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教师考编培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五篇模版).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1746854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4.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安徽教师考编培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五篇模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23年安徽教师考编培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五篇模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安徽教师考编培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五篇模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安徽教师考编培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五篇模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安徽教师考编培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五篇模版) 第一篇:2023安徽老师考编培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 新授 第一课时 基础学问:1了解人类对地球是球体形态的相识过程,会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外表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关心人们相识地球的模型;2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能精确区分经纬线,理解经纬线的特点;3学会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正确判读经度和纬度,初步相识经纬网。 基本技能:1能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能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2 能够运用视察、对比等方法在地球仪上探究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3能利用经纬网给任

2、何地点定位。 情感、看法、价值观:1通过学习人类为摸索地球的形态而经过的漫长、艰苦的探究和实践,接受有关科学史的教化,培育酷爱科学的品质;2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小组学习,初步养成擅长与人沟通、共享与关心的习惯。 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等。 2了解经纬线、经纬度的定义,能够精确区分经纬线和经纬度。 3 娴熟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了解经纬网定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用处; 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制作地球仪等。 2驾驭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分布和转变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3娴熟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帮助材料:地球仪、经纬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有关课程课件自制等

3、。 教学帮助媒体: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 第一课时 老师:同学们,在前面的绪言中,我们相识了学习地理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意义,知道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甚至对我们的终身进展有用,那么,大家对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又相识多少呢?下面,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资料: 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宇航员在空中看到地球的视频,观看完后,提问:通过观看你有什么感想?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形态? 学生:看视频,回答老师的提问。师生互动:向学生介绍有关视频的背景等。 老师:在学生探讨、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地球的形态是球体。 一、地球的形态和大小 老师:“地球是一个球体,今日,在我们看来这是如此简洁的一个结论,然

4、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却是一道人们长期难解的谜题,相识它,人类阅历了艰苦而漫长的一段过程。那么,原委是怎样的一个艰苦而漫长的探究过程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和感受一下。 先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读图思索: 问题: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学生回答:略。 学生回答后,老师评价点拨略。 过渡:后来,随着人类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视察和相识,一些人起先怀疑“天圆地方的说法,认为地球的形态可能与“月球、“太阳等类似,也是一个球形,这样,关于地球的形态的问题,就在人们之间起先了一场争论。 下面,就让我们来进行一个探讨活动,体会一下人们相识地球形态的那一段困难历程:活

5、动: 分组探讨:请学生们前后4人一组个别为6人,分别选取教材中有关“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路途图;“在太空看地球等人类相识地球的形态的过程图示和资料中的一个,小组探讨学习,相识其中的某一个过程。 学生:1自己选择某一个过程,2小组代表向全班作介绍,演绎说明人类对地球形态的相识过程。 师生互动: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类对地球形态的相识过程,引导学生感受有关科学史的教化。 小结: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在太空看地球的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态的相识,阅历了由猜测到实际,从现象到真理的漫长的过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今日,我们之所以能比较简洁

6、得相识到地球的形态,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师生互动:激励学生探究科学,要敢于克服困难、执着追求。学生:发言,谈感受等。 老师:人们在相识地球形态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提示:小学数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有关圆和球的学问,同学们还记得,圆的大小可以通过什么来确定吗? 过渡:根据学生的回答状况许多同学都能理解用半径的长短可以说明一个圆的大小,同样的道理,用半径的长短也能说明一个球体的大小,请大家思索一下:既然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是否也可以用半径的长短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呢?学生:思索、探讨。 师生互动:请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提到有关圆的半径

7、问题。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索如何用半径的长短来说明地球的大小问题。 老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教材P4页图12“地球的大小,看看教材是如何说明地球的大小的? 学生:看图、探讨活动等,找出是通过“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和“外表积大小等数字来说明地球的大小的等等。 小结:精确测量说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事实上这些差异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乎其微的。假如把地球缩小到如下图大小,这个差异就看不出来了,所以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当然,用赤道周长和外表积大小来说明地球的大小,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师生互动:1引导学生

8、思索:为什么要用“平均半径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2最大的周长一般指的是什么?赤道周长 承转过渡: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相识它,探讨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探讨呢? 二、相识地球仪 老师:展示地球仪,同学们探讨得不错,人们确实想到了借助“地球仪的方法来相识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一个反映地球的一些基本性状特点的地球仪,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它,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探讨一下:地球仪是如何把地球上的陆地、

