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孤残儿童机构照顾(精品).ppt

上传人:hyn****60 文档编号:82850730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1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我国孤残儿童机构照顾(精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浅析我国孤残儿童机构照顾(精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我国孤残儿童机构照顾(精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我国孤残儿童机构照顾(精品).ppt(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我国孤残儿童的机构照顾机构照顾:我国传统儿童福利服务的主要方式n含义:含义:n机构照顾,也称院舍照顾,是指把需要照顾的特殊儿童集中收养在政府或社会团体、个人出资兴办的福利性机构中,由社会福利机构实施儿童养育的一种儿童福利服务方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的儿童福利服务以机构照顾为主,其主要做法是:政府出资创办各种形式的儿童福利机构(如儿童福利院),通过机构集中收养的方式来安置无人抚养的孤残儿童。n发展阶段:发展阶段:n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是我国儿童机构照顾的探索时期。建国之初,我国政府就着手改造和利用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福利设施,如孤儿院、育婴堂、救济院,以及地方民办的慈善堂、外国

2、教会兴办的慈善机构等,使之成为公共的福利机构,同时在城市创办残老教养院、儿童生产教养院、精神病疗养院等福利机构。n特点:(1)机构照顾的性质是救济和收容性的,体现的是党和政府对孤残儿童的关爱,政治色彩多于福利意义;(2)机构照顾水平较低,重养轻教(教也只是政治思想的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受到忽视),满足的是孤残儿童最基本的生活需要;(3)封闭式的办院模式,社会力量参与严重不足,机构照顾的经费完全依赖政府和集体经济全额拨款,由国家全面负责这些儿童的衣、食、住、医等基本需要。n第二阶段:从1979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我国儿童机构照顾初步改革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儿童福利事业有了更大的

3、发展。特点:(1)稳步发展儿童福利服务机构,增加收养人数,加大政府经费投入。(2)扩大了收养对象,突破了原有的单纯收养“三无对象”的规定,一些事实上无人照料的流浪儿童也被纳入了儿童福利服务的范畴。(3)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照顾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即从救济型转向了福利型,从封闭型转向了开放型,从单一的“以养为主”转向“养、治、教”,并开展自费收养服务,积极拓展资金来源的渠道,形成了政府、企业、个人多方参与的开放型办院模式。n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是我国儿童机构照顾的深化改革时期。特点:继续坚持福利型、开放型、“养、治、教”相结合的方针,在办好机构照顾的同时,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儿童福利服务。

4、与此前相比,这一时期的儿童福利事业发展最为迅速,1999年到2004短短的5年间,我国儿童福利院的数量和收养人数都几乎增加了一倍。相对于90年代初期,增长速度更是惊人的。问题问题n第一,不利于孤残儿童的发展。机构照顾自身具有的集中和封闭照顾的特点,制约着被收养儿童的发展:缺少正常的家庭关爱,儿童身心的发育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也无法更好地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阻断了孤残儿童的正常社会化进程等。n第二,收养机构运作中的问题。(1)专业化水平低,许多服务人员是在社会上临时招聘的,不具备专业知识,而且缺少理疗师、心理治疗员和社会工作者等儿童福利专业工作人员。(2)工作人员与收养人员比例不足。在我国

5、,基本上是一个工作人员需要照顾3-4名儿童,这与发达国家115的比例还有差距。(3)无法提供持续性的照顾。由于工作人员的变动,儿童经常需要面对新的服务人员,这也不利于儿童的成长。(4)由于工作人员的雇佣角色,可能会出现对收养儿童的虐待和疏忽行为。n第三,政府财政负担过重。随着孤残儿童的增多,必须不断扩大儿童福利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职工队伍,增大了儿童福利机构的投人和成本,在其他的融资渠道发展缓慢的情况下,政府财政的压力在不断增大,财政支持日渐捉襟见肘。n第四,从孤残儿童本身来说,由于自幼被抛弃的经历及在集体氛围中长大,缺少了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亲密关系的体验。加上他们在比较封闭的环境中成长,缺乏参

