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治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社区治理-课件.ppt(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十章第十章 农村社区治理农村社区治理n n一、治理的本义n n二、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演变n n三、农村社区治理依据n n四、村民自治的由来n n五、村们自治的治理特征n n六、村民自治的价值n n七、村民自治法规定的治理内容n n八、农村社区治理的新问题n n九、农村社区治理主体培育一、治理的本义治理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治理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来实现,治理的主体是全体公民,是各种社会主体。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
2、制,而是协调。治理不是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治理目标是善治,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二、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演变中国村级治理经历了政权组织治理、精英治理、民主治理中国村级治理经历了政权组织治理、精英治理、民主治理三种村级治理模式。其演变机制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社三种村级治理模式。其演变机制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社区实行不同制度。区实行不同制度。土改后至改革前,实施土改后至改革前,实施“支部建在村上支部建在村上”制度,使行政村制度,使行政村实行政权组织治理模式。因为该制度使政党下乡,村党实行政权组织治理模式。因为该制度使政党下乡,村党支部取得执掌治村权力,农村形成政权组织治理格局。支部取得
3、执掌治村权力,农村形成政权组织治理格局。1978-19941978-1994年,实施土地承包制,为敢想敢干、有胆识、年,实施土地承包制,为敢想敢干、有胆识、有能力的经济能人成为村里的万元户和众人羡慕的对象,有能力的经济能人成为村里的万元户和众人羡慕的对象,这些万元户或经济能人带领大家做生意,成为村里的精这些万元户或经济能人带领大家做生意,成为村里的精英人物。农村形成精英治理格局。英人物。农村形成精英治理格局。1996-1996-至今,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村民推上自至今,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村民推上自主创业、自由发展的社会运行轨道,为村民创造了经济主创业、自由发展的社会运行轨道,
4、为村民创造了经济民主环境,农村进入民主治理格局。民主环境,农村进入民主治理格局。值得提醒大家的是:这三种治理模式在农村治理过程都在值得提醒大家的是:这三种治理模式在农村治理过程都在发挥作用,甚至发生矛盾。发挥作用,甚至发生矛盾。三、农村社区治理依据既有法理依据也有社会依据。法理依据是村民自治法;社既有法理依据也有社会依据。法理依据是村民自治法;社会依据是农村社区建设。会依据是农村社区建设。1.1.村民自治法从村民自治法从19871987年年11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试行),到,到19981998年年11
5、11月月4 4日九届人大常委会正式颁布实施新的日九届人大常委会正式颁布实施新的村民委员会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织法历经历经1111年,以法律形式确定村民自治。按照全国年,以法律形式确定村民自治。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的解释,村民自治指在农村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的解释,村民自治指在农村基层由群众按照法律规定设立村委会基层由群众按照法律规定设立村委会,自己管理自己的自己管理自己的基层事务基层事务,它是我国解决基层直接民主的一项基本政策它是我国解决基层直接民主的一项基本政策,是一项基层民主制度。按照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的解是一项基层民主制度。按照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的解释,村民自治是广大农
6、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释,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可见,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可见,村民自治是国家对农村治理由直接转为间接村民自治是国家对农村治理由直接转为间接;广大农民广大农民群众由接受国家直接管理转为自我治理群众由接受国家直接管理转为自我治理;村民依法直接村民依法直接行使自治权利。村民自治是一种全新的民主治理模式。行使自治权利。村民自治是一种全新的民主治理模式。续三:2.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指在乡镇地域占
7、有特定地理空间的、以农业为根农村社区指在乡镇地域占有特定地理空间的、以农业为根本产业的、由农村居民构成并通过互动方式形成稳定关本产业的、由农村居民构成并通过互动方式形成稳定关系的生活共同体。系的生活共同体。20062006年年10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推进农村社区建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国家民政部于设,国家民政部于20062006年开始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年开始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其因是中国正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随着这种其因是中国正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随着这种转型,农村人口发生大规模流动,农村地区的垂直化领转型,农村人口发生大规模流动,农村
