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南宋辛弃疾的诗词心得体会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南宋辛弃疾的诗词心得体会5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南宋辛弃疾的诗词心得体会5篇 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南宋辛弃疾的诗词心得体会,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爱。 南宋辛弃疾的诗词心得体会1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速,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简析】 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终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
2、然表达的感情明显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像之处。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详细、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
3、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旧不能安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终于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快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气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简单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
4、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昂扬的战斗心情。“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激昂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值“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
5、速,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疾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欣鼓舞,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假如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倒戈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志向而已。词人绽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志向的高峰,突然一
6、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志向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境况,的确是“悲伤”的。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境况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学者称为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豪迈,争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主动主见抗战,因而遭到倒戈派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词寄他
7、,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非常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理想。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志向和现实,形成剧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全部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留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
8、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冲突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冲突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子公困难的心理改变和幻想中的战斗打算、战斗进行、战斗成功等很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留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
9、的写法,假如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剧烈的艺术效果。 南宋辛弃疾的诗词心得体会2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简析】 稼轩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其次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其次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极目远眺,我们的
10、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妙的风光了!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据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望神州何处?言外之意是中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想当年,这里金戈铁马,曾演出多少震天动地的历史戏剧啊!北固楼的“满眼风光”,那壮美的自然山水里好像隐隐充满着历史的烟云,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 因此,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
11、这块土地上经验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照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许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千古多少兴亡事,逝者如斯乎?而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当年,在这江防战略要地,多少英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国时代的孙权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他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勉自强,战
12、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劝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须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像。明显,稼轩热忱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反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无能、懦怯苟安。 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目空一切的英姿。他异乎寻