9、海洋、山脉、河流、城市、国家等表现出来的? 学生:听讲,视察地球仪,看看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活动:请同学们视察地球仪,熟识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 每个小组一个地球仪,学生们视察、说出地球仪外表的基本构成,指出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理事物的不同等。 师生互动:老师巡察,指导学生视察、说明地球仪的外表构成,解答学生的问题。小结:通过刚刚的视察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态及名称等等,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球的事物特点也不同,各有侧重,我们正是利用地球仪的这些便利构成,来相识和了解地球外表上的各种事物及

10、其分布等。 学生:听讲,记录等 如今我们对地球仪有了初步的相识和了解,下面让我们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洁的地球仪吧,请同学们拿出乒乓球,完成教材第5、6页的活动。 学生:根据教材活动设计,逐步制作地球仪。师生互动:老师指导学生制作,在班级展示学生制作的成果。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形态:球体 一、相识地球 大小: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外表积大小 二、相识地球仪:缩小的地球模型 其次篇:2023安徽老师考编培训地理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新授 第一课时 1读图说出地球的各个圈层名称。 2阅读材料和相应的图表,概括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

11、结构及相应的特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驾驭读图分析技能。 老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态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亲热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日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解并描述这几大圈层,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12、。 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地球内部原委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状况的干脆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啄木鸟如何知道哪种树生病了?哪棵树里有虫子?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内部? 啄

13、木鸟是通过敲击树木发出的声音来推断,实心树木与空心树木发出的声音不同。人类可以用地球内部产生的振动来探讨地球的内部结构。 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 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剧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一、划分根据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剧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 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 当地震发生时,震中的人先是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摆。这就是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而

14、造成的。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转变的探讨,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虽然人类限于岩石圈阻挡,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仅是皮毛,但人类的相识潜力是无限的,人类会日益深化地相识地球的真实面貌,从而和谐地与之共存。人类相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从了解宏观结构到逐步深化分析微观结构。对地球内部相识就是如此,首先通过探讨地震波转变曲线了解其结构。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两种物质的分界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转变,出现不连续界面。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互动探究 读教材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不连续面? 2据图分析第一个不连续面在何处?在此处地震波传播

15、速度有何转变?此面名称是什么? 3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转变?这个不连续面叫什么? 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根据是什么?分成哪几个圈层? 5画一画:读“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在图中合适的位置标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突然转变的面叫不连续面。 2在地面以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与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面。 3在地下2900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逝,这个不连续面叫古登堡面。 4地震波传播速度的转变。根据两个不连续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5板图边讲边绘边讲解并描述 通过分析图表总结利用表解对比法关心学生理解记忆:备

16、注:此部分可以用投影或电脑投到黑板上 总结学问点时特别要落实岩石圈、软流层范围。 1地壳的特点 地壳的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就好像建房子,高楼必需挖深地基一样。 2岩石圈是否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地壳? 不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两部分,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3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 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 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4内核为何是固体? 误区: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

17、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是固体? 解析:纵波在地下5 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 可以用半熟的鸡蛋来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要使我们更全面地相识地球整风光貌,除了需要对地壳结构的了解外,还需要对地球外部结构的层次。那么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哪些层次?它们各自范围和作用是什么呢?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一

18、般用干脆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探讨。首先看大气圈有什么特点? 1大气圈 投影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的主要物质组成是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氮和氧。 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精确的上界,在200016000千米高空仍有淡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千米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千米高度左右的对流层范围内。 再来看水圈有什么特点? 2水圈 水圈由地球外

19、表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在不断地循环运动之中。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千米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假如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有什么特点呢? 3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

20、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亿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亡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全部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小结:地球全部的外部圈层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甚至互相重叠的,在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参与下,整个地球朝气盎然;同时,它们起着爱惜地球的作用,可以减弱太阳和宇

21、宙辐射对地表的影响,削减宇宙中的陨石对地球外表的撞击。外部各圈中的物质运动和循环,是促使地表物质和形态演化的重要动力。 填图册第四节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划分根据地震波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第三篇:2023安徽老师考编培训地理俄罗斯教学设计我举荐 俄罗斯教学设计 俄罗斯 新授 第一课时 学问与技能: 1能在地图上读出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概括俄罗斯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2能够通过具体的事例分析俄罗斯自然环境对人文环境产生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有关俄罗斯的资料和地图,了解俄罗斯的位置、地形等特点,培育读图、用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实力。 情感