8、地区的垂直化领导的行政管理模式无法对农村流动人口实行有效管理。导的行政管理模式无法对农村流动人口实行有效管理。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和推动村民自治的发展,须将农村地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和推动村民自治的发展,须将农村地区的基层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村民自治的社区治理模式。区的基层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村民自治的社区治理模式。所以,农村社区建设用现实生活肯定了村级民主治理模所以,农村社区建设用现实生活肯定了村级民主治理模式。为其提供了社会环境。式。为其提供了社会环境。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可概括为五方面建设模式:组织领导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可概括为五方面建设模式:组织领导+建设规划建设规划+社区设施社区设施+社区服务社区服务
9、+社区管理。其中的社区社区管理。其中的社区管理就是要建构农村社区民主治理模式。管理就是要建构农村社区民主治理模式。四、村民自治的由来n n它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展于80年代,普遍推行于90年代,伴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而迅速普及,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和农村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n n经历三个阶段:创始阶段(1980-1986)、发展创新和完备阶段(1987-1997年)、成熟化阶段(1998-2010年)。续1 1.1.创始阶段创始阶段(1980(1980年年-1986-1986年年)。人民公社体制解体造成乡村社会。人民公社体制解体造成乡村社会权力真空,社会治安、
10、社会福利、土地管理、水利等公共设施管权力真空,社会治安、社会福利、土地管理、水利等公共设施管理等社会职能无人问津,呼唤新的群众性基层自治组织出现。理等社会职能无人问津,呼唤新的群众性基层自治组织出现。19801980年年2 2月,广西宜山县屏南乡合寨行政村村果作自然村,为治月,广西宜山县屏南乡合寨行政村村果作自然村,为治安防盗和自我管理,队长韦焕能提出建立村民委员会。与邻近安防盗和自我管理,队长韦焕能提出建立村民委员会。与邻近5 5个生产队队长一道通知农民开会,每户一人,选举村委会。韦焕个生产队队长一道通知农民开会,每户一人,选举村委会。韦焕能当选为村主任。能当选为村主任。19801980年年
11、7 7月月1414日,他同日,他同8585户村民一道制定了一户村民一道制定了一份村规民约、封山公约。实现村务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我教育。后份村规民约、封山公约。实现村务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我教育。后又修建两座小桥,开辟一条机井路,安装电视转播器,开始实现又修建两座小桥,开辟一条机井路,安装电视转播器,开始实现村民自我服务。村委会产生后,逐渐扩大社会职能,成为农民对村民自我服务。村委会产生后,逐渐扩大社会职能,成为农民对基层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进行自我管理的自治性组织。基层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进行自我管理的自治性组织。19821982年年底,全国不少地区都出现类似村民委员会的组织。底,全国不少地区都出现
12、类似村民委员会的组织。19821982年年1212月通月通过的新宪法,正式确立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过的新宪法,正式确立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的法律地位。1983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正式宣告人民公社体制终结,为在全国范,正式宣告人民公社体制终结,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村民委员会铺平道路。到围内建立村民委员会铺平道路。到19851985年初,全国已建立起年初,全国已建立起948628948628个村民委员会。个村民委员会。19861986年年9 9月,中共中央和国
13、务院发布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通知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通知,强调要进一步发挥群众,强调要进一步发挥群众自治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责成民政部负自治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责成民政部负责村委会建设的日常工作。这表明国家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乡以下责村委会建设的日常工作。这表明国家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乡以下的村级组织,由此加速了村民自治的发展。的村级组织,由此加速了村民自治的发展。续2 2.2.发展创新和完备阶段发展创新和完备阶段(1987-1997(1987-1997年年)。19871987年全国人大通过年全国人大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