13、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请人们留意:“天下英雄谁敌手?”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日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我们知道,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比曹、刘强。稼轩在美芹十论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赞扬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智勇双全之人执掌乾坤也!这种专心,更于篇末见意。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说:曹
14、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严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钦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若刘景升儿子刘琮则非常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嘲讽辱骂,这不就是历史上全部屈膝乞和、靦颜事仇的缺乏骨气的人的共同的可悲命运吗! 曹操所一褒一贬的两种人,形成了极其显明、剧烈的比照,在南宋摇摇欲坠的政局中,不也有着主战与主和两种人吗?这当然不便明言,只好由读者自己去联想了。聪慧的词人只做正面文章,对刘景升儿子这个反面角色,便不指名道姓以示众了。然而妙
15、就妙在纵然作者不予道破,而又能使人感到不言而喻。因为上述曹操这段话众所周知,虽然辛弃疾只说了前一句赞语,人们立刻就会联想起后面那句骂人的话,从而使人意识到辛弃疾的潜台词:可笑当朝主和议的众多王公大臣,不都是刘景升儿子之类的猪狗吗!词人此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颇类似歇后语的作用,是非常奇妙的。而且在写法上这一句与上两句意脉不断,连接得很自然。上两句说,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刘备配称孙权的对手。你不信么?连曹操都这样说,生儿子要像孙权这个样呢!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拍案叫绝! 再从“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蕴含和思想深度来说,南宋时代人,如此看重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
16、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竟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勉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相互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它与稼轩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而都不失为千古绝唱,亦可见辛弃疾丰富多彩之大手笔也。 南宋辛弃疾的诗词心得体会3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忙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 何况落红多数。 春且住。 见说道、
17、天际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 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简析】 这是辛弃疾四十岁时,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暮春写的词。辛弃疾自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渡淮水投奔南宋,十七年中,他的抗击金军、复原中原的主见,始终没有被南宋朝廷所接受。自己抗金杀敌整理山河的志向也无法实现,只是作一些远离战事的闲职,这一次,又是被从荆湖北路转运副使任上调到荆湖南路接着当运副使。转运使亦称漕司,是主要掌管一路财赋的官职,对辛弃疾来说
18、,当然不能尽快施展他的才能和理想。何况如今是调往距离前线更远的湖南去,更加使他悲观。他知道朝廷实无北上雄心。当同僚置酒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了这首词,抒发胸中的郁闷和感慨。 上片主要抒发作者惜春之情。 上片起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忙春又归去。”说如今已是暮春天气,禁不起再有几番风雨,春便要真的去了。“惜春长怕花开早”二句,揭示自己惜春的心理活动:由于怕春去花落,他甚至于胆怯春天的花开得太早,这是对惜春心理的深化一层的描写。“春且住”三句,对于正将离开的“春”作者深情地,对它呼喊:春啊,你且止步吧,听说芳草已经长满到天际海角,遮断了你的归去之路!但是春不答话,照旧静静地溜走了。“怨春不语”,无可
19、奈何的怅惘作者无法留住春天,倒还是那檐下的蜘蛛,勤勤恳恳地,一天到晚不停地抽丝网,去粘惹住那象征残春景象的杨柳飞花。如此,在作者看来,好像这殷勤的昆虫比自己更有收获,其情亦太可悯了。 下片一起先就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喻指自己的失意。自“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一段文字,说明自古便有娥眉见妒的先例。陈皇后因招入嫉妒而被打入冷宫长门宫。后来她拿出黄金,买得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希望用它来打动汉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盼的“佳期”却迟迟未到。这种困难苦痛的心情,对什么人去诉说呢?“君莫舞”二句的“舞”字,因兴奋而得意,忘形的样子。“君”,是指那些嫉妒别人进谗言取得宠幸的人。意思是说:你不要太得
20、意忘形了,你没见杨玉环和赵飞燕后来不是都死于非命吗?“皆尘土”,是用赵飞燕外传附伶玄自叙中的语意。伶玄妾樊通德能讲赵飞燕姊妹故事,伶玄对她说:“斯人俱灰灭矣,当时疲精力驰骛嗜欲蛊惑之事,宁知终归荒田野草乎!”“闲愁最苦”三句是结句。闲愁,作者指自己精神上的不行倾诉的郁闷。危栏,是高处的栏干。后三句是说不要用凭高望远的方法来排消郁闷,因为那快要落山的斜阳,正照着被暮霭覆盖着的杨柳,远远望去,一片迷漫。这样的暮景,会使人见景伤情,更加哀痛。 这首词上片主要写春意阑珊,下片主要写美人迟暮。有些选本以为这首词是作者借春意阑珊来衬托自己的哀怨。这唯恐理解得还不够精确。这首词中当然有作者个人遭受的感慨,但
21、“春将逝更多的是他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忧。作者一生忧国忧民,这里也是把个人感慨纳入国事之中。春意阑珊,实兼指国力如春一样一日日渐衰,并非象一般词人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绮怨和闲愁。 上片其次句“匆忙春又归去”的“春”字,当是这首词中的“词眼”。接下去作者以春去作为这首词的主题和总线,精密地支配上、下片的内容把他心中感慨心绪曲折地表达出来。他写“风雨”,写“落红”,写“草迷归路”,比照当时的政治现实,金军多次进犯,南宋朝廷在外交、军事各方面都遭到了失败,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朝政昏暗,奸侫当权,蔽塞贤路,志士无路请缨,上述春事阑珊的诸种描写件件都是喻指时政且无一不贴切?蜘蛛是微小的动物,它为了要挽
22、留春光,施展出全部力气。在“画檐蛛网”句上,加“算只有殷勤”一句,意义更加突出。作者实有意自拟为蜘蛛。尤其是“殷勤”二字,突出地表达作者对国家的耿耿忠心。这里作者表达了虽然位微权轻,但为报图,仍旧“殷勤”而为。 上片以写惜春为主。下片则都是写古代的历史事实。两者看起来好象不相关联,其实不然,作者用古代宫中几个女子的事迹,来比自己的遭受,进一步抒发其“蛾眉见妒”的感慨。这不只是个人仕途得失。更重要的是志士仁人都如“娥眉见妒”关系到宋室兴衰的前途,它和春去的主题并未脱节,而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在过片处推开来写,在艺术技巧上说,正起峰断云连的作用。 下片的结句甩开咏史,又回到写景抒怀上来。“休去倚危栏
23、,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二句,以景语作结,含有不尽的韵味。除此之外,这两句结语还有以下的作用: 第一,刻画出暮春景色的特点。李清照曾用“绿肥红瘦”四字刻画它的特色,“红瘦”,是说花谢;“绿肥”,是说树荫浓密。辛弃疾在这首词里,他不说斜阳正照在花枝上,却说正照在烟柳上,这是从另一角度描暮春景色写有着与绿肥红瘦不同的意味。而且“烟柳断肠”,还和上片的“落红多数”、春意阑珊相呼应。假如说,上片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忙春又归去”开篇,那么下片的“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结尾。两相对映,显得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其次“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暮色苍茫中的景象。这是作者在词的结尾处饱含韵味的一笔,旨在点出
