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创新农村治理机制的实践与思考.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1895419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65.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创新农村治理机制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2023年创新农村治理机制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创新农村治理机制的实践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创新农村治理机制的实践与思考.docx(8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创新农村治理机制的实践与思考时间:2023-09-19 创新农村治理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我们在亲身经历一些事情后,我们可以用笔纸进行简单的记录。通过不断的思想总结,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心得体会可以写哪些内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创新农村治理机制的实践与思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创新农村治理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呈现出了社会组织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矛盾复杂化和农村政治民主化的新形势、新情况,完善和创新乡村治理机制,让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跟上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的形势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镇党委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

2、为方向,以实现和维护好群众利益为切入点,大力推进农村治理机制创新,在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提高党组织服务能力、促进农村稳定和谐、深化村民民主自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 实施背景 *镇位于*县东南部,地处*、*、*三县(区)交界地带,属*县非水源保护区,是*经济发展后备战略空间。镇域面积109.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万人,辖14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2个居委会,共有基层党组织25个,党员925人。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深入,农村治理中一些问题不断涌现。 一是传统的垂直式管理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新时期,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3、,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上升,农民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关注前所未有,对事关切身利益的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经济权益更加重视;宗族派系势力、新兴社会组织、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等影响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使得农村综治维稳形势日趋复杂。传统的农村管理方式相对滞后且管理资源较为分散,不能及时、有效地防范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二是传统的管理理念仍停留在管控、维稳上,不能很好契合群众的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对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公共服务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而传统的农村管理方式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经济轻民生的倾向,农民办事往往是“跑得远、门难进、脸难看

4、、事难办”,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是传统的管理方式缺乏有效地民主参与渠道,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程度不高。随着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壮大,社会流动和信息流通的加速,农民权利意识觉醒,要求村务公开、透明,参与村集体事务决策的呼声也渐高。虽然通过设置村务公开栏,能够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但由于监管缺位,部分村的村务公开栏更新不及时,甚至存在不公开、假公开等问题。另外,公开内容偏重结果,村民难以知晓村级议事决策的全过程,影响了村民对村级事务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二、创新农村治理机制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44”农村网格治理新机制,实现从一元到多元的扁平式管理 1.一个体系:农村网格治理组织管理体系。建立起以镇

5、党委为核心、村党支部为主体、网格党小组为阵地,管理职责分工明确的“镇党委镇网格治理领导小组村网格治理领导小组格管理小组”四级农村网格治理组织管理体系,为实现从党组织一元管理到社会力量的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奠定了基础。 2.三个平台:镇、村、格三级农村网格治理新平台。建立完善镇级、村级、网格三级农村网格治理平台,把全镇划分为四类216个网格,组建镇村800多人的基础网格服务管理人员,实现农村网格治理全覆盖。强化定格、定人、定责、定流程和建立民主决策机制,汇商、协商机制,招募、培训机制,考核激励机制,责任监督机制的“四定五立”工作机制,实现网格治理规范化、标准化和高效化。推进职能部门“十进八建”

6、工作,即推进党组织党员进网格,实施民生工程建设;推进便民服务进网格,实施便民服务工程建设;推进政法维稳进网格,实施监察防控工程建设;推进群团组织进网格、社会组织进网格、志愿服务进网格,实施社会引导工程建设;推进市容环境进网格,实施靓丽工程建设;推进公共安全进网格,实施平安工程建设;推进文化文明进网格,实施文化文明培育工程建设;推进农民增收进网格,实施利民惠民幸福工程建设,实现了组织结构扁平化。 3.四个中心:镇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便民服务、党建全程记实、综治维稳等四个中心。镇网格化服务管理指挥中心是农村网格治理的基础平台,主要负责信息收集、汇总分析和事件分派处置;镇便民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提供行政审

7、批、咨询、民意收集等便民服务业务;镇党建全程记实管理中心主要通过对镇村工作进行全程记实,便于党组织实时指导,各部门和群众随时查看和监督,确保村级各项工作决策过程规范、公开、透明;镇综治维稳管理中心与网格化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合署办公,利用网格化管理资源对全镇社会维稳工作实施精细化管理。四个中心与各职能科室有机衔接,通过资源共享、互动联动,实现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4.四个合一:村级组织管理机构、服务管理平台、服务管理流程、服务管理资源各自整合。组织管理机构合一。将村基层组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村网格化服务管理指挥中心、村级综合服务管理中心、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等机构统一纳入村网格治理平台。服务管理平台合

