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pdf(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一)(一)平均数 吴: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生 1:我喜欢足球。生 2:篮球.生 3:乒乓球。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生:好.吴: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听懂了吗?(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吴:吴正是什么意思?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赢。吴: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
2、们怎么比呢?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预备,开始!20 秒后,吴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胜利队”:不服气!吴:为什么?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吴: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吴: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生;118,124。吴:现在胜利者是“吴正队”,可以吗?生:不可以.(这时,吴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吴: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
3、但吴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胜利队:欢迎!吴:现在把吴老师拍的 22 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生;140 个.吴;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生:不同意!吴:为什么?生;胜利队有 5 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 4 次,不公平。吴;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终于有一个声音出现了: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可以先求平均数。)吴:怎样求平均数呀?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点评:排球是孩子喜欢的游戏,吴老师把游戏引进课堂的时候,在许多环节上都进行
4、了改造:让学生自拟队名、自定比赛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选择加入,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对平均数知识学习的需要。实际上,几乎每个环节都自然的指向对平均数的理解.一个原生态的生活情境,是难以有如此明显而丰富的教学意义的。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二)二 分 之 一 “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它的 1/2 吗?”在学习 1/2时,这个问题搅起了课堂的波澜。每个同学经过独立思考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两大阵营.正方、反方分别选出两名代表站在台前,一场唇枪舌战即将开始。吴老师顺手递给一边一张圆
5、纸片,宣布:“同意不同意都要提出问题,如果能问得对方心服口服,同意了你的观点,就是胜利者。这张纸可以折,可以撕。下面的同学两人一组,先讨论一下。”讨论过后,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到讲台前,吴老师对座位上的学生说:“我们请正方和反方的代表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吗?我们静静的听,然后还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看那位同学最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辩论开始。正方同学把圆从中间对折,问:“这一半不是 1/2?既然你们都承认,为什么不给老师画勾?”大有先声夺人之势。反方同学把圆随意撕了一小块下来,问:“这圆是不是两部分?”正方:“是。”反方:“这两半都是圆的 1/2 吗?”正方:“不是。”反方:“既然不是,为什么你们还认定