22、、看法与价值观: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因地制宜进展的理念。 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方面的特点。 俄罗斯各自然要素之间及自然要素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老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了解有关俄罗斯的资料。 一、图片导入,初识俄罗斯 老师:课件播放俄罗斯的景观图片如克里姆林宫、红场、莫斯科景观、芭蕾舞等。你知道这些景观在哪个国家吗? 学生:俄罗斯。 老师:关于俄罗斯你还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言,最终可以总结:同学们知道这么多有关俄罗斯的学问,今日我们就一起来走近俄罗斯,看看会有哪些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心中有

23、学生,了解学生的学问储备和学习实力,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实际教学能够顺当进行的有力保障。 二、探究深化,走近俄罗斯 一横跨亚欧大陆北部 情景一:相识俄罗斯的自然环境 学以致用,运用前边所学的描述一个国家地理位置和地形的方法来描述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老师:俄罗斯在哪儿?你能运用前边我们学过的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的方法,描述一下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吗? 老师多媒体课件展示:俄罗斯在世界的位置图。 学生视察俄罗斯位置图,从纬度和海陆两方面描述俄罗斯的具体位置,老师对学生回答状况做出归纳和补充。 老师:从纬度位置来看,北极圈穿过俄罗斯的北部,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处于北纬5070,纬度

24、较高,气候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和。从海陆位置来看,俄罗斯横跨亚欧大陆的北部,西濒波罗的海,东临太平洋,北靠北冰洋,陆上与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等国为邻,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老师承转:俄罗斯地域宽敞,地形困难,请同学们视察下面的俄罗斯地形图,你能分析归纳出俄罗斯地形的特点吗? 学生同桌合作归纳总结: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老师:俄罗斯河流较多,河流与地形的关系特殊亲热,俄罗斯都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及河流?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地形会对河流产生哪些影响?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俄罗斯地形图,完成下述表格: 学生读图完成表格,识记俄罗斯主要地形及河流,一起

25、沟通地形对河流的影响。老师:地形影响河流主要是影响河流的哪些水文特征? 学生回答预设:流向、流速、水能隐藏量。 老师:那么俄罗斯的地形对俄罗斯的河流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略。 师生共同总结:由于俄罗斯地势南高北低,所以大多数河流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河流流经山区时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适合修建水电站。 老师:伏尔加河流速会怎么样?对航运会有怎样的影响?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生成:水流平稳,适合航运。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前边多个地区和国家的学习,绝大多数已经驾驭了描述一个国家地理位置和地形的方法,完全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这既是对描述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的一个复习稳固,也是本节的一个相识基

26、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情景二:理解俄罗斯自然环境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老师转接:我们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文环境,刚刚我们相识了俄罗斯的自然环境,这种自然环境给俄罗斯的人文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老师:请同学们结合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和气候、地形特点,分析它们对俄罗斯农业生产、人口分布的影响。 学生合作沟通,得出结论:俄罗斯纬度高,气温均值低,农业不发达,农业主要分布在纬度较低、气候较温和的国土南部。受气候及农业生产的影响,俄罗斯的人口也应当主要分布在国土南部。 老师:同学们说的不错,那么你知道俄罗斯东部和西部相比较,哪个地方人口密集呢? 学生回答预设:应当是西

27、部人口密集,东部人口稀疏,因为西部地形平坦。 老师出示俄罗斯主要城市分布图,进行验证确实是西部人口密集,东部人口稀疏,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的东欧平原。 老师:俄罗斯西部的东欧平原人口、城市密集,除受地形影响外,还受到气候的影响。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俄罗斯西部的气温明显高于东部,降水多于东部,所以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西部的俄罗斯欧洲部分面积虽只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4,人口却占全国的3/4,所以俄罗斯国土虽然亚洲部分占面积大,但历来被认为是欧洲国家。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相识了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气候和地形等自然环境的特点,深化了解了这种自然环境对俄罗斯的人口、城市分布等产生的影响,由此