8、一。将党建全程记实、网格化服务管理、综治维稳、便民服务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管理平台进行整合。服务管理流程合一。实现民生服务、综治维稳、党的建设、产业发展、法律服务、网格化管理等服务管理运行流程有机合一。服务管理资源合一。对村“两委”班子成员、计生宣传员、残协专职委员、流动人口管理站专职人员、大学生“村官”等村管人员进行整合,统一管理,实现了农村社会管理资源集约化。 (二)构建镇村一体化便民服务体系,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治理转型 1.建立镇级便民服务中心。20*年乡镇机构改革后,*镇党委在全市率先建立了镇级便民服务中心,涵盖108项服务业务,将服务项目、流程、办结时限、收费项目及标准、行为规范、管

9、理规章等全部公开;率先推行“五制三监两满意一优化”(“五制”即窗口工作人员行为规范、首问负责制度、一次性告知制度、服务承诺制、考评奖惩制度;“三监”即县行政服务中心监管、镇监察科监管、服务对象监督;“一满意”即让服务对象满意)的运行管理机制;在党员和积极分子中率先开展“亮身份、亮承诺、亮形象”,“比服务、比学习、比质量”,“党员自评、领导点评、群众测评”,“社会监督、电子系统监督”的“三亮三比三评两督”活动,发挥党组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创先争优为民服务的热情和干劲,努力做到让群众“更省心、更省力、更省事、更满意”。 2.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管理中心。在14个行政村建立综合服务管理中心,承接

10、村级全部事项的服务管理。整合村两委、协管、专干、村官等各类村级管理人员,实行一岗多责、一人多能。根据各村实际设35名平台运转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其他人员沉入网格,并承办平台分派任务。 3.打造镇村阳光运行平台。在镇便民服务中积极开展“规范执法行为、规范政务服务、提高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两规范一提高”活动。对村级涉权事项、办事须知、工作流程进行重新梳理,编制村级职权目录清单,绘制工作流程图;查找思想道德、制度机制和岗位职责方面41个共性廉政风险点,制定相应防范措施。镇、村两级服务中心在业务办理和提供服务上实现对接,制定服务承诺制、政务公开制、首问负责制、限期办结制、电子监察制、责任追究制

11、,缩小职能部门“自由裁量”的空间,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做到“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理,缩短了办事周期,提高了办事效率。 (三)创新民主公开机制,实现从封闭到开放的民主管理 1.建立基层党建全程记实系统。镇党委和县委组织部合力研发了集监督、指导、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农村基层党建全程记实系统”,把“两委”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新农村建设、服务群众工作等内容全部纳入,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手段,实现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可视化、全程化、动态化管理。群众可以及时、实时了解村级重大事项决策讨论过程,了解党务、村务工作情况和财务收支情况,群众质询和建议的办理情况。该系统运用以来累计记

12、录各类信息5981条,全程记实各种会议1865次,上传总时间达到20230分钟。 2.深化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建立廉政文化广场,将党委议事制度、支部考核、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承诺、镇政府折子工程、民生工程等40余项党务政务事项,群众关注、关心的热点内容予以公开,随时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利用公开栏、全程记实系统、例会通报、工作报告、党内听证、民主日活动、村级例会、协商会商等多种形式,对村级各项事务实施全面彻底公开,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3.拓宽民主参与渠道。成立和谐创安组织、道德评议会、村监会等自治组织50多个,搭建了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平台;20*年,建立室外转播屏,实现了村各项重要会议向群

13、众现场直播和会后转播,进一步拓宽了群众的知情渠道;村级重大事项、重大决策、重点工程,一律严格按照提出议题、议定初步方案、镇主管部门审查、广泛征求意见、镇党委、政府审核、形成决议、组织实施和公开落实情况的“八步法”和“票决制”进行民主决策,有效消除了群众对村级事务的猜疑与不信任。 三、取得成效 1.实现了村务管理精细化,社会秩序更加稳定。*镇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做到准确把握社情民意,将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矛盾有效化解在网格,把廉洁防线筑牢在基层。实现越级访、群体访“零”指标,刑事发案率下降了54%,没有发生一起盗采、盗运,破坏山场土地资源行为,社会秩序和环境保护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实现了为民服务

