡静止的物体就不受力吗?但凡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不受力吗?举例说明。 (1)静止放在水平面上的粉笔盒 (2)
7、吊着的吊灯 (3)在平直大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那为什么生活中的这些物体受力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习,探究其缘由。 (二)新课教学 一、 探究:力的平衡 1、 试验: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 2、提问:假如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为什么?(由于只受重力的作用) 3、思索:那为什么现在没有落地,而是静止?请画出受力示意图(1)。 4、争论:由于除了受竖直向下的重力,还受竖直向上的拉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受力一样,所以书包静止。 同样在平直大路上匀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在水平方向上牵引力和阻力,二者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有受力一样,所以保持匀速直
8、线运动状态。 实际物体往往同时受多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结论:象这样,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假如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是最简洁的平衡。 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肯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 举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对下滑;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问题:假如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当满意什么样的条件呢?
9、(1) 猜测:二力平衡需具备什么条件? (可能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2) 让学生依据给出的试验器材设计试验。 (3) 提示:讨论一个因素对二力平衡的影响,要掌握其他条件不便,既“掌握变量法”。 (4) 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展试验。 A、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一样的勾码,观看现象。(此时小车静止,处于平衡状态) B、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不同的勾码,使木块受到的力大小不等,观看现象。(小车象勾码多的一端加速运动) C、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一样的勾码,将线移到一端,使木块受到两力方向一样。 D、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一样的勾码,转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始终线上。 依
10、据试验请同学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 (5) 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假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始终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四个条件)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三、二力平衡的应用 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平衡力: 例题:重力为6N的木块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多大? A、 确定讨论对象:木块 B、 对物体进展受力分析:重力(G),支持力(N) C、 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为平衡状态:静止-平衡状态 D、 分析物体所受力的关系:二力平衡 E、 依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N= G=6N 方向:竖直向上 练习: (1) 看课本图1262,吊在空中静止
11、不动的灯,若电线的拉力为2N,则灯重力是多少N? (2) 看课本图1264,跳伞运发动和伞在空中匀速直线下落,若伞和人总重500N,则他们说受的阻力是多少N? (3) 在平直大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若向前的牵引力是1000N,则阻力是多少N?方向如何? 此时汽车只受这两个力吗?是“二力平衡”吗? 2、物体受平衡力处于平衡状态: 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第5题。 推断: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肯定处于静止状态。( ) 总结:原来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则保持静止; 原来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则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有两种
12、状况:可依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推断受力状况,也可依据受力状况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拓展:“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分。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3、4题。 一课三练:根底练习。 七、板书设计: 一、力的平衡: 1、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假如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是最简洁的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假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始终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四个条件)物
13、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三、二力平衡的应用 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平衡力: 2、物体受平衡力处于平衡状态: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4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推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推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静摩擦力。能依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FN解决详细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 1、正压力FN确实定。 2、静摩
14、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主要内容: 一、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状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外表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外表粗糙。 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消失摩擦力。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外表的垂直
15、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学问推断有无压力产生。 接触面粗糙。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外表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局部相互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抱负化模型)。 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殊留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转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转变。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
16、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并非肯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大小:与压力成正比F=FN 压力FN与重力G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它们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无关系,用力将物块压在竖直墙上且让物块沿墙面下滑,物块与墙面间的压力就与物块重力无关,不要一提到压力,就联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认为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的大小肯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只有大小,数值与相互接触的xx、接触面的xx程度有关。在通常状况下,1。 计算公式说明: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和FN共同打算,跟物体的运动状况、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 5、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
17、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的受力物体上。 问题:1、相对运动和运动有什么区分?请举例说明。 2、压力FN的值肯定等于物体的重力吗?请举例说明。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关吗?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吗? 三、静摩擦力 1、产生:两个物体满意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物体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 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接触面粗糙; 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所谓“相对运动趋势”,就是说假设没有静摩擦力的存在,物体间就会发生相对运动。比方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就是由于有静摩擦力存在;假如接触面光滑、没
18、有静摩擦力,则由于重力的作用,物体会沿斜面下滑。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5 教材分析: 人们在生活中熟悉物体是否运动,多是来自于阅历的推断。对两辆并驾齐驱的车,为什么有人说它动,有人说它不动,他们的推断依据是什么?很多学生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物理课给大家一个科学的推断依据,就要引入坐标系和参考系。至于为什么要把实际物体看成质点,把什么物体看成质点,这其中蕴涵着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 学情分析: 刚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究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把握科学抽象抱负化模型的方法。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讨论问题的方法。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目标:
19、1、熟悉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依据详细状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讨论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依据实际状况选定参考系。 3、熟悉一维直线坐标系,把握坐标系的简洁应用。 教学理念: 1、熟悉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育学生喜爱自然、勇于探究的精神。 2、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视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3、渗透详细问题详细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要点所采纳的抽象思维方法。 2、在讨论详细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
20、 教学难点 在什么状况下可以来把物体看作质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机械运动是最根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请列举几个运动物体的例子。 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指物体与物体间或物体的一局部和另一局部间相对位置随时间发生转变的过程。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 通过对滚摆试验的分析,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2) 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并解释一些有关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洁物理现象,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 (1) 培育学生运用能的转化学问分析有关物理现象的转
