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pdf(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0 年中考综合模拟测试语文试卷学校 _ 班级 _ 姓名 _ 成绩 _一、积累(19 分)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 分)文化是民族的根,积di n(_)着久远的岁月旅痕,她绽放在春节缤纷的花炮中,闪烁在京剧斑斓的脸 p(_)中,跳动在二胡凄美的弓弦上,飘散在书法chn(_)美的墨香中,传扬在诗词浪漫的意境中我们在文化的xn(_)陶中变得厚重而雅致。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 分)(1)溪云初起日沉阁,_。(许浑咸阳城东楼)(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范仲淹岳阳楼记)(3)树绕村庄,_。倚东风,_。(秦观行香子)(4)春蚕到死丝方尽,_。(李商隐无题)(5
2、)李白在行路难中用“_,_”两句诗来表达实现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6)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7)云横秦岭家何在?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包含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寓意新事物的出现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_,_。(9)_,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中国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也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B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
3、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C“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谥号”是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谥号文忠。D明清科举制度,童生经过县考初试、府考复试,再参加由学政主持的院考,考取的列名府县学籍,叫进学,也就成了秀才。连中“三元”是指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乡试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
4、考中称进士。二、阅读(56 分)(一)名著阅读(7 分)4根据内容填空。(3 分)老师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_ 只用了三年功夫就使孙悟空学会了长生不老术、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的本领;“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这位鲁迅认为“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而且增加勇气”的老师是_;简爱曾经说过,自己“所获得的一些最宝贵的学识,都要归功于 _ 的教育。”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4 分)“中国共产党人是否真是一些饥饿的土匪而已?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带着疑惑,冒险进入“红色中国”。经过实地采访调查后,他得出结论:他们是不可征服的力量,是我在中国
5、十年来所遇见的最优秀的男女。支撑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回答。(二)文学作品阅读(17 分)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刘世河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条小河蜿蜒而过。过河不远便是-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
6、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
7、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
8、降临。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米”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愁,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
9、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 年第 3 期,有删改)6请你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3 分)7阅读下列语句,按要求作答。(4分)(1)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幕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2 分)(2)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8第?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有何作用?(4 分)9最后一段内涵丰富,请联
10、系全文加以分析。(6 分)(三)非文学作品阅读(14 分)说经典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 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它如铜
11、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经典之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后人时时的想起、品位、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就像爱因斯坦超越
12、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如天然放射性袖矿一样,有释放不完的能量。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迁说
13、:“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都是永远的经典,早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哲理的永恒。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小提琴曲梁祝中爱的旋律,还有毕加索油画中的哲理,张旭狂草中的张力,也都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有了生命的启示。总之,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每一次重复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因为有甜味人才会去嚼。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而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10从全文看,作者认为经典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 分)11文中第三段画线的句子中的两个“重复”的含义是否相同?请说出其
14、具体内涵。(3 分)1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段的论证思路。(4 分)13第段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4 分)(四)古诗阅读(5 分)宴词王之涣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注:宴词:写于送别宴席上的诗。畎:田间小沟14诗中体现诗人什么情感?(2 分)15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 分)(五)文言文阅读(13 分)(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
15、:“此庸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乙)秦、魏为与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车而遣之。唐睢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睢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