14、管理“全覆盖”、感情沟通“零距离”、干部素质“赶着走”、平安建设“齐参与”的良好局面。 2.实现了村务管理服务化,群众生活更加便捷。镇、村便民服务中心正式运行一年多以来,共受理各类事项16087多件,已办结15757多件,办结率98%。村级平台代办服务1*29件,占受理事项总数的70%。未发生一起投诉。*镇是半山区,远的村离政府20里左右。村级服务平台的建立,让村民少跑了不少路,据初步推算,全镇群众一年里至少节省了25000里路。群众夸奖说,“便民服务真便民,我们不出门就能把事办好,真是又好又快又省力,还是共产党好!” 3.实现了村务管理规范化,开展工作更加高效。基层党建全程记实系统缩短了管理

15、半径,规范村级工作程序,强化群众监督,既提高了效率和管理水平,使基层党组织工作更规范,更透明,进一步深化了基层民主,又调动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村两委换届中,通过该系统对换届重点环节实施全程视频监控指导,保证了换届规范有序进行。 4.实现了村务管理民主化,干群关系更加密切。通过阳光平台、廉政文化园地、公开栏、全程记实系统等多种渠道,实现公开方式由“静态”变“动态”转变,公开过程由“事后”变“全程”转变,公开内容由“定题”变“点题”转变,公开程序由“随意”变“规范”转变。满意度调查连续两年名列全县前茅。20*年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镇*村被确定为中组部、民政部北京地区唯一观摩点

16、,受到两部领导赞扬。 四、几点思考 (一)多元主体参与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实现途径 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的主体作用,要把重心向社会倾斜,要把权力向社会回归,要把方式向合作转型。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要不断改善党对社会管理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激发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活力,把农村所有资源、力量拧成一股绳,增强农村治理的实效性。*镇党委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形成了“一领多元”的农村治理机制,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二)增加民生福祉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和谐基石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人

17、民群众的希望,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农村治理成果的体现。*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镇党委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为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支撑。农村网格治理,实现了服务的全覆盖、精细化。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级综合服务管理中心,实现了服务的全方位、便捷化,实实在在做到了让群众满意,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了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三)村民民主自治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镇党委积极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农村治理机制,通过基层党建全程记实系统,真

18、正实现了党务、政务、村务及时、实时、全程公开,依法保障了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全面深化了村级事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发展。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区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区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是一篇好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去年以来,区按照中央、省委“1号文件”的精神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把生态小康新村作为推进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有效载体,特别是以为重点着力打造了新农村建设带动示范,为社会主义新

19、农村建设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按照“四新一建”的建设标准,完成了全区新村建设总体、25个乡级建设规划和年度启动村建设规划,完成了2023年度15个生态小康新村建设。特别是结合区情实际,打造了10公里生态小康新村走廊,得到了省、市有关和部门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新农村建设的“曾家山模式”。 一是发展新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按照“龙头+协会+基地”的发展模式,壮大了产业支撑。2023年,全区核桃基地达10万亩,蔬菜基地达10万亩,蚕桑基地达10万亩,生产洋三元仔猪20万头,发展食用菌600万袋,农民人均产业纯收入达8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如曾家山立足独特的自

20、然和地质资源,大力发展以无公害蔬菜和乡村旅游,建成了1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仅此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000元以上;打造了10户星级旅游农家乐,仅半年就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户均收入达10万元以上。 二是营造新家园,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去年15个村共完成房屋改造8120间;院坝硬化10万余平方米;改厨1206户,改厕1228户,改圈2359户,建花园花台2万余平方米,农居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是打造新环境,农村基础明显改善。去年15个村共建村组公路60公里,硬化入户路14公里,修建过河桥12座;新解决人畜饮水800户;整治河道6480米,改造藏水地1320亩;新建沼气1050口;新增电话810