14、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试行),以法律形式确定村民自治。,以法律形式确定村民自治。19881988年民政部在全国组织乡村选举,村民自治进入制度运作阶段。年民政部在全国组织乡村选举,村民自治进入制度运作阶段。19921992年底各省实行农村基层选举。到年底各省实行农村基层选举。到19971997年底全国年底全国60%60%以上村建以上村建立自治制度并有制度创新:立自治制度并有制度创新:1 1)用村民代表会议代替村民会议;)用村民代表会议代替村民会议;村党支部主持村民代表会议。在运作中,弱村民会议、强村民代村党支部主持村民代表会议。在运作中,弱村民会议、强村民代表会议,弱权力机构、强工作机构。表会
15、议,弱权力机构、强工作机构。2 2)19971997年山东日照市涛雒年山东日照市涛雒镇农民创造村民公决模式。镇农民创造村民公决模式。3 3)吉林梨树县农民创造海选确定正)吉林梨树县农民创造海选确定正式候选人选举模式。式候选人选举模式。4 4)山西河曲县创造)山西河曲县创造“两票制两票制”选举模式。选举模式。第一阶段由党支部、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提名候选人,组织提名第一阶段由党支部、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提名候选人,组织提名和村民提名具有同等权利。然后由有选举权的村民进行预选,投和村民提名具有同等权利。然后由有选举权的村民进行预选,投票确定正式候选人。第二阶段开选举大会,无记名投票,直接选票确定正式候
16、选人。第二阶段开选举大会,无记名投票,直接选举村委会成员。该办法被河曲县委移植于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上。举村委会成员。该办法被河曲县委移植于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上。5 5)河南驻马店汝南县农民创造)河南驻马店汝南县农民创造“三上三下三公布三上三下三公布”确定正式候确定正式候选人的方式。即选民自下而上地提名候选人选人的方式。即选民自下而上地提名候选人(一上一上);村选举领导;村选举领导小组公布所有提名人选小组公布所有提名人选(一下一下);然后,各村民小组再就候选人名;然后,各村民小组再就候选人名单进行讨论,重新提出一份名单单进行讨论,重新提出一份名单(二上二上);接着,村选举领导小组;接着,村选举领
17、导小组邀请村民小组组长和村民代表召开协商会议,而后再自上而下地邀请村民小组组长和村民代表召开协商会议,而后再自上而下地公布协商后的名单公布协商后的名单(二下二下);同样的协商程序再重复一次;同样的协商程序再重复一次(三上三三上三下下)。这样三榜定案,确定候选人。此方式为选民提供了更多的。这样三榜定案,确定候选人。此方式为选民提供了更多的发表意见和参与机会,具有民主性。发表意见和参与机会,具有民主性。续33.3.成熟化阶段成熟化阶段(1998-2010(1998-2010年年)。19981998年年1111月月4 4日九届人大常委会正日九届人大常委会正式颁布实施新式颁布实施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
18、委员会组织法,较之,较之“试行法试行法”有突破性有突破性的进展:的进展:1 1)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选举村民委员会,由本村有选举村民委员会,由本村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农民创造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农民创造的“海选海选”模式,它在法律制度上确认了模式,它在法律制度上确认了“指派指派”和和“派选派选”等人等人为操纵或干预的不合法性,便于选民意志的表达。为操纵或干预的不合法性,便于选民意志的表达。2 2)实行差额)实行差额选举给选民提供充分选择的机会,增强了选举的公正性,是选举选举给选民提供充分选择的机会,增强了选举的公正性,是
19、选举程序上的一大突破。程序上的一大突破。3 3)设立秘密写票处保证选民不受干扰,自)设立秘密写票处保证选民不受干扰,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填写选票。这是实现选举公正、公平性的重由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填写选票。这是实现选举公正、公平性的重要环节,在中国的选举实践中具有开创意义。要环节,在中国的选举实践中具有开创意义。4 4)增加了对)增加了对“破破坏选举坏选举”的处理避免破坏选举者逍遥法外情况的发生,维护和提的处理避免破坏选举者逍遥法外情况的发生,维护和提高了新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增强了可操作性。高了新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增强了可操作性。5 5)设定罢免程)设定罢免程序、罢免权与选举权。新法规定序、罢
20、免权与选举权。新法规定“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罢免要求应当提出罢村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罢免要求应当提出罢免理由,被提出罢免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提出申辩意见。村民免理由,被提出罢免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提出申辩意见。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罢免要求。罢免村民委委员会应当及时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罢免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经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通过。员会成员须经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通过。”使罢免要求变得可使罢免要求变得可以操作。以操作。五、村民自治的治理特征1.1.1.1.村民自治是国家给予村民管