16、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睢之说也。(注释)与:党与,同盟者;冠盖相望:出使(秦国)的车辆络绎不绝;约:准备;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任:能力;“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臣服于秦国),成为秦国东面的屏障,接受秦国的政治制度,春、秋两季给秦国交纳祭祀的贡品。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1)长跪而谢之(_)(2)天下缟素(_)(3)魏来求救数矣(_)(4)遽发兵,日夜赴魏(_)17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两处)(
17、2 分)魏 使 人 求 救 于 秦 冠 盖 相 望 秦 救 不 出1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2 分)(2)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2 分)19 战国策 善记言,两文中的人物对话都非常精彩,请分析(甲)(乙)两文的划线句子的言外之意。(3分)三、写作(70 分)21.根据要求,完成任务。(10 分)罗曼罗兰说:“没有人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相信你一定也有这样的体验,请结合阅读一部名著的具体经历,说说你的体会。(100 字左右)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 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
18、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习近平创新人才的基本要件一一负“职责”肯领悟,勤“动手”不怕错,守“纪律”重团结。郭台铭如果你要成功,你应该朝新的道路前进,不要跟随被踩烂了的成功之路。约翰D格克非勒创新,是学习的原动力;创新是最好的传承。佚名以上文字给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作文。要求: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 字;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答案与解析一、积累(19 分)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 分)文化是民族的根,积di n(_)着久远的岁月旅痕,她绽放在春节缤纷的花炮中,闪烁在京剧斑斓的脸 p(_
19、)中,跳动在二胡凄美的弓弦上,飘散在书法chn(_)美的墨香中,传扬在诗词浪漫的意境中我们在文化的xn(_)陶中变得厚重而雅致。【答案】淀谱醇熏【解析】本题考查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根据平时对汉字字形的积累答题,注意“淀”不要写成“绽”等字,“谱”不要写成“浦”等字,“醇”不要写成“淳”等字,“熏”不要写成“询”等字。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 分)(1)溪云初起日沉阁,_。(许浑咸阳城东楼)(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范仲淹岳阳楼记)(3)树绕村庄,_。倚东风,_。(秦观行香子)(4)春蚕到死丝方尽,_。(李商隐无题)(5)李白在行路难中用“_,_”两句诗来表达实
20、现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6)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7)云横秦岭家何在?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包含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寓意新事物的出现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_,_。(9)_,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答案】(1)山雨欲来风满楼(2)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水满陂塘豪兴徜徉(4)蜡炬成灰泪始干(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6)鸡声茅店月(7)雪拥蓝关马不前(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9)野芳发而幽香【解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注意抓住题干中重要的提示词语,这些关键词或多或少、或明或
21、暗地暗示、限制了答案;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容易写错的字词有:陂、豪、炬、沧、茅、蓝。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中国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也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B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C“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谥号”是古
22、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谥号文忠。D明清科举制度,童生经过县考初试、府考复试,再参加由学政主持的院考,考取的列名府县学籍,叫进学,也就成了秀才。连中“三元”是指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乡试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C项范仲淹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故选C。二、阅读(56 分)(一)名著阅读(7 分)4根据内容填空。(3 分)老师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
23、。_ 只用了三年功夫就使孙悟空学会了长生不老术、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的本领;“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这位鲁迅认为“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而且增加勇气”的老师是_;简爱曾经说过,自己“所获得的一些最宝贵的学识,都要归功于 _ 的教育。”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4 分)“中国共产党人是否真是一些饥饿的土匪而已?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带着疑惑,冒险进入“红色中国”。经过实地采访调查后,他得出结论:他们是不可征服的力量,是我在中国十年来所遇见的最优秀的男女。支撑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回答。【答案】4菩提祖师藤野先生玛丽亚谭波尔
24、(谭波尔)5他们有要救亡图存、解救中国的强烈愿望;他们经历长征,历经绝境也没有动摇的信念;他们有牺牲自己保全他人的高贵纯净的心灵;他们认识到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与中国工农紧密结合。【解析】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西游记朝花夕拾 简爱。菩提祖师,是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一位祖师级人物,收孙悟空为徒,传授他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但却要求悟空出师后不能提起师门保守自己的状况,为一个精通诸子百家的世外高人形象。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 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东北大学的留学生活,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另外,文中热烈赞颂藤野严九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