6、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都一定是 1/2 呢?”好一个咄咄逼人的反问。正方仍然不服气:“我们怎么就得到 1/2 呢?”坐着的同学开始按捺不住了,举手发言.一个说:“这个圆可以折成 1/2,也可以不折成 1/2。”真是一语中的。另一个说:“如果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 1/2,但这里说分成两份,怎么分都行.他在“分成两份”上特别加重了语气.理越辩越明,几个回合下来,大家就达成了共识:这句话错就错在“一定上,如果一定是 1/2 的话,前面应该加上“平均这个词。这是对分数本质意义的认识。点评:数学是其他自然学科的皇后,良好的数学素养离不开周密、严谨的思维。当然,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不是靠教师的严厉
7、逼出来的,而是要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慢慢养成.教师所能做的职能是引导。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三)小括号 刚刚认识了小挂号可以改变原有运算顺序的规则后,突然有一位同学提出:“我认为小括号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没有它的存在,照样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一边说一边走到黑板前把“12(4+3)”式子改写成了“124+123”,一脸不喜欢的样子:“反正我不喜欢小括号。”如果学生体会不到小括号的作用,这节课岂不白上了?吴老师思考着如何把这节课引向深处.突然,他看到了讲台上摆放的同学们为灾区捐的书,灵机一动,一个教学思路产生了。他不慌不忙地提出一个问题:“王红同学积极支援灾区,她有 92
8、本课外读物,自己留下32 本后,把剩下的送给 5 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得到几本?请列综合算术解答。吴正宪特意请那位同学板演并讲解。过了一会儿,那位同学不好意思地说:“我在算式中画了一个小括号,表示先求 92与 32 的差,最后再除以 5。”吴正宪故意问:“这个小括号有什么了不起,不写它不是也可以解决问题吗?”“这个小括号非写不可,不然就得先算 325 这一步了,不符合题目要求。那位同学着急地说。一位同学抢过话头:“你现在是不是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小括号了?”“小括号挺好的。”那位同学感慨地说。点评:看似枯燥的数学知识,不再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体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四)课上
9、,学生四人一组围桌而坐.桌面上摆放着水杯、可乐瓶、圆形纸片、刻度尺、绳子和剪刀。吴老师说:“龙潭湖公园有一个圆形花坛,为了保护花草,准备沿花坛围一圈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呢?你们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合作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话音一落,学生们就忙开了。他们兴致勃勃的设想着各种方法,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过了一会儿,小组代表开始发言。A 组抢先说:“我们小组是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就测出了它的长度。”吴老师肯定了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学习,但同时提出:“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要求它的周长,能用你们小组的方法把水池立起来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吗?”“是啊,行
10、吗?”A 组的同学陷入了沉思。接着,B 组代表有几分得意地向大家推荐自己小组的做法:“我们研究了一个好方法,先用绳子在水池周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不就是水池的长度了吗?”“好!好!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吴老师称赞道.这话在 B 组同学的脸上洒下了一片灿烂。停顿片刻,吴老师拿出了一端系有小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了一圈,又旋转了一圈,问:“小球走过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圆,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你们的方法吗?”同学们摇摇头,再次陷入沉思。“我们又发现了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一个兴奋的声音从教室里掠过,C 组的同学发言了:“将这张圆形的纸对折三次,这样圆形的周长就被平均分成 8 段,我们测量出每