28、我们可以看出地理要素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自然和人文的关系也是丰常亲热的。 问题探究:中国正在进行西部开发,假如俄罗斯也像中国那样实施开发,应当开发哪个地区? 海陆位置:俄罗斯位于亚欧大陆的北部,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位于北寒带 面积: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地形分布特点自东向西:东西伯利亚山地、中西伯利亚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欧平原 地势特点: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河流流向:大部分河流自南向北流入海洋 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和植被:亚寒带针叶林 房屋:斜顶的木屋 第四篇:2023安徽老师考编培训地理全球气候转变教学设计 全球

29、气候转变教学设计 全球气候转变 新授 第一课时 学问与技能: 1.通过资料相识全球气候始终处于波动转变之中并呈现确定的转变周期。 2.举例说明全球转变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转变的对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转变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从不同温度带的代表性气候转变,去觉察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探讨,探究解决目前气候转变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培育学生敬重自然规律、主动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敬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动机,提高

30、地理审美情趣。 1.全球气候在不断转变。2.全球气候转变的可能影响。3.气候转变的适应对策。 1.历史时期和19世纪末以来气候的转变。2.全球气候转变的可能影响。 老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图片导入 多媒体珠峰、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企鹅照片 老师:据报道,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从1975年的1.5万对削减到目前的9000对左右。你们知道这与什么因素有关吗? 学生:学生回答 在南极考察的美国科学家指出,此类企鹅通常宠爱在海面浮动冰山的顶部群居生活。据统计,南极的平均气温近50年来上升了2.5 ,导致浮动冰山顶部的大量积雪溶化,漂浮了企鹅赖以产卵和孵化幼仔的地方,导

31、致企鹅数量剧减。 据新华社沈阳2023年9月14日电记者张玫、沈科中国科学家测量觉察,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峰顶覆盖的千年积雪30余年来正在不断溶化变薄。使珠峰的雪面高程33年持续下降了约1.3米。 2023年2月19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这个四季风景如画的南太平洋小国目前正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危险。世界最高峰珠峰雪面高程出现持续下降,世界上海拔最低之一的岛国图瓦卢却因海平面上升而面临“灭顶之灾,造成两地转变的缘由是什么?其实,不仅这几个地区,近年来气温上升,全球气候都有变暖的趋势。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探讨的主题:全球气候转变。 板书第四节 全球气候转变 二、推动新课 气候变

32、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转变的热点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著名的京都议定书就是针对气候变暖而制定的全球性文件。我们对气候转变感觉不明显,因为气候转变是长时期大气状态转变的一种反映。课前请同学们向自己的家长或熟识的老年人作了一些调查,他们对气候转变的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从前河里的水在冬季结冰很厚,而如今冬季结冰较薄,说明如今比过去气温上升了。 老师:大家思索这样的问题,地球上的气候从古到今是不是都是这样的呢? 学生:不是。 老师:全球气候处在不断的转变之中,而且还将接着发生转变。 板书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转变之中 1.气候的转变主要表如今哪些方面? 学生:主要表如今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转

33、变。2.20多亿年来地球气候的转变分为哪三个阶段? 学生:时间跨度大,转变周期最长的气候转变称为地质时期的气候转变;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转变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转变;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转变叫做近代气候转变。 3.20多亿年以来的地球气候,冷暖干湿互相交替,转变的周期长短不一。那么全球气候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 多媒体P49图2.28 老师:请大家看图2.28。图示的时间段为过去1万年。图中的纵横坐标分别是什么?请你解读这个图示。 学生:合作探讨横坐标是指距今的年头,纵坐标是气温转变数值。图中展示了1万年来气温的转变实线与20世纪初期气温虚线的差值。 老师:通过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4、? 学生:合作探究气温转变呈波动上升。 老师:气温转变曲线说明白气候不断转变的事实。再请大家看图2.26,通过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近百年来,气温曲线呈上升趋势。 老师:很好。假如从图2.28中取近百年这个时段来看,气温曲线呈上升趋势,但看不出波动。假如把这个“放大,如图2.29,就可以看到气温照旧是波动上升的,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6。将这两幅图比照,可以看出,这反映了教材中讲的“长时期尺度的气候是较短时间气候状态的背景和分析根据,而小尺度气候转变反映了长时期尺度气候转变中的微小环节。 老师:下面大家做第46页读图思索:确定全球近百年来两次明显升温的大致时期。 学生:

35、合作探究图中可看出,气温有两次高峰,一次出如今20世纪40年头,一次出如今20世纪90年头。 老师:由此可以看出,气候确实是在不断转变的。 请大家阅读“我国近百年来的气候转变的内容,说明气候转变的特点。 学生:阅读,探讨,回答 老师:大家阅读的内容说明:全球气温的上升并不是每个地区都发生。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转变要比全球性气候转变困难得多。 思索以下问题: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能否说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为什么?由此你将得出怎样的结论? 2近现代气候转变主要受哪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对

36、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哪方面因素起主导作用?收集相关资料,说明该因素是通过什么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学生分组合作探究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的气候模拟结果,不能说明近50年来气候变暖问题。因为实际的气温转变曲线,比自然转变模拟值高很多。由此可知,影响气候变暖的因素不仅有自然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可以概括为人为因素,而且人为缘由的作用较大。 2近代气候转变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近50年来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 老师:课前我们大家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请你分析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的人为缘由可能有哪些。 学生:近50年来的气候与人类大量运用矿化燃料和破坏森林有关。 过渡 师全球气候在不断的转变,这可

37、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板书 二、全球气候转变的可能影响 多媒体图2.31“因海平面上升而受到威胁的海岸 老师:这幅图说明白什么问题? 学生:全球气候变暖会带来海平面上升。 老师:气候变暖为什么会带来海平面上升? 学生:气候变暖会使冰川溶化,海水热膨胀,所以海平面上升。 老师:很好。冰川溶化、海水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是长期而缓慢的。许多科学家意料,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会上涨88厘米。海平面的上升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学生:海平面的上升会变更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漂浮的危险。 老师:我们前边投影的照片显示了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这个四季风景如画的南

38、太平洋小国目前正因海平面上升而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危险。图瓦卢将因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进行全民迁移的国家。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影响农业的生产。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无疑是有利的。但是,温度上升往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缺乏,这又会使作物减产。 老师:大家看书,看看气候变暖对不同地区农业的影响是怎样的,并分析里面道理。 学生:就地区而言,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削减。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由于不少进展中国家位于低纬度地区,因此,气候转变的这种区域差异性,可能会使进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更严峻。 老

39、师:全球气候变暖对水循环过程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会使蒸发加大,变更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样时间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难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转变。随着径流削减,蒸发增加,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雨供需冲突。 过渡 老师:刚刚我们一起学习了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带来三个方面的影响,对人类有有利的方面,但许多是不利的。我们应当如何应对气候变暖,化害为利?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今日的第三个内容:气候转变的适应对策。 板书 三、气候转变的适应对策 老师:气候转变是一个不行抗拒的自然规律,人类应当主动地去适应它,并在敬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实行应对措施。因此这段内容的标题

40、加注了“适应二字。 人类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产生的? 学生:主要是在生产活动中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 老师:我们来看P53活动3。 多媒体背景资料内容 老师思索: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途径主要有哪几个? 学生: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人口的剧增和工业化的进展,人类社会消耗的煤炭、石油和自然气等化石燃料急剧增加,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二是森林毁坏使被植物汲取利用的二氧化碳的量削减,造成二氧化碳被消耗的速度降低。多媒体思索题 1你认为应当实行哪些措施削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数量?2与同学探讨:应当实行哪些措施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学生1合作探究,

41、答案开放制定适当的能源进展战略;逐步稳定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汲取量。 学生2分别详尽表达 老师:还有哪些适应对策? 学生:培育农作物的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学生:政策手段:对温室气体排放实行干脆限制,应用经济手段,激励公众参与。 学生:技术手段:节能技术、生物能技术、二氧化碳固定技术等。 学生:课上模拟不同的社会角色,进行关于气候转变适应对策的动员演说。如对于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一方面,学生可模拟城市环保局的负责人对此做出要求,也可以模拟一个曾排放较多二氧化碳的企业负责人对此做出回应性的演说,等等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主要是三方面的内容,全球气候在

42、不断转变之中、全球气候转变的可能影响、气候转变的适应对策。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活动2全球变暖导致生态恶化。 探究内容:对全球变暖将导致的后果进行意料。 探究方法、过程:课后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有根据地进行意料。探究结果:撰写一篇小论文。 第五篇: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让学生感知人类相识地球形态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究的精神。 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会视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 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视察地球仪。 难点:会视察地球仪、运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地球仪、学生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光明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不简洁望见。站在地球的外表,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风光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导课在于激发学生进入学习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