25、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一八三二年,简爱的作者夏洛蒂 勃朗特就读于罗赫德的一所寄宿学校,学校的负责人伍勒小姐跟别的老师有很大不同,并且和勃朗特成了很好的朋友。这段交往给勃朗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她在简爱中以工笔细描般的笔触把这位老师描绘了出来,她就是洛伍德学校的学监:玛丽亚谭波尔。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红星照耀中国。1)明确“结论”内容是:他们是不可征服的力量,是我在中国十年来所遇见的最优秀的男女。2)结合著作内容分析原因。全书共12 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26、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在这部书中,作者介绍了红军的领导者和一些普通士兵,在他们的经历里看到他们有要救亡图存、解救中国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是他们不可征服力量的驱动力;在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中,作者了解并展现了中国红军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完成这历史的跨越,看出了他们经历长征,历经绝境也没有动摇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是他们不可征服力量的来源;在红军长征、主要领导人等内容中,作者看到一些感人的事迹,看到他们高贵的品质,他们这种牺牲自己保全他人的高贵纯净的心灵展现了他们的优秀;整部书不仅展现了红军的领导人的品格和信念,更展现了普通红军的行为和理想,他们是中国红军的整
27、体形象,红军认识到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与中国工农紧密结合。把人民同革命建立联系,中国底层百姓是一切革命的基础。(二)文学作品阅读(17 分)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刘世河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条小河蜿蜒而过。过河不远便是-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
28、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
29、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
30、,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米”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愁,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
31、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 年第 3 期,有删改)6请你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3 分)7阅读下列语句,按要求作答。(4分)(1)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幕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2 分)(2)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8第?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
32、有何作用?(4 分)9最后一段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6 分)【答案】6早晨的炊烟轻淡;午间的炊烟急速;傍晚的炊烟悠长。7(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早晨傍晚的炊烟比作晨钟暮鼓,形象地表现了人们按照炊烟作息的习惯。(2)“缠绕”本意是用带状物或条件状物盘绕其他物体,文中指炊烟和思念交织在一起,炊烟是故乡,是母亲,看到炊烟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故乡,从而激发对母亲,故乡的思念;思念母亲、故乡,自然会想到炊烟。炊烟和思念紧密缠绕在一起,在魂牵梦绕中泪眼看炊烟,炊烟怎么能不浊湿呢。8通过诗句中炊烟的美表现了乡村炊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炊烟的喜爱之情,引用诗句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增加了文章
33、的可读性。“雨余渔舍炊烟湿”引出作者的疑问,为下文揭示自己思念故乡、思念母亲埋下了伏笔。9文中“这炊烟呀,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表现了炊烟与饭食的联系,“花”是美好的,“灶台上开出花”意味着母亲最美好的心愿就是一家人饱暖无忧。“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表现了炊烟与家乡的联系,浓浓的母爱和乡情,所以说母亲是这幅水墨画的作者,这幅水墨画的色调是暖的。(围绕“母爱”“乡情”结合文本内容回答即可)【解析】6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文本中第段的“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
34、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可以概括出早晨的炊烟轻淡;根据文本中第段的“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可概括出午间的炊烟急速;根据文本中第段的“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可以概括出傍晚的炊烟悠长。7(1)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解答时,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分析句子含义和表达的感情即可。“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幕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炊烟比作“晨钟暮鼓”,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人们按照炊烟作息的习惯。(2)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词语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在理解词语本意的基础上,结合词语的具体语境分析
35、其含义。“缠绕”本意是用带状物或条件状物盘绕其他物体,文中指炊烟和思念交织在一起,炊烟是故乡,是母亲,看到炊烟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故乡,从而激发对母亲和故乡的思念;思念母亲、故乡,自然会想到炊烟。炊烟和思念紧密缠绕在一起,在魂牵梦绕中泪眼看炊烟,眼睛怎能浊湿的呢。8本题考查了开头引用诗词的作用。作答此题,学生首先要知道引用诗词的作用:恰当地引用古诗文中的名言警句,既可以起到点题、揭示主旨、渲染气氛的作用,又能吸引读者,给文章增添了不少文采,成为一大亮点。除了一些共性作用,本文段中诗词的引用,描写了乡村炊烟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炊烟的喜爱之情,为文章增添了诗情画意。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
36、力。根据文章主要内容,作者主要写了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母爱和乡情,文中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这句话写出了炊烟与饭香的联系,“花”是美好的象征,“灶台上开出花”意味着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一家人吃好喝好;从文中“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气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可以体会到炊烟与家乡也有联系,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结构上,照应前文的内容,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三)非文学作品阅读(14 分)说经典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
37、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 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它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经典之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
38、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后人时时的想起、品位、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因为
39、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如天然放射性袖矿一样,有释放不完的能量。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迁说:“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都是永远的经典,早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