21、理民主村民自治是国家给予村民管理民主村民自治是国家给予村民管理民主村民自治是国家给予村民管理民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明确规定规定,村民直接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直接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自治的核心是享受民主村民自治的核心是享受民主,自已管理自己自已管理自己,财产自治财产自治,财务自治财务自治,人事自治人事自治,管理自治管理自治,教育自治教育自治,服务自治。对村里事务办什么服务自治。对村里事务办什么,不不办什么办什么;先办什么先办什么,后办什么后办什么;以什么形式和方法办理以什么形式和方法办理,都由村民自都由村民自己决定己决定
22、,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干预。村民自治制度的广泛实践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干预。村民自治制度的广泛实践,使广大农民在村内真正享受了民主使广大农民在村内真正享受了民主,当家作主当家作主,参与对村内经济、参与对村内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行使民主权利。管理按民主程序行使民主权利。管理按民主程序进行就变成治理了。进行就变成治理了。2.2.村民自治是国家给予村民参事权利村民自治是国家给予村民参事权利村民自治是国家给予村民参事权利村民自治是国家给予村民参事权利.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不仅不仅给村民民主还给了政治权利。该法规定村民有自己管理自己的权给村民民主还给了
23、政治权利。该法规定村民有自己管理自己的权利利,即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法律确认了村民的四即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法律确认了村民的四项参事权利。村民拥有参事权利等于为村级治理提供政治环境。项参事权利。村民拥有参事权利等于为村级治理提供政治环境。3.3.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民主制度。这种民主属于民间形态民主,不。这种民主属于民间形态民主,不是国家形态民主是国家形态民主 ;属于直接民主,不是间接民主;属于村内全;属于直接民主,不是间接民主;属于村内全民民主,不是代议制民主。民民主,不是代议制民主。六、村民
24、自治的价值1.1.1.1.村民自治对实行村级治理的价值村民自治对实行村级治理的价值村民自治对实行村级治理的价值村民自治对实行村级治理的价值1 1)村民自治为以经济精英为主的社区精英分子的产生提供了一个)村民自治为以经济精英为主的社区精英分子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制度性的条件,为农村社会转型提供了政治支撑。制度性的条件,为农村社会转型提供了政治支撑。2 2)村民自治使农民阶层成为民主制度的直接受益者,农村基层民)村民自治使农民阶层成为民主制度的直接受益者,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报酬递增机制会使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得到强化,沿着既主制度的报酬递增机制会使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得到强化,沿着既定的民主路径演进。定的民主
25、路径演进。3 3)实施村民自治,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潜移默化地培养村民的民主)实施村民自治,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潜移默化地培养村民的民主习惯、民主意识、民主观念;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培育现代公习惯、民主意识、民主观念;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培育现代公民社会。民社会。2.2.2.2.村民自治对自主发展村级经济的价值村民自治对自主发展村级经济的价值村民自治对自主发展村级经济的价值村民自治对自主发展村级经济的价值 村民自治的自我发展精神促使市场经济模式在农村地区繁育。市村民自治的自我发展精神促使市场经济模式在农村地区繁育。市场经济需要经济主体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自我承担经营风险。场经济需要经济主体自主经营、自
26、主决策、自我承担经营风险。村民自治制度为行政村办集体企业、村民做生意,提供自主的政村民自治制度为行政村办集体企业、村民做生意,提供自主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摆脱了政府的干扰,使农村区域出现了经济百强治和社会环境,摆脱了政府的干扰,使农村区域出现了经济百强村,也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村,也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七、村民自治法规定的治理内容1.村民自治的经济领域内容(第8条)2.村民自治的社会建设领域内容(第9条)3.村民自治的村务内容(第24条)4.村民自治的政治内容(第8、9、24条以外条款)续1.村民自治的经济与生态领域内容村民自治法第八条属于经济和生态自治内
27、容。该条规定村委会自我管理:1)生产和经济2)辖区土地3)利用自然资源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续2.村民自治的社会建设领域内容村民自治法第九条属于社会建设自治内容。该条规定村委会自我管理:1)宣传国家的法律和国家的政策、维护村民的合 法权益2)建设精神文明3)推动社区建设4)爱护公共财产5)促进男女平等6)做好计划生育工作7)促进村与村之间的团结、互助 续3.村民自治的村务内容村民自治法第二十四条属于村务自治内容村民自治法第二十四条属于村务自治内容该条规定村委会自我管理:该条规定村委会自我管理:(1)(1)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员及补贴标准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员及补贴标准(2)(2)从村集体经济所