21、部,新通光纤电视754户,初步呈现出街院整洁、村庄绿化、道路通畅、饮水安全、通讯便捷的新气象。 四是培育新农民,三村建设不断深化。去年15个村均完善了村级活动阵地,农户“新农合”参保率达90%以上,集中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和改善生活卫生习惯为内容的培训10000余人次,组织所有农户开展了“星级户”评选。今年,朝天区又启动了15个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并集中力量打造曾李路20公里生态小康新村走廊,使其和去年建成的新村,连接成风格和谐统一,独具山民居特色,集生态休闲、地质观光、民俗文化风情为一体的30公里生态小康新村长廊。 二、采取的主要做法 (一)超常推进,立足“干”。 一是强化四种意识,统一思想行动

22、。各级各部门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进度意识,自觉服从于、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认真履职,密切配合,狠抓落实。 二是立足早抓部署,迅速宣传发动。及时组织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抽调干部组成工作队进村入户抓宣传发动、抓技术指导,形成了全党动员、各级齐抓、全民参与的抓建氛围。 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促动。坚持“县级领导联系、区级部门帮建、业务部门指导、乡镇党政主抓”的工作责任制,各级均成立强有力的抓建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班子成员联系牵建,细化措施,落实任务,逗硬奖惩,扎实抓建。所有区级部门落实得力人员驻户帮建,建设任务不完成,部门帮建不脱钩。 (二

23、)因地制宜,注重“实”。 一是紧扣区情布局。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基础设施为重点,以体现特色为关键,以农户自建为主体,统一规划、分批实施,突出示范、推动全局,力争通过5年努力,以建设“”为框架,在区境主要通道建设起“新农村长廊”。 二是注重科学规划。提前介入,入户规划,既立足长远、统一布局,又因户制宜、以点带面;既体现简洁、朴实、大方的山区民居特色,又展示山水风光、生态观光、民俗风情,逐一把规划落实到农户、细化到项目、明确到进度、测算到投资,并制定出内容详实、具有操作性的规划方案。 三是健全抓建机制。梳理完善了“班子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协同、区乡分级负责”的抓建领导机制,“县

24、领导联系村、部门帮到户、乡镇抓到点”的帮建指导机制,“半月一通报、半年一评比”的督查督办、目标考评和效能监察机制,“统一规划、统一指导、统一质量、统一管理”的人财物统筹安排机制,统一了思想行动,形成了抓建合力。 (三)克难攻坚,突出“拼”。 一是领导率先作示范。四大班子领导亲自挂帅,经常深入现场调研指导,解决重大问题,提出建设要求;各级干部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抓建之中,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铸就了“敢想敢干,苦抓苦干”的精神。 二是打捆资金强投入。按照“农户主体、政府主导、项目整合、信贷扶持、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投入原则,配套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

25、三是严明纪律提效能。建立抽查考勤制度,加强督查督办和效能监察,去年以来先后制发了17期专项工作通报和督查通报,发出了150余份整改通知书。 四是强化监管保质量。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狠抓工程规划、技术指导、材料调供、施工作业、现场监管、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树立用小钱办大事的理念,切实加强资金监管,尽最大努力节省建设成本。 这是篇好内容,讲的是关于建设、新农、统一、领导、规划、生态、新村、部门等方面的内容,希望网友能有所收获。 创新文明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思考措施 创新文明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思考措施 *市精神文明工作在市委的直接领导下,通过文明委各成员部门的协调配合

26、,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前全市基本形成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和工作态势。目前,我市以“拓宽思路、广辟途径、纵横调动、全面进步”为方向发展精神文明工作。为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继续努力,全市精神文明工作能够踏上一个新台阶,能够更好的与当前我市的经济发展相适应,更好的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工作措施:一、分类指导、各有侧重 当前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现状、城镇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明显优于农村,而且城镇工作与农村工作也具有较大差异性。鉴于这种情况,具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指导应大体分为两个方面:城镇和农村、要求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一)城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纵横联动、全面推

27、进。从横的角度讲,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文明办将与工青妇、科教文卫、综合治理、旅游等社会口单位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各单位服务基层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从纵的角度讲,文明办将带领街道、(镇)社区、文明单位开展创建工作。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考核标准不变,评分更加严格,检查更加常规性,通过文明办经常性的检查、指导、落实,使街道、(镇)社区、文明单位的创建工作重视性更加提高,工作更有成效。 文明单位为社会的示范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全市300多个文明单位自觉地开展益民社会活动的较少,今年要求各级文明单位至少开展2-3次社会文明示范活动。 (二)城镇精神文明建设队伍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通过举办街道、社区文明