11、条线断的长度是 2 厘米,8 段是 16 厘米,也就是圆的周长。”很有创意,吴老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用折纸的方法求出这个圆的周长,很了不起。但是用滚动的方法、绳绕的方法、折纸的方法只能求出某些圆的周长,都有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球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把对圆周长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经过一番思考,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观察、操作、实验,同学们终于发现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规律找到了,同学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点评:吴老师善于创造绚丽的思维波澜景观,她总是恰到好处地打破学生的思维平衡,使学生原有的认
12、识、经验受到挑战,形成适当的失衡,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以寻找新的答案。如此循环往复,就使得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深化,一步步逼近真理,一次比一次飞溅起更高的浪花.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五)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上,吴老师请部分同学到黑板上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自己心目中的一半。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划出了不同的 1/2 图。“同学们,你们知道有一种非常科学简单的表示方法吗?在学生们七嘴八舌的猜测中,她自然而然的引出了 1/2 的概念,然后问:“那你们看 1/2 能不能代表你们画的这些图的意思呢?”“如果你认为它可以,就把你画的图擦掉,如果你认为 1/2 没有你画的图漂亮或不能代表,可以不擦
13、掉.”多数同学都擦了,只有几位同学没有擦。没关系,吴老师等待着,让他们慢慢去体会。在临下课前,吴老师安排了一个环节,请两个同学到黑板前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 5/100。画着画着,一个男孩对老师说;“画不了了,太麻烦了.”吴老师问:“那你说是画图好还是分数好?”“分数好.”看来他是真的体会到分数的价值了.另一位女同学还在埋头画她的5/100,吴老师又在分母上加了一个“0”,变成了 5/1000。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她愿意画就画吧.”5/1000 该怎么用画图表示呢?就让女孩继续想吧,最终她会感悟到用分数表示这个关系是又准确又简单的.点评:这种等待在课堂上是经常需要的.这是一份源自博爱的宽容。宽容让
14、学生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宽容让学生的智慧充分涌流。一个教师之所以博大,就在于它告别了强迫学生认同的习惯,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宽容。案例 4多一些、少一些教学 教师出示选择题:苹果有 60 个,梨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梨有多少只?a 28 b 48 c 50 师:应该怎样选择呢?生 1:28 只.师:还有不同意见吗?生 2:48 只。A 教师:48 只对吗?生 3:不对,应该是 28 只。因为 B 教师:你选 48 只,能说说你的想法吗?教师的作用不是评判,而是激励;教师需要的是倾听,而非主观臆断。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有犯错误的空间,更应该有表达自己的权利.即使我们认为学生的答案是绝
15、对错误的时候,多问一句“你是怎样想的”,又费多大力气呢?简单的一句问话,也许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意料不到的惊喜。三、是填空,还是选择?案例 5 分数的意义教学 A 教学:师:请同学们拿出有关材料,我们在操作中学习分数的知识。把一张纸平均分成 2 份,表示出它的 12。生:师:把这条彩带折成 8 等份,表示出它的 38 生:师:拿出这捆小棒(6 根)的 23 生:B 教学:师:同学们,老师要求大家带一些小物品到教室来,你们都带来了吗?都有些什么呢?生:我带了纸张、小棒 生:我带了橡皮泥、小圆片 师:真好.大家带来了这么多物品,你们能分别拿出每样物品的 23 来吗?生:师:你们能自己先想一个分数,然后
16、再用每样物品的一部分表示出这个分数吗?生:案例 6 三角形面积练习 A 练习:三角形的底是 3 厘米,高是 4 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B 练习:画一个面积为 6 的三角形。你能画出几种?固定的材料,固定的方法,固定的结果,何以构建个性化的学习?把空间增大,让教学开放,需要我们关注每个教学细节。只有当学生真正地有了“自决权的时候,个性学习才会有可能。案例 7家庭作业的布置 A 教师:今晚回家,做练习的第到第题。B 教师:同学们可以继续选定自己的家庭作业。可以做今天学的内容,也可以做明天将要学的内容.可以写数学日记,也可以作预习笔记 大量的统一的家庭作业,对于很多基础好的同学来说,其实是一种精力浪