28、得收益的使用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 (3)(3)本村公益事业的兴办和筹资筹劳方案及建设承包方案本村公益事业的兴办和筹资筹劳方案及建设承包方案 (4)(4)土地承包经营方案土地承包经营方案(5)(5)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 (6)(6)宅基地的使用方案宅基地的使用方案 (7)(7)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8)(8)以借贷、租赁或者其他方式处分村集体财产以借贷、租赁或者其他方式处分村集体财产 (9)(9)村民会议认为应当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涉及村民利村民会议认为应当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益的其他事项八、
29、农村社区治理面对的新问题 如下如下6 6类问题是村民自治法没有涉及的治理内容,类问题是村民自治法没有涉及的治理内容,但是对农村社区发展影响较大,也是不能越过的但是对农村社区发展影响较大,也是不能越过的障碍,更是摆在村级治理主体目前的工作。障碍,更是摆在村级治理主体目前的工作。1.1.留守问题留守问题2.2.宗族势力问题宗族势力问题3.3.基业建设问题基业建设问题4.4.城镇化问题城镇化问题5.5.自治能力建设问题自治能力建设问题6.6.社区建设问题社区建设问题1.留守问题n n农村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造成农业转移人口和农村社区留守问题n n留守群体高达8000万,主要由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
30、女组成。n n需要农村社区建立农村社区留守群体关爱机构。2.宗族势力问题n n农村社区的宗族特性和宗族的主体功能使宗族势力发展。n n宗族势力干预村民自治日益明显:1)宗族势力直接插手基层选举或者操纵基层选举,本族人使用各种手段为本族候选人拉票。出现族长通过自身在宗族中地位,操纵选取,谋取村干部职位。2)干涉村委会处理公共事务。n n需要找到相应的治理措施。3.基业建设问题n n农村社区基柱系统尚未建设好,甚至出现衰败趋势。n n农村社区基柱要素:生态系统、生人系统、生计系统、生活系统。n n探索适宜的农村社区基业(持续)建设模式。4.城镇化问题n n中央政府积极推动城镇化。n n行政村应做好
31、相关工作:探索乡域城镇化模式(城市人口容纳能力十分有限、城市生活成本高于农村生活成本、化解异地城镇化引发的农村社会问题、为回乡创业的农民工提供发家致富平台)、协助政府调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落户城镇后土地流转的处理。5.治理能力建设问题n n农村社区融入现代社会、竞争社会、风险社会需要村民提高自身的自治能力。n n提升村民自治能力措施:建立自学制度、引进人才、参加培训进修、异地挂职、建立村委会精英循环机制。6.社区建设问题n n社区建设是行政村治理模式的出路,民政部在推社区建设是行政村治理模式的出路,民政部在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n n民政部社区建设验收评估指标及其功效
32、分析。民政部社区建设验收评估指标及其功效分析。n n农村社区应推行社区基业建设模式(性质是可持农村社区应推行社区基业建设模式(性质是可持续性建设;凭借资源是农村现有的生态资源、人续性建设;凭借资源是农村现有的生态资源、人力资源、农业资源、文化资源,是综合利用农村力资源、农业资源、文化资源,是综合利用农村现有资源;持续建设策略是根基层实施项目建设、现有资源;持续建设策略是根基层实施项目建设、设置层实施设施与制度建设、厚生层实施品质生设置层实施设施与制度建设、厚生层实施品质生活建设)。活建设)。n n探索农村社区建设的治理主体模式探索农村社区建设的治理主体模式续1、社区建设的治理主体模式:农村社区
33、建设共同体农村社区需要建设,不仅要建设农村社区基业系统,还要建设农村社区衍生要素,而且社区建设是长期性的。基层自治与行政村接受政府管理的客观逻辑,决定农村建设共同体治理主体模式是较合理的融通乡政村治体制的有效措施。农村建设共同体由乡镇干部、村支两委干部、村民精英组织,属实体性的农村治理中介组织。负责制定社区规划、建设项目选定、建设资金筹措、建设工程招标、建设工程管理等工作。九.农村社区治理主体培育治理模式需要多主体参与,只有管控模式才限制主体多样化。治理模式需要多主体参与,只有管控模式才限制主体多样化。为了节约治理成本或提高治理效率,治理模式在决策的时候不可能为了节约治理成本或提高治理效率,治
34、理模式在决策的时候不可能选择个人参与法则,一般选择组织领袖参与法则。故发展村级治选择个人参与法则,一般选择组织领袖参与法则。故发展村级治理需要大力培育村内民间组织,将社区居民网络到不同组织中,理需要大力培育村内民间组织,将社区居民网络到不同组织中,通过组织代言的方式参与村级事务决策。通过组织代言的方式参与村级事务决策。培育村级组织的机制是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因为加入组织或培育村级组织的机制是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因为加入组织或群体在实现居民个人需求满足方面优越于个人奋斗,是个人实现群体在实现居民个人需求满足方面优越于个人奋斗,是个人实现需求的最佳途径。需求的最佳途径。村支两委或社区管委会
35、要了解每个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然后组建村支两委或社区管委会要了解每个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然后组建能够满足不同居民需求的组织,如组建满足经济利益的经济组织、能够满足不同居民需求的组织,如组建满足经济利益的经济组织、满足政治利益的政治组织、满足文化需求的文化组织。包括建立满足政治利益的政治组织、满足文化需求的文化组织。包括建立如上提及的社区建设共同体。这样才能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治理如上提及的社区建设共同体。这样才能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如果行政村建立的组织远离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其的积极性。如果行政村建立的组织远离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其组织难有凝聚力,甚至瓦解。村级治理就会失去群众基础。组织难有凝聚力,甚至瓦解。村级治理就会失去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