28、专干、文明单位文明专干的精神文明综合知识培训,认真提高人员队伍的基本素质。 (三) 动员街道社区联动辖区单位开展一系列活动,以活动丰富精神文明创建的形式和成果,提高社会力量的参与热情和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当前新农村建设开展的热火朝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迎来了一次大好机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实效、夯实基础、培养人才、形成氛围。 抓队伍。落实乡镇、村精神文明建设人员名单,通过各乡上报精神文明工作计划及下乡调研对各乡精神文明工作现状进行评估。在充分吸收基层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调动各乡首先从思想上重视精神文明工作。 抓活动。以“一乡一个载体”为目标,各乡主动挖掘本乡资源

29、,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炼活动载体,以载体促活动,以活动聚人心,以人心促和谐发展,为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作出贡献。 抓人才。深挖农村中的特色才艺人员,将他们组织起来,以浓郁的乡土文化活动传帮带,特别要突出体现当地民俗风情,传统的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形成体制,逐年提高。 抓亮点。在全市100多个行政村中每年挑选2-3个示范村,根据该村实际突出特色,如“科技致富型新村”“崇文重教村”“艰苦创业型新农村”等,抓住亮点,深挖潜力,加快发展。 抓投入。各乡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每年要有一定的比例投入,逐年积累,使乡镇在活动中有器材,有服装。 二、加强管理,突出文明单位的社会

30、示范作用。 当前,全市三级文明单位300多个,是我市丰厚的文明建设资源。在坚持过去验收的基础上,推行文明单位社会化服务活动。要求各级文明单位在较好完成本质工作的基础上,每年要承担两到三件社会性事务,为年终或届满验收的硬指标。具体事务由街道、社区列单,由单位选择承担。 三、加强学习,完善机制,不断提高本单位综合素质。 严格工作纪律,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学习,经常交流,共同提高。文明办在正常参加部里学习的基础上,制定每月业务学习计划,逐月落实。 创新机制发展农村公路分析思考 创新机制发展农村公路分析思考 *农村公路建国六十年从无到有,改革三十年由少变多,新世纪十年变通为畅,发展迅速,有目共睹。然

31、而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还很不够:还不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没有真正当好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还不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没有真正当好人民群众的“服务员”。 农村公路急需发展、急需加快发展、急需又好又快发展,本文拟从建设和养护两个方面谈谈看法。一、关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公路大致经历了八十年代民工建勤筑路基、九十年代通乡公路黑色化、新世纪十五期间的“通达工程”和十一五期间村村通水泥路四个阶段,新增公路里程800公里,提高路面等级1000多公里。但仍存在诸多不足: 一是总量不大。至20xx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1949.5公里,公路密度83.0公里/百平方公里,而全省20

32、xx年底公路密度达106.4公里/百平方公里,仅有全省水平的78%。二是等级不高。全县农村公路中没有一条二级县道,没有一条三级乡路道,村道标准更低,存在不少等外路。三是深度不够。我县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不够,沟通不够,存在不少断头路,没有真正形成网络。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谋划项目。新世纪以来,国家先后对县乡道和村道实施了“通达工程”和“村村通工程”,现在正在试点“组组通”,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规划“组组通工程”项目。另一方面,谋划一些大项目,如:将安九公路建成一级公路,将宿两田公路、太下九公路、许河趾公路建成标准二级公路。 二是争取升格。照理说从县城通往乡镇所在地

33、的公路为县道,可不知何故,我县居然有通乡公路不是县道。可搞一次普查,向上申报,争取升格。根据普查结果,将那些通往乡镇所在地的公路或沟通三个及三个以上乡镇的公路或沟通两个乡镇且超过一定距离的公路升格为县道,将那些沟通三个及三个以上村的公路或沟通两个村且超过一定距离的公路升格为乡道。 三是多方筹资。首先是争取项目资金。其次是吸引社会资金:象安九公路如能立项为一级公路,完全可以采取bot方式;曾有人向笔者咨询过可否用林权抵押贷款修村道,可出台政策鼓励。再次是加大县级财政对农村公路的投入比例,去年全县的财政支出有10个亿,1%是1千万,5%将是5千万。如果每年投入5%,不出5年,*的农村公路将会发生翻