6、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与能力培养,往往缺少自信和自尊,在很多时候表现出怪癖、孤独、自私和多疑,很难融入新的集体。长期在福利机构由国家全包的生活,造成了不思进取、依赖政府等消极社会态度,并且在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上都存在缺失。机构照顾与家庭寄养机构照顾与家庭寄养n价值的转变:以机构为中心到以儿童为中心。机构照顾机构照顾强调的是以机构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儿童福利服务整体上是围绕着机构来运作。政府、社会的资金和物资支持给予儿童福利机构(福利院),通过福利机构收养和照顾孤残儿童,如此单一的运行模式,往往使儿童福利服务受到机构自身发展的制约。而家庭寄养家庭寄养则突破了机构的限制,把儿童福利服务的中心转移到了儿童本

7、身,从收养到安置,从机构提供服务到家庭直接照顾都开始围绕儿童来进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n目标的转变:由解决问题到满足需要。传统的机构照顾机构照顾体现的是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控制的政策目标,以避免社会上的孤残儿童流离失所,进而营建良好的社会风气,增进社会群体间的内聚力。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机构照顾仅仅强调的是收养和安置,而照顾的质量受到了忽视,儿童的多样化的需要也无法得以满足。家庭寄养家庭寄养克服了这一缺陷,它更加关注对儿童需要的多方面满足,不但保障被照顾儿童的基本生活,更能促进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实现了儿童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同时兼顾了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和社会参与权。这种转变

8、体现了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成为了当前儿童福利服务政策的重点。n政府角色的转变:从直接提供服务到购买服务。政府在现代福利服务体系中的角色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政府自己建设服务机构,直接提供福利服务,二是政府依托其他服务机构,购买服务。机构照顾机构照顾是政府直接提供服务的典型表现,而家庭寄养家庭寄养体现的则是政府购买服务,即把儿童寄养在自然家庭之中,由家庭成员直接提供服务,政府给予资金上的补助。后者不但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支出(省去了建设服务机构的经费),也可以更好地指导、监督和管理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避免自我监管的尴尬。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同时,儿童福利机构的职能也发生了转变,由直接向孤儿、弃婴提供生活照

9、料和其他服务,转变为对寄养家庭的监督,对寄养家长的培训,对社区中有残疾儿童的家庭提供技术上支持n管理模式的转变:由自我管理到多元管理。机构照顾机构照顾更多强调的是自我管理,由机构负责筹集资金、确定收养的程序、认定收养的对象、招募工作人员、实施具体的照顾,政府(主要是各级民政部门)只起到指导和协调的作用,无法实现强有力的监控。家庭寄养家庭寄养实施之后,管理者的层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政府、机构、社区多元化管理体系:政府行政部门进行必要的宏观指导和调控,儿童收养机构负责寄养家庭的选择和技术上指导,寄养家庭所在的社区也能够参与其中,统一规范寄养家庭的行动,而且能够实现寄养家庭之间的良性互动。这种

10、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更加有利于儿童福利服务的发展和完善n运行模式的转变:从行政化到社会化。社会福利社会化是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它包括服务对象、资金来源、管理模式、服务队伍和责任主体的社会化几个方面,具体到儿童福利事业而言,传统的机构照顾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采取的是政府及社会福利机构承担全部的责任,按照行政体系的基本架构来运行,提供的福利服务比较单一,国家承担了大部分的福利服务开支,从而制约了儿童福利社会化的发展。家庭寄养政策推行之后,改变了这一困境,使孤残儿童福利社会化成为可能。家庭寄养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充分挖掘社区福利资源,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投入到孤残儿童的养育事业中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也能够突破机构发展的限制,增加照顾孤残儿童的人数,实现服务对象的公众化;以家庭的方式实施照顾能够保证寄养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实现服务内容的体系化;同时,通过不断对寄养家庭的技术指导,也有望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服务队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