40、哲理的永恒。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小提琴曲梁祝中爱的旋律,还有毕加索油画中的哲理,张旭狂草中的张力,也都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有了生命的启示。总之,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每一次重复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因为有甜味人才会去嚼。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而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10从全文看,作者认为经典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 分)11文中第三段画线的句子中的两个“重复”的含义是否相同?请说出其具体内涵。(3 分)1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段的论证思路。(4 分)13第段在论证方法的使用
41、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4 分)【答案】10经典是内涵丰富,经得起重复的作品;它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性(个性)无法复制的创造性;永恒(理性)的指导性(生命启示)。11不同。前一个“重复”是指对经典的反复阅读和欣赏;后一个“重复”是指创作时一味模仿前人。12示例一:首先提出经典经得起重复的原因是具有指导价值的观点,并分析其指导价值是上升到理性的,有着永恒性。然后以范仲淹、司马迁的名言,达芬奇等古今中外艺术家的经典作品,来印证经典都是具有永恒指导性的。示例二:首先明确分论点:经典经得起重复的原因是具有指导价值;强调其指导价值是上升到理性的;并运用比喻论证,进一步强调其指导的永恒性;最后
42、运用举例论证,以范仲淹、司马迁的名言,达芬奇等古今中外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印证经典有着永恒指导性。示例三:首先明确分论点:经典经得起重复的原因是具有指导价值;然后强调其指导价值是上升到理性的,有着永恒性;接着以范仲淹、司场迁的名言印证经典的永恒指导性;而且列举达芬奇等古今中外艺术家的经典作品,进一步印证经典都是超越自身艺术价值具有永恒指导性。13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先举爱因斯坦超越牛顿、两人都成为经典的事例,再引用齐白石的名言,论证了经典具有“绝后”性(独特个性)无法复制。【解析】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就提出“什么是经典”,然后回答“经得起重复”。第段中,又具体分析为
43、:“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可把下面的第段有关这句话解释的语句摘抄下来,即为本题答案。11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理解。“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结合“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挖掘。”等理解,“经典不怕后人重复”意思是指后人对经典的反复阅读和欣赏,新的挖掘。“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意思是指创作时一味重复、模仿、复制前人。12本题考
44、查段落的论证思路。第段,先提出“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的分论点,然后分析其“启示和指导价值”的具体含义,再列举名人名人、经典作品加以印证。回答本题时,分析本段的论证结构即可。1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和作用。第段,观点是“经典可以超越,再不能复制”,先举爱因斯坦超越牛顿,但牛顿仍然是经典的事例,再用齐白石的名言为道理论据,论证了同样的观点。所以,本段论证方法上的特点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四)古诗阅读(5 分)宴词王之涣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注:宴词:写于送别宴席上的诗。畎:田间小沟14诗中体现诗人什么情
45、感?(2 分)15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 分)【答案】14这首诗虽然是在宴席上所写,描写了宴会的情景和周围美好的景色,但却以乐景写哀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及依依惜别之情。15(1)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抒发诗人的离愁别绪,情景交融。(2)反衬(衬托),以“浅溪”反衬离愁之深。【解析】14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题目“宴词”点明是送别诗,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诗人想象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由此可知诗中体现了诗人惜别之情。15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
46、。先要知道诗句的意思,即:不要去理睬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很明显,这句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是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想象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五)文言文阅读(13 分)(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47、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乙)秦、魏为与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车而遣之。唐睢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睢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
48、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睢之说也。(注释)与:党与,同盟者;冠盖相望:出使(秦国)的车辆络绎不绝;约:准备;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任:能力;“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臣服于秦国),成为秦国东面的屏障,接受秦国的政治制度,春、秋两季给秦国交纳祭祀的贡品。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1)长跪而谢之(_)(2)天下缟素(_)(3)魏来求救数矣(_)(4)遽发兵,日夜赴魏(_)17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两处)(2 分)魏 使 人 求 救 于 秦 冠 盖 相 望 秦 救
49、 不 出1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2 分)(2)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2 分)19 战国策 善记言,两文中的人物对话都非常精彩,请分析(甲)(乙)两文的划线句子的言外之意。(3分)【答案】16(1)道歉(2)穿丧服(3)多次(4)立即17魏使人求救于秦/盖冠相望/秦救不出18(1)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2)这将是失去了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魏国,而且增强了与秦国敌对的齐、楚两国啊。19(甲)秦王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后果对唐睢进行战争恫吓,逼迫他答应自己的条件。(乙)秦王表面上很尊敬唐睢,但真实的
50、想法却是:你们已经来过多次了,我还是不会出兵的,你就别再费口舌了。【解析】16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词,谢:道歉。数:多次。缟素:名词作动词,穿丧服。17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察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近年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的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根据句意:魏国派人向秦国求救,道路上魏国使者车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