34、天覆地的变化。财政支出的5%投入农村公路,目前看似幻想,但与公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与公路建设对拉动内需的作用比,5%应该不算多。二、关于养护 20xx年实行公路分级管理以前,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大多属于自发,管养基本无人问津。分级管理后,我县农村公路建管养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养护仍然是薄弱环节。存在问题主要有: (一)路况普遍较差,养护管理难度大 我县农村公路路基绝大多数都是采取民工建勤、投工投劳方式修建的,质量较差。随着交通量日益增大,特别是超载重载车多,路面破损、龟裂等现象十分普遍,恶劣天气时到处塌方、沉陷。桥梁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石拱桥,原来设计荷载偏小,近期出现很多危桥,除已改建

35、的田墨线石船口桥,正在改建的太下线红卫桥、桃园桥,还有许河线的荆桥、墨两线的保障桥、破界线的界岭桥等桥梁都是危桥,急待改建。 县道虽经“通达工程”、“通乡油路工程”实施,仍有杨复线18公里、墨两线12公里(其中10公里为砂石路)未改建。已改建的,由于配套资金不足,计划执行未到位,配套设施未实施,加之超载重载车辆高频度碾压,大大缩短了服务年限,有的急需大修。 (二)经费未落实,养护不到位 公路分级管理后,县道由地方公路局管养,日常养护经 费原来由市地方公路局拨款,20xx年开始实施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后,省市只负责县道大中修项目资金且要求县政府配套,应由县乡政府负担的日常养护资金、小修资金及管理

36、养护人员工资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现在养护资金无着落,人员工资无着落,养护管理无法实施到位。 乡、村道路由所在乡镇、村管养,大多数乡镇、村没有可靠的资金来源,没有专门的管养人员,养护管理形同虚设。 (三)没有建立健全养护机制 国务院、省、市先后出台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意见,其精神:一是明确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职责。县政府是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对本行政区域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负总责,负责筹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并监督使用。乡镇政府负责乡村公路养护、管理及养护资金的筹措。二是明确养护资金来源和标准。养护资金分日常养护资金和养护工程资金:日常养护资金由县政府负责筹集,省交通厅要求的标准为

37、县、乡、村道每年每公里分别不低于5000元、2500元和500元;养护工程资金由省统筹安排,分年分项目下达,其标准为县、乡、村道分别不低于每年 创新机制发展农村公路分析思考第2页 每公里7000元、3500元和1000元,不足部分由县政府负责筹集。而我县至今没有出台养护体制改革意见,没有真正形成“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运行机制。 当前我们应该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抓工作: (一)尽快出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根据国务院、省、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改革方案、意见,出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乡镇设农

38、村公路管理机构、村定专人养护,明确资金来源,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1、县级财政预算应包括三块:一是按县、乡、村道每年每公里7000元、3500元、1000元的标准配套养护工程资金,二是按县、乡、村道每年每公里5000元、2500元、500元的标准计算日常养护资金,三是县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2、乡级财政预算包括:乡、村道每年每公里3500元、1000元的养护工程配套资金,乡、村道每年每公里2500元、500元的日常养护资金,乡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3、村级集资:村道每年每公里1000元的养护工程

39、配套资金和500元的日常养护资金。 (三)创新养护模式,提高养护水平 申报启动省交通科研课题农村公路养护模式研究,创新养护模式,提高养护水平。 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摘 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需要。新农村重在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抓住其主题主线和主旨。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主题 主线 主旨 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20字指导方针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新农村重在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抓住其主题、主

40、线和主旨。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是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新农村建设将生产发展列为首位,发展生产力仍是新农村建设中首要的、迫切的、根本的任务。而在生产力体系中,人始终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关键的要素,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发展之所以一直停滞不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体制和结构抑制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窒息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其突出表现是在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体制改革中,农民市场主体地位“残食”现象严重。 (1)作为经营者不具有完全自主经营权。市场经济中,经营者具有独立的自主经营权,即经营者有权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经营者的