21、化。 (2) 培育学生从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进展,对学生进展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引导学生进展试验,得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 2、难点:组织、指导学生仔细观看滚摆试验并进展分析、归纳,领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三)教学预备 滚摆,棉线,铁锁,人造卫星挂图。 (四)教学过程 1复习 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 2引入新课 学生答复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
22、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拟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削减,动能增加) 3进展新课 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许多,下面我们共同观看滚摆的运动,并思索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试验1:滚摆试验。 图14.5-1,出示滚摆,并简洁介绍滚摆的构造及试验的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亮的颜色标志,告知学生观看颜色标志,可以推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试验中观看到的现象。开头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削减;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
23、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想想做做”用铁锁做单摆。 此试验摆绳宜长些,摆球宜重些。最好能挂在天花板上,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动,以便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路线中左、右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分析单摆试验时,摆球高度的变化比拟直观,而推断摆球速度大小的变化比拟困难,可以从摆球在最高点前后运动方向不同,分析摆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的速度为零,作为这一难点的突破口。 综述试验,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试验2:弹性势能和动能
24、的相互转化。 演示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试验。试验可分两步做。首先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让学生分析在此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其次步试验,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让学生观看木球碰击弹簧片的过程。然后,分析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许多。其中有一些比拟直观,例如:物体从高处落下、瀑布流水等这些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列举,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有些事例比拟简单,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条曲线(抛物线)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呢?(板画足
25、球轨迹,依图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足球离地面的高度的变化,这是推断足球重力势能变化的依据。很明显,在上升过程中足球的重力势能增加;在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削减。接着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最高点时不再上升,说明它向上不能再运动。所以,足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渐渐变小;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又渐渐变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阶段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在下降阶段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4科学世界 1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生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人造地球卫星大家并不生疏,然而围绕人造卫星,同学们还有很多的谜没有揭开。例如:人造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转而不落下来?在人造卫星内失重是怎么回事?等等,这
26、些问题还有待于同学们进一步学习,今日我们只争论卫星运行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人造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行,它的位置离地球有时近、有时远。(出示我国放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轨道图)现以我国放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例,它离地球最近时(此处叫近地点)离地面439公里,离地球最远时(此处叫远地点)离地面高度是2384公里,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114分钟。它在近地点时,速度最大,动能最大;此时离地地面最近,重力势能最小。卫星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时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向重力势能转化。直到远地点时,动能最小,重力势能最大。卫星由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时,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在卫星运行过程中,不断
27、地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关于人造卫星的学问,学生是特别感兴趣的,鉴于学生的学问根底,难以使学生揭开谜底,往往由此而损伤学生的求知欲。本节课如有可能,也可通俗地介绍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行。讲法上可用想象推理的方法。 参看图1,水平地抛出一个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它会落回地面,但是抛出的物体速度越快,它飞行的距离越远。人抛物体,抛出的距离不过几十米,但汽、枪、子、弹能飞行几百米,步枪、子、弹能飞行几千米,而炮弹能飞行几十公里。我们可以设想,物体的速度足够大时,它就能永久不落回地面,围绕地球旋转。这个速度大约是8公里/秒。假如速度再大些,物体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就由圆形变为椭圆形。人造卫星就是依据
28、这个道理放射的。 (五)小结 (六)作业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7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推断物体的运动状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 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完成以下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展练习。 教师口述:0.2千
29、米=xx厘米。(答:2104厘米) 500微米=xx米。(答:0.0005米) 对学生所答进展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木块的实际长度。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稳固上节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根本学问。 二、新课教学 1、新课的引入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答复这些问题,我们就要仔细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学问。 板书:“其次章简洁的运动 一、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 (1)什么是机械运动? 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
30、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答复:举例说明我们四周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答复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转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22,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答:图22中运发动、足球、列车、地球、人造卫星、太阳系、银河系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问:图中的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 答: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他们
31、也在做机械运动。 小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板书:“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组织学生看课本图23,争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 首先明确本问题中讨论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依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学问,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由于他们在讨论乘客的运动状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转变,所
32、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转变。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板书:“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描述物体的运动状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提问:看课本图24,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
33、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答: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在甲图中假如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在乙图中假如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状况是怎样的? 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由于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转变 教师小结: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 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讨论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状况一般不一样。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
34、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4、匀速直线运动 (1)自然界中最简洁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演示试验:启动节拍器,使两响之间间隔1秒钟(假如没有节拍器,可由学生读秒表)。将1米长的内封气泡的玻璃管竖直靠放在黑板上。使气泡由管底竖直上升,从零时刻开头,在每个节拍时,在气泡所在的位置旁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个短横线(以气泡的上沿或下沿为准),这些横线由下到上等距离排列。 转变节拍器摆锤的位置,增大(或减小)摆的周期,重做上述试验。此时要平移玻璃管在黑板上的位置,每组记画横线不行重叠。 用刻度尺测一样的时间间隔内,气泡通过的距离。 提问:你认为气泡的运动有
35、什么特点? 教师叙述:运动的气泡经过的路线是直的,并且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距离相等,即快慢是不变的。这种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板书:“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在自然界中并不多见,但是很多运动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百米跑运发动,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5、小结本节学问要点 三、布置作业 课本P24,练习1.2、3、4。 (四)说明 由于在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中,参照物并未作为教学内容列出。建议在教学中只需让学生对参照物的概念有个很初步的了解,懂得要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个参照物就够了,不要在教学中补充较为简单的例题,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汇编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