24、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趋势也抒发自己尚未见用的郁闷。这和这首词春去的主题紧密相联的。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辛幼安晚春词:更能消几番风雨云云,词意殊怨。斜阳烟柳之句,其与未须愁日暮,天际乍轻阴者异矣。闻寿皇(指宋孝宗)见此词颇不悦。”可见这首词流露出来的对国事、对朝廷的耽忧怨望之情是何等剧烈感人。 南宋辛弃疾的诗词心得体会4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简析】 迸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
25、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喧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淌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像陨星雨。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喧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也许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妙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上
26、阕,特地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找寻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突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望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发觉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聚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谢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事,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茅塞顿开: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纷繁芜杂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
27、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如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此词原不行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华蜜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妙境界。然而画蛇既成,还须添足:学文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他千百度说明白多少时间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豪放”,好象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吗?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验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并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
28、在此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非常新颖,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是上阕其次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化,随词人的心愿,但排句之势是一挥而就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南宋辛弃疾的诗词心得体会5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欲共高人语, 联翩万马来多数。 烟雨却低回, 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 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 一身都是愁。 【简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淳熙元年(1174)初春作的。当时叶衡在建康任江东安抚使,作者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据景定建康志叶衡于淳熙元年正月帅建康,二月即召赴行在,后拜右丞相兼枢密使。词里称“丞
29、相”,是后来加上去的。作者此时三十五岁,归国已经有十二年了,岁月消逝但他的壮志未酬,登高登远,自然就感慨万千。 上阕写赏心亭的所见所感。赏心亭,据景定建康志,“在(城西)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臂览之胜。”开头两句由写山到写人,紧紧扣住了题目。高人即叶衡。青山有情,高人难遇。如今斯人一登上赏心亭,那逶迤的青山有不知有多少心里话要向他倾诉呵。其势如万马奔腾,接连不断。不说人之眺山,而说山之就人,这就把静景写活了。不仅如此,而且对突出人物也有很好的衬托作用。词里为什么对叶衡有如此高大形象的描绘呢?因为叶衡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主战派官员。宋史叶衡传说他“得治兵之要”。叶衡对作者极为赏识,任江东安抚司参
30、议官,即是对叶衡举荐的,以后又向朝廷极力举荐他“慷慨有大略”。对于这样一位“经纶手”,加之有知遇之恩,词人怎能不讴歌感谢呢?三、四两句借烟雨之景,转突兀奇崛之笔而为低徊宛转之波,充分表现了无限的怅惘,无穷的感慨,可以说是寄予遥深。叶衡主战,因而不能不受到主和派的反对,他收复失地的大计遇到了极大的阻力,词人也就由希望变成了悲观。那逶迤的青山既然象万马奔腾而来,那么它们又何尝不象冲锋陷阵的铁骑呢?词人是多么渴望能挥戈跃马驰骋疆场呵!惋惜,转瞬之间又烟雨迷漫,遮住了青山,而多数青山也只象是万马在烟雨中低徊不前。“望来终不来”写盼望之切而悲观之深。不说愁,而愁极深;虽极感慨,仍以蕴藉出之。 下阕,由远
31、眺青山之怅惘陡转而为揶揄沙鸥之诙谐,但曲断意不断,其脉络仍清楚可见。虽着笔轻快,实则发自积郁。人们都说头发总是由此愁闷变白的。假如是这样的话,那么水上的沙鸥通体皆白,岂不是一身都是愁吗?词人有意发此狂想,而且拍手笑之,好像把上阕歇拍低徊沉郁的气氛一网打尽了;然而细致体会,就会察觉到那贯穿全词的“愁”字并消逝,或者说词人极力排遣这如烟雨一般的无尽的愁思,是感情上的挣扎,而非心灵上的解脱。人之发白并不完全由于人心之愁;而沙鸥通体皆白,是其自然特征,与愁何干?词人有意造成逻辑上的错误,说得越幽默潇洒,反而越使人感到强自解愁而又不能解的苦痛,借说鸟与愁无关,实说愁与人甚切。人愁是实,鸟愁是虚,“一身都
32、是愁”的是鸟还是人,不必拘泥于字句的说明而自晓。故“拍手笑沙鸥”,一纵即逝;而“一身都是愁”,却如电影上的“慢镜头”在观众视野里由快放慢了。事实上“一身都是愁”是与“烟雨却低徊,望来终不来”暗中休戚相关的。尽避词笔回荡曲折,然而透过层澜,仍可以看清。白居易白鹭诗云:“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辛词盖本于此。白诗言愁显,辛词言愁晦,其言愁一也。但辛词多了“拍手笑”一层意思。不过就其形象来看,辛词较之白诗更加绘声绘色;就其感情来说,则更加挚浓深切。参阅作者同年在建康所作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何其激愤,何其忧愁!以至于“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胸中积郁如此,则登赏心亭之所见所感都无非“献愁供恨”而已。由于可见,在菩萨蛮之中亦饱含着词人之愁,英雄之泪。某些喜剧会使有心的观众在笑声中不由自主地掉下热泪。笑和眼泪,岂不是好像冲突却又融合无间吗? 南宋辛弃疾的诗词心得体会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8页 共18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