41、自主经营权是建立在对生产资料的完全占有和自由支配的基础之上的,而我国广大农民作为农业经营者并不对其生产资料土地,具有完全意义上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在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中,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集体所有,农民不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2)作为投资者不能获取对等收益。对农民而言,土地是最重要财产。尽管在现行的土地制度中,农民不具有以土地进行投资的主体资格,但现行土地制度中同时也规定了农民对土地具有绝对的使用权。如果剥夺或是占用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就必须对其进行对等的支付,这是市场经济公平原则最基本的要求。 (3)作为劳动者不能获取对等的权益。在我国,农民作为劳动者,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业劳动者;二

42、是进城务工人员,即农民工;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现行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农民作为劳动者,与城市劳动者相比,不具有平等的竞争地位。首先,作为农业劳动者,一直饱受到“剪刀差”的掠夺;其次,从进城务工人员来看,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虽然受劳动法调整,但其劳动权利的实际享有水平明显低于城镇职工,尤其是很少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即使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的少量农民工,其社会保险待遇也低于城镇职工;最后,从农村剩余劳动力来看,虽然具备成为劳动法意义上劳动者的资格,但无资格享有失业保险待遇,其就业权的内容和实现条件与城镇失业人员不处于平等地位,在劳动力市场上受到源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多种歧

43、视。 (4)作为居民不能平等地享有公共产品。市场经济中,纳税人平等地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这是市场经济的法则。农民作为纳税人也应当享有这一基本权利。然而,由于制度因素,我国农民的这一基本权利长期被抑制,作为居民,不能平等地享有社会公共产品。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线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农业效益低、农村发展慢、农民收入少,是“三农”问题的症结,而酿成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城乡差别发展战略和由此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1)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性。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其形成有其客观必然性。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国始终是以改革、发展、稳定构建目标

44、函数,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接受的程度统筹起来的,只是不同的时期目标的侧重点不一样。改革初期,摆脱贫困,追求发展是第一要务,但如何发展,是当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表明:全面的、同步的、同时的发展不具有可行性。因此,对比各国的发展经验,我国选择了城市偏好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城市工业,以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形式大量提取农业剩余发展城市工业。(2)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性。发展是以稳定为前提的,离开稳定的发展是不健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勿庸置疑,非均衡的发展战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为我国羸得了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改

45、革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瓶颈”日益凸显:连续多年内需不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日益扩大;由城乡差别所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和社会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不稳定性因素。如果不妥善处理,将会破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3)统筹城乡发展的可行性。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要反哺农业、城市要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建设新农村并不改变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基本进程,更不意味着国民经济发展重点发生了转移。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现离不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作用,这就

46、需要在发展的进程中,坚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旨是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尽管改革发展的20多年是我国民生问题持续获得改善的20多年,但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中最突出的仍然是民生问题。特别是广大农村,大多数的农民并没有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中国社科院收入分配课题组的研究显示,从198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只有三年低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其余13个年份的增长都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收入总量占城乡居民收入总量的比重呈大幅度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64.1%降低到的29.1%,下降了3

47、5%;城乡差距扩大引发的一系列农村发展的现实困境更是令人堪忧,与城市广泛发生的大拆大建相比,约一半的行政村未通自来水,3.6亿人口喝不上符合安全标准的饮用水,60%以上的农户没有卫生厕所,13%以上的行政村没有通公路,2%的村庄没有通电,而且电压不稳,电费又高于城镇。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率达到6.6%,占全国中小学校舍危房率的81%,西部地区尚有100多万中小学因为校舍短缺不能入学。显然,改革带来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全体国民福利的改善。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呈现出相对递减的趋势,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成果没有被农民普遍分享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没

48、有较快富裕起来,有的农民甚至陷入绝对贫困的地步,据统计,截止到底,全国农村尚有年收入不足668元的绝对贫困人口2610万人。 贫富悬殊的城乡收入分配机制,会造成处于低位的社会阶层的不公平、触发社会的不稳定。当前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社会矛盾凸显,但各种社会矛盾的背后都能找到经济根源,体现出社会各阶层对经济发展成果公平分享的诉求。如何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尤其是广大的农民群众,这不仅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在国民经济总量增加、结构改善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上升但城乡差距扩大且单纯依靠市场力量难以削弱城乡差距的情况下,站在以民为本、维护社会公平、协调城乡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