17、费,他们完全可以把精力花在更有价值的学习上。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又是一项沉重的负担.为何不让他们各得其所呢?相信他们,给他们自己以选择的机会和责任,对于孩子个性与主动性的培养,对于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都会有很大的益处。12、怎样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 夏青峰 评价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学习的方式。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能总是在等待着高考、中考的变革,而应该从自我做起,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改革评价,让孩子能真正地享受数学的学习。一、是甄别,还是激励?案例 1应用题教学 师:这道题该怎样解答呢?谁愿意把你的解题过程写到黑板上来?(一学生上台在黑板上书写,其他方面都写对了,唯有在写单
18、位时忘记了加括号)A 教师:同学们,他的解法对吗?生:对.师:对?仔细看看,他丢掉了什么?生:丢掉了括号。师:是啊,还是太粗心了.(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个“”)B 教师:同学,你能向同学们解释一下你的解题过程吗?生说。师:同学们,你们赞同他的解法吗?生:师:真好,同学的解法很有道理。我们再完整地看一下他的书写过程,按照规定,这里写单位时好象应该?生:加上括号。师:同学,你愿意上来补写一下吗?生上台在黑板上添上括号.师:真好!(随手在黑板上写了个“优”)严格不等于挑剔,求全责备的教学只会换来孩子们对学习的自卑.美国数学课程标准把“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有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第二大目标,能给我们一些启迪吗?评
19、价不是甄别,评价最应该发挥的功能就是激励。案例 2 计算题教学 师:这些计算题,同学们会算吗?作在草稿本上,看谁又对又快.生计算。A 教师:好,老师报一下答案。大家自我批改一下。师报答案,生批改。师:好,作错了的同学请举手.几个学生缓缓地举起手来。师:同学,说说你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了?该生很不情愿地站起来,低着头小声地说道:我把运算顺序弄错了。师:知道了,下次改正.师:(眼睛又看向另外一位同学)你呢?说说你又为什么错了?B 教师:哪位同学愿意交流一下自己的答案?一生报答案,其他同学判断对与错。师:全部作对的同学请举手。很多学生很快地举起手来.师:大家都很不错.如果自己哪道题作错了,现在把它
20、订正过来,并在傍边写出错误的原因,待会老师再单独与你们交流,好吗?诸如 A 教师所采用的“暴光式”等评价方法,在目前的课堂中仍是大量存在,甚至还被称赞为“当堂问题当堂解决”的好方法.如果我们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一下换位,其中的滋味又当如何呢?案例 3思考题教学 A 教师:昨天的“每日一题”,很多同学都积极地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办法.其中同学的解法最好,他真是我们班最聪明的同学!B 教师:昨天的“每日一题,很多同学都积极地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办法。其中同学的解法很独特,他真是越来越聪明了。表扬一位同学,不能以打消其他所有同学的自信心为代价。激励,更多地要关注纵向发展而非横向比较。二、是知识,还是能力
21、?案例 4统计知识考试题 A 练习:观察下列统计图(关于降水量的条形统计图,图略)1、该地区 5 月份的平均降水量是多少?2、该地区 6 月份的平均降水量是多少?3、该地区 5 月份的平均降水量相当于 6 月份的百分之几?B 练习:上面是一个画好的统计图,请观察这个图,回答以下的问题:1、你认为这个图可能用来表示什么?2、按你的想法给这个图起名。3、写下根据这个统计图你所想到的任何事情。评价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是重要的,但评价学生的数学创造力和想象力更为重要.从知识考试扩展到能力考试,是数学教育应当探索的重点课题。案例 5 长方体表面积的考试题 A 习题:一个教室长 8 米,宽 6 米,高 3
22、。5 米,用石灰粉刷四周墙壁,扣除门窗面积 20 平方米。问粉刷部分面积是多少平方米?B 习题:你班的教室墙壁需要粉刷,要求用两种涂料粉刷两层.为了准备与一个公司谈合同,你需要事先做一些准备.请计算出粉刷教室所要花费的资金。完成这样的问题,你需要计算涂料的桶数和所需要的费用。为此至少需要做下面的事:1、测量并计算出教室墙壁的面积;2、计算出一桶涂料能粉刷多大的面积;3、计算出涂两层涂料所需要的桶数。打破纸笔测验一统天下的局面,适当地安排一些开卷考试题,让学生在开放的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具体的情景问题,对于学生数学学习也许会更有引导与促进作用。案例 6 有关考试题的比较 这里有几道题
23、,A 类型和 B 类型,究竟哪一种对孩子数学思维的发展,才更为有利呢?1、A、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81、2、53、111、B、小明说,91 与 93 都是质数,因为它们的个位上的数都是奇数。你认为呢?能说出理由吗?2、A、三角形的底是 3 厘米,高是 4 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B、画一个面积为 6 平方厘米的三角形。你能画出几种?3、A、把一个长 240 厘米、宽 100 厘米的长方形分解为 10个长为 60 厘米的小长方形.小长方形的宽为多少?B、把一个长 240 厘米、宽 100 厘米的长方形分解为 10 个长为 60 厘米的小长方形.试着把它画出来。4、A、把化成分数、小数。
24、B、(图:把一个长方形,按长边 10 等份、宽边 4 等份分成若干个小长方形,上面画出一些阴影部分)你能分别用分数、小数和百分数解释上面的阴影部分吗?5、A、=B、你能把在方格中表示出来吗?发挥评价的引导功能,让学生的学习淡化记忆与演练,而强化一种有联系、有现实意义、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的数学素养将会日益提高。三、是结果,还是过程 案例 7分数乘法单元教学 A 教学:按照教学进度,一课一课地教下去,每课有作业。整个单元教完以后,进行单元测试,记下每位同学的单元考试成绩。B 教学:也是按照教学进度,一课一课地教下去,每课有作业。但是在单元学习之前,向学生宣布:每位同学都可以不按照老师的教学进度,
25、自学该单元知识。如果自我感觉对该单元知识已经掌握,随时都可以向老师申请单元考试。考试包括三项内容:1、当老师.向全班同学讲解今天(按常规进度)所学习的内容,要求同学们都能听明白,并能回答老师与同学的提问。2、出试卷。出一份该单元的测试题,要求能全面考察该单元的知识点。老师给予定性评价。3、做考题.一份闭卷,老师从学生出的试卷里或题库里抽取。一份开卷,考察综合运用该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项考察都获通过的同学,可以不做老师布置的常规作业,上课可以看课外书籍或自学下一单元知识。同时,老师准备的试卷至少分 A、B、C 三种,每种的难度系数不一样。针对不同思维水平的同学,老师有意识地抽取相应的试
26、卷让其考。不同的学生在对单元知识掌握的程度上可以不一样。学生的学习有“时间差”与“路径差”,我们不能以同样的试卷、同样的进度来评价不同的人。让评价适应学生并促进学生,而非学生适应统一的评价.案例 8素质报告单 A 教师:在素质报告单的数学栏目里,写上该同学的分数。分数的依据是期末考试成绩。B 教师:同样也在素质报告单的数学栏目里,写上该同学的分数。分数的依据是单元考试的平均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照一定比例的折合.C 教师:在一张特制的素质报告单的数学栏目里,写的不是分数,而是一段评语.素质报告单放在学生的成长档案袋里。学生的成长档案袋里,一般还含有以下材料:1、学生的单元测试卷和期
27、中、期末试卷。2、学生的 12 本作业本.3、学生自己做的兴趣作业。4、学生的实践活动作业报告。5、学生自己出的试卷。6、学生的数学日记。7、本学期数学学习总结。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仅仅通过一个分数去描述,是很不全面的。探索表现性的评价方式,淡化结果,关注过程,是学生数学学习成效评价的一个重要选择。怎样让学生经历数学的过程 数学新课标,无论是在前言部分,还是在目标部分,都多次提到了让学生“经历的过程”。如何理解该理念,落实此要求?本人愿结合一些实例谈点体会,并求教于同行。一、学生有需要吗?案例 1简单的统计教学。其间都有让学生走下座位采访听课老师的环节,但两位老师的处理方式不一样。A 教师说:
28、“同学们,我们刚才已对全班同学进行了荤菜口味的统计,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吃炸鸡腿。可是同时吃饭的还有我们的老师呀,成人的口味是不是和我们儿童的口味一样呢?大家说怎么办?(学生马上建议去采访老师)B 教师说:“同学们,我们刚才进行了一些统计活动,现在你们看,台下有很多老师,你们敢去采访他们,对他们进行一些统计吗?小组商量一下,我们可以去统计什么?”同样是下台采访老师,一个是由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去采访和统计,一个是为了统计而去统计,哪一个效果更好呢?还是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从需要开始吧!案例 2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教师先进行了一些割补的渗透.尔后出示一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求面积,求到面积后,也有两种不
29、同的学习过程。A 教学:(平行四边形纸片,给出了底和高的数据.)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求的?生:我把平行四边形象这样剪开。(拿着一平行四边形纸片,并演示)拼过来就是长方形了,这个长方形面积就是它的面积。师:小组讨论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面积呢?生:(讨论、汇报略)师: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生:底乘以高。B 教学:(平行四边形纸片,没有给出数据)师:谁说说你是怎样求的?生:(汇报同 A 过程,加了一些进行测量的话,略)师:好!你们都会求了!那再试试桌子上的第二块平行四边形纸片,它的面积是多少呢?看谁最快。(生继续剪拼、测量)师:谁再说说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做的?
30、生:(汇报略)。师:咱们再比赛,看谁最快地求出第三块平行四边形纸片的面积.(生继续剪拼、测量,有个别同学开始不剪,直接测量了。)师:这位同学最快,你能说说你为什么会这么快?(生回答,意思是不要剪,直接想象出长方形.略)师:你在脑海中完成了拼剪的动作。好!再来一次,求出第四块的面积,看谁最快.(大部分学生不再去剪拼,而是直接测量了。)师:好!大家都快起来了!你们是怎样做的?(生汇报略)师:那也就是,只要测量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就可以求出它的面积?生:底和高。师:为什么呢?同样是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一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得出的,另一个是在情急的状态下,急中生智,由学生自己想出来的
31、,由于需要而主动地进行了比较,发现了规律。引导学生经历数学过程,就要多一些这些“迫切需要的情景!二、学生在体验吗?案例 3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 A 教学:(先认识生活中的长方体)师:拿出你的长方体,观察一下它有几个面?面又有什么特征呢?(生观察,并汇报)师:再看看,它的棱又有何特征呢?(生继续观察汇报)师:长方体还有几个顶点?生:8 个。师:谁来完整地说说长方体的特征?B 教学:(先认识生活中的长方体)师:好!同学们都认识了长方体,那你能用橡皮泥做出一个长方体吗?(生动手做,并展示、汇报和交流)师:大家的长方体作品真漂亮。(出示一长方体框架)这是一长方体框架,你们有本事,也能把它给做出来吗?(生
32、动手做,并展示、交流。)师:老师想请教一下,你们刚才用了几根小棒,用这些小棒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另外用橡皮泥捏了几个点呢?(生汇报交流,师板书棱的有关特征.)师:冬天到了,你能象老师这样,给框架穿上衣服吗?(出示一个用纸做面,包好了的长方体)想想看,应用剪刀剪出怎样的纸片?(生操作、汇报、交流)师:刚才剪出的纸片又有什么特点呢?通过观察去认识与通过体验去认识,认识的深度是不一样的,参与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留下的印象更是不一样的。案例 4 年月日的教学 A 教法:师:同学们,拿出你的年历卡.数一数看,一年有几个月?一个月又有多少天呢?哪几个月是 31 天?哪几个月又是 30 天呢?B 教法:师:
33、同学们,你知道一年有几月,一月有几天吗?(生汇报略)师:真好!继北京申办奥运成功后,上海申办世博会又取得成功,全中国人都在期盼着 2008 年和 2010 年的到来,你能把 2008 年或 2010年的年历卡提前设计出来吗?想想看,应注意些什么?(老师提供出 2008 年和 2010 年的元月 1 日是星期几的数据。)学生头脑中已有很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如其让他们再对着年历去观察、去发现,还不如让他们先把已有的知识运用起来,在创造性的设计活动中去感悟、去体验很多新的知识点。三、能再创造吗?案例 5 分数的意义教学练习 A 练习:1、是表示把()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数。2、判断:把
34、一个苹果分成 8 份,其中的 3 份,占苹果的 。3、下面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整个图形的 吗?(图略)B 练习:阴影部分是 吗?说明理由!你能在下面的图形中表示出更多的 吗?理解,是重要的。能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能够让知识不断地生成和发展,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案例 6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练习 A 练习:1、求下面各三角形的面积(单位:厘米)底 5 18 9 21 高 4 20 6 8 面积 2、下列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各个不同的三角形,给出底和高。图略)B 练习:1、你能画几个面积为 8 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吗?试试看?2、你能设计出几个面积为 8 平方厘米的平面图形吗?试试看?代入数据的运用,与创造设计的运用,哪一个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有帮助呢?案例 7圆柱体教学总结 A 总结: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哪位同学能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完整地总结一下?(生总结略)B 总结:师:今天这节课,大家表现得真棒。可惜今天张强同学生病缺席了,你们愿意通过电话把今天所学的内容告诉他吗?生:愿意!师:那想一想,怎样讲,才能让张强同学脑海中一下就能浮现出圆柱体的形象呢?还有哪些注意点要转告他呢?知识不能简单地复制到脑中,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创造性地表达出来,教师需要不断地提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